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

2023-07-30 16:22:48 1

  導語: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讓我們深有感悟,總理已離我們而去,那段艱苦的歲月也已逝入歷史的長河,但我黨的光榮傳統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

  觀看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始終處在激動中,細節之處,眼眶發熱。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強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讓人意外,堪稱近年來重大題材創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領袖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為精神切入點,緊緊抓住周恩來通過調查研究後決定停辦公社大食堂,以解決群眾挨餓問題為中心敘事線索,在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係上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災害、蘇聯逼債和中央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導致三年困難,為克服困難中央領導同志幾乎全部出動,分路赴農村調查,在多路調查的基礎上作出了停辦公社食堂的決定,全片在確保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圍繞著領袖和人民的關係來營造故事,圍繞著真話與假話、好與更好之間設置矛盾與懸念,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歷史真實,哪些是藝術虛構。特別是結尾處隨行記者拍攝「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強化了影片的歷史真實感和藝術震撼力。

  老區人民國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從一個獨特視角唱響了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縣伯延鎮是有名的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絕貢獻和偉大犧牲,他們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國家主人公精神的新發現是:所謂老區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勞,勇於犧牲,艱苦奮鬥,而且是即使在黨的決策出了問題、國家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極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國家伸手,而是要為黨分憂、為國解難,勒緊褲帶去履行國家主人公的職責!影片真實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並不是真空地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浮誇風和共產風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樣忍飢挨餓,當地的樹葉和樹皮也被吃光。但是當周恩來帶隊到這裡搞調查時,許多幹部和社員卻為總理的操勞而憂心,不願因自己的困難給總理增加負擔。公社主任郭鳳林為掩蓋真相甚至把「落後分子」關了起來,這無疑是錯誤的,但他激動地對大家說:「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沒遭過,餓幾天肚子周總理都來了,犯不上雞一嘴、鴨一嘴地喊叫,眼下國家建設比咱這重要。」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緊褲帶渡過難關。這不正是老區人民的國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延伸和閃光嗎?從片中我們還看到,那些「落後分子」急於找總理說出伯延的真實情況,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決難題的辦法,而這樣做的前提是對黨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錯誤,帶領人民走向勝利。影片中連弟奶奶以當年曾給劉伯承、鄧小平做過拽面為榮耀,這次寧肯賣了壽材也要讓總理吃她做的拽面,這一筆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區精神永遠是黨領導我們前進的力量源泉。在這種老區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現了困苦和災難卻又沒有陷入悲觀失望,反而貫穿著一股團結起來共同渡過難關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總理愛人民、為人民鞠躬盡瘁這個最本質、最突出的人格特徵,《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周恩來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終用平視的角度拍攝人民總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對周恩來坐在炕頭、門檻上與社員談心的情景的拍攝和氛圍的營造,真實地凸顯出周恩來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願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實的藝術細節去表現當時已承受很大精神壓力的周恩來,面對群眾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責,而是檢討自己這個總理沒當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誠道歉,對犯錯誤的幹部有批評更有理解和愛護,那樣發自肺腑,那樣催人淚下!從平易中寫崇高,越顯其崇高;以自律來寫博大,更顯其博大。生動地呈現周恩來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為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活得有尊嚴而傾其所有、鞠躬盡瘁。用自己身上最後的錢給張二廷的孩子買了一身新衣服,連弟奶奶賣了壽材請總理吃拽面,周恩來出錢把壽材悄悄贖回來,安排人在自己離開伯延後再把壽材送還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如此能體悟和尊重每個底層百姓的主體願望和生命尊嚴感,這就是周恩來最偉大而又獨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這才是真正的為人民鞠躬盡瘁。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看後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大意義,也使我們通過回顧黨克服各種困難、改正自身失誤的過程,更加堅信黨的偉大。周恩來總理來到伯延調研的初衷就是要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身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實踐。今天,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XXX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通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廣大黨員幹部只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篇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

  昨天,單位組織看《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於這樣的主旋律電影,實在不抱多大期望。偌大的電影院裡只稀稀拉拉的坐了四分之一。一看是陳力導演的作品,心裡還是喜悅了一下。

  電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好幾次,都忍不住擦眼淚。誰說主旋律就不好看了,關鍵得看誰拍,怎麼拍。電影講的是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時,周恩來到革命老區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白天黑夜裡和當地村民之間發生的故事。一邊是鞠躬盡瘁的好總理,一邊是樸實心誠的好村民。我想,這個電影主要還是給領導,給黨員幹部們看的,看看當年總理是怎麼下基層調研的,不作秀不敷衍,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幹實事。學學總理那個精神,那雙慧眼。

