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的觀後感
2023-07-31 12:14:05 2
還很記得那天,李老師給我們看了《愛國者》這部電影,當時我是深陷進去了,整個人就只會跟著故事情節一起開心,一起緊張,一起難過,想不到別的東西,只是被那一幕幕的電影鏡頭震撼著,愛國者觀後感。後來,大概過了半天吧,我才從那個電影環境中抽身出來。很習慣地,就像以往看電影一樣,我冷靜下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會叫「愛國者」?雖然我看過的電影不算十分多,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完一部電影我總會首先想知道這部電影為什麼起這樣一個名字。比如《色戒》吧,有人說「色」指使特務改變,使漢奸改變的情色,「戒」就是電影最後引發女主人公王佳芝做出驚人決定的戒指。又比如《門徒》,在電影情節中指阿力是跟隨昆哥的「門徒」,即徒弟,還有一種意思是吸毒者成為毒品的「門徒」。那這部《愛國者》就是想告訴我們片中的主人公馬丁是一位愛國者嗎?
在影片開頭,主人公馬丁並不支持美國向英國宣戰,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戰爭不只是在前線,在遙遠的地方進行,而更重要的是戰爭會在我們家人身邊爆發。這時,不少人鄙視他,說他沒有原則,還有人認為他不愛國。但我不是這樣想的。有人說過「愛國必先愛家」,如果連家人都不懂去愛,怎麼有資格談愛國?馬丁並不是不支持獨立,他只是想以更柔和的方式達到目的。我覺得就正因為他深知如何愛國,他知道戰爭的可怕,他不想他的家人陷入這樣的深度惶恐,不想他的國家因為戰爭而千蒼百孔,不想一座座原來和平繁華的城市一瞬間變為廢墟,所以他才會這樣提。李老師曾說過讓我們不要把善事做得太膚淺了,我想,愛國也是一樣的,我們愛國也不能太膚淺了。就像好幾年前,美國又撞我們戰機,又炸我們南斯拉夫大使館,不少國人都特別憤怒,甚至還有輕浮的傢伙說支持中國對美國宣戰!說什麼×不如毛澤東有魄力,這樣讓別人欺負都不敢出聲……不知道為什麼,當時聽到這些言論我只覺得無奈,並不高興。當時我只是想像,如果中國真如他們所願主動挑起戰爭,中國的平民百姓會怎樣,世界又會怎樣,這會不會成為新的一場世界大戰?
又比如今年藏獨事件、火炬事件後引發的中國人民抵制佳樂福的行為。我不是說不支持大家愛國,但是如果真像網上有人說的去搶裡面的東西,砸裡面的東西,或者把貨物拿了亂放,拿了一大堆東西去結帳,到最後笑著說「抱歉,我忘記帶錢包了。」然後揚長而去等等。那些這樣去做的人,難道就不覺得是自己在毀中國形象嗎?是的,沒錯,英國CNN等的失實報導是真的讓人氣憤,但我們在這時更需要冷靜地思考清楚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國。其實說實話,本來我以為現在的中國人,特別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都沒有什麼愛國情感了,有時我甚至還會想像如果中日戰爭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也許我們早就輸了。但是,經過今年的一連串事件——雪災、藏獨、火炬、地震,特別是藏獨事件和火炬傳遞事件,我看到了深藏在我們年輕一代人心中深深的愛國情節。似乎平時的我們就像反對宣戰的馬丁,給人感覺也許是懦弱,不愛國,但真到危難時刻,我們心中的愛國情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源源不斷地往外湧,灼燒著大地,就像後來勇猛參戰的馬丁。
還記得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是馬丁去招募民兵,在一間酒店裡,在報名的隊伍中突然跑出一個小孩,大概五、六歲吧,才剛夠桌子高。但他仍很自信地用他稚嫩的童聲說:「我要報名,我能殺死紅衫軍。」也許因為以後我是做小學教師的吧,而且這一學期在白老師的帶領下,每周我都會去小學見習,跟小朋友親近多了,就會有點對小朋友比較敏感吧。反正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一幕我也是呆住了。在看片子的當時,我是覺得很震驚,這麼小的一個小朋友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在那個時候,在那個環境下長大的小朋友都會特別愛國呢?等後來冷靜下來,我又回想起這個鏡頭,我就想到了我去見習時遇到的那一班小朋友,他們已經五年級了,可是他們卻好象不太懂事。我想像著,如果是他們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會不會全都躲在爸爸媽媽身後不敢出來了呢?不知道是不是我過於古板,當我見習時看到他們把紅領巾當成一塊隨便的抹布,當成進校門的通行證時,我真的挺生氣的,那時我就在想:這班小朋友的愛國情懷不知會有多少?
