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寒假致家長的一封信
2023-07-31 03:53:04 1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假期也要安排適當的時間用於查漏補缺。小編整理了中學寒假致家長的一封信,快來看看吧。
20xx年中學寒假致家長的一封信一:
尊敬的家長:
您好!
20xx學年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了。接下來會有一個不長的寒假,希望您能和您的孩子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假期生活。
過去的一年,建蘭度過了她最美的二十歲生日!二十歲的建蘭,桃李之年,風華正茂。她是在愛的滋潤、善的澆灌下成長的,對此,我們心懷感激。
除了真誠的感恩,我們也想在這段不是很長的文字裡,向一直以來關心我們的朋友們,暢談一下我們在做的教育,分享我們心之所向的教育。
英國著名文學家D·H勞倫斯在談及人類的生存之道時說:「我們必須努力將各種各樣的知識糅合在一起,必須將各種各樣的語言匯聚成一種巨大而清新的交響,必須將各種各樣的人性投入熔爐以澆鑄出一種新的人性。」而「澆鑄出一種新的人性」,就是我們「建蘭人」想做的,也是我們所有人二十年來一直默默追求的一種境界。
教育的本質不是複製,是創造;創造的核心不是人物,是人性。一個民族前行的推動力不在於出了多少的人物,而在於有多少人真正在思考。新的時代呼喚新的人性,新的人性衍生新的民族性,新的民族性方能驅動時代前行。因此,時代的新舊,實際就在於人性的進步與否。在當今這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建蘭人」走過的二十年,不是僅憑几個知名校友成就名校之譽,而是始終致力於「澆鑄出一種新的人性」。我們深信,這是一種適應於時代的人性,這更是一種引領於時代的人性。
我們提倡「21天好習慣」、「三年發展規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長遠未來;我們開設50多門選修課——從社會上熱門的英語口語到校園裡罕見的馬術運動;我們把適用於「一大一小」教室的課程改革不斷推進——iPad課堂、微課、學術研究……我們給三名同學隆重舉辦專場音樂會,他們之中的謝聰走上了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舞臺。
我們選拔「創新少年」、「領袖少年」,他們之中有人還未畢業就已擁有三項專利發明;我們培養了那些獲得國際奧林匹克金牌的「俞華程」們……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抑或是領袖的能力,建蘭的學生,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明顯特長;當然,也必定會烙下「勤勞」、「儉樸」、「感恩」、「求實」等具有建蘭特質的歷久彌新的永恆之人性。
這種激發人性的教育是溫暖的,我們希望看到這些鮮活的生命能幸福成長。教育就是一次發現心靈幸福源泉的過程。為人父母、師長的我們,對於孩子的最大希望,應該就是他們能獲得幸福,而這或許也是我們最大的幸福。這個探尋的過程是需要您參與的,孩子是需要在您的引導下,去觸摸自己的理想的。
靜靜的陪伴,就像是在一個冬日陽光照耀的下午,一家人坐在陽臺上曬著太陽,閒聊著自己對生活的想望,發現生活的樂趣,明白自己奮鬥的原因。這樣的時光才是最值得回味,最需要典藏在滄桑的歲月中。
其實,成長永遠都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情。當我們對孩子成績患得患失的時候,引導孩子整理知識、系統分析,或許遠勝於空洞的鼓勵或責備;當我們忙著催促著孩子完成作業,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賞罰分明,或許更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我們周末呆在家裡苦了自己,也累了孩子的時候,或許一次爬山更能換回一家人大好的心情。
這就是教育,教育即過程。與孩子一起完成對幸福探尋的過程,是你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能成為孩子的替代者。優秀的父母只會營造環境,提供契機;成功的父母只會在漫長的歲月中享受養育孩子的快樂。因為,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禮物,也是父母命運中最持久的陪伴者。
當你放慢奔波的腳步,平復等待的焦急,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思考孩子的教育和人生。因為教育的藝術不只在於傳授技能,而在於喚醒和鼓舞。建蘭的教育從未否定學業和成績的作用,建蘭的教育還強調不斷喚醒孩子的自律、自覺、自省,激發他們潛藏的能力、志趣、愛好,用「無用」的閱讀、思考、交流來充實更加厚重的人生。
當孩子們將來步入社會時,不論面對怎樣的風雨,心靈的深處都會這溫暖的一角,而這一角足以溫暖他的一生。
春節將至,也祝您及家人幸福綿長,萬事如意!
祝您的孩子在花開的季節,幸福成長,學業有成!
杭州市建蘭中學
201X年2月1日
20xx年中學寒假致家長的一封信二:
尊敬的家長:
您好!
