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因父之名》電影觀後感精選

2023-07-31 12:14:34

  很久沒有看過這麼發人深省的電影,這無疑是對當今的司法界敲響了警鐘,我們都接受不存在絕對的正義,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會放棄遲來的正義。

  《因父之名》,一部講述真實故事的英國電影,劇情跌宕起伏也好,觀眾熱血沸騰也罷,可是留給我們的反思確實夠深刻。

  這部電影,是根據格裡.康倫的回憶錄《證明無罪》改編而成。故事設置在在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此時愛爾蘭正發生獨立運動,是以其共和軍和英國當年的暴力對抗為背景,將最真實的黑幕公之於眾,很生動地表現了披著民主制度外衣下虛偽的黑手對人性的壓榨情景。影片中男主人公,GerryConlon,這個放蕩不羈的小夥子,不但視父親為人生中的「死對頭」,不能理解父親的嚴苛,甚至在貝爾市街頭進行偷竊,這樣做只是想要證明自己和大家想的一樣壞。

  可是,誰又能預料到,在這樣動蕩的局勢下,這個放蕩不羈的、愛行竊的Gerry竟被英國軍隊當成了共和軍,在倫敦碰上了恐怖爆炸活動,導致被英國政府抓捕,含冤入獄,在英格蘭的鐵窗下靜默十五年,與此同時,他的父親以及整個家族都被當成恐怖事件的始作俑者而被判終身監禁,這場劫難也引起了大規模的關注,也開始了小微群體挑戰司法體系的局面。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事件有其偶然性,可是偶然中的必然,卻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這一冤案中的必然也很好地揭示了我們普通人所不易觸及的司法黑暗。相信這部電影是一個覺醒,它除了承載對司法界的一次深刻反省,也是個人權利被安全保障的時代。

  再次把視線回到電影本身,除了整個製作團隊高超的表現手法之外,就其內容而言有以下這麼幾點值得我們關注的。

  最先進入大家視線的,是整個故事的大背景——愛爾蘭的獨立運動。這樣的政治環境決定了整個電影的開頭與基調註定是有些悲涼的。深受政治運動影響的騷亂人群,在街頭「義不容辭」地與武裝到牙齒的警察進行對峙。這樣的場景對於眾多的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鬧獨立成了人們追求民主權利的「一種方式」,這個時候的集體每個人都是熱血沸騰的,中立的人稍有不慎便會成為大家眼中的對立派,再加上媒體審判的幹預與作用,這個時候一個人或者一小群人的權利保障似乎已不再重要,因為「人民群眾的利益總是高於一切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情況下,司法的獨立與公正,很有可能在輿論中會變得微不足道,而人權的保障便會有些孤立無援。

  根據電影中的講述以及回憶錄的相關記載,男主人公的原版人物,即著名的「GuildfordFour」,從1974年作為替罪羔羊被捕到被判罪1989年無罪釋放,這期間竟然時隔十五年之久。人生又有多少個十五年能夠讓我們消耗?

  這部電影中不乏很多讓人痛心的畫面,比如警方對男主人公採取過延時拘押、刑訊逼供、編造偽證等一些越權的行為,更讓人氣憤的是,當真相已經大白時仍然不還人清白。而影片中的法官,則是從其個人角度過於感情用事,他表現出的仇恨早已使之不能承擔天平這個角色,又從何而來的公正可言呢?

  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男主人公的遭遇最終換來的是五十英鎊的國家補償,毋庸置疑,這是個體與群體的最終討價還價的結果,有些無奈,可是我們也別無選擇。民眾只能把他們的辯護律師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在這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女律師GarethPierce變成了大家眼中的「正義女神」,她是個執著勇敢的人權維護者,把很多細節都處理得很到位。換種方式而言,若不是以她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個正義化身們,我們不敢想像、也無從想像究竟那些受害者們的結局會怎樣,他們的家人這輩子會背負著怎樣沉重的包袱獨自過活,這是一個如此嚴肅的話題。

  在網上看到一些網友關於《因父之名》的一句話影評,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即「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人。叛逆的兒子與父親感情僵化,與犯罪產生了結核,含冤入獄,莫名其妙的成了錯誤的人,陪伴度過的僅有父親。社會上苦難的根源,是因為人性有限,所以產生原罪,因為種種盤根錯節的原罪糾葛,所以產生苦難,因為產生苦難,所以人人尋找終極價值關懷,為自己尋求合適的道路。」

