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大地雄心觀後感影評

2023-07-31 16:57:09 1

  (一)土地

  這部影片,氣勢恢宏很大程度上歸因於西部片特有的自然景觀。土地(land)一詞在電影中多次出現,是一條線索。

  在影片開始,男主角的父親——一個沒有土地的愛爾蘭佃農在與地主的混戰中中彈死,臨終前告訴其中一個兒子即男主他很奇怪,當然老爺子還囑咐了一句重要的是土地。地主與佃農的矛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男主角約瑟的兄弟都知道不該努力耕作為別人提高收成,但他們所做的全部就是縱容自己的懶惰,給遊手好閒找到了很好的理由。男主角準備殺死地主,奪回土地,為父報仇。在浩浩蕩蕩的父老鄉親飽含深情的脫帽送別中,他踏上了復仇的徵程。奪回土地是男主角初入徵程的最初原因。

  他陰差陽錯的結識了仇家地主的女兒。熱愛冒險、接受了新鮮思想的女主角迫切渴望擺脫舊時鄉紳的生活模式,尤其不能忍受淑女們不得不遵從的清規戒律的束縛,想要逃離可以預見的像上一代女性那樣乏味的人生。懷揣著美國夢的她,拿著寫有「俄克拉荷馬州landforfree!」的宣傳單,半夜爬窗子找到了男主角,要求他作為侍從同美國。殺死地主奪回他家耕作的土地所有權的希望破滅後,土地一詞帶著幾分隱痛縈繞在男主角心頭。聽到土地一詞,他的眼睛亮了,又黯淡了下。可能覺得女主角太不靠譜,我猜想更多的是之前二十年來在父輩們鄉鄰們的言行為他建構出的樸實的階級觀念:地主是惡的,地主的女兒自然也是不足信的。次日男主角在與人決鬥的千鈞一髮時刻上了女主角親自駕駛的馬車。架!一聲帶著流浪與冒險的喜悅的命令,女主角載著費力跳上車的男主角出發了。他們,分別地,要尋找自由,尋找屬於自己的土地。尋找屬於自己的土地,獲得土地,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他和她分別地目標。

  乘船抵達美國以後,剛一上岸,映入他們眼帘的是一片雜亂破敗,幾個招攬生意的小鬼。女主角得體的淑女服飾與那一片混亂格格不入。輕信的她遺失了精緻的銀匙,散落一地,被哄搶一空。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不是一到達彼岸就有大片的土地和璀璨的前程等待著你。就算在那個美國夢的年代,也只有最勇敢最有謀略運氣最好的人才能夢想成真,每個年代都是如此。他們為了攢夠俄克拉荷馬圈地的路費,開始用辛苦勞作賺錢,住在妓院裡一間鄙陋的小屋。養尊處優的貴族姑娘成了拔雞毛的女工,被粗俗的男人戲弄。她一直都保持著自己的尊嚴,顯得與眾不同。題外話,這就是富養女養出來的自信與驕傲罷。而且我在想,有夢真好啊,年輕真好啊,那麼艱苦的工作都可以幻化成一步步靠近夢想的喜悅。自由比什麼都重要。這麼執著的追尋自由,享受它所帶來的快樂,不惜遭受世俗的痛苦,值得欽佩。因為在此時此刻,我們就有很多人不惜犧牲自由,委身於一份他人眼中體面的工作,一種安全而平庸的生活方式,獲得世俗的類似快樂的東西。後來男主角得到了拳擊手的工作。其實這種殘忍的活動和古時候羅馬鬥獸場人獸決鬥沒什麼區別,供那些閒得無聊以暴力為樂的有錢人取樂罷了。一開始只是為積攢路費而參與角鬥的男主角,慢慢被意外而來的巨大勝利及與之相伴的榮光衝昏了頭腦。終於在女主角帶著醋意的誇張的展示中,明白了他一直以來所做的,和她正在做的一樣,都是在犧牲尊嚴帶著虛假的榮耀走在背離真正的理想的路途中。他在決勝一擊中落敗了,她心疼她焦急她不離不棄,她發現自己愛上了。而他早就愛上了她。可是陰差陽錯了,他為了挽救她的生命,還給她他認為她本該擁有的美好安定的人生,離開了他。影片在這兒,用了煽情常用橋段:風雪交加夜,一個饑寒交迫似乎將永失所愛的落魄英俊年輕人,帶著累累傷痕踉踉蹌蹌,拖著腳步漫步目的在漫天飛雪中踽踽獨行。似乎天地間就這麼一個孤獨的受傷的不倒的年輕帥哥,和無盡的遠方。

