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戰神頌(紅色鐵流光耀千秋)
2023-07-31 01:49:40 1
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鎮的紅三軍司令部舊址。本報記者 鄺西曦攝
重慶市綦江區石壕紅軍烈士雕像。劉政寧攝(人民視覺)
記者在綦江區石壕紅軍烈士墓採訪。王京華攝(人民視覺)
渝南黔北,有個石壕小鎮。鎮子青山環繞,流水潺潺處,入眼是一座石木結構的風雨廊橋。
1935年1月21日,紅一軍團將士列隊穿過這座3米寬的小橋,自貴州松坎進入重慶綦江。站在橋上,水面仿佛依稀映照出戰士們行軍的倒影。
進佔綦江石壕,佯攻重慶,紅一軍團藉此成功牽制住川軍兵力。這座百餘年歷史的小橋,自此烙下長徵的印記,被後人稱為「紅軍橋」。
80多年前,紅軍將士在重慶留下了一串串的戰鬥足跡:很多人知道遵義會議,不一定知道最前哨在這裡;很多人知道四渡赤水,不一定知道前奏曲在這裡;很多人知道紅二、紅六軍團,不一定知道會師在這裡……三大主力紅軍先後進入重慶,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鬥爭,創建蘇維埃政權,播撒革命火種。
80多年後,記者再次踏上這片鐫刻紅色基因的熱土,追尋那段光耀千秋的歲月。
遵義會議的最前哨,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製造戰機,策應中央紅軍長徵
為保障遵義會議順利召開,紅軍長徵開啟了重慶戰場的序幕。1935年1月15日,紅一軍團一師二團搶先攻佔綦江羊角,扼守堯龍山下的酒店埡關隘,監視附近川軍動向。
行進途中,紅軍與劉湘二十一軍模範師三旅八團三營一連相遇,一陣激戰後,擊潰敵軍,活捉了幾十名敵人。「經過這次戰鬥,敵人退守到九盤子一帶,遏制住川軍進犯貴州遵義。」綦江博物館館長周鈴說。
遵義會議召開之後,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革軍委於1935年1月20日下達《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一軍團明日應到達石壕口」,佯攻重慶,牽制川軍。22日,迅速轉道赤水,為四渡赤水製造了寶貴戰機。
站在石壕鎮山上眺望,遠方山谷間有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紅一軍團8000餘人就是從這裡走到重慶的。
4.5公裡山路,記者走了兩個小時。路依然保持著原貌,當地人稱之為「紅軍路」。平均寬度只有幾十釐米,非常陡峭,有些地方緊靠崖壁,有些地方需要手腳並行。
行軍非常艱苦。1月下旬正值寒冬,平均海拔800多米的綦江南部地區很冷。
在石壕紅軍墓陳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彭紹輝的《長徵日記》描述了當時的情形:一軍團於八時出發,一師前衛,二師後衛。全天儘是走山路,路滑不好走。部隊到達石壕宿營,行程約55裡。
「綦江是遵義會議的最前哨,中央紅軍過綦江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雖然只有短暫的7天多時間,但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從前的酉陽縣南腰界「貓洞大田」土壩,如今是修葺一新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廣場。「策應長徵,軍民攜手共建根據地;會師仗劍,星火燎原映紅蘇維埃。」廣場這副醒目的對聯,講述著那段激動人心的紅色往事:1934年10月,紅二、紅六軍團在此召開會師大會,萬人攢動,紅旗招展,雄壯的軍號響徹雲霄。
別看這個廣場不大,當年剛剛收割的稻田裡密密麻麻站滿了七八千名紅軍,群眾遍布後側的小山崗,用幾根木頭和木板臨時搭建了主席臺。會師大會上,賀龍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任弼時宣讀了黨中央發來的賀電,宣布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闡明了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的意義及今後的任務。
會師後,紅二、紅六軍團根據中央指示,揮師進入湘西,開闢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長徵。
從此,紅二、紅六軍團兩支兄弟紅軍開始了團結戰鬥、勝利發展的新時期,他們艱苦卓絕的鬥爭,為實現紅軍的偉大戰略轉移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創建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
宣傳政策,播撒革命火種
