旅順都哪個旅遊景點開了(旅順八大景區100個經典景點)
2023-07-06 19:16:59
老鄒 旅順口大型畫傳
「一山擔兩海,一港寫春秋,一個旅順口,半部中國近代史」,旅順太陽溝就是這段厚重歷史的濃縮。太陽溝區域是我國現存近現代歷史遺址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這裡見證了甲午、日俄兩次世界性戰爭,是「滿蒙獨立」、「偽滿策劃」「九一八」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策源地。太陽溝及周邊區域有等級文物類建築、構築物40處。被列入大連市重點保護建築26處。既有清廢帝溥儀、清肅親王善耆、著名學者羅振玉等歷史人物故居,還有以滿蒙物產館、關東軍都督府、關東軍司令部、日俄高級官員和重要將領的官邸為代表的一批折衷主義、巴羅克式等風格建築,素有「世界露天建築博物館」的美譽。可以說,太陽溝集近現代戰爭遺蹟的歷史文化、皇帝王宮的名人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旅順軍港的海洋文化、天然花園的生態文化於一體,形成了幽靜雅致的歷史文化街區,體現了深厚的歷史價值和鮮明的時代特徵,為世界之罕見。百年建築承載著特有的國家記憶,是集中展現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活化石」。
太陽溝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山海、山體、山河通廊匯聚於太陽溝中心焦點,三條景觀通廊將自然底景、空間軸線、城市廣場納入統一的空間秩序,形成世界獨一無二的「鑽石結構、軸線統領」格局,是20世紀初世界流行的規劃體系在中國的規劃範本,是旅大地區城市的原點和發端。
旅順太陽溝文化產業園區2014年12月被命名為省級文化產業試驗區,2017年11月被命名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區。園區以旅順口區光榮街道為核心,東起白玉山西側,南至軍港岸線,西至鐵山街道,北至郭水路以南,規劃控制區11.45平方公裡。其中,核心保護區3.02平方公裡。
太陽溝文化產業園區在大連市軍民融合太陽溝歷史建築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管理提升、傳承發展」的管理原則,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精神,做好搶救性保護、持續性管理、規範性利用、拓展性開發四篇文章,編制完成了《太陽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旅順太陽溝文物保護規劃》。園區聚焦影視傳媒、文化博覽、文化旅遊、特色商業四大產業定位,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太陽溝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各項工作推進態勢良好。
為了更好地推進太陽溝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由鄒祁等文史工作者牽頭,編寫了這部《傳奇太陽溝》。雖然以故事的形式出現,但是嚴格遵循歷史事實,以太陽溝的老遺址、老建築、老街區為切入點,儘量挖掘太陽溝區域的歷史史實與傳說,還原歷史真相,賦予這些老建築有溫度的生命力。
該景區包括蘇軍勝利塔、旅順博物館、中蘇友誼塔、肅親王府舊址、大和旅館舊址、蛇島老鐵山自然博物館、關東軍司令部舊址、關東州廳舊址、俄清銀行舊址、羅振玉故居、博物苑區、留聲機博物館、清風小鎮影視基地、金伯陽烈士公園、康特拉琴科舊居、太陽溝陶藝館等共16個景點。還有一些由於位於軍事管理區內,因此沒有列入。
1.蘇軍勝利塔
蘇軍勝利塔於1955年3月下旬始建,同年9月3日竣工。塔高45米,佔地面積15,546平方米。塔基、塔廊、塔身均為花崗巖磨光築砌,五角形基座上有二層臺階。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塔座,周圍立有5根六角柱和10根八角柱構成塔的基柱,並與塔身形成塔廊,塔身西面有一門,可通過塔內盤旋階梯達一、二層平臺。塔身正面、南側面、北側面分別有鐫刻蘇中兩國文字的塔銘,其內容分別是「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九月,英勇的蘇聯武裝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精銳部隊——關東軍,並在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配合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了中國東北。」「蘇中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萬歲!」「光榮歸於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和捍衛了遠東和平的蘇聯人民及其武裝力量!」。第二部分為塔身和第一層平臺,塔身上部有二層青銅裝飾,分別是橄欖枝、軍旗、軍號及五角星、步槍等,塔身東側有一小門通向平臺,平臺四周五個角屏分別雕刻蘇聯國旗。第三部分為第二層平臺和塔頂,塔尖為銅質鍍金橄欖枝環繞的五角星。