  這一段看似與土地無甚關聯,我覺得如果用土地這條線索來串聯的話,則展示了在找尋土地的過程中,他們的困惑與迷失。人離開了土地,失腳踏實地的安穩感,變得輕浮起來。不過更多的好像還是尋夢過程中的迷惘和挫折。

  男女主角不期而遇於俄克拉荷馬肥沃的土地上。在這之前,男主人公做過勞工,終日揮灑汗水,漫步目的的消耗生命。在擠滿了神情木訥、眼神疲憊的勞工們的車廂中,只有男主角的眼裡熠熠生輝。與他們不同的是,他還有一個土地的夢想,還有一個心中沒有黯淡而越發鮮活起來的她。她回到被燒光宅邸,來新大陸尋覓土地,從頭再來的,父母的懷抱。發現夢想似乎還是那個夢想,只是隱隱變了味道。原來她想要的並非土地本身,而是遠方,似乎也不是遠方本身,而大致是一種按自己意願無拘無束生活的可能性。他們意外又意料之中的相逢於圈地競賽前的一個黃昏。大海一般蔓延的荒原上,黃昏有一派長河落日圓的氣質。簡單交談後兩人似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情景已恍如隔世。我臆斷在那個暴風雨前的安定的黃昏,她已經默認了父母安排給自己的生活;而從他快樂與自信的心態中,我看到了他徹底重燃了獲得土地,尤其是贏得她的熱情。

  影片最後是全片的高潮。飛沙漫天中,無數男女老少齊策馬揚鞭。攝影從多個角度俯拍、仰攝,節奏明快,音樂盪氣迴腸,一氣呵成。(後來在上看到這部電影配樂被評上了金酸梅獎,大概是配樂有些俗套。比如該盪氣迴腸的時候,果然就盪氣迴腸了起來。)這些來自歐洲各國甚至更遠的地方人們,為了一個土地夢匯集在一起,採用十分原始的方式,平等競爭。搶跑者,死。我看見野性的力量,土地與人之間緊密的聯繫,在那一時刻顯得水乳交融,從未改變。原來工業文明並沒有摧毀土地與它所孕育出的人類文明間的紐帶。

  我想,影片以土地為重要意象和線索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賦予該片一些典型的西部冒險傳奇色彩。在可以看到地平線的蠻荒的原野,具有傳奇色彩的牛仔躍馬馳騁持槍格鬥。這樣激烈的場面在這部影片中雖不是主要情節,但在影片片尾的高潮之處,cowboy的稱呼多次出現被用來戲謔男主角。奔馬、荒原、地平線、勇敢無畏的冒險家開荒者們、地理上的西部地區這些元素都很有西部片的傳奇味道。在再現歷史的真是寫照之上,創造著一種理想的道德規範,反映美國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傾向。

  第二,對老移民的致敬和對逝的文明的追思。愛爾蘭開荒者背井離鄉來到這片蠻荒又富饒,充滿可能性與生機的土地。慢慢地舊有制度被摧毀,老文明隨風而逝。《亂世佳人》的開篇字幕,以火紅的似血殘陽下肥沃的土地為背景,滾過字體「Onceuponatime,inaplacecalledTheOldSouth..."ThereoncewasalandofCavaliersandcottonfieldscalledtheOldSouth.HereinthisprettyworldGallantrytookitslastbow.HerewasthelastevertobeseenofKnightsandtheirLadiesFair,ofMasterandofSlave.Lookforitonlyinbooksbecauseitisnomorethanadreamremembered,ACivilizationGoneWithTheWind"。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被稱為老南方的地方......一代文明隨風而逝。我認為《遠離家園》這部影片也有類似的情懷於其內。不過它所懷戀的倒不是美國南方傳統的奴隸制度,那種制度庇佑下騎士、淑女、富庶、安寧的白人莊園主的生活;而是一種久遠的流淌在每一個老移民後代的美國人血管裡的對自由、平等的嚮往與追求,是一種冒險、開拓的精神,從一無所有背井離鄉,到豐衣足食落地生根。對,是落地生根而不是衣錦還鄉。他們是拋卻了過這一枷鎖的人們,離開的是舊的制度、腐朽的沒落的生活方式、頑固保守搖搖欲墜的階層。他們用雙腳發現,用雙手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園,一個真正的家鄉。從此鄉愁只是對精神對富饒的土地,平等的機會,白手起家的野心與生命力,樂觀開拓的意識的一種深重的執著的依戀。而不是對出生成長的地理意義上的故鄉的留戀。我覺得這是一種很豁達的情懷,是理想主義,非常感人。

