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致青春電影觀後感

2023-07-31 10:35:23 1

  只有你的青春,永遠不會腐朽——鄭微

  天空沒有痕跡,但鳥兒曾經飛過——張天然

  前天和80後、85後和90初三大美女看《致我們終將逝的青春》,看完之後萌生很多想法。我一般不會寫影評,可是這部片子實在有爭議,我對有爭議的東西又比較感興趣,所以想說幾句。僅代表個人觀點。本文大概屬於影評但又不限於此,我儘量不跳出電影內容的範疇。

  這部片子名曰致青春,實則談愛情。青春是人生的一個特殊的階段,這個階段裡不只有愛情,而愛情是青春中最顯著的標記,最重要的段落。青春的意義在於學會如何愛,在於認知自我,在於成長,而這一切都可以融入到愛情之中。用不著刻意修學,大膽地愛一場,就全明白了。本片即如此,片中人物對待愛情的態度,便是對待青春的態度,亦即對待人生的態度——有的是抗爭,有的是盲從,有的是逃避,有的是欺詐。如此說來,這部片子算是主題突出,中心明確。

  那天進入放映廳之前,由於我要買四個人分量的飲料和爆米花,所以入座時影片已經放了十分鐘了。我看到的第一個場景是在幾位女主人公的宿舍裡,黎維娟說她有潔癖的那一段。我剛開始沒想到這部片子是以女生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可能我的慣性思維還停留在《那些年》,但是女主角積極主動、為愛不顧一切的性格讓我比較快速地入戲了。

  先總體敘述一下情節吧,這部影片所描述的應該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男女從大學到工作後五年內的人生經歷,以各自的愛情經歷和體驗為主。影片試圖通過人物不同的價值取向所導致的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來展現這一代已經失或正在失青春的人曾經歷過的矛盾與掙扎。說掙扎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每個人物在成長過程中都不斷地否定自己,卻又不斷被另一個自己否定。女主角就是這麼一個集萬千糾結於一身的人物。

  女主角叫鄭微,主要女配角是她的三個室友阮莞、黎維娟、朱小北。男主角叫陳孝正,主要男配角則是他的室友許開陽、張天然。這些人物都是同班(或許是同系)同學關係,鄭微和陳孝正起初是敵人,然後化敵為友成為戀人,再然後因陳孝正選擇功利放棄愛情,兩人又陌若路人,再然後呢?陳孝正想要破鏡重圓,卻徹底變成衰人(這一點我將在下文提到);陳孝正出身貧寒卻志存高遠,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過於功利,為了所謂的成功可以放棄任何東西。阮莞是劇中第一美女(導演是這樣安排的,從審美學角度就見仁見智了),善良而理性;許開陽屬於高富帥,匪氣較重;黎維娟對愛情屬於極端現實主義者,頗有心機;朱小北是男人婆,情竇基本未開,即使開了也無人問津,生活在春風吹不到的角落,正因如此,影片中難得出現了與愛情無關、只與成長有關的橋段,否則00後的小朋友看到這部片子會說:哇,原來青春就是整天談戀愛啊。

  上面提到的只是主要人物。還有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也佔了影片比較大的篇幅,因此這部片子給人一種擁擠的感覺,場景略顯凌亂。當然,趙導能夠在短短132分鐘裡將如此多的人物的「三觀」比較全面的展示出來,已經相當不易了。下面把戲份最多的鄭微、阮莞、黎維娟三個人物的愛情觀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也許你會和我一樣產生困惑。