2003年3月2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旅順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坐落於聞名遐邇的旅順口博物苑區內,創建於1917年,是大連市屬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也是我國建造的最早的博物館之一。
旅順博物館前身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館」,歷史上曾多次易名。1919年改稱「關東廳博物館」;1934年稱「旅順博物館」;1945年蘇聯紅軍接管旅順,館名改稱「旅順東方歷史文化博物館」;1951年蘇方將其管理權及附屬動物園管理權移交給中國政府;1954年由郭沫若先生題名「旅順博物館」,館名沿用至今。整個館歷經了沙俄奠基、日本建館、前蘇聯接管和中國政府收回等歷史階段,可謂是近代中國、特別是東北、大連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世紀之交,旅順博物館實施總體改造,新建落成一座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分館。整個園區佔地面積由原來的2.5萬平方米擴展為15萬平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花園式博物館之一。
旅順博物館悠久的歷史和區則的發展歷程,奠定了其藏品的基礎和特色。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和廣泛的徵集工作,該館目前全部藏品總計6萬餘件,並形成以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大連文物、新疆文物和紡織品、文書檔案和近代現代名家書畫等都有數量的收藏。這些文物,不僅文化內涵豐富,而且來源廣泛,流傳有序,並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在眾多的藏品中,新疆木乃伊和古印度石刻最具特色。
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新疆木乃伊以其出土時間早、保存完好、科學價值高而倍受世人矚目,這些木乃伊是由大谷光瑞組成的「中亞探險隊」在第三次西域探險中,於1912年從位於吐魯番市東南30公裡的「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地中獲取的。2003年4月,旅順博物館曾對館藏3號、5號木乃伊顱骨復原,同年10月與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合作將其生前容貌進行了蠟像復原,此項工作曾轟動濱城,轟動全國,一度引起廣大媒體和群眾的關注。館藏的犍陀羅石刻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1912—1914年在古印度考察佛教聖跡時所獲(犍陀羅地區相當於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白沙瓦和阿富汗東南部),包括佛教初創和衰落時期的造像,跨度一千餘年,是國內唯一的一宗收藏。這些石刻從側面反映出古印度的佛教活動及雕刻藝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旅順博物館的特殊經歷也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以及董必武、宋慶齡等國家領導人均曾來館視察。1999年8月江澤民主席視察大連期間,曾鑑賞該館書畫,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000年以來,賈慶林、李長春、尉建行、曾培炎等國家領導曾先後來館視察工作,並鑑賞了館藏精品。
