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有關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2023-07-31 15:13:14

  【篇一:愛國電影觀後感:《我的1919》觀後感_1500字】

  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

  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1919年是中國第一次對西方列強說「不」。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這是怎樣屈辱得像蟲子一樣走過的一百年?中國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嗎?我們咬緊牙關,我們忍辱偷生,四萬萬中國人,鍛鍊出了多少中華之魂,磨礪出了多少華夏脊梁?

  啊!一段血淚史,幾多辛酸淚!

  《我的1919》,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又一次警鐘長鳴,給我們以居安思危的訓誡!

  本片描述上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華裔留法愛國知識分子肖克儉,為抗爭列強,餵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1年中國推翻封建王朝滿清帝國。

  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誌著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直接的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籤「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籤「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徵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麼,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麼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這樣慷慨激昂而又字徵辭嚴的話語又有什麼用呢?充其量是贏來了讓娜母女的支持。有用麼?無奈啊!

  實際上,不論何時,國家強則外交贏的真理都是不變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建國初期為什麼餓著肚子都要發展重工業,為什麼艱苦卓絕都要研究原子彈氫彈,為什麼你排除萬難都要鑽探油氣田。或者說為什麼如今的朝鮮要發展核武器,為什麼當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為的就是能在世界的舞臺上說一句有分量的話,為了能在這個地球上站穩腳跟,不致像魯迅先生說的,被開除:「球籍「啊!

  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嘗膽。

  【篇二:愛國電影觀後感1500字】

  在這個學期的形勢教育課上我欣賞了《復興之路》,它帶給了我強烈的震撼。短短六集,卻道盡中國復興的曲折和輝煌,意味深長,引人深思。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近現代史,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部中國近代史是舊中國屢受列強欺壓的屈辱史和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為救中國而奔走呼籲的奮鬥史;一部中國現代史,是建國後建設新中國的曲折史和中國[***被屏蔽詞語]歷盡艱辛地探討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史。

  一百六十餘年的中國近現代史,讓人見證了中國由貧窮落後的舊中國發展成為工業現代化的新中國,復興的艱難曲折難以想像。從鴉片戰爭開始,先後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失敗,讓中國掉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沒有屈服,愛國之士為救中國而到處奔走,尋找救國方案,但卻遭遇一次又一次次的失敗:先是太平天國運動,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士大夫發起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也沒能逃脫同樣的命運;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戊戌變法,受到封建頑固派的鎮壓也陷入失敗的泥潭;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趕跑了滿清皇帝,卻被袁世凱竊奪了勝利果實,中國的復興任務並沒有完成。直到中國[***被屏蔽詞語]的誕生,中國的革命為之煥然一新,中國從此進入一個革命的新時代。中國[***被屏蔽詞語]沒有辜負中國人民的期望,經過全民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中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

  新中國的發展並不沒有一帆風順,而是歷經曲折。建國初期,在第一代領導人[***被屏蔽詞語]的領導下,中國的農業,工業和政治民主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但好景不長,隨後中國陷入了反右派擴大化的錯誤之中,加上三年的自然災害,經濟遭受了重創,蘇聯的背信棄義又讓中國雪上加霜,後來錯誤雖然得到局部糾正,但不久又被文化大革命破壞了,從此陷入十年動亂的泥潭之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剛從十年動亂走出的人看到中國發展的希望,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此,中國的現代化取得了更加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近現代史只是中國歷史的一小部分,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雖歷經歲月的滄桑,但依然屹立於世界而不倒,這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浩然正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面對艱難困苦,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中華民族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無數的英雄烈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這份愛國熱情值得敬佩。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是我們的學習榜樣。中華民族在遇到瀕臨滅亡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時期,民族的團結一致最終戰勝了一百多年來屢次欺壓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對帝國主義的戰爭的完全勝利,大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團結一致。六十年後的今天,汶川地震引起的大災難,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民族的團結,為此,我們值得自豪。

  作為新世紀的公民,關注歷史,了解歷史和思考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必需做到的。《復興之路》是一個歷史教育片,我們要從中吸取營養,滋潤我們的愛國情操,同時要有民族憂慮之心。看到中國陷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要深思,反省,思考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同時吸取舊中國的教訓;看到新中國的崛起和經濟建設的輝煌,我們要為之自豪;看到仁人志士的不屈奮鬥,我們更應珍惜他們的奮鬥果實,珍惜我們的國家,珍惜我們的學習條件,以後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今年是2008年,奧運將在中國的首都北京舉行,我作為正在復興的新中國的學子,我為祖國復興的成就而自豪。

  看過這部電影,我的心情很複雜,不知是何滋味。思尋半晌,也沒想出太合適的語句能表達我現在波瀾起伏的心情。只能如題所示套用了元好問先生的這句好詞。元好問先生原詞中的「情」是指的愛情,愛情為何物,這確實是一個天問,無人說得清,無人講得明。我這裡篡改後的「情」跟愛情毫無瓜葛,就是單單指的我看完這部影片後的心情,如是而已。一個詞——「無語凝噎」。

