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茶館觀後感3篇

2023-07-30 08:59:44

  茶館的觀後感篇一:《茶館》觀後感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也被改拍成了電影。電影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

  電影中的人物個性鮮明,每一句話都是人物的代表,表達了人物的思想,體現了人物的性格,老舍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了十分符合他們的語言,無論什麼人哪怕只有一次出場的機會,都把握的很到位,對臺詞的那種韻味,寫得都十分有感覺,同時語言中應用了地道的北京話,京味兒很濃,有生活氣息,也更真實。

  還有文中最重要的時體現了老百姓民不聊生,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封建、帝國主義、無法無天的時代,也表明了當時中國處於一個水深火熱,災難重重的時代。

  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

  一、王利發(茶館掌柜)

  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

  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

  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

  在這電影裡,廣大人民群眾無法擺脫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精明能幹、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一個典型小商人形象,卻無法逃脫自已破產、懸梁自盡的命運。常四爺是一個有愛國心的旗人,是統治階級內部進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樂於助人,最終沒擺脫饑寒交迫、窮困潦倒的命運。秦仲義是出身於北京城大財主家庭,是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實業報國,開辦工廠,最終因工廠被霸佔而失敗告終。

  在這電影裡,廣大人民群眾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當自已深受其害的舊時代,只有對自已苦難的愁苦和憤恨,對人吃人的舊時代顯得如此蒼白無助。例如:王利發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他也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常四爺在絕望時也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對幾千年來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這電影裡,只有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才是中國的出路。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戊戌變法雖失敗了,真實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質,標誌著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通過改良運動,拯救中國的夢想破滅。第二幕,軍閥混戰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增添了更沉重的災難,軍閥們為各自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更談不上給中國帶來光明的前途,也無法擺脫帝國主義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瘋狂掠奪,殘酷欺壓。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了,國民黨fu敗,不顧人民安危,捲入內戰,並且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遭受官僚資本主義盤剝,重新淪落災難的深淵。因此,在當時的中國,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成為中國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會使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走出苦難,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中國共|產|黨正是適應時代要求,代表著最廣大勞苦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茶館在艱難中掙扎著摸索著,使出了渾身解數卻止不住衰亡的勢頭。看到第三幕中茶館的破敗,我們心中泛起了痛。痛的劇烈遠不只因為對茶館的同情,更因為茶館折射出的是中國的命途多舛。茶館門可羅雀,王利發用評書改良,依然經營慘澹。儘管茶館已只剩下了一副殘軀,卻仍然逃離不了被惡勢力吞食的命運。可以說,政府連一絲希望都沒給茶館留下。最終,茶館人去樓空,王掌柜自縊身亡。對於早已風燭殘年的茶館,這個結局並不出人意料。然而茶館的死卻並不是希望的破滅。實際上,從第三幕談到康大力開始,茶館的角色就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或者說,人民的意向發生的微妙的變化。康大力作為共產黨人是主動地尋求救國之路的,而茶館對他的支持無疑暗示了人民對正義的支持。這是多年苦難的結果:茶館有了自己的意識,不是主動的,卻是明確的、堅定的。於是,茶館的意識與它休憩閒聊的本質發生了衝突,所以王利發不再選擇四處賠笑臉,而選擇了放棄茶館。他的後輩們都去投奔康大力了,這未嘗不是希望。而王利發本人的死,則似乎是作者要借他的命運再次強調人物的悲劇性,時代的悲劇性——畢竟,作品不是在為什麼東西而搖旗吶喊。

  縱觀茶館的沒落歷程,離不開的是一個「逼」字。

  茶館的觀後感篇二:《茶館》讀後感

  讀《茶館》有感

  ——從小茶館看大社會

  老舍先生的《茶館》,我讀了有幾遍,每讀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感覺,語言並不是那麼的華麗,但是很通俗易懂,基本上都是小人物該說的話,老舍先生說「沒有生活,既沒有活的語言」,《茶館》的語言都是來自生活,都是那些人物自己說過的話,都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最真實的寫照。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多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老舍先生把一些小人物集合到了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以此用這種側面的方式透露出當時的政治消息。老舍先生以一個小小的茶館反映每一個紛亂時代的社會環境,藉助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當時社會各界人物的生活狀況。

  《茶館》裡描寫的人物各個方面的都有,從有權有勢的龐太監到身份卑微、可憐的康六,還有那些市井的小人物,唐鐵嘴、王麻子,還有那些當時勢力的走狗,宋恩子、吳祥子,也有一些愛國人士,秦仲義、常四爺,還有那些老實的小人物的代表松二爺等等。從這些各色人物的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亂世裡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下面就從作品裡的一些人物出發,分析一下幾個典型的人物,以此表述出我對《茶館》這部作品的理解和收穫。作品裡寫了很多的人物,可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那麼幾個,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還有那幾個依附權勢的市井惡棍等等。

