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22條讀後感
2023-08-02 03:39:32 1
篇一:《高效課堂22條》讀後感 姚玲玲
工作之餘有幸讀了 李炳亭老師的《高效課堂22條》,讓我受益匪淺。
一、牢固樹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教師改變教學方法的前提,只有教師「心中裝著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想辦法,也才會想辦法,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策略進行思考,讓學生「以快樂為根本」。
我現在明白了,具有正確的學生觀,需要教師具備這樣幾種習慣:一是把學生當朋友的習慣,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臭架子,與學生民主對話;二是有一顆摯熱的童心,經常走進學生生活中,上課,能夠走下講臺,親近學生,課間、課外時間,能夠經常到教室、到操場、到學生活動的地方,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
二、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是愛
從李老師的書中,我體會到,學生缺乏學習能力的重要原因是教師太不相信學生了,是教師太能講了,基本上佔據了整個課堂40分鐘,捨不得放手讓學生去說、去想、去做,因為老師們都擔心「知識講不完」。
因此,把時間還給學生,這是大部分教師難以解開的心結。只有教師從思想靈魂深處,充分認識到「放手是愛」,相信學生,在課堂上,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展示放手, 如果學生會說、敢想,就是分數稍微低一點,不是更可愛嗎?這不是每一個做父母的期望嗎?
篇二:《高效課堂22條》讀後感 郭春燕
《高效課堂22條》,在此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老師注重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對學生的培養。
細細想想,我也難免有這樣的嫌疑。雖不是像書中所說那樣,但在自己準備公開課或是其他事情的時候,明顯覺得精力不足,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和班級管理當中去。很多事情,只能說,我忙完這段再說……而學生,也都是眼光雪亮,好孩子能在老師忙碌期間管好自己,管好組員,好的幹部能夠管好班級,而那些自覺能力不夠強的孩子們,則可謂是「藉此機會大出風頭」,且屢禁不止,讓人頭疼至極。
所以,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想,怎樣才能把老師個人素質的培養和孩子們素質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呢?
我準備嘗試一些做法,首先,明確告訴學生,老師很忙,次而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自己管自己,同時加強小組之間的集體榮譽感,繼續施行我們的小組捆綁式的明星小組活動,用其他組員來約束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同時給那些比較活躍的孩子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看他們能不能在老師忙碌期間管好自己。我們班的學生我已經帶了三年了,馬上要帶第四年,相互之間脾氣已經了解,我平時在培養班幹部的時候已經對他們的能力相當熟悉,深知誰能勝任,誰需繼續努力。所以,安排的班幹部,基本上能處理班級的大小事務了。同時,在老師忙碌期間,班級各項制度必須嚴格執行,甚至說,比平時更加嚴格,這樣,能讓學生感覺到,老師不管,他更得遵守制度,進而平息想要生事的念頭。
開學後,我準備這樣做,希望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篇三:《高效課堂22條》讀後感
仍記得自己剛當教師那會,面對著二年級的孩子,對著他說漢語都聽不懂,還要讓我去用英語講課,很是頭疼。每天串課去聽師傅的課,聽完後心滿意足的走了,回到自己班裡再去講。但是偶爾也會發生串不開課就先講的情況,自己的心裡很沒底。草草了事後又去聽師傅的課,發現兩樣東西沒講,這也沒講,那也沒講。然後加課再去講,真是事倍功半。後來,漸漸的自己學會了講課,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備課。本學期提出的公開課要求是高效課堂,我也試圖去充分利用這短短的40分鐘,讓他變得高效起來。看到《高效課堂22條》這本書時,我覺得自己就像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它言辭犀利,完全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上,說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事情、問題,看著它,仿佛是在寫我們自己的工作、生活,不知不覺也就被它吸引了。
書中主要闡述了一些具體的做法:課前的預習、課堂上分組合作、各種獎勵辦法,等等,有許多是我一直在做,有許多是我平時還沒考慮到的。
要想創造真正的「高效課堂」,我們必須要成為符合「高效課堂」的優秀教師。一個合格教師的標準正是我在沈師學師範專業時要求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但要成為一個符合「高效課堂」的優秀教師,我覺得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即高標準的「學高」,而且要做到高標準的「身正」。在校內校外的言談舉止、衣著打扮、行為道德等各方面都能成為學生、家長的榜樣與楷模,對學生起到模範示範的作用。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對學生有愛心,像魏書生那樣,是發自內心的愛心,不是熱情而短促的,是如涓涓細流般長久的,能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崇敬,關注並影響學生以後的行為。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可以不必有過高的神聖感或使命感,但幸福感一定要有。身邊的人一直說我是個工作狂,只要工作,不要生活。但我不這樣認為,我的幸福快樂80%以上建立在我的成就感上,我的孩子們明白了我所講的,成績上有了提高,我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和感到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篇四:《高效課堂22條》讀後感
早就擁有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課堂22條》這本書,總沒有時間拜讀。趁著假期在家把它翻開,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可惜了讓它躺在書架這麼長時間。它言辭犀利,完全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上,說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事情、問題,看著它,仿佛是在寫我們自己的工作、生活……
