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成立60周年晚會《新疆禮讚》觀後感
2023-08-10 05:46:03 4
「以前看病,要騎車走10多公裡的山路,現在醫院就在家門口,方便多了。」10月5日,達坂城區柴窩堡管委會白楊溝村牧民阿斯哈爾?阿合力汗說。
前一晚,他和家人一起收看了《新疆禮讚》,感受著天山南北各族兒女共同努力帶來的新疆巨變。阿斯哈爾說,他要為家鄉的醫療衛生服務改善點個讚。
柴窩堡地區距離市區有50多公裡,以前該地區沒有衛生院,農牧民看病到醫院要走10公裡的路。
「以前,離我們最近的醫院是一家企業醫院,看個頭疼腦熱還行,稍微嚴重的病就得往市區送。」阿斯哈爾說,現在不僅區上建起了人民醫院,柴窩堡有了衛生院,村裡還有了衛生室。
阿斯哈爾說,村民們都參加了新農合,到市裡看病只有住院才可以報銷60%費用,現在鄉鎮衛生院一般常見病就可以報銷80%、村衛生室可以報銷90%。
看病方便了,省錢了,家住高新區(新市區)名築花都小區居民王香梅也有同樣的感受。
王香梅告訴記者,她今年75歲,患有糖尿病,以前都是到大醫院去看病拿藥,自從家門口有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她去大醫院的次數越來越少。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執行的是基本藥物制度,所有藥品零加價銷售。憑慢病本還能報銷,自己承擔不了多少錢。」王香梅說。
達坂城區衛生局局長李軍說,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國家、自治區都在不斷加大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咱新疆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越來越高,新農合、城鎮醫保等政策真正做到了暖人心,惠民生。
「下大力氣解決看病難問題,就是在解決咱老百姓最牽腸掛肚的問題。相信咱新疆老百姓的健康會越來越有保障,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李軍說。
【篇二】說起新疆的變化,收看了《新疆禮讚》的米東區三道壩鎮杜家莊村村民陳福榮說,從六年前村裡的貧困戶到如今的百萬元戶,他的致富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更離不開新疆的發展建設,他要給家鄉經濟點個讚。
5日上午,陳福榮家的「農家樂」停滿了小轎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太火爆了,都是來農村休閒觀光,品嘗農家飯的。」原來每天五桌客人,現在翻了一番,陳福榮兩口子樂得合不攏嘴。
2008年,剛從部隊復員的陳福榮家裡的住房只有二十多平方米,年收入一萬元。窮則思變,他承包了別人的土地,種植水稻,次年就有五萬元的收入。
嘗到甜頭的陳福榮擴大種植規模,這兩年,國家出臺了土地流轉政策,鼓勵農民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開辦「農家樂」。
陳福榮依靠農牧局、科技局的專家,不僅種植了水稻、黑木耳,還利用稻田養起了螃蟹,讓他的腰包鼓了起來。創業需要資金,今年,陳福榮還從信用社裡貸了30萬元擴大規模,發展種養殖。
種水稻、養螃蟹,「農家樂」裡上班,每天在陳福榮的合作社裡拿工資的村民就有二三十個。
近年來,新疆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建立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全新政策體系,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力度。
「經濟發展快,政策這麼好,剩下的就是大膽去幹了!」陳福榮說,他還有一個計劃,將「農家樂」升級成為一個休閒觀光購物的基地,不僅給客人們提供農家飯,還利用養蟹的池塘,讓客人垂釣,同時,客人們還可以購買地裡種植的無公害的農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