旅順博物館實行全年開放。近年來,該館多次榮獲「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省文明單位」、「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3.中蘇友誼塔
中蘇友誼塔位於旅順口區旅順博物館門前廣場,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駐守旅順的蘇聯紅軍而建造的。1955年2月23日舉行奠基典禮。彭德懷、宋慶齡、賀龍、郭沫若、聶榮臻等參加了奠基典禮。周恩來總理為基石題寫了碑文—「中蘇友誼塔奠基」,郭沫若在典禮上講話。是年10月正式動工興建,歷時一年,於1956年10月11日竣工。1957年2月14日,舉行了落成典禮,李德全、李達以及省、市部分黨政領導人參加了落成典禮。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德全和蘇聯駐華大使館參贊阿布拉奇莫夫分別講話。
中蘇友誼塔高22.2 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用花崗巖砌築,呈正方形,長、寬各22米,為雙重月臺,周圍繞以石欄杆,四面設有階梯。塔身、塔額以及欄杆均以雪花石精雕而成。塔身矗立於方形基座上,基座四面刻有天安門和克裡姆林宮、鞍鋼煉鋼高爐、旅順口風光以及表現農業豐收場景的浮雕。塔身為十二邊形。塔身下部雕有高1.2米的象徵中蘇友誼的群像,塔頂為雪花石雕刻的盛開蓮花,頂端鑲嵌中蘇友誼徽。
中蘇友誼塔四周植有四季長青的「龍柏」。雄偉壯觀的中蘇友誼塔與蒼翠挺拔的龍柏相互輝映,象徵著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存。
1961年3月4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遼政發〔1993〕8號文件《關於公布一百五十九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規定:保護範圍;自友誼塔塔基四周起,東46.4米至旅順動物園西圍牆,西46.5米至太光街西側,南69米至旅順博物館北圍牆,北20米至中國人民解放軍81067部隊司令部辦公樓南牆。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100米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
4.肅親王府舊址
肅親王府位於太陽溝(新市區)新華大街9號,是一座
坐北朝南的俄式二層樓房,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佔地
面積4000多平方米。肅親王善耆(1866-1922),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嫡系後裔,1898年立為肅親王。善耆自1912年2月6日來旅順,至1922年3月29日病逝,在旅順生活了整整10年。在這座樓房內,他與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等勾結,積極參與以復闢清王朝為宗旨的宗社黨活動,配合日本政府策動「滿蒙獨立」,組織「勤王軍」,妄圖復闢。只是因袁世凱的突然死亡,日本政府轉而支持段祺瑞政府,復闢活動才告流產。1922年3月29日,在10年復闢「大清」活動中屢屢不
能得逞的肅親王善耆,因長期抑鬱成疾喪命。死後諡「肅忠
親王」。
肅親王府當年共有28個房間,善耆住在二樓的一個大房間裡。肅親王府的名氣,還與其第14女顯玕,即金碧輝(日名川島芳子)有關。
2014年10月17日(遼政發〔2014〕27號文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大和旅館舊址
大和旅館位於太陽溝文化街30號,是一幢俄式二層樓
房。原是俄籍華人紀鳳臺的住宅,樓上居住,樓下開設商店。1906年日本改為滿鐵大和旅館。
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這座樓房成為日偽勾結,拼湊偽
滿洲國陰謀活動的場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
國主義為達到其獨霸我國東北的目的,迫切需要尋找一個傀儡。1931年11月20日,日本將廢帝溥儀從天津轉到旅順,在大和旅館二樓住了約一個月。當時大和旅館成為羅振玉、鄭孝胥父子與日本人進行拼湊偽滿洲國陰謀活動的場所。
1932年1月28日,鄭孝胥同日本關東軍大佐坂垣徵四郎,在大和旅館決定了偽滿洲國的政體。2月23日,坂垣到旅順向溥儀報告「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決定,溥儀當晚在大和旅館一樓專門為坂垣舉行了宴會。24日,坂垣又將鄭孝胥、羅振玉等人召至大和旅館面授機宜。3月1日和5日,關東軍又兩次派人到旅順「懇請」,6日溥儀等匆忙離開旅順,8日到達長春,9日參加「就職典禮」。從此,日本利用偽滿洲國統治東北達14年。
