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番外篇楊貴妃(臣妾的女主劇本啊)
2023-08-02 04:48:03 4
唐玄宗李隆基的後宮,有過兩位傳奇女主角,一位是開元年間誕育了七個孩子、盛寵二十年不衰的武惠妃;另一位則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
之前滾滾君做了一期專題,講述了武惠妃的一生;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繼武惠妃之後,楊貴妃如何一步一步登上後宮女主角之位。
大家好我是滾滾君,一個淺薄無知的歷史愛好者、喜歡湊CP的惡趣味玻璃心。這一期是寫和親公主系列時忽然來的靈感,寫得倉促,不夠全面,歡迎大家補充、糾錯、討論。
現在,楊貴妃的「升職之路」,正式開始——
灰姑娘?
楊貴妃本名叫什麼,正史沒有記載,我們還是按慣例叫她玉環吧。
玉環出身弘農楊氏,高祖父是隋朝上柱國,但到了楊玉環父親這一代,官位品級就不高了。
不過唐朝人重視門第,家族榮耀往往比個人官位還吃香;再加上武則天的母親楊老夫人也是弘農楊氏出身,武則天的登基其實也相當於給這個家族送了一波營養液——不過楊玉環這一支和楊老夫人那一支隔得比較遠了。
楊玉環的父親叫楊玄琰,任蜀州司戶。由於他去世的比較早,留下的四女一子中(這個兒子存不存在也有爭議),玉環是最小的,所以就被遠在東都洛陽的叔叔嬸嬸接了過去,認作己女,養在膝下。
應該說,小玉環雖然從小失去了父親、離開了故土,但因為有叔叔嬸嬸的寵愛,又在溫柔繁華的洛陽度過了少女時代,人生還是比較順遂的。她也成長為一個通音律、善歌舞、智算過人的漂亮女孩。
在唐朝的時候,貴族人家的小孩學習歌舞很常見,楊貴妃就屬於音樂天分拉滿的那一撥。不僅如此,《全唐詩》還收錄了她寫的一首詩——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裡。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雖然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不會寫詩,但詩詞我們學生時代是背過不少的,也算有點點鑑賞力吧,歡迎來點評一下~
此時,年僅十五歲的玉環還不知道,未來的人生,將和這個時代牢牢地捆綁在一起。
王妃之路
楊玉環第一次命運的轉折,便是選上王妃。
此時是開元年間,唐玄宗的髮妻王皇后已經被廢死亡了,那宮中的第一女主是誰呢?
——武惠妃。
惠妃在整個開元時代風光無限,待遇等同皇后,並生下了七個子女,活下來的有四個:
壽王李琩、盛王李琦、鹹宜公主、太華公主。
其中李琩作為惠妃實際意義上的長子,一直被寄予厚望,武惠妃雖然自己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當皇后了,但一直想著讓李琩當太子。
因此,就像蒙曼老師在《百家講壇》裡說的,惠妃給李琩安排終身大事,明裡是選王妃,暗裡說不定是按照未來太子妃、甚至未來皇后的標準去選的。
這一段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蒙曼老師的講壇,雖然同樣參考新舊唐書,但蒙曼老師講得深入淺出且非常有意思,所以這裡就不詳說了,簡而言之,什麼樣的女孩符合武惠妃的標準呢?首先肯定要門第好;其次從自身利益和情感上說,惠妃傾向於武家、楊家的姑娘。
因為惠妃的父親是武則天的堂侄,惠妃的母親又出身弘農楊氏,所以惠妃自己選兒媳、女婿的時候,也都在武家、楊家的圈子裡頭找。
而楊玉環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出身弘農楊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無與倫比的美貌。
楊貴妃有多美呢?按「樸實低調」的《舊唐書》記載,那是——
姿色冠代。
等於說無論是哪一年的兩都小姐選美比賽,楊玉環都是妥妥第一,就問你愛不愛?
