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社交功能限制如何解決(扯淡如何看待支付寶做社交)
2023-07-29 23:17:53 3
點擊上方「張記雜貨鋪」可以訂閱哦!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看支付寶做社交?亮哥回答過了,但覺得意猶未盡,在公眾號繼續展開一下。
感謝熱心讀者提供題圖。
關於題目中的問題,實際上有幾個點可以聊。
1、支付寶要做社交嗎?
2、如果是,為什麼要做社交?如果不是,它要做什麼?
3、不管是不是,做的怎麼樣?
事實上,這3個問題或者4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很核心的問題,只有支付寶自己能夠回答。
同時,為了排版更好看,我將以上問題替換為:
1、支付寶需要關係鏈嗎?
2、支付寶為什麼需要關係鏈?
3、支付寶獲取關係鏈的效果如何?
接下來,亮哥只對後兩個問題進行推敲。
1
為何需要關係鏈
一個很悲傷但現實的事實是:
作為一個支付工具,在PC端的打開頻次,支付寶不可能比QQ高,而在移動端的打開頻次,支付寶也不可能比微信高。
看兩個流程:
PC端消費流程(PC端完成全部操作)
PC端消費流程(加入手機完成全部操作)
在這兩個流程中,我們很容易發現,直接選完支付渠道,然後跳轉支付頁面是最順暢的,畢竟在手機上掃碼支付還需要掏出手機,打開能掃碼支付的應用才行。
因此,我們很容易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支付寶的頻次PC端的問題不大,因為在做PC端支付動作的時候,意味著前面有一次跳轉,而在跳轉之前,有選擇支付工具的行為。在這個支付工具選擇的行為上,不看數據,我個人的直覺是:
在支付工具選擇上,人們第一選擇支付寶的傾向要遠高於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
但是,在移動端呢?
似乎,會有所不同。原因很簡單,移動端的支付場景大多數在線下,並且線下的消費,支付方式過於靈活。
移動端消費流程(手機線上)
移動端消費流程(手機線下)
你看,隨手寫了一下,線下消費移動端支付方式多靈活?
在線下場景上,我相信我們幾乎都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以微信支付為橋頭堡的財付通的份額在崛起。
而這樣的崛起正是來自於微信超強的粘性和恐怖的用戶活躍度。
在線上支付幾乎已成定局,而線下更大的市場可以爭奪的情況下,請問支付寶如何能夠面對微信不焦慮?
此其一。
其二,原先支付寶對於財付通的優勢在於電商場景的強勢以及金融服務。
而投資了京東之後,財付通也具備了一個強大的電商場景,金融服務這一塊還不夠強,但未來一定會做強。
那麼,財付通對於支付寶的優勢何在?
很簡單,在於社交關係帶來的頻繁的紅包轉帳動作。
支付寶自己的轉帳很繁瑣,難道支付寶自己不知道嗎?當然知道啦,那怎麼才能簡單呢?當然是和微信一樣,你的通訊錄到我的平臺上就方便了啊。
因此,無論是否要做社交,支付寶對於用戶導入自己的關係鏈是有強烈需求的,這個需求的起點在於如何在確保財務安全的情況下,讓轉帳這種原先很重的功能,變成一個輕巧的可以隨時用紅包快速完成的模塊。而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就是,讓自己的平臺具有用戶的關係鏈。
而我在知乎上沒有寫,但回過頭來想想,依然很重要的第三個因素是:
用戶的成長與環境的改變
用戶的結構是按照時間發生變遷的,在一個短周期內,我們可能並不能明確感知到這一點,但如果放到一個長周期內,就會發現問題。
十年前,在網路遊戲業內,盛大的風頭一時無兩;但十年後,網路遊戲卻是騰訊為王。
十年前,第三方支付剛剛開始,幾乎沒有人看得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認為這個市場是不存在的;但十年後,又是怎樣的光景。
十年前,我們在說QQ適合娛樂,MSN才是商務溝通的工具;十年後,微信崛起的速度每個人都嚇了一跳。
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訴你,未來不需要坐在電腦前,而是隨時隨地可以上網,你是什麼感覺?
用戶在變,如果自身不變,想要以不變應萬變的企業,幾乎都死了。
門戶網站們在十年前何等風光?貓撲、天涯十年前又是怎樣的存在?人人網十年前還沒有出生,但Chinaren、6to23等一系列校園論壇和社區是多麼滋潤?(當然,十年後人人網也基本死了)Blog產品在十年前聚集了多少牛人?如果你經歷過十年前的網際網路,你會發現今日的網際網路的變化其實在十年前就已經註定了。
那麼,很簡單,用戶在改變,支付寶如果只有線上電子商務一個強應用,如果固守餘額寶這樣的理財產品,必然是要出問題的,這個問題,倒不至於是死,但更可能是逐漸被削弱,逐漸被切割。
至於說,這個關係鏈未來是否會發展成朋友圈,並不是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
2
獲取效果如何
具體的數據依然只有支付寶內部才知道。
但從外部來看,這些動作,雷聲不算小,但會不會變成暴雨,未可知。
但是很確定的一點是,從淘江湖到微淘、旺信,從來往到支付寶生活圈,阿里也好、螞蟻也好,都在尋找突破口,如何能夠讓自己擁有關係鏈,如何能夠讓關係鏈沉澱在體系內。
在支付寶自己越來越臃腫的情況下,導入關係鏈之後會變成什麼樣,誰也不知道。
因此,拭目以待比較好。
回歸到支付寶最近的集福活動中去。
最近身邊討論這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當然,聽到最多的是,你有沒有「敬業福」?