這本書裡向我們介紹了許多教育改革中的先行者,也提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更舉出了一些高校課堂的模式供我們參考學習。李炳亭先生將高校課堂喻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真是妙筆生花,在這裡學生可以「鬧起來、活起來、動起來」。因此,高校課堂主張不僅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而且要把學習的能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體現出「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的高效課堂的中心。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是臺灣作家張曉風在送兒子上學的第一天,向學校發出追問:「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我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呢?」如果我的家長這樣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該如何回答呢?我也曾多年接手低年級的班主任,孩子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都很可愛,很優秀,自從來到學校後,孩子們的天性就被無情的壓抑,只會死記硬背知識,慢慢的讓學生只注重成績,而忽視了在學習中去發現快樂,在學習中去學會創造。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有責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解放學生、發展自身個性、尋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因為「考試成績並不能代表實際能力,更不能預示將來的成就。」
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覺得要想課改取得更大的進步,首先教師的觀念要轉變。正所謂「開放的程度決定了教育的高度」。我們的學校一直提倡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也都有「放手」的意願,但做的還不夠徹底,還是「抱」著學生往前走,總覺得學生什麼也做不好,影響教學進度、考試成績等。其實,這都是需要一個過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高效。
近兩年,我們也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像「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102中學」等,我們並不是死板硬套照著中學的模式下來,因為我們是小學,我們在此基礎上尋找出一套更適合我們學校自身的一些學習方法。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始終走在課改的前列,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的高效地教學方法,讓課堂生活化,把小課堂變成大舞臺,以實現高效課堂為目的。
篇五:《高效課堂22條》讀後感 郭新奇
我從1994年7月參加工作,屈指算來教書已有17年了。即使從2001年8月應聘到濟源,也已有十年光景。回首自己走過的教學之路,我感慨良多,因為我走了許多彎路。《禮記·學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說:只有走過,才知深淺;惟有回頭,方知不足。
本次「同讀一本書活動」,學校推薦的是李炳亭的《高效課堂22條》,讀過之後,閉上眼睛,我常常憶起那些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課堂上,我問學生:老師講,還是你們自己看?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講。我常常會剛說完「現在的學生真懶,一點腦筋都不想動」,就又大講而特講起來,或者是堂上先講,堂下到辦公室再發牢騷。
其實我們的學生不是懶,而是不會學習。為什麼上到高中了還不會學習呢?因為老師講的太多。造成學生不會學習甚至不會思考的元兇還是教師本人。我們總是目中無「人」,一味地講;我們總是抱怨「對牛彈琴」,多次講過的知識學生仍然不會,我們傾聽過學生真正的心聲嗎?
說實在的,我從小就愛讀書,上學讀了中文系,畢業了順理成章教語文課。都說語 文老師應該是個雜家,我也就開始廣泛閱讀。但是說心裡話,我走了很大的彎路。相當長的時間裡我讀書都是「率性而為,隨意閱讀」,這種「非強迫性讀書」只是讓我開闊了眼界,多了一些課堂的談資。我沒有認真研究考綱和課標,也不深入研究高考,漫無目的,隨意發揮,語文課堂變成了我個人表演和才藝展示的地方,而且常常自我感覺良好,樂此不疲。為此,我的課堂也常常在低效中徘徊,在無效中運行。很快,我就落伍了。到現在我才發現:教了17年書,自認為是老教師了,對照高效課堂的要求,其實自己並不會教書,自己高看了自己,還渾然不覺,真是可笑!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但是當我回頭省察自己的教育生涯時,才發現自己是「胡亂的教」了。青春是一本倉促的書,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的翻看,就沒了。現在,年近不惑的我只有遺憾,怎麼辦?唯有救贖。
如何救贖?必須打造高效課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小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們能說;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擴大眼界,各學所需,各教所知,各盡其能;解放小孩子的時間,給他們以空間來消化學習,並且學一些自己渴望的學問,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決不能把兒童的時間全部佔滿,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
通過閱讀李炳亭的《高效課堂22條》,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這個職業真的很特殊——君子成人達己,成己達人。教育者的最好狀態不是馬不停蹄的一路狂奔,而是不辜負——不辜負學生的大好年華、不辜負教師的光榮稱號、不辜負教育的神聖使命。現在我很信服「教育即解放」「生本教育」「高效課堂」等理念: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我想今後我會努力實踐它。
讀完李炳亭的《高效課堂22條》,結合自己17年來對教學的不斷探索,總括起來,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高效課堂首先要改變教師本人,否則就是空談。教師的專業化必先是學科的專業化,沒有學科的優勢就不可能佔領課堂高地,當然也就不可能出成績了。只有學科的專業化引領教師打造有效課堂、高效課堂,才能真正提高成績,否則教師只能靠拼時間、拼精力、拼身體才能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結果得不償失;
第二,高效課堂要有一定的模式,否則就是容易陷入隨意。對課堂教學而言,沒有教學模式的教學是沒有希望的,但是只有固定的模式而沒有變化的教學同樣算不上是優秀的,特別是對語文課而言。有模式而又不拘泥於模式,結合課堂實際,針對不同的內容,上出不同的課型,才能高效;
第三,高效課堂必須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否則還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把教育對象當作一個懂事的人,不能事事替他作主,更不能以「愛」的名義肆意扭曲他的心靈!教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每一個生命得到尊重」「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絕倫」。
第四,高效課堂必須能實際操作,否則只是紙上談兵。教學案的預習導航需要精心設計,使之問題化、層次化;課堂提問需要問的藝術,問的到位,引人深思;學習小組一定要合理劃分,小組討論的課堂操作應該有相應的激勵性評價措施;教師提升內涵擁有駕馭並激活課堂的能力,課堂上教師注重預設更要注重生成——唯如此,才能打造高效課堂。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今後,我會一直朝著「課堂定位準確、思路明晰科學、師生互動有效、核心目標達成」的目標繼續努力的。走在新課改的路上,問題每天都在生成,我只有勇敢面對,力求有效解決、高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