  先談談我是怎麼「凝噎」的吧。這部電影是以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為背景,不談細節,不談表演,如此即可讓人凝噎。因為汶川的痛還不那麼久,不那麼遠,留在我們心口的傷還沒有完全真正的癒合。所以,即使是看當時的新聞聯播,我們依舊會眼角溼潤,因此,我「凝噎」完全在情理之中,跟這部電影沒多大關係。

  下面更主要的還是講講我是怎麼會「無語」的吧。

  無語有三。

  其一:對影片主題無語。這部八一廠榮譽出品的紅頭文件大部頭作品在電影一開始就表明了其立場: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了震撼世界的特大地震。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國軍民發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本片以我軍一個摩託化步兵旅積極投入抗震救災的故事為主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場氣壯山河的偉大鬥爭。」

  這部電影歌頌的對象是我們英勇神武、無所不能的人民解放軍。男主角是摩託化步兵旅(簡稱「摩步旅」)旅長,他的扮演者是侯勇。因電影《衝出亞馬遜》中的中國特種兵形象而一舉成名的他在這部電影中繼續為國為民英勇向前。電影中,汶川地震後的現狀就是人民群眾一盤散沙、驚慌無助,連女縣委書記在這一刻也是盡顯女性的無助感,不知所措,只懂喊口號和給予他人心理安慰。等到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掛著「鐵軍來了」的條幅到達震區後,人民群眾那望斷秋水的眼睛裡盈滿的淚水終於止不住的流下來了。所以,準確的看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臺頌歌晚會,一臺舞臺劇。所以,當影片結尾處響起譚晶那主旋律的嗓音唱著「祖國繁榮富強」諸如此類的時候,我一點兒都不意外。具體到影片故事情節上,真是無處不煽情,無處不歌頌。我一入神,以為自己回到了毛主席時代。直白的情節配上高亢激昂的音樂,讓人凝噎其實不難。

  其二:對影片特技無語。片中汶川大地震的過程是由特技效果為我們重新再現的。看過之後,再對比《2012》中的災難特效,似乎這只是過家家。即使跟好萊塢在六十年代拍攝的《大地震》(《Earthquake》)中的場面相比,也有很多不足。那些地殼起伏和爆炸的場面看起來是多麼的山寨,看起來是多麼的應付。所以說,總是討論我們的技術落後好萊塢多少多少年是幾乎沒什麼意義的,因為我們根本沒什麼技術。

  其三:對影片的臺詞無語。影片中的臺詞幾乎都是赤裸裸的讚美,絲毫不鋪墊,絲毫不含蓄。在這些模式化的臺詞和情節下,演員們何談演技,更多的只是像完成一項政治任務。所以,在這部電影「宏大」的主題下,即使李幼斌、侯勇、巫剛傾數加盟也無力掀得起絲毫波瀾。

  因為以上諸多令人無語的因素,所以對這部電影在許多細節上的嚴重缺漏也就沒必要較真兒了。總的來說,這部大部頭作品如果單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是純正的爛片。但在中國特色體制下,它就這樣的應運而生了。

  另外,關於災難片的拍攝時機,尤其是改編自真實災難事件的災難片的拍攝時機,這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9·11事件後,美國人數年之後才拍攝了反映他們營救死者故事的《世貿大廈》和反映另一架改道飛機上發生事情的《93航班》。災難剛平息不久,人們總是不希望那麼快的回憶起曾經慘痛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總是喜歡拍攝臆想出來的災難而不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出的災難,臆想出的就是拍的再真實觀眾也沒有很深的切膚之痛,而更多的是享受其中的感官刺激,觀眾看過之後最多在心底留下思考而很少留下新的傷痛。而之於《驚天動地》,它看上去更像是迫不及待的表彰,根本不顧及群眾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在紅頭文件支持下上映超過80天之久的《驚天動地》,最終票房才僅僅532萬,應該收不回成本。除卻政府機關單位包場,「被觀看」的人之外,真正自願掏錢觀看該影片的應該沒有幾個。它不是特例,主旋律電影一直就沒曾有過高票房,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些主旋律電影沒有票房壓力,但如果放任如此一直這麼下去,恐怕觀眾最後能給予的回應也只有抵制了,就像《孔子》的命運一樣。

  中國電影特別是災難片什麼時候成了這個樣子還是它歷來如此呢?當然這部電影成為目前的樣子跟八一廠的立場有關,不能代表普遍現象。但其實這種高大全的讚美傳統確實是由來已久。大家都知道最好的災難片導演是羅蘭·艾默裡奇,雖然他最新執導的《2012》硬體特效上很過關,軟體情節上很傻很天真,但他之前的作品《後天》很完美。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有那麼多的「俠」們總是能夠拯救世界。中國人不同,雖然中國也有俠,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中國人更喜歡的是國家榮譽主義,但經常被政治化為共產無敵主義。這是我們跟美國人最大的不同,因此由八一廠之類的這種政治性濃烈的單位拍攝出的作品定然會充斥著不吝詞語的讚美。因此中國災難片的出路在於個人導演的突破。比如馮小寧導演07年拍攝的《超強颱風》,這部電影也歌頌了黨和政府,但含蓄內斂的多,故而真實可信的多。同樣的道理,因而馮小剛導演即將問世的《唐山大地震》很值得大家期待。這種從「私企」而不是「國企」的角度拍出來的主旋律才是災難片包括一切主旋律式作品的努力方向。其實香港電影人已經在他們的主旋律上給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比如《葉問》、《十月圍城》等。