關於楊玉環被選為壽王妃的過程,電視劇《唐明皇》裡是這麼拍的,惠妃長女鹹宜公主在洛陽大婚前夕,遇到了一個獻花的漂亮小姐姐,一見傾心,忍不住想追她做自己的——嫂子。
武惠妃受女兒的影響,對這個姑娘印象也非常好,再一問人家身世——原來是前朝親貴啊,於是正想在給兒子找對象的武惠妃就此定下了這個姑娘。
這一段《唐明皇》的改編和真實歷史稍有出入,但大體是比較符合歷史。
楊玉環由此嫁進了壽王府,和李琩夫妻和睦,恩愛非常。
三年後,在武惠妃的攻擊下、唐玄宗的猜忌下,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被廢賜死;偏偏在這個節關眼兒上,武惠妃還沒來得及把兒子李琩扶上太子位,自己就病死了。
最後,武惠妃雖然被追封為貞順皇后,但太子位卻落到了排行在廢太子後一位的李亨身上,而排行十八的李琩就此出局。
本來嘛,按照李琩後來的行為來看,他本身就是個對權力沒什麼野心的人,現在雖然做不了太子,但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妻子一塊兒,做個閒散王爺也不錯。
可偏偏,他的親王之路順了,但妻子的王妃之路卻橫生一道枝節,把她引入了另一條更顯赫、也更危險的道路上。
荒唐貴妃位
這一段故事,電視劇拍爛了,大家也熟透了,那麼滾滾君就從《舊唐書》的角度,給大家吐槽一遍吧。
開元末年,重新選立太子之後,唐玄宗整個人慢慢鬆懈下來了:
累死累活了這麼多年,朕也該躺平了。
可他躺下來之後發現,原本該躺在自己身邊的愛妃,已經沒了,那人生還有什麼趣兒呢?
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
朕後宮有幾千個美貌女子,可朕一個也看不上啊。
就在這個時候——
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
有人對皇帝說,楊玄琰的女兒漂亮啊,你要不要接進宮來?
這種「為尊者諱」大家看看就得了,作為壽王妃的楊玉環,唐玄宗絕對是見過很多次,不可能是選美選進宮的,也不可能是高力士自作主張為皇帝搶來的。
那是怎麼來的呢?
也許是初夏的陽光正好,輕風徐來,吹得壽王妃頭上的步搖和腳邊的羅裙輕輕擺動;也許是寒冬的華清池水,溫暖舒暢。
總之,唐玄宗就後知後覺愛上這兒媳婦了,隨後讓壽王妃以「為故去的竇太后祈福」的名義出家做女道士,其實說白了就是讓她先擺脫壽王妃的身份,然後……大家懂的。
這裡要強調一點,因為在武惠妃專題彈幕裡,有人問唐玄宗是不是看上了壽王妃,才不讓壽王當太子的?
滾滾君覺得可能性不大,我們捋一捋時間線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壽王李琩與楊玉環成親;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等三人被廢賜死;
同年12月,武惠妃病死;
開元二十六年,李亨被封為太子;
開元二十八年,壽王妃出家為女冠。
這樣看來,唐玄宗應該是把前朝立太子等大事都處理完了,驟然覺得心裡空了、枕邊涼了,然後才打起兒媳的主意。
而不是他看中了壽王妃,才不立壽王當太子。
李隆基要早有霸佔兒媳的心思,用得著「苦守寒窯」等三年?
說回楊玉環,正史上沒記載她的名字,倒是記載了她出家後的道號——太真。
說實在的,雖然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的故事,但作為當事人,楊玉環肯定是最擔驚受怕的那一個。本來壽王妃當得好好的,現在莫名其妙、身不由己地成了皇帝的女人,如果皇帝不給她名分又移情別戀,那她將如何自處?
不過這個擔心顯然是多餘的,皇帝眼中的玉環——
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
於是,皇帝「大悅」之下決定:當年朕怎麼寵惠妃的,如今就怎麼寵你。
好傢夥,楊玉環此時沒有任何后妃名分,卻已經享受了皇后的待遇福利。宮中之人不知道這麼稱呼這位「無冕之後」,最後決定管她叫——
娘子。
滾滾君看著一段直接腦補《新白娘子傳奇》。
天寶四載,唐玄宗給壽王又娶了一位王妃,這一頁終於翻篇了。
而唐玄宗自己的後宮,早在開元初年就進行過一次「改革」,把原來的「貴淑賢德」四妃改成三妃:惠妃、麗妃、華妃。
如果要給心愛的娘子一個名分,最好就是把空出來惠妃位再給楊玉環。
但經過種種考慮,再想想故去的武惠妃……最後唐玄宗乾脆恢復了貴妃之位,楊玉環也就成了我們熟知的:楊貴妃。
唐玄宗這一通操作,大家覺得浪漫,還是荒唐?