  鄭微是典型的敢愛敢恨的女孩子,把她作為主角體現出編導的價值取向。一次偶然事件讓她與陳孝正發生衝突,隨後她想方設法「報復」陳孝正,在此過程中,她卻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仇人,然後就開始窮盡一切辦法猛追陳孝正,把人家弄得哭笑不得。得手後,雖然二人性格明顯不合,但她仍百般遷就,直到陳孝正背著她做出了出國留學的決定,她知道他的未來根本沒有自己,於是果斷放棄了。工作後,她又與初戀男友林靜重逢,冰釋前嫌後主動提出要嫁給他,可是發現他的背後還有其他女人在無私的付出和等待,於是她又一次放棄了。阮莞是女神級別的,不僅才貌雙全,而且深明事理,現實中可能很少有這樣品質與容貌俱佳的女子,但她有個致命弱點,就是在愛情中一味地為對方犧牲,不懂得適時放棄。當她終於決定放棄負心的初戀,重新開始新生活時,卻又一次心軟了。她在婚禮前答應初戀男友前往某地看一場他們共同的偶像的演唱會,卻在入場前遭遇車禍罹難。黎維娟同樣也在追求愛,但她追求的是物質的愛,她在大學期間一直隱忍自己的愛情萌芽,對同學們的戀愛視而不見,果斷拋棄河南老家不會說普通話的農民工男友,畢業後迅速嫁入豪門,帶著丈夫前妻的兩個孩子,過著富婆的生活,短期目標是為老公生子後取得部分產業。

  可以說三個女孩代表了三種典型的愛情觀,一種是勇敢,愛上了就追求;一種是堅持,選擇了就不放棄;一種是現實,物質條件佔絕對主導。可是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發現,勇敢追求真愛的鄭微屢遭傷害,自己都開始動搖,開始否定自己;堅守愛情的阮莞積重難返,她精心呵護的愛情成了她生命難以承受之負,與初戀恩斷義絕後,只能倉促尋找結婚對象。可惜的是,即使倉促的幸福她都沒有得到,最終悽然離世;而極端現實的黎維娟則得到了自己夢想的生活,她在這種生活中很適應、很快樂。那麼為什麼追求真愛的人會一無所有,而對愛不以為然的人卻得到了幸福呢?編導為何要這樣設計?難道沒有想過這樣的情節會讓人消極和失望嗎?或許,得到真愛確實就是世上最難的事情,比金錢、名譽、地位都難,與其好高騖遠,不如面對現實;抑或對擁有青春、相信愛情的人來說,追求真愛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即使面對著萬丈深淵也會義無反顧,自然也不怕別人危言聳聽。

  接下來說一說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坦率地說,這部片子在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當然,所謂不夠好是相對於網排名前二十名的電影而言的。作為一部小成本的國產片,它已經相當不錯了。儘管如此,我,作為趙導的老鄉,作為多年來她成長曆程的見證者,作為國產電影一貫以來的支持者,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多說兩句!

  首先是情節設計方面,有些橋段交待得不太清楚,進度過快,略顯突兀。例如鄭微愛上陳孝正這件事就很突然,她前一天還在痛恨陳孝正,認為他沒禮貌、沒教養,突然場景一換,就是她向電臺主持人傾訴對陳孝正的愛慕,然後就開始了對陳孝正的窮追猛打。這樣的情節明顯有些跳躍,即便是這個由恨到愛的過程沒有具體的事件作為依託,也要稍微潤色一下思想轉變的過程,否則會讓觀眾覺得女主角太過胡攪蠻纏。還有就是對鄭微的前男友林靜痴迷的施潔究竟為什麼會瘋癲到那種程度也沒有交待清楚,讓人覺得她根本不是因愛成瘋,而壓根就是個瘋子。還有阮莞遇難之後反覆給阮莞蒼白的屍體特寫鏡頭也與影片格調不符。類似這樣不精緻的情節還有幾處,在此不一一列舉,這樣的情節就像是一件藝術品上的破損和殘缺,令人遺憾。

  其次是人物塑造方面,陳孝正這個男主角塑造的不成功。我猜想,編導們最初應該是想把陳孝正塑造成一個出身貧寒但是積極向上的男孩,家境令他有些自卑,但終究是一個善良的人,只是相對於愛情來說,他急於用學業和事業的成功來改變家庭的境遇。可實際上我看完電影後感覺是什麼呢?陳孝正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他家境貧寒不僅讓他自卑,還給他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善與人交流,不懂珍惜朋友,不敢接受別人的愛,以致於傷害了身邊的很多人——幾乎所有與他親密的人都被他傷害了。問題在於這畢竟是一部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不是探討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陳孝正的問題應該歸結於年少輕狂、不懂珍惜擁有,而不是心理變態導致的結果,否則跟青春有什麼關係?最可笑的是當陳孝正功成名就從國外歸來後,在張天然的生日宴會上遇到鄭微,信誓旦旦地說要得到重新愛她的機會,好像要掀起一番求愛的波瀾,可是後來卻不了了之,正如前文提到的,我對這個角色徹底失望了。