  「為什麼我對她如此苛求,只因我對她愛得深沉。」

  【篇三:愛國電影讀後感】

  《愛國少年》是選自《愛的教育》的一篇每月故事。本文講的是一位少年的父母把少年賣給了一個戲班子,他在那裡過著非人的生活。

  後來,少年從那兒逃到了領事館。領事把少年免費安排在輪船的二等艙,一些旅客給少年一些錢,然後旅客們談論義大利,侮辱了少年的祖國。於是,少年拿錢幣砸向他們。文中的那個少年家境困難,需要錢。他接受了別人的施捨,甚至可以接受人格上的侮辱,但如果侮辱他的祖國,他就一定會爆發出強大的憤怒。我受到的啟發是:祖國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是神聖的,來不得任何玷汙。

  我很佩服這位少年,他捍衛了他的祖國的尊嚴。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不但不保護祖國的尊嚴,而且侮辱別的國家。就像有些人把我們國家地圖撕得粉碎。更可惡的是有些人把我們國家的國旗隨地亂丟!如果我聽到有些外國人在侮辱我的祖國,我一定很生氣,會走過去跟他們爭辯。名師點評:這是一篇蠻不錯的作文哦。小作者表達了自己閱讀《愛國少年》後的切身感受,句句鏗鏘有力,讓人感觸很深,這點很好哦,值得表揚。「於是,少年拿錢幣砸向他們」,這句話讓人震撼,不禁要為那位少年鼓掌。「就像有些人把我們國家地圖撕得粉碎。更可惡的是有些人把我們國家的國旗隨地亂丟!」

  【篇四:愛國電影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裡,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

  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們要像張嘎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僕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鬥,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在2012年「國慶」前夕,學校組織我們全體學生敢看了愛國主義教育電影《楊勇戰魯西》就參戰雙方的勢力來看,八路軍與日軍無論是從兵員、後勤保障還是武器裝備上比日軍相差不是一星半點兒,但是我英勇的八路軍戰士還是在這樣的劣勢之下擊斃日軍400多人,以少勝多,最後以我八路軍戰士全體犧牲,日軍慘勝而結束,這一戰不能不說我八路軍的戰鬥意志遠高於日軍。我軍指戰員都深知自己的作戰目的,知道為什麼而戰,敵人打進自己的家門,自己的兄弟姐姐家人包括自己的生命安全面臨著威脅,自己身為軍人,保家衛國打擊侵略者才是出路,這也是我八路軍能以劣能的裝備和條件緊守一個白天的重要因素。參與蘇村阻擊戰的特三營指戰員們為我們的魯西軍區及地方黨政機關轉移作出了貢獻,為大部隊的反「掃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其他部隊在安全轉移後在外線展開了對日軍的層層打擊,安全的粉碎了日軍的這次「掃蕩」。

  蘇村阻擊戰的規模並不大,在抗日戰爭歷史上也沒有很濃重的一筆,但是其意義和作用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特三營的指戰員們,現在在山東莘縣張褰鄉村的蘇村村東烈士陵園屹立著126位特三營指戰員的墳墓,每年清明時分就有當地的小學生、中學生前去掃墓,他們的功績與世常存,他們的英雄事跡永載史冊,人民不會忘記他們!蘇村阻擊戰同時入選四野戰役書。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五:愛國電影觀後感】

  沉重的心情溢於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醜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09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牆,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裡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後,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築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築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於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倖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後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後讓看到的後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於會得到什麼樣的迴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

  【篇六:愛國電影觀後感:看《南京南京》觀後感】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鐘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

  剛開場的時候,被槍聲、炮聲嚇怕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塗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這個,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這裡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裡上百名婦女舉手自願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隻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後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一般高貴而沉重,像兩記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回音蕩蕩。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繼中國軍人江邊就義後的第二個高潮。令這部災難電影,迴腸盪氣,漸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質疑:姜淑雲居然沒有舉手?儘管她聲音顫抖,淚落雙頰,但是如果她也能舉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攜手走進那片神聖的光輝裡去?是不是能給角色一個更加完美的收場?舉手,還是不舉手?犧牲,還是苟活?電影繼續在進行。我的問題也終於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婦女舉手時,姜淑雲已經做出了選擇。在我們的文化裡,更容易被犧牲的壯烈感染,而對「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雲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儘管她最後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我們應該感謝電影《南京!南京!》,她讓我們對歷史的解讀了一種可能。

  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裡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尤其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沒有直觀畫面的死亡訊息。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裡。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之後,英勇就義了。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過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銘記國恥很重要,比銘記國恥更重要地是認識你自己。最後我還想說,它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只有電影才會以那樣的方式結尾,留一點陽光與希望,並且濃妝重彩地將小豆子的照片放那麼大,題注下他還活著。這靜止的畫面遠比那句中國不會亡來得更有力量。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國恥,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