勢焰燻天
貴妃之位,無上恩寵,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
反正楊家要了(楊玉環不要也不行了)。
當年的王妃、如今的寵妃楊氏,居貴妃之位,享皇后之禮。唐玄宗無論去哪兒遊玩,都是貴妃隨侍,片刻不離——
玄宗凡有遊幸, 貴妃無不隨侍,乘馬則高力士執轡授鞭。
宮中為貴妃織錦刺繡的,足有七百人;給貴妃雕刻溶造的,又是好幾百人——
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繡之工,凡七百人, 其雕刻熔造,又數百人。
各地懂風向、會鑽營的刺史們,爭先恐後地給貴妃進獻珍寶奇器、錦緞異服,最後統統升了官——
揚、益、嶺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異服,以奉貴妃獻賀,因致擢居顯位。
妃子一笑,就是一個官員的榮升,一個家族的崛起。
與此同時,貴妃早逝的父親楊玄琰被追贈為太尉、齊國公;母親封涼國夫人;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每人每年給上千貫的脂粉錢。姐兒三個出入宮闈,勢傾天下,一眾公主王妃全都靠邊站。
甚至宗室們的嫁娶婚事,都要請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出面做媒,兩位夫人——
仍先納賂千貫而奏請,罔不稱旨。
不僅如此,楊貴妃的堂兄楊錡、族兄楊國忠(本名楊釗)都雞犬升天,和三個國夫人家並稱「五楊府」,平時——
每有請託,府縣承迎,峻如詔敕,四方賂遺,其門如市。
唐玄宗每年十月去驪山的華清宮泡溫泉,五楊府跟著一塊去,浩浩蕩蕩,好不威風——
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於路。
到了大年初一,又是——
五鼓待漏,豔妝盈巷,蠟炬如晝。
天寶年間,五楊府接連娶進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其中就包括了武惠妃留下的小女兒太華公主。
這崛起的速度堪比中午打下課鈴往食堂狂奔的你哦~
按劇本,一個家族暴興尤盛,下一步會幹什麼?
沒錯,就開始飛揚跋扈、到處得罪人了。
天寶十載正月,五楊府出門夜遊,經過西市門,正巧廣平公主和駙馬也騎著馬要經過,本來嘛大過年的,讓一讓也就完了。
偏偏兩邊都不肯讓道,就得爭個我先你後。楊家奴才跟著主子跋扈慣了,管你公主還是宮女,一鞭子就抽到公主衣服上了,公主被打得直接從馬上摔了下來,駙馬趕緊去扶,身上也挨了幾鞭子,隨後五楊府的人揚長而去。
廣平公主可太委屈了,連夜進宮,哭哭啼啼跟父皇告狀。
唐玄宗一看女兒受委屈,問清原委後下令:還愣著幹嘛,把那膽大包天的奴才給朕殺了!
可再一想到貴妃,呃……這事駙馬你也有錯哈!官你就別當了,回家安慰公主去吧。
駙馬實慘,保護老婆自己被打,老婆告狀自己又被嶽父收拾了一波,簡直有苦說不出。
不久,建平公主和信成公主又和楊家鬧了矛盾——有一說一,雖然史書沒說起因是什麼,但滾滾君私心認為,應該是氣焰囂張的五楊府挑的頭。
那麼結果如何呢?
唐玄宗直接把原來賜給公主們的大內物品收回來了,還把信成公主的駙馬免了官——好吧,這是一個駙馬受傷最多的世界。
好傢夥,楊家人一連得罪三位公主,卻每一次都全身而退。
那麼大家也就尋思了:有沒有一種可能,皇帝的心其實早就偏到華清池去了?
忤逆無罪
看了上述事件,大家是不是覺得,楊貴妃一直恩寵不斷、從來沒有失意過?
不不不,其實在安史之亂前,楊貴妃有過兩次危機。
天寶五載七月,貴妃惹皇帝不高興,被送回楊府了。
怎麼讓皇帝不高興了?不知道,反正唐玄宗早上才鬧分居,到中午他就捨不得了,想愛妃想得飯都吃不下。
高力士拿準了唐玄宗的心思,說道:貴妃孤零零回去了,用的玩的東西都沒帶。楊府的生活水平哪比得上宮裡呀,要不咱們把這些都給她送去吧。
唐玄宗同意了。
結果這一送,就送了上百車。
這還不算,冷冰冰的物品送去了,熱騰騰的中飯也送過去了。
現在我們轉到五楊府的視角:
我們楊府能有如此富貴,讓一眾王孫公子都點頭哈腰、不敢得罪,所依仗的,也就是「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貴妃娘娘。
可今天一大早,娘娘竟然被送回來了,天啊,晴天霹靂啊!趕緊找門路打探打探宮裡情況,該不會是宮裡又有新寵,所以娘娘失寵了吧?誒,不是啊,是跟皇帝吵架呀,那沒事了——等等,貴妃你怎麼敢和皇帝吵架呢?什麼?你還罵皇帝是老狗?這、這、這你還不去跟皇帝脫簪請罪!