從酉陽縣城出發,經過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一路穿山越嶺,2小時後,終於抵達重慶市唯一建立過省級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根據地:南腰界。1934年6月,賀龍率領紅三軍來到武陵山腹地的酉陽南腰界,建立革命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
「選擇南腰界,有3個原因,一是地處兩省交界,交通閉塞,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二是層巒疊嶂,西有烏江天險,南有梵淨山為屏,在軍事上有廣闊的迴旋餘地;三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酉陽縣文旅委駐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文化工作人員何立雙介紹。
以南腰界為大本營,紅三軍開拓了黔東革命根據地。紅三軍司令部設立在南腰界場上的餘家桶子。院牆上,「活捉冉瑞廷,替為革命而犧牲的工農群眾復仇」的紅軍標語蒼勁有力。院內司令部裡,掛著警衛班、參謀處、通訊科、湘鄂西中央分局辦公室等機構的牌子。
不遠處,有一條石板街,街上的民居標註著「紅三軍油印辦公室舊址」「紅三軍宣傳隊舊址」等。現存的土地廟牆上,《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遺蹟歷歷在目。紅軍在這條街上生活戰鬥了半年多,當地百姓親切地稱之為「紅軍街」。
為了發動群眾,紅三軍組織宣傳隊,深入南腰界村寨,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紅軍的任務,辦報紙,寫標語,編演文藝節目等。46歲的楊繼川是南腰界鎮楊家寨人,從小就聽爺爺講當年紅軍駐在楊家寨的故事。
宣傳政策,發動群眾,革命的火種越播越多,越撒越廣,紅色區域也隨之擴大。
進駐南腰界後,紅三軍開展了打擊土豪劣紳的鬥爭,建立遊擊隊,開闢遊擊區,打開了鬥爭局面,站穩了腳跟。在此基礎上,以南腰界為中心,在周邊唐家溪、大坪蓋、龍池等地相繼成立蘇維埃政權。
1934年8月1日,南腰界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革命鬥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紅軍愛護百姓,百姓愛戴紅軍——
軍民情深,長徵精神薪火相傳
石壕鎮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
57歲的陳文全是綦江區石壕鎮高山村村民,家住紅軍橋附近。他的父輩常說:紅軍在石壕期間住在街巷或屋簷下,從不亂住民房;在百姓家借灶燒飯時自帶炊具和鹽米,挑水劈柴;買東西公平交易,先付錢後取菜。
「紅軍實實在在為百姓好,不怕犧牲,我要學習傳承紅軍精神。」秉持這樣的信念,陳文全40年來一直義務維護紅軍橋,還無償提供了3000塊瓦翻蓋紅軍橋。
紅軍愛護百姓,百姓愛戴紅軍。綦江羊角場,有個叫杜福生的村民,看見紅軍與群眾像一家人一樣,打心眼裡把紅軍當做窮人的救星。紅軍宣傳隊離開羊角時,杜福生主動帶路,送往貴州習水。返回羊角後,杜福生被當地團防隊抓住,即使施以各種酷刑,也始終沒有屈服,最終被殺害。
為了護好紅軍留下的標語,南腰界群眾用加了鹽巴的石灰水填寫了標語,然後用黃泥巴、草木灰和鍋菸灰進行塗抹,使得《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紅軍為土地歸農民而戰」等標語得以保存至今。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雅江鎮江西村,有個高約1.5米、深七八米的天然崖洞。崖洞正上方,「紅軍洞」3個字赫然在目。洞口兩側的桂花樹鬱鬱蔥蔥,碑文已重新描紅,清淨、莊嚴、肅穆。
洞口左側的「紅軍洞記事」,清晰記載了一則當地農民救護開國將軍段蘇權的感人故事。1934年11月26日,紅軍黔東獨立師政委段蘇權負傷後與部隊失散,因傷勢過重暈倒在車田村蘇家坡田埂腳,生命垂危。27日晨,身為裁縫的土家族農民李木富聞訊趕至,將其背至屋前靈官廟救治,兩日後又乘夜將他藏於自家屋後山洞。李木富夫婦不顧個人安危,每天送飯送藥,守護一個多月後,段蘇權基本傷愈,告別李木富一家,繼續追尋紅軍隊伍。
80多年過去了,李木富已不在人世。他的兒子李之文告訴記者,父親曾說過為什麼要冒險救人:紅軍是給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紅軍的戰士是好人。現在,他把父親的故事又講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聽,紅軍故事和長徵精神將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