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睡醒後的第一句臺詞(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2023-08-01 20:15:52 1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劉備第三次來到南陽臥龍崗,才趕上諸葛先生在家。誰知諸葛先生還在午睡,遲遲不能相見。張飛氣不過,要放火燒了茅廬,虛心訪賢的劉備則耐心等待。諸葛亮醒後,便吟誦了這首小詩。此小詩只現於《三國演義》中,故知實際出自小說作者之筆。
或許有人讀到此處,會認為這是諸葛亮有意把這場戲演足,刻意表現出驕矜之態,俗話說就是要「裝一裝」。一般文人雅士不都擅長吟詩作賦嘛,孔明先生此時若不吟詩,直接起身便說話,那既稱不上雅士,更算不得高人,又如何對得起劉備大費周章之「三顧」。
這麼理解不能說不對,但卻在不經意間忽視了這首小詩本身的深沉意蘊。
現在就讓我們來細細品一品這首詩。
臥龍高臥,酣睡足也諸葛亮號什麼?臥龍也。
那麼一條「臥龍」又該如何亮相?自然是從睡夢中緩緩醒來,漸漸伸展它的矯健之姿。
所以於此之際,孔明必須要睡,且不得不睡。醒來之時,還要徐徐回味夢鄉的酣甜,猶如神遊物外,剛從深淵中甦醒的蟠龍。故而,他才吟詩以表心境,這才有了「草堂春睡足」這樣心滿意足的自言自語。
沒錯,從午睡到吟詩,都是孔明在「做戲」,可這是羅貫中給他加的「戲」。而戲又能亂加的,必須為主角的人設服務,從睡到吟詩,點破臥龍之「臥」字,堪稱點睛之筆。
諸葛未逢明主前,他的所有行為均以一「臥」字涵蓋,「臥」即隱居不仕也。
其實,在劉備一顧茅廬時,曾聽到幾個山野農夫在唱歌,這些人唱的也是諸葛亮的詩作,其歌曰: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諸葛亮在這首詩中早就敞開心扉,直抒胸臆:他的高臥就是隱居,不問紛亂之世事!
臥龍甦醒,春日驚蟄
然而,如果認為此詩只是言一「睡」字,那就太小看它了。
在想想龍在何日甦醒?答曰:春天。
龍乃天下鱗蟲之長,於春日甦醒,百蟲也跟隨它一起甦醒,故有「驚蟄」一說。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
再來看劉備他們這第三次訪問孔明草廬又是在什麼時間?
這一點在通行本《三國演義》上語焉不詳,但在24卷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寫道:
玄德回新野之後,荏苒新春,命卜省揲蓍。擇日已定,遂齋戒三日,薰沐更衣,準備鞍馬車仗,再往臥龍崗謁諸葛孔明。
可見是在大年初一之後的某一天,也就是新春之際。而孔明詩中也明確提到了「春睡」。
春天,正是「龍」從蟄伏中甦醒的時節。由此可知,臥龍出山,正當其時。
遲遲春日,王命出車
此小詩中不唯「春睡」表示春天,更需留意「日遲遲」三字。
遲日,即指春天的和煦暖陽。杜甫有詩云: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採蘩祁祁
需知,不論《三國》中之「日遲遲」,還是老杜詩中之「遲日」,均取典於《詩經》。
《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採蘩祁祁。
愚以為,此處諸葛詩中之「日遲遲」,還有更深一層含義,那就是呼應《詩經》中《小雅·出車》一詩。
《出車》吟詠的是一位大將軍奉王命之召而出徵,最終破敵,凱旋而歸。試看其中幾句:
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召彼僕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
今譯:我推出兵車,把馬套到車上。從天子那裡傳下命令,使我前來出徵。召喚車夫,讓他們載上將士和輜重。國家和君王有難,十分緊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採蘩祁祁。
執訊獲醜,薄言還歸。赫赫南仲,玁狁於夷。
今譯:春日陽光和緩,草木茂盛。黃鸝歌唱,白蒿遍地正好採摘。將帥們抓獲俘虜歸來了,威風凜凜的南仲大將軍,已將作亂的玁狁平定!
——看到了吧,《出車》的主題乃是:一位武士響應君王的召喚,義不容辭出徵,剿滅敵人,恢復了國家秩序。而此武士出徵之時,正是王事多難,國家危急之際。
再看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正是漢室衰微,國祚動蕩,同樣需要勇武賢達之能人才俊救江山人民於水火。兩相對照,何其相似!
《出車》一詩,分明就是諸葛亮當時處境與心態的寫照!
——值此春光遲日,他諸葛亮也將義不容辭響應王命,登上戰馬軍車,匡扶社稷!
詞句散淡,立意高遠
像孔明先生這樣的古代士人,一向面臨著隱居與入世的抉擇,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良禽擇木而棲,良辰擇主而事」,雖有報國救世之心,如不遇明主也甘願終老林泉。
臥龍,何時不臥?答曰:當有春光暖日照耀之時。此春光暖日又是誰,不用問,當然是劉備。在諸葛心目中,劉備乃漢室正統,仁德虛心,堪稱明主。
何以見得?請看武侯名作《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所以說,諸葛亮午睡慵起所詠之小詩,看似平淡閒逸,卻已隱隱表露:他這條臥龍給了陽光就要燦爛,從此不再沉睡,將要為國為君,大展雄才偉志。
這才有之後的隆中問對,未出草廬而三分天下!
真可謂,一首小詩暗藏一部出師宣言!
參考書目:
毛宗崗本《三國演義》
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