您的孩子考試結束,順利離校返家,寒假生活已然開啟。學業成績將由班主任隨後(發放)寄出,敬請查收。
如果我們用莊子「無用方為大用」的觀點來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或許會被當下的社會斥為無稽之談,因為實用主義哲學早已深入人心。成績至上、目標第一的教育論或已洗去了許多人頭腦中養孩子的樂趣,現在一些父母總是在盼望孩子快點長大,快一點達成父母心中的期盼。
操勞的父母總是在工作和家庭的兩端來回奔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疲憊地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可以被工作、事業、人際交往擠滿,可就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陪著孩子慢慢的成長。
總有一天,那些父母們會意外的發現:沒有晾著兒女衣服的陽臺有點空蕩,少了一副碗筷的飯桌有點寂寥,茶几上不再擺設可愛的玩具有點冷清,聽見鄰家的小姑娘喊爸爸時總懷念曾經的溫馨……
這才意識到孩子的長大其實是父母的落寞。那時才多麼希望時光可以慢流,時間可以不像現在這樣急不可耐,能夠慢下來,聽聽孩子說一些天真爛漫的故事,道一些可愛單純的想法。
靜靜的陪伴,就像是在一個冬日陽光照耀的下午,一家人坐在陽臺上曬著太陽,父親慵懶的躺在搖椅上打著瞌睡,母親和女兒說著體己的話兒。這樣的時光才是最值得回味,最需要典藏在滄桑的歲月中。
法國自然主義哲學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當我們環視周圍,不正是看到一群因為速度、高效所教育的偽成熟的孩子麼?三歲學舞蹈,四歲學鋼琴,五歲學繪畫,六歲背唐詩,學習是孩子們生活的唯一,丟失了童年的樂趣、少年的輕狂、青春的熱情。為了成績、名次,為了全能的素質而拼盡全力。
待到他們畢業之時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生活的樂趣所在,他們只會在壓抑之後的畢業季,在瘋狂之後挎著行囊朝著高校走去,卻不是朝著志趣前行,他們也只會在大學畢業之時才會因為生活、工作而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慢下來認真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我們的父母心裡其實非常清楚一段旅行好過一次培訓,一本好書勝過一套試卷,一次促膝長談重於一夜挑燈苦戰。但父母往往因為社會的趨勢而瞻前顧後。孩子只有一個,人生只此一回,選擇僅有一次。當家長們在手足無措之時便會將目光投注到成績。
其實,成長永遠都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情。當我們對孩子成績患得患失的時候,引導孩子整理知識、系統分析,或許遠勝於空洞的鼓勵或責備;當我們忙著催促著孩子完成作業,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賞罰分明,或許更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我們周末呆在家裡苦了自己,也累了孩子的時候,或許一次爬山更能換回一家人大好的心情。
放慢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教育只會讓孩子在拘謹的狹小空間裡迷失自我。親愛的父母們,成長的生命需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過程中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樂與苦、喜與悲。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能成為孩子的替代者。優秀的父母只會營造環境,提供契機;成功的父母只會在漫長的歲月中享受養育孩子的快樂。因為,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禮物,也是父母命運中最持久的陪伴者。
當你放慢奔波的腳步,平復等待的焦急,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思考孩子的教育和人生。因為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喚醒和鼓舞。南開的教育從未否定學業和成績的作用,南開的教育還強調不斷喚醒孩子的自律、自覺、自省,激發他們潛藏的能力、志趣、愛好,用「無用」的閱讀、思考、交流來充實更加厚重的人生。
當他們走出南開以後,不會因為生活的艱辛而失去創造的靈感,不會因為大學的自由而變得鬆散怠惰,也不會因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他們知道一個理想的實現需要漫長的過程、靜靜的等待;一段芳華的潤育需要破繭成蝶的生命周期。
父母養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護一朵花的盛開麼?不管他們是迎春而笑、凌寒而開或是含苞待放,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呵護、靜靜的等待。
臺灣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不正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最溫暖的長久呼喚?一部《傅雷家書》不正是一位睿智的父親最虔誠的漫長付出?請相信,沒有多少孩子願意自己的夢幻童年戛然而止,沒有多少青年願意自己的青蔥歲月稍縱即逝,他們用自己童稚、狂熱的行為在述說著對美好歲月的愛戀,就像我們對過往歲月的眷戀一樣。
那麼,我們是否也該像審視自己的生活一樣去審視對孩子的教育呢?我們是否會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無用種種,卻是孩子以後人生中寶貴的點點滴滴呢?
祝您的孩子在靜好的歲月中,自在生長!
春節將至,在此也祝您及家人萬事如意!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