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電影《歸來》觀後感3篇

2023-08-10 10:28:04 2

  引導語: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歸來》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歸來》觀後感篇1

  對於這部電影,筆者真不知該說些什麼。筆者算是趕上了舊年代的尾巴,對於影片中的那些建築,物事和環境都甚是懷念,仿佛小時候的生活重回眼前。但那個年代更多的事物終究不被筆者熟識。

  現今的人們,七零後有中國合伙人,八零後有致青春,九零後有青春派,幾乎每個階段的人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往昔回憶。而對於六零,五零甚至更早年代的老爸老媽們,這部歸來更像是承載了他們的過去記憶的一次集體回憶。

  不同於年輕一輩的我們,六七十年代的人們,隱忍而堅強,那時候的愛情,含蓄而熾熱。就像影片中的陸焉識與馮宛瑜,沒有那麼多山無稜天地合,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只有調琴,念信,送餃,以及月復一月的去火車站等候已經歸來的陸焉識。

  整部影片就猶如陸焉識和馮宛瑜的愛情,平淡而舒緩。筆者反倒覺得影片的高潮是開始沒多久陸焉識在火車站被抓捕那場戲。十幾年未見的夫妻倆感情依舊那麼熾烈,為了一次久別重逢,竟然以身犯險。然而好強不懂事的女兒為了在紅色娘子軍中出演主角,不惜大義滅親,向組織告密,將父母密會的時間地點告訴了監視者。這也就是後來馮宛瑜失憶後只記得女兒的不好的根本原因。這一段戲,基本上反映了那個年代生活中的常態。

  陸焉識平反回家後,卻發現馮宛瑜得了失憶症,竟不認得他了,錯把他當成方師傅而拒之門外。於是陸焉識就想方設法讓她恢復記憶,但總是無功而返。最終馮宛瑜的失憶症愈發嚴重,除了女兒,誰也不認識了,甚至對女兒的記憶仍舊停留在文革時女兒念舞蹈學校的時候。陸焉識也明白,與其費盡艱辛讓她恢復記憶,更重要的是時刻需要陪在她身邊,照顧她。

  也許是太過刻意,電影這一段陸焉識幫助馮宛瑜找回記憶的戲頻頻笑場,好容易來一場煽情的橋段,筆者都哭不出來。筆者一直在猜測,到底怎樣才會令她恢復記憶,結局會不會是大團圓呢。然而,臨近結尾我們才發現,曾經企圖對馮宛瑜用強才導致馮宛瑜失憶的方師傅,已經遭到了隔離審查,陸焉識甚至都找上門去,而方師傅的夫人似乎對方師傅的所作所為並不知情,甚至破口大罵方師傅這種好人為什麼要被審查。筆者不禁感嘆,人面獸心的傢伙,始終會被人拆穿。

  電影以很多年後,陸焉識繼續陪伴馮宛瑜去火車站等候陸焉識歸來作結。起初筆者一頭霧水,總覺得這樣的結局等於沒有結局,但這不就是最好的結局嗎。陸焉識畢竟陪在了馮宛瑜身邊,生死不離。而馮宛瑜雖然失憶,卻終究沒有忘記生命中有陸焉識這麼一個人。這不就是愛情最好的結局嗎,你若不離,我便不棄。其實當許多年前的一個大年夜,馮宛瑜悄悄的給熟睡的陸焉識送餃子就能看出,她終究在情感上默認了他的陪伴,即使他並不知道他就是她的丈夫陸焉識。

  筆者略微查了一下原作的情節。很容易想見,電影是絕對不會照著原著來拍的。張藝謀曾經的經典活著已經觸痛過某些部門領導的神經,他們決計不會讓張藝謀故技重施。對於這部歸來,也就僅僅當作中年版山楂樹之戀來看待吧。

  歸來無史,只講愛情。

  電影《歸來》觀後感篇2

  衝著陳道明和鞏俐這兩位老戲骨,昨天看了《歸來》。

  之前看到《南方周末》對張藝謀和陳道明的專訪,對於他們所表露出的歷史觀甚是困惑,因為滿篇是「和解」與「癒合」,似乎立志要在「傷痕」之後,重新打造關於那個年代的敘述模式,主題卻是「忘記」和「和解」。在我看來,這只是簡單的「活著」——恰如老謀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無法公映的電影所講述的麻木狀態,於是想當然的對老謀子的「歸來」不抱太大希望。然而,看過電影後,我卻讀出了更多的東西。