  第三,愛爾蘭人的土地情懷乃至人類共通的悵然的鄉愁,這與第二點對逝文明的追思有一些共同點。土地帶著溫暖、帶著愛意,哺育了大地之子,慰藉了精神。1939年費雯麗版的《亂世佳人》影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節之一就是,在大橡樹下,火紅的天空,赤色的土地,遙遠的地平線上,美國南方棉花種植的塔拉莊園的老農場主,這位老愛爾蘭移民,告誡自己的女兒土地是世上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唯一留下的東西。這兒蘊藏著樸素的智慧,樸實的情懷。亞特蘭大的紅土地給了斯嘉麗鮮紅的心,遭到了戰火、失了親人與愛情,失了以往繁榮生活的她,手裡緊緊地握著一捧塔蘭莊園的紅土。想起父親的話「有一天你會明白的,只有泰拉的土地是永恆的,它永遠不會背叛你。」斯嘉麗悲傷的臉龐上慢慢又重現了往日倔強的神色,並說出那句經典的「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土地給了遭遇滄海桑田的她勇氣和力量。我認為在這一情境中,土地跟自由相關。土地仿佛賦予了人們自給自足的自由,你用雙手殷勤侍奉土地,它自會回饋你以衣食。被賦予了這樣的自由,人們才得以有了不依靠他人的骨氣,一種不服輸的信念。寫到這兒我又想到了許多複雜的政治因素。土地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可土地上的人與人之間卻是不平等的。比如《遠離家園》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在愛爾蘭就是地主家的佃農,耕作的土地不屬於自己,土地對他辛勤侍奉的饋贈絕大部分都要上繳給有了錢買了土地的地主。這還是在相對地廣人稀的地方,完全由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還有部分人為部分自然因素造成的問題。比如在中國的土地制下,不管是農村村民還是城市居民都沒有權利獲取屬於自己的土地。所以,我覺得我們中國人對土地的感情,更多的是詩化了的田園牧歌般的情懷,禁不起推敲,其中好像有許多需要深思的內容。另外,老師講課時常常提及的詩人海子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大地」、「土地」這樣的意象。在海子的詩歌生涯中,「土地」始終與這位傳奇詩人息息相關,他從土地中獲得靈魂的立足,從土地上洞悉勞苦大眾的命運,從土地裡感悟人生,知曉自然之美。當然他也為土地困惑與心痛,《亞洲銅》最具代表性。面對工業文明對大地的摧殘,面對社會底層的痛楚,海子無時無刻不在土地上反思、質疑、探索與自愧。這是一種深深的、深深的鄉愁,仿佛人們共同的、歷史的鄉愁。漫長人類歷史中,我們至少經歷了數千年不等的農耕文明,更不要說之前漫長的奴隸制文明,以及歷史學意義上的文明產生前的漫長的百萬年。在這些時光裡,人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土地,大地似母親,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一切。只有從最近兩百年以來,這段在漫長人類上仿佛一瞬的時間裡,爆發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發展似乎呈指數圖像一樣突然大幅提速。而人們還沒有跟上這樣的速度。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辛辣又心酸地嘲諷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失人性麻木機械的人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批評者與改良者霍妮撰寫了大量著作,比如《我們時代的神經症》,旨在闡釋「現代人」的「焦慮」,等等。我覺得這都是一種對離開了土地的人們,在新生產關係下,新人際關係,新人與自然的關係下所產生的迷思。人類,這些大地的孩子,仿佛都成了迷路的孩子,被鋼筋水泥架在了空中的我們感到一種由心發出的混亂的鼓點,一種深深的不安。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特別是北歐一些國家,人們開始慢慢回歸土地,等一等被飛速發展的物質拋下的靈魂。比如芬蘭,芬蘭人普遍熱愛自然,他們採摘森林裡的野莓、蘑菇,有錢了就在森林裡買下一塊地,蓋上小木屋。我又在想,這是不是一種安於現狀使人類發展遲滯的小農意識。我們中國在近代史上就吃過這樣的虧,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最終成為了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之一,最後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大潮。可是人類就這樣漫無目的的發展下嗎?我不確定這是否出自我們本心中的自由意志的選擇,還是一種註定的天命中業力因果的安排。先回到發達福利制國家回歸自然回歸土地的問題。似乎我們都不用讀書了,直接到鄉下和土地在一起,面朝黃土背朝天。直接回到小農經濟,或者乾脆回到原始社會也不用那些現代文明下的焦慮了,那些都好像是富貴病。我又猜測,芬蘭人樂於退居森林築木屋享受祖先一樣與自然同樂的快樂,和比如我國農村地區尚得不到有尊嚴的生活的人們之間的區別,一是物質豐富程度的區別,二亦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人文素養及其所賦予人的情懷。想起上課時老師提到過人在獨自旅行(而不是旅遊)中常能感受到一種與自然直接對話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種直接與自然對話的美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隱居避世與自然為伴以土地為親的生活需要非常豐富的內在世界、精神儲備。有了這些當你獨立於天地之間時才仿佛能同古人交流給來者啟示聆聽自然的心聲。同樣的景色,在博學的遊客處是一曲壯麗的詩篇,在景區售賣礦泉水的牧民的幼子那兒則是他迫切渴望逃離的藩籬。當然,我覺得這裡還存在其他因素影響。比如,隨時抽身離的自由。它使人能更輕鬆自如的浸入。