2014年10月17日(遼政發〔2014〕27號文件)公布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蛇島老鐵山自然博物館
蛇島老鐵山自然博物館始建於1990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1平方米,隸屬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是我國第一個蛇類專業博物館。2004年對陳列形式及內容和博物館的主體建築進行了改造,並經上級批准更名為「蛇島老鐵山自然博物館」,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曲格平同志為本館重新提寫了館名。
改新後的博物館,採用了當前流行的「主題單元」陳列概念,以「保護自然」為主題,緊緊圍繞著保護區的自然歷史及中心工作,濃縮了保護區的發展史,揭示了被保護對象的個體、種群及生態系統的奧秘,應用光電技術手段再現了個體及種群生態、生態環境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該館共分三個單元即蛇島單元、老鐵山單元和蛇類單元。
在蛇島單元的陳列中,著重展示蛇島的形成、地質地貌、蛇島鳥類及其他動植物資源;系統介紹蛇島蝮蛇的起源與生態適應、蛇島蝮蛇的分類、種群動態、島嶼生態系統、個體及種群生態、生物學特性、活動規律、繁殖習性、食物鏈(網)結構,以及有關人員在80多年的科學探索中,不畏艱難險阻的科考歷程,正是他們揭開了蛇島的神秘面紗,使我們對這個世界奇島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在老鐵山單元陳列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老鐵山在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地理位置、候鳥遷徙規律、鳥類生態類群、鳥類環志,以及保護區成立20多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科學研究、環境執法、保護區建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與成就。
在蛇類單元的陳列中,陳列了我國各地區的不同生態環境中170餘種、數百個蛇標本。在數個大型的生態景箱中,飼養數十種、上千條活蛇,通過生動的圖片與文字說明,全面介紹了蛇類的科學知識和蛇文化,展示了我國蛇類物種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
走出室內展廳,您還可以步入近千平方米的生態園中,登上巨大的蛇島模型,可以看到數十種珍稀鳥類和兩棲爬行動物。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建設,蛇島老鐵山自然博物館已接待了數百萬觀眾和遊客,現已成為東北地區大專院校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7.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來到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大家將領略「一座旅順口,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心酸與滄桑。被稱為「罪惡之師」的關東軍,其司令部舊址就座落在旅順太陽溝景區,與旅順博物館和中蘇友誼塔相毗鄰。如今這裡的寧靜詳和與昨日的腥風血雨和刀光劍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家請看主樓周邊四季常青的78棵火炬松依然在此圍繞,它們正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侵華歷史的無聲見證。這個舊址是上個世紀初俄國佔領時期開始建設的,是一座歷經百年的歐式建築,也是大連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2005年4月22日,旅順口又多了一處讓人們接受教育的場所——關東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開館了!這裡的「罪孽之師」——關東軍展覽,展示的是日本關東軍從其建立至滅亡的歷史,陳列館由3個大展廳、3個復原室和1個音像室組成。通過近300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圖表和100多件實物,深刻揭露了侵華日本關東軍令人觸目驚心的罪行。