記得我小時候對自己能戴上紅領巾可是感到無比光榮的啊!老師的那句「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就特別鼓舞我。但現在的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推行了這麼多年,怎麼好象效果反而越來越差了?是現在的社會過於物慾橫流導致的嗎?我們都知道,中小學是人生價值觀樹立的重要時期,要培養一個人的愛國情感,一定不能忽略小學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觀後感《愛國者觀後感》。當然,我們給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不一定要按照以前那一套,講董存瑞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因為那個時代離小學生是越來越遠了,他們很難真正領會到故事其中的精神,聽多了他們可能還會產生厭煩、牴觸的情緒,所以我們可以從身邊的事情教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關注國家時事也是愛國呀,愛護環境也是愛國呀。更具體一點,比如在四川地震時給災區的小朋友捐書捐文具也是愛國呀,懷抱感恩的心對待我們身邊的人讓社會更和諧不也是愛國嗎?愛國不是只有在戰場上才能體現出來的,畢竟現在是和平時代,戰爭還是少有的,所以愛國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小學生,我們要教會他們做力所能及的愛國事。
但是,我發現現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很少,一個星期大概也就一節吧,而且這一節品德課還會經常被別的老師佔用去上語文或數學或英語課,甚至被用於作為練習課。這就是我們學校,我們老師的認識上不足了。雖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只是在品德課上可以進行,在語文、數學課中其實也可以體現,但是,有系統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啊!是的,現在我們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不用考思想品德,高考你不選政治也大可不用怎麼學政治了,但是道德教育,愛國情操是每個人潛在的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而且它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能形成的,是必須要從小開始積累,從小開始接受教育、指引才能形成的。作為現在中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又怎能如此忽略愛國主義教育呢?我們能想嚴重些,若干年後的小學生在看天安門升旗儀式時他們還能感覺到心潮澎湃嗎?也許他們寧願選擇睡懶覺都不願那麼早起床吧?作為教育者,作為老師,特別是小學老師,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身上還有一副給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擔子,我們不能被中考、高考、升學率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在我們討論現在的年輕人,現在的小學生愛國情操不強時,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其中也有我們的一份責任啊!
何為愛國?愛國的含義實在太廣了,廣到可以說我們做的每一件正確的事都是愛國的!看看我們的心吧,憑著我們的良心,憑著我們潛在的愛國心做事,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愛國者」,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比馬丁差,我們每個人都能和他一樣,甚至比他更愛我們的祖國!
看了《愛國者》,很受感動。影片講述的是一段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主人公是一位議員和一群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得還算和諧。作為父親,他在家裡有著相當的威嚴,而一群孩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的頑皮讓這位父親吃盡苦頭卻又無可奈何。但因其反對對英國作戰而被孩子們誤解,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參軍夢,甚至遠遠聽到槍炮聲,他們也會熟練搬出槍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英軍的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在家園被毀又即將失去第二個兒子時父親終於爆發了,和兩個小兒子一起殲滅了一股二十一人的英軍,這讓人聯想到他當年的英姿,也讓他找回了自己潛藏的勇氣。在復仇和追求自由這兩條主線的引導下,主人公帶領著國民軍逐步走向勝利。
影片花了很大的手筆來闡述美國對自由的嚮往和因此付出的沉重代價,從激烈的議會討論,人們參軍的熱情,到家園的被毀,戰場上的慘烈犧牲。相信看過該片的決不會忘記那些古老而又獨特的戰爭場面,兩軍(正規軍)對壘都是以人員和武器作為籌碼,而這往往是英軍佔優,美軍是即輸場面又輸戰爭,這看上去有點幽默的味道,完全是對現代戰爭的顛覆,看不到現代戰爭中的謀軍布局。而國民軍卻也會玩遊擊戰,有一段時間竟被英軍稱之為「幽靈」,很有點中國特色的味道。但這確實是一支雜牌軍,就連教堂裡的牧師也披裝上陣,只是不知道他在殺人之前會不會念上一句「上帝保佑」,其最後的犧牲卻也充滿了悲劇色彩。
雖然這是一部戰爭片,但是導演在戰爭之外的細節上有很好的把握,除了宏大的戰爭場面外,也不失暖暖的溫情,真實而感人。其中身為國民軍上校的父親與剛剛會說話的女兒的告別一段,導演處理得別具匠心,將主角在軍隊與家庭角色的矛盾和女兒對父親的理解盡融於女兒的呼喚和轉身的深情一抱之中,可謂感人至深。導演對種族矛盾的解構也是該片的亮點之一,最初白人對黑奴的歧視,通過戰爭的隱含功能最終達成了和解,「與你並肩作戰是我的榮幸。」將這對不大不小的矛盾融於對自由不懈追求的主題之中,也是對黑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的一種認同,他們也是美國歷史的創造者。
不能不說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無論你對美國有如何的偏見,看了該片你卻不由的對那些為自由而戰的勇士們產生由衷的敬意,這確實是一個非凡的國度,這樣的民族沒有理由不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
然而相比之下,小時侯很喜歡的國產戰爭片,現在看來實在很少有深層次的東西,導演的思維極其狹隘,創作的影片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簡單重複。比如電影藝術大師史匹柏就將幾條命救一條命的價值問題帶入到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從而使影片脫離了戰爭本身而得以實現主題的升華,像這樣的東西在中國的戰爭片裡很難找到,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根本上還得在思維的形式內涵上下一番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