(以上純屬瞎掰!切勿認真)
這邊楊府裡的人七嘴八舌勸貴妃和皇帝認錯,貴妃也正生氣呢,你們讓我去我就去啊?皇帝的面子我都不給呢,給你們面子嗎?
時間就這麼膠著到了中午,誒,皇帝派人送東西來了!誒,皇帝居然還派人送飯來了,這不是還念著貴妃麼?五楊府的人這心也就放下來了。
而在宮裡頭,沒人敢勸皇帝去和貴妃認錯,唐玄宗是想找臺階都找不到啊。心裡一煩躁,找個理由就開始打罵身邊的宮女宦官。
好傢夥,又是高力士看不下去了,跪在地上跟皇帝說:「陛下呀,咱把貴妃接回來吧!」
唐玄宗一看,楊貴妃沒給朕臺階,高貴妃給了,那就依高貴妃吧。
不過呢,這送出去才沒半天就接回來,也太丟臉了。可要等到第二天再去,這長夜漫漫又怎麼熬呢?總不能學磚妃在宮裡數磚頭吧?
於是,唐玄宗就在當天夜裡,借著夜色的掩護,派人把貴妃接回了宮。貴妃很給面子的「伏地謝罪」,唐玄宗也把早上的不愉快拋諸腦後,此後,楊貴妃——
寵遇愈隆。
第二次危機,發生在天寶九載,貴妃又被送出宮了,且這次唐玄宗明顯火氣很大,高力士也不好相勸,就這麼僵住了。
此時,最心急、蹦躂得最厲害的,依舊是五楊府的人。貴妃一失寵,楊家指定垮臺啊。
於是楊國忠急忙和一個大臣謀劃,讓這個大臣進宮面聖時說——
婦人智識不遠,有忤聖情,然貴妃久承恩顧,何惜宮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於外哉!
聽說貴妃惹您生氣了,唉,婦人都是這麼沒腦子啦。但貴妃服侍您這麼久,就算你要懲罰她,在宮裡殺了她就好,何必把她送到宮外去受辱啊!
這是什麼?這是以退為進,看似幫著皇帝罵貴妃,還說得要死要活的,其實核心目的只有一個:把貴妃接回來吧,嘿嘿,接回來你還捨得殺嗎~~
皇帝顯然也動容了,雖然暫時沒有把貴妃接回來,但派人給貴妃送飯去了。
看著豐盛的盒飯,楊貴妃流著口水淚水,對使者說——
妾忤聖顏,罪當萬死。衣服之外,皆聖恩所賜,無可遺留,然髮膚是父母所有。
我惹陛下生氣,罪該萬死。如今想要回報陛下,可身上之物都是陛下所賜,只有身體髮膚受諸父母,就請您把我這縷頭髮帶回去獻給陛下吧。
說著,她剪下一縷頭髮,讓使者帶了回去。
唐玄宗一看,驚惋不已:唉,動(剪)刀了?來真的?