  人物分析:

  王利發:「裕泰大茶館」的掌柜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最要緊」。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的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己的生意也順心點,可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得想出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走背字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的卡住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叢勇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費了,面對死得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悽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困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秦仲義:秦仲義是一位立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他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救國,辦工廠,開銀號,慘澹經營幾十年,最後還是徹底破產了。在《茶館》第一幕中,資本家秦仲義一出場時二十多歲,穿得很講究,滿面春風,上來第一句話就說:來看看,看看你這年輕小夥子會作生意不會!一張嘴離不開生意經,把比他年長的王掌柜稱為「年輕小夥子」這完全是一副東家的派頭,自負又蕭灑的性格特點。

  秦仲義是一個財大氣粗的維新資本家,在這場「舌戰」中,他不卑不亢,表面上對龐太監奉承、謙和,內心中流露出對其不敬和鄙視,顯露出繼續較量的勇氣。最後,他的工廠被國民黨政府搶去,被當作「逆產」沒收了。這個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必然的悲劇命運。

  秦仲義是個愛國的實業家,一心想搞實業救國,只可惜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他成功,當時中國社會的三座大山把他實業救國的夢想徹底的打碎,讓他無力掙扎。讀著本人很欣賞秦仲義這個人,思想很前衛,最難得可貴的是有一顆愛國的心,有一顆報國的心。縱然環境艱難,依然不退縮,迎難而上。就當時他的條件來說完全可以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的。

  或許是因為他生在了錯誤的時代,若是生在這個時代,他有可能是一個成功的民族企業家。

  康順子:滿清末年,戊戌變法失敗的背景下,康順子被沒有活路的父親康六以十兩銀子的價格賣給了人販子王麻子,被轉賣給老太監龐總管作老婆。

  在那個時代女人沒有社會地位可言,當時的情況鑄就了她悲劇的人生,去給太監做老婆,這事真的很荒唐啊!康順子是個有精神的女人,雖然一生過的很苦,但是她的精神一直都沒有因苦難而磨滅。我想她在心裡不會恨他父親吧!她恨得是那個時代,是那個社會,一切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都是為了活著。她不肯任命,所以她一直都在掙扎著,最後他跟買來的兒子康大力一起走了,誰都不知道她最後的命運是什麼樣,她是一個好人,她不肯連累王家一家。

  她代表了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女性的生活,悲苦,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無奈可有無可奈何。很有能力可是只能被埋沒,想獨立可是只能束縛。這也體現了舊社會對女人的不公與不平。唐鐵嘴等:王麻子、唐鐵嘴等在《茶館》裡屬於反面角色,既非大奸大惡,但也對社會沒有作用,同是底層人物,卻在損害著其他底層人物,是特定時期塑造成的社會渣滓。

  唐鐵嘴的身上集中了地痞流氓的共性:坑蒙拐騙、投機鑽營、為非作歹、自甘墮落。他對自己的吸毒,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然恬不知恥地向別人炫耀為「福氣」,其嘴臉之醜惡,令人作嘔。王麻子做的是「兌縫」生意,一邊是權利勢力集團,一邊是貧苦的農民階級,在這兩者之間做拉線的活兒,可以說是缺德的事。把康順子

  「介紹」給龐太監,還有之後的「小三口」,這是多麼缺德的事啊!不過王麻子最後的命運不太好啊!當了替死鬼,這也是時代的悲哀。

  由於《茶館》裡的人物很多,所以就不一一的解析了,這幾個是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人物。

  老舍先生的《茶館》,並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樣,在舞臺上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因為《雷雨》寫的是貴族家庭,而《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恰巧《茶館》在上演時,又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更是由於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臺「排擠」。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茶館》真的是一個珍貴的藝術品,通俗易懂的語言,各色各式的人物,描寫的是那麼的豐滿。讀《茶館》,讓我更加的了解了那個時代的悲情,知道了在亂世裡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不會好過,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讓我知道了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不同的時代去讀《茶館》,我想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吧!這是一個藝術品,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總能發出不同的光芒。

  茶館的觀後感篇三:茶館觀後感

  歷史的見證,社會的縮影——讀《茶館》有感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茶香氤氳,古老中國緩緩走過五千年曆程。茶館林立,更是茶文化的物質和人民休閒生活的真實體現。至康乾盛世時期,茶葉、絲綢、陶瓷遠銷海內外,中國儼然成為天朝大國。然而,一旦統治者滿足於自己的成績,自傲自大時,繁華便不會再延續了。封建統治者保守自大,閉關鎖國,加之中國封建制度僵化,官員腐敗,表面浮華的大清帝國背後卻已經隱藏著巨大的危機。1840年,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用他們的堅船利炮,徹底擊垮了中國這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於是中國從此陷入了風雨飄搖的恥辱百年。茶館作為老北京的一大特色,也見證了這段歷史,茶館裡發生的一切故事,更是社會變遷、市局動蕩、人民生活苦難的真實寫照。老舍的三幕話劇《茶館》,以其捲軸式的特色,集中展現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茶館中所發生的故事。