上樓梯一側是《苦難》主題浮雕,下樓梯一側是《抗爭》主題浮雕。從1919年——1931年先後有9任司令官在此辦公。歷史上震驚世界的「九.一八 」事變就是在這裡密謀策劃的。這裡也曾經是俄國、日本侵略軍發動罪惡戰爭、採取軍事行動的策源地和指揮中樞。此地作為日本關東軍指揮中心就長達25年之久。
關東軍是20世紀初侵駐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重兵集團。1919年春,日本政府調整了在中國南滿的殖民統治方式,撤消了關東都督府軍政合一的統治機構,實行了軍政分治制,分別成立關東廳和關東軍司令部。同時,陸軍部以第12號軍令公布了《關東軍司令部條例》。條例規定關東軍司令官由現役陸軍大將或中將充任,直接隸屬於天皇。關東軍司令部組成之初,兵力只有1萬餘人,而後兵員迅速膨脹,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以後,最多兵力將近百萬。
關東軍是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急先鋒,是實現日本大陸政策的工具。關東軍先後在我國策劃和製造了包括濟南慘案、「九.一八 」事變、建立731部隊等,瘋狂屠殺我抗日民眾。關東軍犯下的累累罪行,真是磬竹難書。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從旅順遷到長春。在日本統治東北年間,關東軍成為宰割東北人民的「太上皇」。關東軍司令部舊址作為日寇侵略東北的巢穴,見證了日本侵略軍的罪行,也見證了侵略者的覆滅。1945年8月9日凌晨1點過後,長春響起了空襲警報。蘇軍開始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進攻。關東軍司令部人員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他們開始在院子裡焚燒檔案,黑煙滾滾,一直持續多日。1945年8月1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大將在投降書上簽了字,驕橫一時的日本關東軍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
8.關東州廳舊址
關東州總督府舊址位於旅順港灣街45號,建於1889
年左右。(一說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公館,沙俄侵佔旅大
後,作為關東州總督府官舍,院內仍保留清代建築)。歐式
建築,二層樓房,建築面積1646平方米,是沙俄在關東州的軍政中心,現仍保留當年庭院及門樓。首任關東州總督是
杜巴索夫,以後由阿列克謝耶夫接任。1903年改設遠東大
總督,關東州總督府隨即改稱遠東大總督府。1904年2月
遠東總督府遷到瀋陽。日俄旅順爭奪戰後,這裡成為日本
海軍鎮守府辦公場所,後成為旅順要港部,1945年日本投降
廢止。1945-1954年為蘇聯海軍司令部,1955年為我海軍某部接管使用。現為海軍駐旅順某部辦公樓。
2013年3月14日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9.俄清銀行舊址
俄清銀行旅順分行舊址位於萬樂街33號,建於1902年,俄羅斯古典建築,二層樓房,內設八角形木質框架天井,附設地下室,建築面積1564平方米。
沙俄統治關東州時期,在旅順開辦華俄道勝銀行旅順支行,簡稱俄清銀行旅順分行,屬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管轄,主要經辦國庫業務,為沙俄侵略遠東提供資金保證。最初地址設在旅順老市區,1902年俄清銀行搬到旅順新市區新建的樓房內辦公。
由於俄清銀行經費項目有限,存在許多弊端。1902年開始又在旅順設立多家銀行,同時改進俄清銀行狀況。1904年日俄旅順爭奪戰中該建築遭到日本炮火毀壞。1905年由日本佔領,1915年成為關東都督府的「物產陳列所」展覽圖書和陳列文物,一年後廢止。1918年為千歲町圖書分館。1925年成為日本關東軍的「千歲俱樂部」,是日本侵略者娛樂場所。1945年日本投降後廢止。1945-1955由蘇軍接管;1955年後由我軍接管使用。
2014年10月17日(遼政發〔2014〕27號文件)公布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0.羅振玉故居