  不過,我的感動並不是來自於此。歌功頌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攙著老太太,抱著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幹得多,這些在新聞聯播裡天天都能看見,不算新鮮。倒是老百姓們的無私讓我感動。重病的汪老師腳腫的穿不上鞋,堅持給孩子們補課。八旬老太太寧願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也得讓總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養了四個孩子的單親父親寧願再苦再累,也不願總理帶走最小的孩子。還有那些肚子餓的咕咕叫,卻千方百計告訴總理千萬別為這點事費心的老百姓們。他們的身體趴在泥裡,如黃土一樣的卑微,心裡卻有堅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裡卻滿滿的。

  聯繫當時的年代,這些老百姓們不是裝的,不是演的,他們的相信是刻在骨子裡的。堅定的信仰讓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讓人心酸。

  老外們如果看這個電影,會怎麼想呢?在民主土壤長大的他們能理解中國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嗎?他們能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值得嗎?他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都要啃樹皮擼樹葉了,為什麼不怪社會不怪政府呢?」「為什麼病了殘了死了都沒棺材板了,還打腫臉充胖子滿臉堆笑,『總理啊,千萬別為我們操心,我們好著呢?』」在國外,政府下基層,百姓們也會這樣嗎?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們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現在,雖然生活環境變了,雖然不愁吃穿了,這種卑微仍然存在,生活裡處處可見。比如我老爹,給他買點衣服,他就嘟囔,我都這麼大年紀了,不用穿的這麼好。還有我老媽,給她錢換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換。就因為那裡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說,那樣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錢人,得省著點。節約當然好,可我分明聽到一個聲音,「我們不值得。」這讓人多少有些心酸。

  這種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來自世代血脈遺傳,一方面更源於父母從小給孩子播下了這顆種子。電影裡有這麼一段,老奶奶讓兒子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換成一袋白面,給總理做扯麵。兒子從外面回來,看到女兒吃了一碗麵,他責問女兒,「這面你怎麼吃了!」奶奶說,「是我讓她吃的。」他氣憤的追打女兒,「叫你吃你就吃!怎麼不給奶奶留著。」看,這個父親就這麼告訴他兩三歲的女兒,你不值得吃麵。類似這樣的故事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父母為了掙錢把孩子留在老家,他們會說,「好好聽話,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麼長久,他的感覺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們留下來照顧我。前幾天,在公園裡聽到一個奶奶這麼教育孫女:「告訴你別下去,你就不聽話。你再不聽話,奶奶不喜歡你了。」很耳熟吧,我一點也不懷疑奶奶愛孫女,可她分明在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不聽話的孩子不值得愛。

  種下這樣的種子,孩子長大了,就會結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識裡可能是我要大膽追求,我要勇敢去愛……可他潛意識底色卻是我不值得獲得愛,不值得享用這些,我微不足道,說了等於沒說。潛意識比意識更能決定人的行為。他會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為這就是命,卻不知是小時候父母種下的因。

  相比電影裡那些什麼都說好的奶奶大叔們,我更喜歡二廷,他老婆死了,一個人帶著4個孩子。總理說,「我們替你養最小的孩子吧,他長大了,就給你送回來。你和孩子們可以去看他,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二廷很感動,轉過頭去擦了眼淚卻說,「你不能帶走孩子。我答應過他娘,不管怎麼樣,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學,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總理,需要爹。

  【篇三:《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作文】

  8月21日,在中心的組織下,全體黨員、職工觀看了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該電影以三年困難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展現了新中國一段辛酸沉重的歷史。兩個多小時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感動落淚。

  拖著濃濃的塵煙,幾輛老舊的吉普車,開進了處於困境中的老區——河北省武安縣伯延公社。在四個晝夜的時間裡,周總理與當地農民之間發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一進村,看到禿禿的樹枝,滿面愧疚地對群眾說:我這個總理沒當好,讓你們吃苦了。他深入家中炕頭,與群眾拉家常、噓冷暖,引導鼓勵群眾說真話、講實情,讓群眾體會到了他與人民休戚與共的真情,大家紛紛說出難言的心裡話。周總理充分掌握到了百姓的真實情況,當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調整的決定。由此,伯延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民分戶吃飯的公社。

  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況……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群眾之中的務實態度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

  周總理深入革命老區一線,了解最真實的農村生存狀態,是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聯繫到今日,XXX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作為中心的年輕黨員,我們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主動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認真學習黨章,嚴格遵守黨章的各項規定,不僅組織上入黨,還要做到思想上入黨,與黨中央、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和意見,多向身邊的榜樣學習。三是腳踏實地幹工作,多向老同志請教,努力提高業務能力,真正做到把崗位當作磨練自己的平臺。四是傳承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牢固樹立以中心為家的思想,從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做起,拒絕鋪張浪費。

