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入侵朝鮮(東西德國與朝鮮南北)
2023-07-31 02:41:56
東西德國與朝鮮南北分裂的後果不同首要體現在對戰後世界局勢的影響上。德國的分裂並非僅是兩個國家的內部問題,還直接攸關戰勝國的利益關係與力量結構,以及歐洲的安全。
應當講,德國的分裂儘管使兩個德國之間存在較為緊張的對立關係,但對歐洲大陸而言,同樣也形成了維持均勢和調節矛盾的機制。
在冷戰格局中,分裂後的東西德國先後加入了兩大軍事同盟:華約和北約。美蘇根據同盟條約在兩德地區仍舊保持了相當數量的佔領軍,維持著事實上的一種力量均衡。這曾在第一次柏林危機中經受了考驗。
1948年6月,蘇聯因封鎖西方佔領區(英、美、法佔領區)和柏林之間的水陸通道而引發了所謂的「柏林危機」,英美等國對此採取空中運輸的方式解決西柏林的物資供應問題,使封鎖失去了實際意義。
雙方經過一番較量之後,於1949年5月達成了妥協,蘇聯做出了讓步。
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由美蘇分佔對峙而最終導致的德國分裂,儘管使德國付出了過於慘痛的代價,但對戰後歐洲出現力量真空,蘇聯勢力進一步向西擴展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是有利於維持東西歐乃至東西方均勢的。
不僅如此,德國分裂還促進了歐洲早期的一體化,推動了歐洲的和平進程。東西德的分裂在極大程度上削弱了西歐對抗蘇聯及東方陣營的力量。
由於德國的重要地理位置等因素,迫使美國及西歐認識到必須團結西德來增強西歐的整體力量,才能有效對抗來自東方陣營的威脅,由來已久的歐洲聯合思想至此才真正付諸實際。
美英兩國將西德作為對抗蘇聯共產主義的先鋒堡壘,並始終認為「一個對抗蘇聯紅軍的前線國家必須要安全的系在西方」。
著眼於戰後西歐的普遍貧窮使共產黨勢力驟增,法國共產黨甚至通過選舉一度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之現實。
美國當即出臺了「馬歇爾計劃」,其實質是將西德與西歐、西歐與美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通過復興歐洲經濟來遏制他黨權力及聲望的擴大,而「馬歇爾計劃」同時促成了1948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的建立,西歐開始走向聯合自強的道路。
在冷戰形勢下,西德與西歐國家之後又相繼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西歐聯盟」等組織,奠定了歐洲一體化的良好開端。
總之,德國的分裂使歐洲正式開啟了一體化進程。這不僅強化了西歐的聯合與發展,同時也通過遏制西歐內部他勢力的增長直接粉碎了蘇聯向西擴張的企圖,起到了維持歐洲大陸力量均衡和東西方局勢穩定的作用。
朝鮮南北分裂影響:成為世界「火藥庫」東西德國在分別隸屬於兩大陣營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儘管存在較為緊張的軍事關係,但由於安全絕對依賴美國和蘇聯,東西德僅憑自身意願無法引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與此作比較,朝鮮南北分裂後,雖然先後同周邊各自的盟國籤署了有關軍事互助條約,但沒有加入華約和北約,故而在朝鮮半島並未出現如同歐洲的兩大軍事同盟集團直接對峙的局面。
待美蘇雙方的駐軍撤退,半島內部亦隨之失去維持南北力量均衡的外部因素,內部潛在的動亂因素就會逐漸浮至表面,兩個政權的軍事衝突難以避免,進而威脅整個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局勢的穩定。
自1949年1月美蘇駐軍陸續撤離朝鮮半島以後,朝鮮38警備隊接替了三八線以北的防務,而韓國國防軍接替了三八線以南的防務。
根據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部情報參謀部和韓國公開的官方資料,南北部隊在美蘇駐軍撤出的當月即發生軍事衝突,到1950年6月共發生了874次武裝衝突,還時常伴有飛機和艦艇參加戰鬥,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戰爭。
從原本朝韓雙方的民族內戰演化成美、中、蘇等17個國家捲入的國際性戰爭,深度固化了南北兩個異質政權的分裂對峙。
停戰以後,朝韓雙方都極力擴充本國軍備,韓國的軍隊規模從戰前的10萬人迅速增加到了60餘萬人,而朝鮮更是制定了「全民武裝化」戰略,將軍隊規模從戰後初期約40萬人增至120萬餘人。
從此,朝鮮半島成為了世界上面積最狹窄卻維持著最多軍事力量對峙的地區之一。時至今日,在軍事分界線的兩側,南北雙方還緊張對峙著約180萬的軍隊,局勢同戰前並未發生任何實質性的變化。
同時,韓國仍有美軍駐紮,駐韓美軍儘管充當著維持半島均勢的作用,但朝韓兩國的和平統一亦因此變得遙遙無期。
還應當明確的是,50年代的《停戰協定》僅指暫時停止軍事敵對狀態,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終結。
