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侗族傳統文化(走進貴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2023-10-22 12:35:17 1
聲明以下全部是浩哥查資料了解,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點,喜歡的就關注下一起互相探討交流。
侗族
關於侗族的起源,有些學者認為起源於「駱越」,有些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幹越」,因無歷史記載,已無從考證。自唐朝以後,侗族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或派駐官員或任命當地開明土著為地方官員,這些官員後來均成為侗族世襲的統治者。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 封建地主 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侗族社會內部某些氏族組織殘餘,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 部落聯盟 性質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種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漢文。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杆,形如遊廊。橋梁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侗族的簫、笛、蘆笙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建築中的代表有:風雨橋、吊腳樓。
侗族的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戶,小寨三、五十戶,極少單家獨戶。侗族多居於「幹欄」樓房,一般一幢三間兩層樓,左右連「偏廈」,也有三層樓的,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禽畜。樓上住人,前半部為廊,寬二、三米,為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走廊裡邊正間為堂屋,設神龕,左右側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穀的吊炕,這是取暖、煮飯的地方。臥室設於兩側偏廈或第三層樓上,頂樓存積糧食、糯禾多掛在上面,有的在寨邊建立禾晾,便於防火。
侗族主要以「禾」米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穀、小麥、薯類為輔。按稻米的性質分為糯米飯和粳米飯兩種。飯類調製方法分為煮飯和蒸飯兩種,侗族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幹活,把全天的飯做好,早飯後,用飯簍或籃子裝糯米飯,加上醃魚、肉、菜之類,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邊地頭吃起來,既方便實惠,又經濟、節省時間。侗族地區有每天食四餐,兩茶兩飯的習慣。茶已經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了。 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髮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鬆型裙裝和褲裝。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以上就是簡單的侗族介紹。其實浩哥一是想宣傳中華民族文化,二是想讓大家到各地遊玩時注意當地人的禮節。
喜歡浩哥的請點擊關注浩哥,留言和浩哥一起交流我國的民族文化。
本文由民族文化傳播帳號發布,2017年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