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電視劇一開始不被看好(開播前被吹成神劇)
2023-08-02 07:57:44 1
娛樂圈信奉炒作,一部劇上映前,總是想方設法創作話題,吸引眼球。
什麼「史上超強卡司」,「老戲骨扎堆」,「神級IP改編」,「又一部王炸誕生」……只要不違反廣告法,想怎麼吹就怎麼吹。
然後就是拼命燒錢,各渠道轟炸式宣發。
界面新聞曾報導,5年來國產劇的營銷費用翻了近百倍。
2012年以前,大多一張海報,找媒體寫寫通告,費用頂多十幾萬,到了2017年之後,動輒就變成了上千萬,甚至《人民的名義》都花了3000萬宣傳(包括一些資源交換,實際支出沒有這麼多)。
這些加了「槓桿」的吹捧,往往把觀眾期待值拉滿,可是真正一上映,就徹底暴露了真面目,看完前幾集就難以直視。
今天就來講講,開播前被吹成「神劇」,結果言不由衷的7部電視劇。
1、《山河明月》《山河明月》開拍於2018年,因為不過審,積壓了4年才上映,從80集刪減到了45集。
上映前,劇方特意放出了幾段片花,全都是老戲骨飆戲,包括陳寶國、張豐毅、王姬、王勁松、張北光、王繪春、王慶祥、畢彥君和杜源等,幾乎都是國家一級演員。
同時劇組還宣布,特意邀請了一大批歷史學家坐鎮,嚴格把控歷史事件。製作上比肩好萊塢,採用了6K畫質拍攝,服化道尤其精美。
這架勢,妥妥的《漢武大帝》和《大明王朝1566》。
尤其是「不過審」『、「刪減過半」等字眼,很有大尺度的隱秘感,把觀眾撩撥得心癢難耐,終於見到了難得一見的歷史正劇。
很多人以為穩了、硬氣了,歷史劇站起來了,沒想到卻崩了,糊了,面目前非了。
開局就沒有歷史常識。
朱元璋要和徐達結親家,可徐達不僅不答應,還直言朱棣沒啥用,女兒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你是有幾顆腦袋不夠砍,皇帝賜婚竟敢出言不遜。歷史上的徐達可是出了名的小心謹慎,從來都是畢恭畢敬,不敢一點放肆,這才躲過老朱家猜忌的屠刀,得以善終。
再說朱棣和徐後,本來是有名的青梅竹馬、伉儷情深,結果朱棣不僅逃婚了,還在戰場上看中了蒙古公主,非要和她談戀愛。
這是何等別致的大腦,竟然有這等想像力。朱棣天子守國門,一生與蒙古死磕,怎麼可能為了女人忘記雄圖霸業,更何況還是蒙古白月光。
歷史劇當然不乏虛構的部分,可是虛構不代表胡編亂造,而是基於基本事實,通過戲劇化的改編來擴大張力,突出人物性格。
換言之,虛構是烘託人物,而不是扭曲人物。
《山河明月》明顯沒有做到,而是一路走歪,從史詩級歷史正劇,生生演成了瑪麗蘇肥皂劇。
這還是歷史學家坐鎮?怕不是「磚家」吧,難怪不過審。
《山河明月》最大的問題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宣傳的是朱棣波瀾壯闊的一生,結果卻成了古裝偶像劇。就像點了紅燒牛肉麵,端上桌卻是一碗泡麵,讓人情何以堪。
2、《突圍》2021年,上映前的《突圍》可謂萬眾矚目。
這部劇原名《人民的財產》,號稱《人民的名義》的續集,視角對準貪腐更加嚴重的國企改革,據說立意生猛、尺度宏大,對人物的挖掘比前作更深刻。
編劇周梅森更是一再表示,這是自己最想寫一部作品。因為情節大多是親身經歷,而且近三十年來,他一直在反思「國企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民的財產又流失到了哪裡?」