於是馬上讓高力士又把貴妃接回來了。
當然了,咱現代人很難體會到頭髮對古人的意義,但應該不難想像唐玄宗那種不舍、又要面子、最後還是麻溜兒下了臺階的畫面。
關於這兩次帝妃矛盾,史書都沒有記載原因。
野史八卦有說是因為貴妃和唐玄宗的大哥寧王私通(吹起了寧王的紫玉笛),惹得唐玄宗大怒,別信,寧王早死了;
也有說是因為楊貴妃嫉妒梅妃從而發脾氣搞事情,別信,歷史上就沒有梅妃這個人;
還有說是因為唐玄宗和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私通,所以楊貴妃吃醋鬧事,可能性不大,沒有可信證明且虢國夫人自己有情人。
反正滾滾君覺得,要麼是唐玄宗花心,楊貴妃吃其她美人的醋嘛;
要麼是楊家人行事過分,兩個人因為這事兒吵架;
甚至也可能是因為壽王吵架的:「你為什麼這麼花心,當初壽王就只愛我一個!」「你竟敢拿朕和他比?」
反正這兩次不大不小的吵架,都以貴妃娘家幾日遊結束了。
如果放在現在,夫妻吵架,鬧到分居離婚也不少見。
可古代帝王和寵妃鬧矛盾,只要臺階沒給到,那基本就是以寵妃被廢、其娘家人倒臺告終。
而且大家想想五楊府平日裡的所作所為,楊貴妃一旦失寵,整個楊家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不過楊貴妃如今依舊得寵,那楊家也就繼續耀武揚威、飛揚跋扈了。
由於本期視頻只是想簡單從一個側面,分析楊貴妃如何得寵,所以貴妃和楊家的結局就先不說了,我們進入分析環節。
深宮之中
之前做的那期武惠妃專題裡,有很多彈幕評論問武惠妃和楊貴妃誰更得寵。滾滾君無法回答皇帝究竟愛誰更深這種話題,只能說,他在開元與天寶年間,是兩種不同的心境,他對惠妃和貴妃的態度,其實也就反映了他這兩個不同時期的心態。
從名分上來說,惠妃位和貴妃位,都是僅在皇后之下的最高位,武氏與楊氏也都是以妃位享受了皇后的待遇。
唐玄宗對惠妃的寵愛,除了名分待遇,更多時候體現在想扶她和她兒子壽王上位這一方面,雖然沒讓武惠妃活著當上皇后(約等於沒當上),也沒讓活著的壽王當太子,但皇帝對武惠妃的兒女們一向不錯:
早年夭折的二子一女都有追封;活到成人的兩個兒子都很早就封了王,兩個女兒的待遇也超過了其他公主們。
但要注意的是,武惠妃比唐玄宗小十四五歲,等於說她是在皇帝青年到中老年這一段時期得寵,而這個時候的李隆基還處在勵精圖治、清醒成熟的明君階段,所以儘管武惠妃努力地把手伸向外朝、給兒子爭太子位,但總的來說她影響力還是比較局限在後宮的。
而楊貴妃封妃之時,李隆基已經六十歲了,這個老練的政治家依舊緊握著權力,卻失去了勤政的動力,基本就是美人在懷、安心養老的狀態。
楊貴妃沒有孩子,李隆基對她的家族也就比較「放權」。而貴妃本人既沒有插手前朝政事,也沒有欺壓後宮奴婢,就算真是因為嫉妒吃醋而幾次三番惹惱皇帝,那只要皇帝願意下臺階,也沒什麼大事呀。
但是我們要知道,楊貴妃的得寵,並不是簡單的「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的故事,這樁風流豔事一開始就展露了皇權的冷酷和帝王的霸道,壽王李琩和王妃楊玉環往都是受害者。
可當楊玉環成為貴妃之後,一切就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不管皇帝如何昏庸,楊國忠如何奸詐,深宮之中的楊貴妃是無辜的。那套「紅顏禍水、妖妃禍國」論,早該扔進歷史的垃圾桶了,皇帝的鍋讓皇帝自己背去,享天下之養,就得背天下之鍋呀。
可是大家也要知道,在古代「人治」的環境下,皇帝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影響整個國家,而楊貴妃又是對皇帝影響最深的人……
於是我們會看到,妃子一笑,就能讓一個刺史原地升官;
雞犬升天的楊家人連公主都不放眼裡,對平民百姓更是極盡欺壓奴役;
而楊國忠的崛起雖然不是因為楊貴妃,但若沒有楊貴妃的得寵,他可能一輩子也沒有面聖的機會。他當上宰相後的種種禍國殃民的操作、囂張跋扈的做派,也是因為有個貴妃妹妹做後盾。
這個時候,不管貴妃有沒有參與政治、願不願意參與政治,都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前朝,乃至整個天下。
所以,楊貴妃無辜嗎?
無辜,她始終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但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她的丈夫、她的君主唐玄宗李隆基,和這整個制度環境,也已經為她寫好了結局。
當然了,這只是我目前階段的淺薄無知的小想法,歡迎大家討論;以後說不定有改變或新的想法,可能會再聊一期。
最後我想問一下: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大家覺得楊家的下場會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