這就表明朝鮮半島隨時存在重啟戰爭的可能性,而一旦再次爆發戰爭,朝鮮半島地緣戰略價值的重要性將使周邊大國很難做到「隔岸觀火」而不介入其中,再次演化為國際「熱戰」的可能性極大。
因此,這種固化了的分裂局面就成為「朝鮮半島乃至亞太地區的一個不穩定因素」,變成了戰後世界幾個「火藥庫」之一。
東西德國:包容性接觸東西德國與南北朝鮮分裂的後果不同還體現在分裂對抗程度上。德國的分裂對抗程度較輕,這可從西德國家憲法中尋覓端倪。
1949年《基本法》在序言中明確規定了這部法典的「臨時」性質,當德國人民決定採用的統一憲法生效後,《基本法》即告終止。
這表明,西德波恩政府實則在建立之初便為與東德的斡旋及德國的統一留下了餘地。再者,東西德真正意義上的分裂要屬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之後才被固定下來。
在柏林圍牆建立之前,東西德的邊界是開放的,邊界線蜿蜒在街道住宅區、樹林或河道中,每年都有50萬人通過邊境,兩方民眾不僅可以自由走動,還可以互通電話和互郵物資,而柏林圍牆在建成之後儘管阻斷了人員往來,但仍開設了9個過境站。
不僅如此,東西德政府之間也始終保持著相對溫和的對話與接觸。尤其是1969年10月,西德勃蘭特政府上臺後,大力推行以「接近」求「轉變」的「新東方政策」,還一筆勾銷了不承認東德的「哈爾斯坦主義」,兩德關係因而出現了重大轉機。
1970年3月,總理勃蘭特與東德部長會議主席維利·斯多夫舉行了分裂以來兩國政府首腦間的初次會晤。
儘管未能達成頗具價值的實質性協議,但打開了兩國領導人交往的大門,雙方的政府高層自此開始對話接觸。
1972年2月,東西德國籤署了相互諒解的《基礎條約》,雙方關係逐步恢復正常化,因而重新放寬了人員往來的限制,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亦重新開啟了多層次的交流,相互允許探親訪友,旅遊觀光。
70年代後期,從西德前往東德訪問的人數已達到了800多萬人次,兩德間的直通電話線路也從1960年的34條增加到了440條。
西德修建了7條鐵路,5條高速公路、1條火車專用道路通往東德,而東德境內也為西德遊客開設了28個野營場所和度假酒店。這在很大程度上創造了民族內部緩和矛盾、增進情感的良好氛圍,為最終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鮮:敵對性封鎖與德國作比較,朝鮮南北的分裂對抗程度火藥味十足。
1948年《大韓民國憲法》無視朝鮮半島已經分裂為南北兩地的殘酷現實,規定韓國對全朝鮮擁有主權。
根據這一憲法,李承晚政府在建立之初即拒絕與北方進行任何接觸與對話,使南北間的敵視對抗發展為了數以百計的武裝衝突。
因此,朝鮮南北分裂局面的固化也遠早於德國。自1948年南北雙方以三八線為界分別建立兩個異質政權之後,不僅切斷了南北兩側的交通和電訊,還禁止了南北民眾的交流互往,若擅自越過邊境線則格殺勿論。
分裂局面在韓戰後進一步得到固化,朝韓兩國全面開啟了「互為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敵視封鎖狀態。
1977年,韓國沿三八線用鋼筋混凝土修建了長達240多公裡的水泥牆,並在牆上設置了觀察所和火力攻防點,在牆體間僅開設了一個通道用於通過坦克等重型武器,這著實反映出了南北關係的冰冷態勢。
不僅如此,朝韓政府之間還採取各種方式攻擊、污衊、貶低對方。朝鮮指控韓方政權為「傀儡政權」,樸正熙總統為「美帝的走狗」,而韓國也指稱朝方政權是「一人獨裁」,諷刺朝鮮人民對領袖的崇拜是「封建主義」。在言語謾罵中,雙方武力衝突時有發生。
例如,1968年1月發生了朝鮮「敢死隊」偷越三八線襲擊韓國青瓦臺總統府未遂事件。
同年4月,韓國為報復,在無人島建立秘密基地,成立「684部隊」,伺機潛入平壤刺殺金日成。
70年代初,雙方雖然開始接觸和交流,但三八線上的流血衝突仍然不斷。1976年8月,在板門店共同警備區,韓方的兩名美軍軍官在與朝方的衝突中被斧子砍死。1987年,韓國又指控朝鮮秘密轟炸大韓航空的一架客機,造成115人死亡。
直到1998年金大中政府上臺後,朝韓關係才有了突破性的改善。但是,不和諧的事情時有發生,如「天安艦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等等。
南北離散家屬見面會也時斷時續,開城工業園區(2003年開始合建)和金剛山旅遊項目(1998年啟動)更是因政治形勢的惡化而被幾度叫停。
總之,朝鮮南北分裂之後,雙方關係起伏不定,前景堪憂。
朝鮮南北從當初的國土分裂(美蘇劃定所致),逐漸走向政治對立(兩個異質政權的建立),進而經歷了同室操戈之殘酷的戰爭後,延續幾千年的同族感情出現斷裂,造成了民族內部的感情對立與分裂,互相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和敵對情緒,現在韓國民眾更是「談赤色變」,這註定朝韓的統一之路道阻且長。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頭條創作挑戰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