  作為一個法科學子,觀看這部影片,有一種很深刻很複雜的感受,影片在娓娓道來的時候,故事所呈現的整個案件的流程與中國的案件解決思路有很大的不同,無論英國的司法制度存在多麼黑暗的一面,受害者卻依然能夠對之抱有信心,嚴格按照法律程序,來扞衛自己的合法權益,運用權利的武器與之進行抗爭。反觀之,在我們的周圍,又有多少人面對同樣困境卻採取完全不同的方式解決的呢?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法律制度的愈加完善與深入人心,或者是對一種共有制度的偉大信仰,最直接的反應卻是「人脈關係」,一攤上事兒最初的反應便是通過人情關係來解決,如果沒有這項便利的話,便會覺得就算有青天老爺也不能挽救局面,抱著「我為魚肉」的心態。

  我們越來越能夠發現,一些法律制度的設立目的本應是服務於那些欲訴無門的弱勢群體,提供一個更為便利的途徑與平臺,比如民告官,但是現在的社會潮流已經漸漸改變了初衷,民眾更多地會希望藉助於大眾傳媒來將事情給宣揚出,從而引起相關領導的重視,最後迫於公眾的壓力,有關部門或許會作出妥善處理,但是這樣的流程真的是正常的、正確的麼?我們不敢苟同,卻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接受、習以為常。

  可是退一步來看,在感慨英國如此黑暗的司法界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明白,這方面我們中國卻從來未遜色於別人。近幾年湧現出的案子,比如前有林昭張志新,今有湖北佘祥林,山西聶樹斌。佘祥林在殺妻案入獄十一年後有幸等到妻子偶然歸來,冤案不攻自破;聶樹斌則在被槍斃十年後真兇歸案才得以洗刷罪名。張家口的劉前,原本有一個溫馨幸福的小家,可是平靜安穩的生活卻被「飛來橫禍」所打破。1998年他被指控強姦未遂,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可「犯罪嫌疑人尚未被傳喚,證人卻已辨認」這樣的定案模式讓劉前及他的家人走上了不斷申訴的路,直到2007年背負了九年多強姦罪名的劉前才最終沉冤得雪。

  面對這樣層出不窮的冤案,我們除了會唏噓不已,也不禁會疑惑,在不存在充足證據以判定罪刑的情況下,法院又是根據什麼給這些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呢?這樣一件接著一件的冤案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足以說明,中國的黑手,較之英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司法情況不容樂觀。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些因為司法黑暗而蒙受冤屈的受害人們,他們在用自己的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青春換取一個莫須有的教訓之後,在付出這樣慘痛的代價之後,出獄之後,他們的權利又是否能夠得到保障呢?我們誰都不敢肯定說,能。在這部電影中,電影故事的主人公們在十五年後一無所有,正如幫他們重獲自由的GarethPierce所言,「他們出來以後沒有錢,沒有人幫助。由於缺乏信用,他們甚至開銀行戶頭都有困難,更別說購房貸款了。他們沒有歸屬。」更可悲的是,劍橋犯罪研究所的精神分析學家診斷,包括主人公GerryConlon在內的許多受害者都多少遭受了不可逆轉的腦部及精神損傷,這樣的後果或許會持續他們的後半生,影響他們後半輩子的生活。我們沒有經歷過,所以無法想像,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無從體會這其中的酸楚,一個完整的家,一個有雄心壯志的青年,一個讓人憧憬的未來,就這樣被「穩穩」地安放在鐵籠之中。我不知道這樣的事實會給民眾帶來怎樣的認知,法律權威的下降,亦或是現實的盲目接受,這,都是讓人感到遺憾的結果。

  反思之,我們現在,每天起床上課,抱著半認真的態度對待法律的學習,有時依然會憧憬自己化身為「正義女神」的場景,可是對法律知識的機械汲取,一丁點的實踐儲備,真的能夠對這個社會的司法現狀有很大的改變麼?不能,至少說是百分八十的可能。任何一個時代的法制建設,都與其同時代的政治環境密不可分,很大程度上後者成了關鍵性的影響因素。每天抽空刷刷新聞,看看哪些國家又發生了誤判、冤案,看看哪些國家的政壇又上演了鬧劇,久而久之,我們或許會因為見得多了而變得更加麻木。我們很少從別人的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不用說籠統思考我們的司法程序還存在哪些問題,這些離我們很遙遠,遙遠得有些「觸不可及」,我們或許不會主動關注這樣的環境下,司法公正的執行與行政和立法是否真的做到了分離,關注那些弱勢群體的利益真的被保障了麼?沒有,因為我們尚未思考到這一層面,所以我們不能解決。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