  當然,這部片子還是有很多亮點的。首先臺詞就很精彩:例如「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為愛情死,其實愛情死不了人,它只會在最疼的地方紮上一針,然後我們欲哭無淚,我們輾轉反側,我們久病成醫,我們百鍊成鋼」。「愛情是足以焚身的烈火,不管是聰明人還是笨蛋,愛上了,都成了飛蛾。誰都知道飛過會成為飛灰,但那又怎麼樣,百年之後,不管燃燒過與否,我們都將成為塵土」。單單這些臺詞,就讓這部片子的水準提高了一個檔次。趙導有品位,我很欣慰。

  還有很多情節處理得很巧妙,也很感人。例如鄭微為了在陳孝正及他的曖昧女友面前展示自己,毅然在全校晚會上主動登臺演唱,這個場景處理起來難度很大,搞不好會很冷,但是導演拿捏得很好,展示出了年輕人的熱血;張天然在阮莞的墳墓前獻花的場景堪稱經典。張天然在男同學當中泯然眾人,從不顯山露水。阮莞死後,他獨自來到阮莞墓前,獻上一束滿天星,並且告訴她這些年她收到的每一束滿天星的都是他默默送出的,因為滿天星意味著甘當配角,意味著默默奉獻而易被忽視。「我一直把對你的愛藏在心裡,就像是懷揣贓物的小偷,害怕見到陽光」。聽到張天然的這句話,再聯想到鄭微在阮莞遺體面前聲淚俱下的痛罵:「阮莞,你一味地為愛犧牲,現在好了,你終於如願以償了!你會讓所有愛你的人恨你!」這一段情節讓人為生者遺憾,為死者惋惜,慨嘆世事無常。「看那漫天飄零的花朵,在最美麗的時刻凋謝,有誰會記得這世界她來過?」

  這幾年,以中青年人講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比較多,這一類電影容易引起我們這代人的共鳴。儘管上面提出了那麼多批評,我仍然認為《致青春》值得一看。網目前給這部片的評分為7.2分,我認為偏低,網上的一些貶低也略顯苛刻。國產劇情片近些年進步明顯,這部片子總體來講算是上乘之作。而且對趙薇導演來說,處女作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已經很難得了。希望她今後多拍一點這樣貼近生活的片子,不要學那些所謂的「名家」那樣整天故弄玄虛、無病呻吟。踏踏實實拍出來的片子,大家都看得出來。

  再次強調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參與探討。有些情節記得不太清楚,引用的臺詞也不一定準確,而且影評一般也不會寫這麼長吧。與其聽我在這裡囉嗦,不如直接電影院看了。

  其實本來沒打算寫關於這部電影的東西,我不太敢用影評這樣高深的字眼,因為我不是專家、不是專業影評人、不是資深的電影達人,我所能評述的也只能從個人的視角表達我對它的看法和感受。只是早上一個師妹和我說,她是看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高然後才看,結果覺得不好看,問我為啥。我想我確實有意無意的向好多人推薦了這部電影,所以現在我得站出來說點什麼了。

  關於好壞。觀影是一種非常主觀的體驗。不管你認為多麼好看的片子,總會有人覺得不好;別人說不好看的片子,你也許特別的為止感動。看電影就像小馬過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驗,只有自己看、體會才能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所以,觀影后我表達的是我喜歡這部片子,但我沒有想過要所有人都能喜歡這部片子,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漢姆雷特。那些因為別人說好就帶著極高的期待看電影的人,多少可能獲得了一些失望,而那些因為別人說不好而不看的人,未必後來不覺得這是一部好的作品。