我認為,支付寶的這次活動,勢必會帶來大量的用戶導入大量的關係鏈。
我支付寶裡好友不多,這兩天接受一些熟人的好友申請,也拿到了3個福,換言之,我認識的好友中,已經有10個人參與其中了。
那麼,很容易推算,這10個人至少會為支付寶提供90個新加入活動的用戶(沒算錯,因為他們十個人每個人都加了我為好友,我佔掉一個公用名額,哈哈,當然,他們十個是否會互相佔用名額,我就不推敲了)。
所以,這個活動,對於導入關係鏈,確實是有幫助的。
但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於,有多少人是為了集齊五福和交換五福在構建關係?
這個問題背後的核心是,有多少關係會在活動後沉澱下來,並繼續活躍。
為此我也特地看了一下我這裡的支付寶生活圈。
我發現的問題有兩個:
1、大部分人在求五福
2、隨著時間推移,求五福的熱情在衰減。
當然,第二個問題應該是收到樣本限制而導致。
如果第二個問題表現出的不是衰減,而是高漲,也不會改變我的推論,因為關鍵問題是:
大部分人在求五福。
我們會發現,關係鏈只有在自覺自愿,並且充分互動的情況下,才會有沉澱和活躍的潛力。
以利益驅動,以交換價值為導向的好友關係鏈,根本不存在沉澱的可能。
通過各種活動導入的用戶關係鏈是否是高頻、真實且有益的,是決定支付寶的五福活動後,是一地雞毛還是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切記,急功近利的導入關係,一定會出現問題。
3
工具的悲哀
支付寶的尷尬在於,超強的工具性。想想咱們自己使用工具的習慣是什麼?或者對工具的要求是什麼?
我列幾個我自己的:
1、按需使用。需要的時候要有,不需要的時候最好看不見。
2、高效穩定。用的時候效率要高,能很快找到,能很快解決問題,並且不出么蛾子。
3、只需適用。頂開iPhone的SIM卡槽未必一定是官方工具,用質量好的細牙籤也行。開啤酒瓶蓋,未必一定用酒瓶扳子,用牙咬也行。
4、用完就算。工具用完了,收拾好(工具箱)或者丟掉(頂卡槽的牙籤)。
我會發現,對我而言,工具是什麼不重要,能解決問題最重要。
而這裡隱含的是什麼呢?
是決策。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App Store裡搜索「天氣預報」會出現超過50個搜索結果。
那麼,請問,用戶如何判斷哪個好壞,如何決定用哪個?
像我這樣的,我就直接用系統自帶的了,但我相信,一定有人會去幹下載一堆一個一個去試的動作。
因為,需求不一樣,決策成本不一樣。
作為工具怕什麼呢?
怕的是用戶用微信用的太習慣了:
買東西,好,打開微信掃二維碼;
小額轉帳,好,打開微信發個紅包;
想知道天氣預報,好,關注一個公眾號;
想知道買本書看看,好,聽聽羅胖推薦啥。
……
你會發現,微信連接一切的願景,正在威脅工具們,因為微信連接了一切,工具的價值就降低了。
一旦你只會在想要買衣服的時候去淘寶,使用支付寶,一旦你只會在超過200元轉帳時選擇支付寶,你怎麼知道,那些電子商務網站不會像京東一樣,拋棄支付寶,選擇自己做京東支付 支持微信掃碼付款呢?
工具很專業,因為工具限定了場景;而限定了場景,也正是工具的悲哀。
當然,這並不是說,微信能夠幹掉一切工具,只是在支付這個環節上,對於支付寶來說,微信很煩人。
4
試錯便宜那就做
之前的文章觀點 | 大公司為何喜歡撈過界,亮哥聊了佔位,但並沒有聊另一個問題,就是大公司之所以願意去佔位,是因為其試錯成本太低。
對於大公司來說,佔位是邊緣業務,只要核心業務依然健康,收入依然強勁,就缺乏單刀直入的勇氣和動力。
大公司做了一大堆業務,成敗與否都不重要,只要主營的收入在,其他的隨意試錯,大不了試錯了就人員轉崗,或者就地解散。
這樣的故事,你看得少嗎?
一點兒都不少,而且經常上演。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企業可以在大公司的各種相關業務中突圍而出。
你只是佔個位子,可別人卻是生死攸關。
每一家大公司都有自己擅長的點,所以,你會發現,阿里在購物和金融領域是極強的,平安的金融、保險業務是強大的,騰訊在關係鏈型產品上是無解的,百度在搜索類產品上是打不垮的。
但是,一旦要試錯,必然是他們不擅長的部分,不擅長的部分,最怕兩種預期和態度:
1、短期爆發
2、自生自滅
不擅長的試錯,需要堅持方向,不斷的嘗試,才有可能找到爆發的機會。
而一旦高層給了Dead Line,就意味著基本玩完的節奏,當然,高層不給Dead Line,只告訴你,慢慢來,好好做,我相信你,也是一樣玩完。
前者KPI壓力太大,後者資源無法支撐。
所以說,如果要去大公司還是去核心業務比較划算。
扯淡完畢
覺得好,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