  第一幕,清朝末年,即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此時的裕泰茶館,生意興旺,門庭若市,三教九流,社會各色人等皆集聚於此。故事主人公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此時他年輕有活力,剛剛從父親手中接過茶館,謹遵父親的話,為人處世,多作揖,多鞠躬,態度恭謙,辦事圓滑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小商人的形象代表。封建貴族旗人常四爺,松二爺經常於此歇腳喝茶,聊天遛鳥。松二爺是那些封建貴族依靠國家俸祿度日,身無所長的代表,可以說是社會的寄生蟲。常四爺雖身為旗人,但一身正氣,是心懷民族大義之人,因談論國事,被封建勢力的爪牙特務吳思子和宋祥子抓去,送入了監獄。茶館裡還有依靠相面蒙人的唐鐵嘴,拐賣人口的劉麻子要把勞苦大眾康六15歲的女兒賣給70多歲的龐太監當老婆。主張實業救國的秦仲義也要辦工廠,搞維新,但卻遭到龐太監的詬病。第一幕中各色人物出場,茶館生意興隆,但也暗示了各色人物的命運,反映出了戊戌變法之後,封建勢力的頑固,民族蛀蟲的橫行,人民大眾的困苦,民族資產階級的初步撅崛起的社會現狀況。

  第二幕,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此時茶館慘澹。儘管王利發艱苦改良,生意依舊不景氣。1916年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連連,民不聊生。李三、難民和康順子反應了當中人民生活的苦難。巡警大兵、吳恩子、宋祥子、劉麻子、唐鐵嘴表現出了當時惡勢力的橫行猖獗。松二爺這個封建階級遺老哀嘆時局動蕩,常四爺自食其力,成為立志反抗的人民的典型代表。王利發雖處事圓滑,精明強幹,謹小慎微,但是仍受到惡勢力的欺凌與剝削。王利發的悲劇,是就中國廣大市民人物命運的真實寫照。第二幕生動展現了民國初年社會眾生的生存狀況。人物按照自己仿佛安排好的命運一樣發展,正直善良的人都無法避免厄運的侵襲,道德敗壞的人依舊以卑微無恥的形象苟活於鑽營。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衝突也表現出人物和時代之間的衝突。李三對勞苦生活的抱怨,巡警的敲詐勒索,難民的痛苦哀號,逃兵的蠻橫無禮,都表現出了帝國主義國指使的軍閥混戰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深重苦難。反映了帝國主義的侵蝕,惡勢力德爾橫行,人民生活的困苦,表現了封建社會已經岌岌可危,即將滅亡的先兆。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時的裕泰茶館已經在勉強維持了。這一幕中,主要人物都已年老體衰並且有了自己的後代,他們繼承了父業,做起壞事來更加無恥,這是惡勢力變換著方法巴結諂媚軍官,一心想著撈錢,甚至連老茶館也未能倖免遇難。主張實業的秦老爺工廠被人霸佔,這表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實業救國慘遭失敗的厄運。常四爺、松二爺生活依舊困苦,表明了勞苦大眾依舊處於水深火

  熱的悲劇,這一幕交代了人物最終悲劇式的命運。深刻地反映了這一國民黨統治時期社會生活的陰暗,所有政治的人都陷於無法擺脫的困苦局面。

  老舍的三幕話劇《茶館》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茶館中所發生的故事。清晰地展現了不同人物的命運。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屈辱近代史背景下人民的真實生活。茶館的變遷還是歷史的變遷,從人物的語言特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滿清覆滅、政局動蕩、通貨膨脹、半殖民地時代、官僚生活腐化墮落等等時代特點。小茶館,大社會,作者行文並非以某一個人為中心,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之間沒有直接具體的衝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都沒有直接的關係。作者把所有的矛頭都直接指嚮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舊時代、舊社會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捨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不朽著作,電影《茶館》則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謝添指導拍攝而成。茶館本是一個人們休息、消遣和消費的場所,但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成為社會的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演繹了最底層社會人民的艱苦生活。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不斷的進行著「改良」,從清朝滅亡後,設立「公寓」,到解放前期聘請「女招待」,然而現實的殘酷讓他的夢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五十多年的裕泰茶館風雨飄搖,茶館中發生的各階層人物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他們不同的命運。《茶館》分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楊的數來寶開始,使得三幕的銜接十分的流暢。第一幕是滿清王朝即將滅亡時期,此時的裕泰茶館依然是繁榮的景象,然而在這繁榮的背後卻是普通人生活的艱難,賣兒賣女者有,遭逮捕的愛國者也有,還出現了太監買老婆的事情。第二幕是民國初年,連年的內戰使得大部分茶館都關門歇業,而王利發改良經營,在茶館後院設立了公寓用來租給大學生。改良的心是好的,但在那社會動亂的年代,社會是那麼的黑暗,偵緝隊員不斷敲詐,當兵者則直接搶錢,茶館生意舉步維艱。第三幕是解放前夕,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是中國陷入了內戰之中,風燭殘年的王掌柜仍然支撐著茶館,但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他已是有心無力,流氓特務還想盡辦法要霸佔這座茶館,導致了最後悲慘的結局。