  習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沿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勇於吃苦、樂於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心裡想著群眾,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用實際工作成效匯聚起強國興國的力量。

  【篇四: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

  周恩來,對於80後的我來說,是一位從小學課本裡、從電視裡認識的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偉大而崇高的形象紮根於內心深處,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從銀幕出現在眼前,依然那麼熟悉、那麼親切,像他身上陳舊的衣服—質樸而乾淨地真切。

  如果從影片本身來說,雖我不是一個懂藝術的人,但是在我看來,影片所展現出來的「客觀再現」本身已經擺脫了「藝術」粉飾、浮誇的束縛或者套路。沒有粉墨登場、沒有虛張聲勢、沒有故作牽強,於是乎,影片的這種樸實的觸角已自然而然觸及到每個普通人的心靈。或許,這種真實、這種純粹、這種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動人心最強大的力量。

  那是一個困難的年代,人們在生存線上掙扎、受難,村兒裡的樹葉已被摞光當糧食充飢,村主任為了「面子」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向周總理匯報虛假的現實狀況,正如今天有些領導幹部為了「面子」搞打腫臉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來忽悠上級領導幹部。難能可貴的是,周總理沒有「車輪轉一轉、手指一指」忽悠著「被忽悠」,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搞起了真材實料的「調研」。他走進困難群眾家、和老黨員談心請教、要求大家講問題、擺事實、走上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勞作……他用筆記錄下他所看到的、所親身體驗到的農村問題,他用心感知著農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個總理應有的憂國憂民情懷與責任態度為群眾能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著總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個積貧積弱年代群眾們心中的希望。周總理的「四個晝夜」何嘗不是對「實地調研」的最好詮釋,又何嘗不是對今天的領導幹部如何開展「調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活著意味著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裡才能有光、腳下才能有路、未來才有希望!周總理親自來到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為生病還堅持上課的赤腳江老師穿上那雙已經不合腳的鞋,他吩咐把特意為他準備的紅燒肉分給群眾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資拿來給孩子買衣服、給老人備棺材……這些對於那裡的、那個時代的群眾,意味著什麼?在我看來,它超乎了黨關心底層群眾的感動,它意味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總理和苦難群眾在一起!「在一起」,它所傳遞出來的淳樸與真摯的強大情感足以讓群眾心裡有底氣、有依靠、有寄託、有信心!他用愛、用責任、用擔當為群眾築起不倒的精神豐碑。

  有一種眼神,充滿希望,那是群眾望向周總理的「信任」;有一種信念,充滿力量,那是百姓對黨的信仰;有一種精神,充滿正能量,那是中國苦難人民生的勇氣與鬥志。周總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難的歲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陽一樣,給苦難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帶去希望、帶去溫暖,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貧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眾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的一生需要導師,一個時代的命運需要偉人,一個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領袖。周總理,無疑是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心中的精神領袖。

  群眾看見周總理就如突見很久不見而重逢的親人會熱淚盈眶,老大媽會那麼幸福地將自己備的棺材拿去換成麵粉給周總理做擀麵吃……那種無法掩飾、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樸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總理,之所以讓人民群眾如此愛戴,與其是說因為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不如說他把畢生的愛奉獻給了人民群眾。

  「周總理」,這個飽含深情的稱謂在幾代人的心裡,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職位,儼然已成一個愛戴的尊稱、一份虔誠的懷念。席間,會聽到淺淺的「唏噓的嘆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動的淚水讓氣息的律動有了顫抖。我也深知在座的黨員幹部能有這樣的情感流露—中國的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這是好事,但是作為領導幹部,依然不能放鬆自己身上的責任與使命,因為中國正處於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貧富差距、民生問題、國際挑戰依然嚴峻。中國的未來依然需要越來越多像周總理一樣的領導幹部,真正擁有一顆純粹為人民服務之心,真正堅定民族復興的信念,真正肩負起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眾中,融入國家的命運中。

  幹群的血肉關係不可模糊、更不可疏遠。民心聚需要幹群同呼吸、共命運,國家昌需要幹群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今天,有少數領導幹部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甚至傷害群眾,有少數領導幹部以權謀私,於人民的幸福不顧、於國家的前途不顧,這樣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思想境界於「領導幹部」的身份與職責是何等不相稱、又是何等羞愧與渺小。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我看來,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傳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讓「迷途」的黨員幹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堅定使命,也希望我們的黨員幹部能夠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腳踏實地、多一份求真務實、多一份為這個國家真正做點什麼的歇斯底裡,為「中國夢」的騰飛多一份純粹的偏執。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