  有朋友和我討論說,相比小說,影片的故事太過簡單,失了很多內涵的表達,並且對影片後半部分漫長而又平淡的講述甚是不滿。但在我看來,他們似乎歪打正著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濃重的批判性。是的,《歸來》相對於小說《陸犯焉識》的刪繁就簡,其實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廣度。

  在接受採訪時,張藝謀說:「一個人對一個人矢志不渝的等待,和矢志不渝的歸來,是人類最重要的情感。絕不是簡單的溫情化可以解釋的,恰巧是在這個等待、期待和歸來當中,暗流湧動一個大時代的痕跡。「暗流湧動」四個字特別好說,特別難做到。我相信它不是簡單的庸俗化的溫情,它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複雜。」

  這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故事,離別和歸來,是人類共通的母題。這個謎母在《詩經》裡是「君子於役,不知其期」,在荷馬史詩裡是奧德賽;在唐朝是「舉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宋代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美國是《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戀戀筆記本》……越是簡單的`母題,越具有全球性,也越難拍出新意。應該說,老謀子這一份答卷,在合格線以上。

  當離別充滿荒謬和無奈時,歸來無疑是對漫長等待的最好回饋。然而,由於馮婉瑜的失憶,陸焉識的歸來又漫長到令人絕望,這是兩個向度的絕望——月復一月火車站接愛人的婉瑜,和日復一日想盡辦法喚醒妻子記憶的焉識。影片最後,他們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驚嘆號,一個在等待著永遠等不到的他,一個在陪伴著永遠喚不醒的她。

  焉識捱過了反右,卻失了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精神。他與生活和解,生活卻與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焉識的眼角抽動中,在他的欲語還休中,在他面對好友自殺消息的木訥中,我們都親見了一個知識分子靈魂的垮塌,和一個典型中國人的附生——經歷了這麼多,焉識只想活著,活著就好。他沒有了憤怒,也沒有了怨恨,更失了反思的勇氣,這些對活著而言,都太過沉重,因此他選擇與生活和解。然而,婉瑜的失憶,似乎是對焉識對慘痛記憶所採取的「淡忘」的態度的反諷。電影中一個細節似可佐證我的看法:焉識給婉瑜讀自己的信,讀著讀著,一聲長嘆。是啊,怎麼可能淡忘,又如何能好了傷疤。張藝謀說:「我們不要再憶苦思甜,我們不要再控訴,再苦大仇深,讓它用內斂的方式,暗流湧動的方式,甚至內傷的方式,沉澱那個苦難。」是啊,傷害已經造成,無論再怎麼癒合,也無法抹留在心中的印記,這個內傷,不僅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更是國家的。

  這麼一個簡單的母題,放在了那樣一個沉重的背景之中。暗流湧動,老謀子說的對,確實是暗流湧動。這是關於建國後那段歷史的一次元敘事嘗試,是在解構的時代一次建構的努力,是在追求多樣化和個體敘事的思潮中一次宏大敘述的逆襲,是在後現代的當下一次現代性的回潮。

  評判它的好壞,關鍵還在於觀者自己的闡釋。就我來說,我從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除了演員出神入化的演技,也看到了老謀子轉型的艱難,更看到了電影審查鐵屋中透露出的一絲光亮,衷心的讚一個。此外,還因為我一直對元敘事抱持肯定態度,而對後現代的種種主義抱持觀望。

  說到這裡,不得不再次重複一下羅蘭巴特語錄:作者已死。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歸來》,贊彈皆有道理,諸君自行判斷。

  相對純理論性的辨析,其實我更喜歡文本細讀。當然,一方面是自己已經離文藝理論太遠太遠,遠的幾乎忘掉了理論。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太值得細讀了。

  看完影片後,妻抱怨說旁邊的幾個姑娘一直嘰嘰喳喳,又想起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那個不到5歲的小女孩應該也沒消停過——但是,一向對環境挑剔到過分的我竟然都沒有發現——電影實在太抓人。