羅振玉舊居位於旅順口區洞庭街一巷1、3、12號,是由兩棟二層歐式建築的居住樓和附近大雲書庫組成,時稱「羅公館」。它是羅振玉晚年寓所和收藏研究的地方。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又字叔言,號雪堂,又稱
永豐鄉人,貞松老人,1866年6月28日生於江蘇淮安,原籍
浙江上虞,清末曾任參事,京師大學堂農監等職。偽滿洲國
成立後,任宮內府參事、監察院院長等。
1928年冬,羅振玉攜眷來旅順。1931年在龍河西岸山
坡(今洞庭街1、3、12號)建磚木結構的居住樓和三層俄式藏書樓。藏書樓面積為300平方米,稱大雲書庫。內藏《大雲無想經》和碑碣墓誌、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30餘萬冊。羅振玉來旅順一方面與日本勾結,策劃偽滿州國為溥儀復闢服務,另一方面他又是清末學界巨擘,終生收藏研究金石古玩、碑刻墓誌、法帖、拓本和甲骨等,並在甲骨、鐘鼎銘文、碑拓、古籍等方面造詣匪淺,著有《殷虛書契前編》《殷虛書契後編》、《殷虛書契續編》、《殷虛書契菁華》《殷虛書契考釋》、《三代吉金文存》、《貞松堂名人書法》、《百爵齋名人書法》等。
1940年6月19日,羅振玉病故。1945年,蘇軍接管羅
公館,其文物書籍散失許多。我國政府接管旅順博物館後進行了文物回收和整理。旅順博物館所藏部分重要文物為原羅家收藏,成為鎮館之寶。另有一些文物典籍由遼寧省圖書館、大連市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收藏。
2014年10月17日(遼政發〔2014〕27號文件)公布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1.博物苑區
旅順博物苑由旅順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組成。旅順博物苑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太陽溝風景區,大連十大風景區之一, 佔地15萬平方米,獨具歐式園林風格。
1999年,建市100周年之際,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在大連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旅順博物館實施了旅順博物館總體工程改造。在本館毗鄰處新建了分館,同時將原來的動物園、植物園歸入博物館園區,使博物館園區的面積由原來的2.5萬平方米增至15萬平方米。
在園區內蒼松翠柏中,花木掩映下,分布有清代古炮廣場,遼代壁畫墓,矽化木林,沙俄軍艦鐵錨等自然與人文景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展廳,使人徜徉於歷史與現實之間。
12.留聲機博物館
留聲機博物館成立於2011年,現有展覽面積1000平,是中國大陸迄今為止唯一的留聲機專題博物館,總計2萬餘件藏品,藏品的規模與質量也極為少見。經歷了王館長家族四代人的潛心收藏。藏品主要來源於旅大地區,尤其是旅順地區自1881年李鴻章修建旅順大塢起至改革開放初期,包括洋務買辦、外國專家、清末皇室成員、日本沙俄等帝國主義軍官、家屬、以及後來蘇聯紅軍、解放後的老百姓所使用過的留聲機及唱片。留聲機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載體。館內收藏的留聲機及唱片作為這一載體完整、生動、鮮活的記錄了旅大地區近代的各個時間段的歷史印記。
展品中的古典音樂櫃主要是1850到1897年間歐洲各國生產的,有的甚至早於留聲機問世。這些音樂櫃雖然經歷了百年風雨,如今依然音色悠揚,令人嘆為觀止。留聲機的種類繁多,有1850年瑞士鋼盤投幣音樂櫃,有1877年美國愛迪生旬錫箔滾筒留聲機,有1898年美國愛迪生蠟筒留聲機,有1918年荷蘭自動演奏大型街頭樂隊,有1918年西班牙聖母瑪麗留聲機,有1919年法國貝特爾超大臥室留聲機,有1928年英國EMG留聲機等,其中不乏曠世之作和絕代佳品。
這裡的展品還有一部分主要徵集於清末皇室寓宮和俄、日佔領者的行營機構等,如溥儀行宮、大清肅親王府(川島芳子家)、日旅順關東廳、日關東軍司令部、日旅順大和旅館等場所。
老唱片的展品中,可見世界最早的蠟質和蟲膠唱片以及中國最早的「國產」唱片,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周璇、李香蘭等名家一應俱全。