  有故事則就有人物,儘管茶館中的出場人物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茶館》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館掌柜王利發,此外還有膽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爺,十分愛國的旗人常四爺,一心想要實業救國的秦二爺。時間發展,歷史變遷,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變換,正是通過這樣的轉化顯示出不同時期的社會動蕩以及生態炎涼,讓人深思。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業」,儘管時間不斷的向前推進,衣著也不斷前衛起來,但是人的思想卻是停滯不前。看相的唐鐵嘴、說媒的劉麻子、特務吳祥子,他們的兒子依然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甚至是「發揚光大」。

  故事的結局十分的悲慘,當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柜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時,王掌柜絕望了。而此時,常四爺來了,秦二爺也來了。常四爺是一個有愛國之心的正義之士,卻慘遭清政府的逮捕,最終靠賣青菜自力更生。秦二爺是一個渴望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結果卻被政府將苦心經營了四年的工廠拆了。三個人都遭受了不同的磨難,三個人甚至是都沒有為自己買棺材的錢,最終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哭著,最後只剩下王掌柜一人,拿起腰帶尋找了結這悲慘一生的地方。

  茶館,一個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卻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會問題,而老舍先生通過自己的獨特視角和語言文字使茶館更富有現實意義。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的滿族家庭,父親早逝,家庭窘迫,靠資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許正是接觸了很多的底層生活,才能將茶館的故事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導演謝添,運用電影的特有手段,將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熒幕,深化了《茶館》的內涵。

  通過觀看《茶館》,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後。在當時,儘管有著渴望通過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儘管有著有愛國之心的常四爺,但大部分是不思進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樣黑暗腐朽的統治者,這樣的舊中國怎麼能不飽受別國列強的欺辱。我想老舍先生也是想通過這樣的片段來揭示舊社會必然滅亡。在歷史課上,我學過當時的那段歷史,知道當時社會的黑暗,但也僅僅是了解,對於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則知道的很少。通過《茶館》我深刻的體會到當時生活在最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在第一幕中,龐太監竟然叫囂「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要掉腦袋。」當時的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個社會已經是破敗不堪,而統治者還是如此頑固,不肯接受維新主張。在第二幕中,偵緝隊員跑到茶館公然敲詐勒索,為了生存的王掌柜還不得不

  接受這種敲詐。在第三幕中,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的工廠,不僅沒有好好經營,反而是將機器當破銅爛鐵賣了。這是三幕中分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底層的人民面對強勢是那樣的無力,當時中國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很難想像當時他們是怎樣生活的,而且到處都在打仗,可以依靠的土地已經是彈痕累累,在北京城內都能聽到炮火的聲音,可見生活之艱難。難道都像劇中那樣為了生存不得不賣兒賣女?《茶館》一共寫了50年的歷史,50年中有那麼多大的變動,《茶館》並沒有寫那樣的大事,而是通過小人物的悲歡來反映這段歷史,恰恰是這種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動人們的內心世界,最能讓後人理解當時的黑暗統治。

  在眾人物中,我最欣賞常四爺,作為一個滿族人,能夠說出「大清國要完」,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為了這句話他還做了一年的牢。出獄後參加義和團運動,跟洋人打仗,常四爺有一顆愛國之心,為了自己的祖國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用自己的奮鬥是國家不在那樣黑暗,然而腐朽的統治已經使他的夢想破滅。常四爺依靠自己的雙手販賣青菜為生,面對生活的重壓從不服輸,他有著一身的正氣,也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黑暗的社會壓迫的抬不起頭來,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悲哀。

  《茶館》表現了舊中國的黑暗,表現了身處黑暗社會中的大眾為了生存而痛苦掙扎和悲慘的結局。和當時的社會相比,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和當時相比豈能是「幸福」可以形容的。有人抱怨現在的生活不容易,可想想當時連生存都是問題的年代,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體會到了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