  影片的開端堪稱經典。在那個壓抑年代裡,一個逃跑的右派對於家人來說,是滾燙的火,極度渴望卻不敢真正觸碰,日思夜想的陸焉識就在門外,可群集環伺的眼睛讓馮婉瑜選擇了默默地將他拒之門外。因為女兒丹丹的告發,焉識和婉瑜第二天相約見面成為了一場悲劇,這也成為婉瑜記憶中念念不忘的一幕,並因此斷絕與女兒的來往,即使失憶了,也無法忘懷女兒對家庭的背叛。

  焉識和婉瑜在天橋見面那一幕的爆發力驚人。兩個一直壓抑、隱忍的人同時爆發出驚人的能量。焉識眼看時間流逝,卻一直看不到赴約的婉瑜,萬般焦急下不顧自己逃亡者的身份,站在大庭廣眾之下高喊婉瑜的名字,宛如瀕死之人用盡最後的生命呼喊,這種奮不顧身,這種絕望掙扎,令人寒毛直豎。而婉瑜的那一聲「焉識,快走!」,也是毅然拋棄了個人得失,不啻於平地一聲驚雷起。在這一幕裡,「愛別離」之苦催人淚下。即使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也應能被感染和觸動。

  還有一處令我鼻酸的場景在影片後半段。焉識苦心營造出彈鋼琴一幕的舊日重現,希望喚醒婉瑜的記憶。婉瑜怔怔地看著他的背影,遲疑、遲疑、那麼遲疑地伸出手,搭在焉識的肩上,兩個人都在顫抖,焉識緩緩轉過身來,和婉瑜擁抱在一起。這一刻的張力,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凝神注目,滿心是絕望之後的歡喜。然而舊日重現的一幕只維繫了幾秒,婉瑜緩慢而堅定地推開焉識,一下打開他的手。陳道明那一刻的神情,落寞得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痛楚,錐心刺骨卻又平靜如水。這一代人的傷痕,這一代知識分子「洗澡」後的精神狀態,都被他演出來了。

  影片中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還有許多,陳道明和鞏俐的演技無與倫比,對情感戲的調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通篇在克制和壓抑中完成敘述,卻因為這克制和壓抑而更突顯出敘事的力量。對張藝謀的這次轉型,我要點個讚。

  電影《歸來》觀後感篇3

  他們在似曾相識中清醒和混沌著,清醒著本能的堅貞美好,混沌著無法言說的記憶傷痛。

  那夜,她沒有打開那扇門,從此,她終生再不鎖門,她終生再不鎖門,卻終於關閉了心門。他痛苦於她不再認識他,卻在她的不認識中終生體味她,認識她,明白她。

  人最記憶之深在於最痛苦與最感動。她一生在幸福地追憶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閉風雨交加中「迷失」的那個夜晚,「焉識」,於她於他焉能不識。這個問號沒有留給馮琬瑜,卻留給了叫「焉識」的那個人,她用忘記在告訴他「我的心裡只有你!」

  那段鉤沉的歲月,他成為她唯一的牽掛,她成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識」在她心中焉能不識,「琬瑜」在他心中豈止宛如美玉,而他們的女兒「丹丹」,淹沒於紅彤彤的世界,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經淬鍊的父愛並未阻止幼稚的紅心。

  一紙悽涼的離箋壓在玻璃下,一滴濁淚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斷腸,清冷的淚隔著玻璃卻擁抱不了看得見、摸不著的溫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鋼琴曲,喚醒了一顆被歲月苦痛浸透的心靈,那顆心流著血,那個人卻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著淚,不能忘卻的記憶裡,他們相互著唯一,偎依,;一筐凌亂的信,是他們二十年謀心不謀面的生活,清輕的誦讀卻又是謀面不謀心的溫暖悲傷。

  用半生的「無好」去迎接曾經的不好,終於明白那個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飛舞的日子,他們去共同迎接一個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難真情」的客人,那個「客人」是他們共同的記憶:爐火上冒著的熱氣,書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鋼琴曲,一抹會心的笑語……

  歸來,是一個人,是一顆心,是一種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歲月,那段歲月,那段「老方」的歲月,再不歸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