留聲機和唱片所蘊藏的歷史文化記憶,所傳遞的音樂藝術之美,所展現的科技進步之光,讓廣大的旅遊參觀者為之傾心。本館以其執著的熱情與責任感收藏和傳承中國百年留聲機和唱片藝術,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通過展覽把從清末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外百年唱片展示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喚起社會對於在20世紀聲音格式中曾佔統治地位的老唱片的重視。留聲機老唱片是載體,又是實物。最貼近平民,又是社會精英的遺產,它用真實美妙的聲音把我們帶進昔日音樂的聖殿,向後人傳遞歷史的脈絡,記錄文化的傳承,顯得彌足珍貴。作為民間收們雖然能力有限,但該館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今後該館還將繼續對中外百年老唱片和留聲機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和展示……
13.清風小鎮影視基地
清風小鎮影視基地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寺溝路369號,始建於2008年,總規劃面積約48萬平方米,建成區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由闖關東民俗文化村、沉船公園、老大連建築群、影視風情展館區、影視工場區、蒸汽機車展示區、三道溝村落等景點組成。自建成以來曾接拍《風聲》《闖關東》中篇、《小姨多鶴》《懸崖》《王大花的革命生涯》《飛哥戰隊》《法醫秦明》《天坑鷹獵》等百餘部影視劇。
闖關東民俗文化村因拍攝《闖關東》中篇而興建,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2萬平方米,由山東大院、王家大院、焦家大院、羅氏棚戶區、警察暑、憲兵隊、酒館、商鋪等頗具東北特色的建築群組成,是國內唯一一個以關東民俗文化為主題,還原東北地域文化特徵,再現關東歷史痕跡的實景文化村。旅順是是闖關東的第一站,闖關東民俗文化村正是對這次人類大遷徙的寫照與懷念。
沉船博物館佔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由陳列館和主題廣場組成,主體建築為1:1.33還原的北洋水師致遠艦。該館通過展出沉船物件,生動描繪甲午海戰、日俄戰爭、中國近現代海軍發展等歷史脈絡,宣揚世界和平。
老大連建築群為拍攝電視劇《浴血三兄弟》而建,佔地面積近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生動再現了老大連城市街區風採。老式有軌電車、大連民政署、老秋林百貨、大和旅館、東關街、俄羅斯風情街、日式風情街等承載著大連的城市記憶。
影視風情展館區由旅順紅色記憶紀念館、文革記憶展覽館、影視道具體驗館、《法醫秦明》拍攝館、光影傳奇3D體驗館等組成。旅順紅色記憶紀念館展示了張有萱等旅順革命名人的光輝事跡。文革記憶紀念館展示了文革時期形形色色的老物件。影視道具體驗館內設有民國時期的老店鋪、戰爭場景、槍械展區等。《法醫秦明》拍攝館再現了該劇辦公室、解剖室、法醫鑑定中心等場景。光影傳奇3D體驗館利用3D技術,立體展示經典影視作品的經典場景。
影視工場區設有《愛情的邊疆》攝影棚和《天坑鷹獵》數字攝影棚。《愛情的邊疆》攝影棚是劇中俄式舞廳的還原,《天坑鷹獵》由王俊凱、文琪主演,該棚是東北地區面積最大、最專業的室內攝影棚。
蒸汽機車展示區真實還原了瀋陽火車站。火車站內停放著一臺原鐵道部唐山機車車輛工廠1967年5月生產的火車頭和3節綠皮車廂,再現了老式火車的風採。
三道溝村落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東北村落,主要由城門、山門、民居群落、祠堂、寶塔、果園等場景組成,通過建築、器具等生動的展示關東民俗文化。2017年底,《天坑鷹獵》劇組選定此處全新搭建了劇中的地質勘探隊、鷹屯、薩滿神塔、鮮族村落等主要場景。其中男一號王俊凱飾演的張保慶的家就在地質勘探隊院內。
14.金伯陽烈士公園
金伯陽烈士公園。是1997年旅順口區委、區政府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金伯陽所建。公園中心立金伯陽半身塑像,塑像基座背面刻有銘文,記述著這為年僅26歲就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青年英雄的光輝業績。