  土地給人以慰藉;土地給人以溫暖的安全感;土地是希望的、有生命力的。它養活了我們的祖祖輩輩,是萬物生長的最基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春種秋割」,這是農民純樸的智慧。土地給我們以立足之地,以家園,以生命。

  "土地死了

  用欲望能代替他嗎?"

  ——1987.6海子

  (二)其他

  a.遠方

  片名為FarandAway,主要譯名有《大地雄心》、《遠離家園》。一種遠走高飛的灑脫和故事感呼之欲出。這部影片很浪漫,男女主人公得以到達他們理想的彼岸,開始自由快樂的新生活。可是現實生活中,你想要的遠方很可能永遠也到達不了。我發現年代越靠近現在浪漫的理想的影片就更少,而更多的是帶著些現實主義的寒光,溫情裡都透著殘酷的影片。也許觀眾都看透了,沒有哪兒就是世外桃源,讓你到了那裡就能獲得想要的生活。比如2008年出品的,凱特溫斯萊特與萊昂納多主演的《革命之路》,比如2009年出品的《成長教育》。這兩部影片其實沒什麼共同之處,有趣的是都提到巴黎,仿佛巴黎是全世界人的故鄉。可是巴黎本身並不能給你你想要的一切,幸福感只能來自你的內心。和你的夢想有關係的,和你所想像的自己有關係的,才是你的故鄉。這樣的電影使能使人思考,讓可憐的主人公做了你想嘗試的生活方式的小白鼠,不過讓人心情沉重。生活已經夠使人糾結了,所以我更愛看八九十年代,人還透點純真的傻氣的浪漫的理想主義的電影。

  b.生命力

  《遠離家園》這部影片中隨處可見的野性與生命力是最使我感動的。不管是愛爾蘭荒原森林,還是剛建國不久的美國,亦或西部被夕陽餘暉染紅的一色天地,或者年輕美好的男女主人公,等等景物人事都展現出充滿希望而激動人心的勃勃生機。全部值錢的行囊一下船就丟了?沒關係,我們再掙!更不用說男主角在搏擊場上的健碩身姿、靈活反應、展現的似乎即是生命本身的強度和力量。

  c.人物

  我覺得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刻畫都比較立體,雖然立體化得稍顯刻意。開頭時並未出場的老地主似乎是十惡不赦的形象,然而與前來報仇的男主角酒吧相會時,卻又出人意料得顯得親和、受人敬重。老地主是剝削他人勞動的地主,也是慈父;他是圈地時作弊的狡猾的小老頭,也是勇敢的創業者和冒險家。其他人物也有類似的立體的刻畫,只是在描寫他們性格多個側面的片段裡觀眾容易一眼就看出導演的意圖。另外這位老地主的角色使我想起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財主。他在現世不安穩的情況下,失了前半生的全部,但逃難路上只是說,到了那兒買一塊地、種上莊稼、蓋上小房子,咱又是當家的了(大意)。不得不說或許這些處在剝削階層的人是憑藉自身的一些有優秀特質獲得了更多資源。

  d.幽默

  《遠離家園》中有許多使觀眾笑的片段,有會心一笑、開心地笑、得意地笑,尤其是笑中帶淚,很難能可貴呢。

  e.前後呼應及重複的手法(不知道專業術語怎麼表述)

  像是槍質量太差,以至於男主角開槍時果然竟然弄傷了自己,使他臨行時兄弟的調侃一語成讖。許多這樣的的小插曲使得影片顯得構思巧妙。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