  關於真誠。我覺得電影好看,並不簡單地歸結為我對趙薇姑娘的熱愛。雖然就像網上說的當大屏幕上出現"導演趙薇"幾個字的時候,你心裡多少浮現的那點感慨,便是我們對青春最好的致敬。我確實可能因為是趙薇的電影可能多打了點分數,但回頭想想,中國大陸包括香港這幾年出了多少片子是赤裸裸的騙取觀眾口袋裡的錢,不管是讓人忍不住捧腹的所謂驚悚片,還是一些所謂史詩般的捏造得讓人哭笑不得、歪曲歷史的恢弘巨製,另外就是不斷地改編翻拍經典結果新不如舊的大片,以及拿著觀眾都看膩歪了的搞笑路數一遍一遍摧殘人心的類港產喜劇。但我從《致青春》中看到了第一個字是真誠,你被校園裡的故事逗得笑了嗎,你被唏噓的劇情戳到痛處了嗎,我覺得這是衡量一個電影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你都沒有被打到,那怎麼能算一部好片子。而我確實被打到了,不管是前半部不時的各種笑料、還是阮莞的離、老張的告白,的的確確讓我開心的笑了,雖然沒有流淚卻有幾段讓我心裡難受得很。我周圍觀影的女生大部分都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包括我的同事、我的好朋友和她旁邊的一位不認識的孕婦姐姐。

  關於瑕疵。我承認這部片子的不完美和瑕疵。剪輯上的問題,一個從3個多小時的片子剪輯到2個小時,必然有許多東西是不完整的,所以這也可能是造成電影後半段顯得混亂的原因之一。但是導演說,也許有些東西不用交代給觀眾,而這些存疑的東西才使得我們思考、追問。如果有機會,希望網上以後能夠有完整版的作品。表演上的問題,女主角的表演過於用力,但鄭微是一個特別難演的角色,她前半部要搞笑、可愛,後半部要成熟、冷靜,她不能像其它電影裡的女主角一樣是整部電影裡最漂亮的,並且還要擔當起可愛的性格使得其更加的招人,她沒有阮莞的美麗沉靜、沒有黎維娟的事故、沒有朱小北的性格,她要扮演的就是你身邊那個稍有姿色但平凡、簡單、可愛、大條、人緣好的女孩,你想想這有多難。另外,喜劇其實是很難演的,你想想哪個演員擠不出幾滴晶瑩的淚水和痛苦的表情來支撐苦情戲,可想讓觀眾笑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所以由於女主的過於用力,使得表演看起來有點矯情和做作。角色的設置,有人說林靜那條線索的故事在這部片子裡完全可以減掉,使片子看起來更整齊而不零散,我也一度這麼認為,但我想剪了之後會有更多的吐槽。劇本上的問題,我完全是因為這部電影而看這部書,看了之後就替導演捏了把汗,這種校園青春劇充滿著無力感,基本沒什麼營養。將故事時間提前了幾年,是一個很好的想法,通過年代的代入,使整部片子顯得更有質感。可因為原著畢竟有一大批擁躉,既要保證原著的主體架構迎合書迷,又要讓主題升華上升到愛情與人性的高度,兩相制衡糾結便使得劇情多少有些擰巴。

  關於細節。從電視裡播放的《新白娘子傳奇》到拉環式的青島啤酒,從花花綠綠的熱水壺到牆上貼著的張曼玉、張國榮,以及多年後聽了依舊讓人沸騰的《紅日》和《soyoung》……你觀察到的許多點,都讓影片充滿了懷舊的氣息和回憶的味道。當然,我也不太喜歡伊利牛奶和真維斯的廣告植入。因為我們希望在細節處找到各種各樣的驚喜,反而抓住了這些廣告植入從而覺得生硬,但想想我們這些屌絲們,有幾個沒穿過真維斯,我相信我本科時那種商標袋子從寢室裡能搜出一大堆,又有誰沒喝過各式各樣的牛奶,這點上我覺得片子做到了尊重細節又不苛刻細節。