極富現實意味的題材,3位實力派的加盟,5年籌拍的艱辛,還有修改了1000多次,2次重拍的創作歷程,都讓它神秘而又吸引力十足。
然而上映之後,卻完全沒有驚喜。
首先是節奏緩慢,前7集都是家長裡短,光顧著靳東和閆妮拌嘴,一點也沒有《人民的名義》中的驚心動魄。例如《人民的名義》開局就講貪官,侯勇把贓款堆滿屋子的那段,直接震撼感爆棚。
然後剪輯混亂,多線敘事非常雜亂,一個場景還沒交代清楚,立刻換了下一個劇情,沒說幾句又切回來,看得人發暈,完全摸不清頭腦。
例如爆炸事件發生後,市 委的會議和中福的會議不斷切換,前面剛講完一句,立馬切到下一個會議,幾句話一個場景,不知道在幹嘛。
演員的塑造也很欠缺,靳東依然是萬年不變的霸總味道,開口就是說教,不管和上級、下屬甚至妻子,都打著「官腔」端著「架子」,動不動就對妻子說「你是我的戰友和同志」,完全脫離現實,不像正常人。
看得出來,周梅森想要創新,在拍攝方法上嘗試了很多,可是光顧著技術層面,卻脫離了劇情和實際,這種流於表象的「突圍」,明顯失敗透頂。
最終,《突圍》從萬眾矚目變成了紛紛棄劇,豆瓣評分直接降到5.2,成了「人民的尷尬」。
金庸劇歷來讓人又愛又恨,愛得快意恩仇的武俠世界,恨得是一再辣眼地翻拍。
不過張一山版的《鹿鼎記》,卻引起了廣泛的期待。
張一山似乎天生就是韋小寶的最佳人選,要機靈有機靈,要演技有演技,要名氣有名氣。
《家有兒女》中,他把劉星的靈動活潑刻畫得淋漓盡致,堪稱國民級的童星。成年之後,一部《餘罪》又獲得一致好評,將臥底警探的痞氣和忠誠演繹得恰到好處。還有《柒個我》中的七重人格,儘管不算特別完美,也是吊打同齡演員的存在。
本以為他能演出韋小寶「正和邪」的悖論感,超越陳小春版本,沒想到卻成了一個笑話。
張一山貢獻了史上最尷尬的演技,全程表情誇張,動作浮誇,經常用力過猛到青筋暴露,不是瞪眼張嘴,就是翻白眼皺眉,一度被評為「猴式演技」。
關鍵是,這種浮誇一點邏輯沒有。
新版《鹿鼎記》改編非常嚴重,前幾集極度濃縮,麗春院一閃而過,韋小寶光速進宮,小桂子被海公公誤殺,鰲拜莫名其妙被鋪入獄……韋小寶在宮中一點麻煩沒有,毫無生存壓力,完全沒有原著中的緊張感。
沒有了緊張感,這個角色靈活多變、左右逢源的個性就無法被展現,所有的動作就會變得非常尷尬。
就好像你明明混的如魚得水,卻一再表現的極度驚恐,要麼是有妄想症,要麼是太做作。比如《無間道》裡的劉德華,如果上躥下跳,是不是太莫名其妙。
整體而言,新版《鹿鼎記》好像是為了體現張一山的活潑而活潑,為了機靈而機靈,最終靈魂缺失,效果南轅北轍。
4、《雪中悍刀行》《雪中》是有名的網絡IP,改編自烽火戲諸侯的同名小說,號稱網文四大名著之一。
該劇格局龐大,上天入地,既有仙俠的玄妙背景,又不乏武俠中的家國大義,宏偉中不經意還夾著的細膩的感情描寫,往往讓人感動落淚。
從連載起,就受到大批書迷的追捧,尤其是翻拍的消息傳出之後,更是熱度不斷,從選角到改編,都非常引人矚目。
資本深諳人心,趕緊精心打造了一個預告片,把為數不多的精華集合在一起,更是把期待值拉得滿滿。
然而期望有多大,往往失望就多大。
上映之後,《雪中》很快高開低走,最遭人詬病的就是武打戲,全程都是慢動作,一場戲打得像烏龜一樣,毫無緊張刺激,甚至沒有飄逸靈動的感覺。
武俠劇裡沒有一處酣暢淋漓的打鬥,這還叫武俠劇嗎?