金伯陽,原名金永緒,1907年出生於旅順老鐵山金家屯(今鐵山街道金家村)1925年由旅順師範附屬學堂畢業,考入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沙河口工場技工養成所 。後參加大連中華工學會,在大連早期工人領導人的王立功的影響下,加入共青團。「五卅」運動後,多次帶領工學會宣傳「五卅」運動真相,福紡大罷工時,受到警方通緝,離家北上找黨。1927年3月被捕,遭嚴刑拷打,沒有洩露黨機密,被判處三年徒刑。1928年特赦出獄。1929年轉為中共黨員,任滿洲省委候補委員,後任省委常委。多次領導和發動工人罷工鬥爭,並和趙尚志一起組織「哈爾濱總會」1932年兩次被派往蘇聯參加「遠東色職工國際會議」,同年同楊靖宇赴南滿鐵路巡視工作,將盤石遊擊隊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1933年夏到盤石領導南滿抗日遊擊戰爭,9月,以滿洲省委巡視員身份,領導東北人民革命第一軍獨立師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1月15日,在戰鬥中為掩護戰友光榮犧牲。1935年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給予金伯陽「為抗日救國捐軀的民族英雄》。
金伯陽烈士公園,背倚青山,面向軍港,園中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青山蒼立,碧水泱泱,烈士精神,山高水去。每逢清明和烈士祭日,黨團活動日,新生如學,戰士入伍,人們都來到烈士碑前,緬懷先烈功績,學習先烈為國為民族奉獻一切的革命精神,決心以勤奮工作、努力學習來報效祖國,告慰英靈。
15.康特拉琴科舊居
康特拉琴科舊居位於光榮街道寧波街47號,始建於1903年,是一處典型的俄式二層建築。坐北朝南,平面長方形,長18.5米,寬13米,高約7米,佔地面積約240平方米,磚、石、木結構,附有地下室。系原沙俄旅順陸軍城防司令康特拉琴科舊居。1935年,偽滿洲皇帝溥儀曾來此暫住。
1945年蘇軍接管,1955年移交我國。現為旅順駐軍部家屬樓。該舊居對於進一步研究俄日侵華史、大連地方史有一定的價值。
2014年10月17日(遼政發〔2014〕27號文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6.太陽溝陶藝館
太陽溝陶藝館成立於2017年9月15日,位於太陽溝「西大院」創意產業園區,佔地6000平方米。陶藝館圍繞西大院文化創意園總體規划進行設計和布局,其內建築基本保持原有風貌,致力於打造成為太陽溝文化產業園區特色休閒生活目的地、大連青少年陶藝實踐基地、東北陶藝創意產業發展新高地。陶藝館建成開業後,陸續獲批大連市旅順口區科普基地、大連大學藝術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大連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實習基地、旅順書法家協會實驗基地、群眾文化培訓基地、旅順口區學生陶藝實踐基地。
陶藝館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包括陶藝體驗館、陶藝展覽館、國學館、宋代八大名窯主題民宿、藝術家工作室,可用於開展體驗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及文化藝術交流,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技藝。
陶藝體驗館主要用於普及陶瓷歷史知識及陶瓷製作工藝——拉坯、捏塑、彩繪、施釉、燒制等工藝,配有拉坯機、彩繪工具、進口窯爐等。在這裡體驗者可以在陶藝老師的帶領下親自動手製作,通過體驗手工拉坯、手工捏塑、釉下彩繪等不同項目,感受泥土的順滑,與中國傳統陶藝進行靈魂的對話。
陶藝展覽館位於陶藝館內院,主要展示具有現代風格的特色展品以及陶瓷相關的歷史文物,古今相異的視覺衝擊展現了陶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陶藝展覽館院內,有一座手工建造的柴窯,可以再現傳統的燒制工藝。
國學館,又名太陽溝書院,主要以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國學文化和技藝為目標,對古琴、蕭等傳統樂器、茶藝、香道、書畫、非遺技藝——鋦藝等進行體驗及教學,展現出了中國獨有的書香古韻。
宋代八大名窯主題民宿利用八個房間作為先行試點,結合源遠流長的陶藝文化,給廣大群眾提供一個有特色、有溫度、有文化、有氛圍的家,為未來旅順口太陽溝主題民宿產業探索和積累經驗。
藝術家工作室是為方便藝術家對外教學的專業教室。目前,羅氏家族第四代傳人——大連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大連甲骨文學會副會長羅衛國先生,大連市作家協會主席、大連市散文學會副會長,著名作家素素女士已分別在陶藝館內設立工作室——墨緣堂、素素工作室,定期講課,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太陽溝陶藝館以陶藝為基礎,在火與土的藝術中默默綻放,將中國傳統文化技藝傳不斷地遞下去,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