  關於人物。電影裡的人物,或多或少的可以在你的身邊找到一些影子,它沒有簡單地告訴你一件事情,而是通過群像人物的不同命運引導你思考。鄭微,青春裡的她帶著童話般的夢想,從開始做夢自己是公主,然後失白馬王子後林靜變成了灰姑娘,可當陳孝正表白後又重新擁有了水晶鞋。那個以為自己沒了愛情就活不下的女孩最後可以放棄從愛的啟蒙、可以放棄時而復得的愛、是是夢想的破碎、也是現實的成熟。陳孝正,這個厭惡抽菸、甚至在小花園的石板上坐下都要墊書的人後來卻開始抽菸、席地而坐。成長的代價就是讓我們變成了我們青春裡可能最討厭的樣子,只有在純真的愛面前我們才是直立行走,其他狀態都是爬行動物。阮莞,是最讓我心疼的一個人物,她對愛的付出與堅強,勇敢與絕望,都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從帶別人墮胎、到自己墮胎,從為愛付出一切、執著不悔到要嫁給一個只見了幾次面的男人。愛情的夢想毀滅以後,便要走向現實的生活,但我們總是捨不得過,總想再好好地說一次再見,卻不想成了今生的永別。不過她也實現了她的願望,她的青春不朽。張開,最接地氣的人物之一,最後告白的時候狠狠的被戳了一下,年輕的歲月裡我們在心裡誰沒有喜歡過一個高不可攀的人物,可我們就是默默地關注著她們、對她們好,她們不用也不必知道,別人更不必,我們都甘願做那個配角。黎維娟,這個有點潔癖和三八的八卦女拋棄了自己沒有考上大學的男朋友,嘴上辯白心、裡嫉妒的小縣城女孩最終嫁給了二婚的富商,她卻也讓人覺得真實,是因為從一開始她就是現實和功利的,在愛情裡她崇尚的不是偉大和理想,而是地位和金錢。許開陽,許開陽說了一句鄭微:你和陳孝正根本不是一路的人,肯定成不了。其實他和鄭微也不是一路的人,所以最後你看到他和曾毓走到了一起,因為他們是一路的,門當戶對。朱小北,這個像男孩子一樣的女孩子有著最為純淨的自尊心,她不會因為幫姐姐賣包子而覺得丟人卻對誣陷偷竊而歇斯底裡,最後她教孩子如何記憶得清楚自己卻連自己是誰都不想記起。網上有人猜測朱小北喜歡的人其實是許開陽,因為她說過她一直喜歡一個男孩子,可那人正眼都不看她一眼,而在食堂,許開陽摸她腦袋的時候,她顯得極為不自然並強調自己是個女的。我覺得有點道理。

  關於感受。看電影中有回想,看電影後有放空。看電影時,許多畫面、記憶被喚起,開學的新生報到、自習室學習吃東西、上課遲到、演話劇、寢室裡煮麵和打撲克、臥談會、南湖划船、招聘會、散夥飯、以及我們傷害過的和默默喜歡的人等等,這些都讓我想起我的大學生活和我可愛的同學們,並且真的想重走大學生活。看電影後,對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結尾思索忖度甚至放空,心裏面總覺得想對誰傾訴,又不知道對誰傾訴的空落落的感覺。我們愛的人可能已經出現了,然後錯過了,未來我們結婚、生子過著和大部分人一樣規律的人生,連緊我們的可能不再是愛情,而是合適,是親情,是天長地久的習慣。

  關於故事。電影裡的故事突然結束了,讓許多人有錯愕感。可生活中很多事就是突如其來,許多故事都是突然的就結束了。哪有那麼漫長的結尾和渲染,更不會告訴你說:我要結束了,你要有個心理準備。就如我們的青春,好像某一天、某一瞬間戛然而止,你恍然發覺也來不及告別。影片要表達的"青春是用來懷念的"這一主題,青春裡的愛有圓滿,但更多的是不完滿。愛情應該像愛祖國,愛山川,愛河流。沒有原因的,你就是要愛,愛,不得不愛,不能不愛,也不能自已。這些美好的、痛苦的、難忘的、歡樂的終將逝,只剩回憶裡酸甜苦辣的愛的記憶,瘋了,累了,痛了,人間喜劇;笑了,叫了,走了;青春離奇。只是可惜,我們都應該慚愧,我們愛自己勝過愛愛情。

  關於致我們終將逝的青春,我想說我喜歡這部電影,並真心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謝謝。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