選角也很無語,尤其是女性角色。
傾國傾城的姜泥毫無仙氣,全程一副苦瓜臉;魚幼薇儘管貌美,可是完全沒有「低頭不見腳」的波瀾壯闊。
更拉胯的是裴南葦,原著中號稱「床甲」,40來歲的年紀風韻猶存,可是劇中卻臉龐乾癟,舉手投足毫無美感,讓人失望。
有人說是野心太多,顧頭不顧尾,不如說誠意不夠,完全是消費IP賺快錢。
還好只拍了一季,據說後面會重新選角,更換武術指導,希望能有所改進。
5、《獵場》《獵場》開拍時,簡直受到了全方位的吹捧。
導演是姜偉,資深影迷應該都很熟悉,導演過《借槍》,編劇過《潛伏》和《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質量絕對有保證。
主演是胡歌,剛剛憑藉《琅琊榜》和《偽裝者》封神,而且他一再表示,「這是最難演的一個角色」,讓人好奇心爆棚,什麼角色讓胡歌大神都這麼困難。
劇情則聚焦獵頭行業,屬於非常高端、陌生、新奇的行業劇。此外還有孫紅雷、張嘉譯和祖峰等心甘情願做配。
無論從哪方面講,《獵場》都是妥妥的下一部神劇。
可惜一通花式馬屁之後,《獵場》因版權官司遲遲無法播出,一年後,千呼萬喚終於上線,迎來的卻是失望透頂。
首先是畫面陳舊,顏色打光偏黃,顯得不倫不類。
其次是劇情混亂,前期三分之一都是鋪墊,講胡歌飾演的鄭秋冬如何從罪犯脫胎換骨;中間三分之一則是戀愛,不斷渲染與幾位女主的感情紛爭;好不容易步入正題,進入獵頭市場,可惜淺嘗輒止,寥寥幾個案例就敷衍了事,
說是高端精英職業劇,不如說是胡歌的成長史,關鍵是這種成長背景毫無意義,完全是從完美走向更完美,一點感同身受都沒有。
對此,導演姜偉的解釋是:我喜歡讓觀眾猜不著。
除此之外,幾位女主的顏值和演技都不在線,尤其是女一號菅紉姿,感覺始終遊走在角色之外,不知道在幹什麼。
最大的亮點,也就是胡歌了,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最難演」,因為實在帶不動。
6、《玫瑰之戰》《玫瑰之戰》改編自經典美劇《傲骨賢妻》,還未上映就吸引了一大波原著粉。
由於有經典託底,劇方倒是地氣十足,號稱要打造中國版《傲骨賢妻》,可惜連作業都不會抄,儘管很多情節和臺詞雷同,口碑卻天上地下。
歸根結底還是劇組不用心,只知道一味的生搬硬套,完全不懂本土化。
例如一開場,就是女主住大別墅,然後和隔壁閨蜜互送烤雞和蛋糕。
老外住別墅,交換食物都很常見,在國內就有點不切實際了,現在有多少鄰居會相互送菜,這種美式生活真突兀。
不僅精髓沒抄到,還只知道做表面文章。
《傲骨賢妻》裡的女主是40多歲,完全一副家庭主婦模樣,很真實,充分展現了那個年齡段的知性美。
袁泉和俞飛鴻也是40多歲,同樣不缺知性美感,可是屏幕上卻拼命磨皮,弄得皮膚光滑水嫩,如同30歲出頭一樣。
有這個必要嗎?為什麼非要靠裝嫩來展現美麗,人的閱歷、內心的成熟,這種由內至外的自然美,難道不美嗎?
這種不正常的翻拍之作,肯定會露餡,最終《玫瑰之戰》只獲得了4.8的豆瓣評分,讓原著粉失望不已。
7、《東八區的先生們》《東八區的先生們》現在豆瓣評分2.1,史上最低評分,97%的人都給了一星。
上映之初,該劇也曾被吹成神劇,號稱張翰「十年磨一劍」之作。
張翰親自擔任出品人、製片人、編劇、主演,演唱了主題曲和片尾曲,甚至還以身作則,不辭辛苦第一天拍了23個小時的戲。
十年之前,張翰是霸道總裁「慕容雲海」,十年之後,他變成了油膩霸總「童語」,十年磨一劍的成果,就是更加狂妄、油膩和雷人。
首先是各種低俗揩油,正面襲胸,後面拉內衣帶子,還故意給特寫,把情竇初開小男生玩的遊戲當作樂趣。
然後就是各種大尺度內涵段子,把低俗當做了機靈,把騷擾當做男性魅力。
最後是不忍直視的自信心爆棚,女生但凡多看他一樣,他都能腦補出暗戀自己,如果否認,他又覺得是故意玩弄自己……
不尊重觀眾的結局,往往是被觀眾拋棄。
最終,《東八區的先生們》徹底下架,大家皆大歡喜。
雖然說現在競爭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得不做一些宣傳,可是吹出來的神劇並不可取,太容易被戳破。
一部劇要想成功,還是要把大頭放在製作上,寫好本子,做好後期,比什麼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