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芳華》電影觀後感

2023-07-30 19:29:49

  《芳華》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接下來小編搜集了《芳華》電影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芳華》電影觀後感

  每次觀看完電影,我幾乎是最後一個離場的。觀看《芳華》,也不例外,離座起身站起來,走到過道就放緩了腳步,眼睛望著銀幕上快閃的字幕,似有所思。一位中年婦女(姑且不說「老」字)走過我身旁時,對我說:「你沒經歷過,我全部經歷了。」我瞥了她一眼,見她眼含淚水,表情壓抑。我沒有接她的話茬,不知道她所說的經歷是指什麼,如果指的是影片所描寫的時間(從上世紀文化大革命後期至現在)範疇,那我也是見證人。如果指的是影片中沒有點名道出那場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生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但做為旁觀者,對那次戰爭也是略知一二的。《芳華》裡有句話:」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

  男主人公劉鋒在軍人隊伍文工團是一個」活雷鋒「式的人物,為人熱情,肯幫助人,甚至軍人隊伍的豬跑了,都要找他來把豬抓回,一次的」觸摸「事件,讓他這個」活雷鋒「一落千丈,下放到連隊,參加自衛戰爭,雖然性命保住了,但也丟失了一條胳膊。女主人公何小萍的人生經歷是坎坷的,父親文革入獄,母親再嫁,被新家庭長期欺壓。本以為來到軍人隊伍能得到善待,但現實還是粉碎了她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被下放到前線醫療隊,每天和傷殘、死者、血液、肢體打交道,最後成為了英雄,但精神終於支撐不住,進了精神病院。影片臺詞有段話,挺有哲理:「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會壞,移進溫暖的室內,就壞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長年冰冷刺骨無愛,已經習慣,突然成為英雄,變楷模,世人稱讚,反而崩了。

  滄桑多年,「活雷鋒」和「萬人嫌」這兩個沒被生活善待的人,終於互相體諒,幸而走到了一起。「每次同學聚會,別人都是一臉滄桑抱怨著生活,而劉鋒和何小萍,卻顯得平靜溫和,看起來比別人更幸福。」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好人沒好報,現實的今天還在演繹著各種版本,在路上扶起摔到的老人,反而被訛詐;杭州保姆縱火案;以及最近在日本開庭審理的「陳世鋒殺人案」等等。是啊,好人難做,太難做了,可我們為什麼還要做好人呢?那是因為,善良是本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因為,善良是武器:它是唯一能對抗邪惡的武器。更因為,善良是人性:聰明也許是天賦,但善良是「人之初」那與生俱來的人性。成為一個好人,心中自有美好的世界,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報。

  篇二:《芳華》電影觀後感

  《芳華》講述了文革後期文工團中的故事,團裡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經歷過戰爭、解放、改革開放後,應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了解時局的人已開始準備轉業,一個接一個離開了軍人隊伍;而穗子不願面對改變,堅持要留下來,並用自己的金項鍊給戰友做了牙託,只為他能繼續留在軍人隊伍。但解散文工團勢在必行,直到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她依然不願接受現實,好在最後考上了大學。

  在我們的時代裡,同樣有很多人只願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不願接受大環境的改變,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異,你不改變,必然被社會拋棄;而當你站在社會隊伍的後面時,你眼裡的社會一定是非常悲傷的,因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樣被社會拋棄、跟不上隊伍的人,每天牢騷著對社會的抱怨、對生活的無奈、對命運的咒罵,你絕看不到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對自己的追求。而力量總是向著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時代的改變,並努力跟隨它,你的眼睛才會看到更多的機會。

  主人公劉峰,是文工團公認的活雷鋒,每年都會得到軍人隊伍給的各種獎項、榮譽,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他做;別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進修機會,他卻讓給別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卻因為愛情被下放連隊。我不想說是鄧麗君的歌害了他,也不願責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組織審訊劉峰的時候,我是真的覺得「噁心」。

  影片中對此事有一段解說是這樣的:「一個總做好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突然對你說他惦記你很久了,讓你感覺驚悚、噁心、辜負。」對於這件事,我同樣感到驚悚、噁心、辜負。在偶像劇中,每一個女生都巴不得被這樣的男孩子惦記上吧!東華帝君愛上小鳳九不是也讓我們拍手稱讚、心動神移嗎?!怎麼到了劉峰就是被腐蝕了呢?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現在依然流傳著一句話:「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千好萬好的一個人,犯一點點錯似乎都應該被千刀萬剮。但是劉峰愛上林丁丁又有什麼錯?活雷鋒不能有愛情嗎?在我看來,應該是他錯誤的表達方式吧,畢竟他強行抱了人家……唉,還是鄧麗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錚錚硬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那是多麼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詩。一部影片,讓我看到時代前進的車輪碾壓出悲痛的轍印。我不禁想,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會怎樣?會不會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絕望、在絕望中吶喊、在吶喊中死亡?在我們回頭看過去的年代的時候,忍不住唾棄他們的愚鈍,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又好到哪裡去了呢?

  或許,我們的時代已經很好了,雖然鋪天蓋地的真假消息在身邊炸開了花,快節奏擾亂了步伐,但資訊時代讓我們更便捷地認識了世界,比起改革開放前,已經好太多了,比起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已經太幸福了。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如何能不享受當下,不感恩前人建設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歲月?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又如何能不奮鬥,不致敬鮮血染紅的歷史,不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而奮發圖強?

  我們的青春該綻放,體現自己的價值,追隨自己的心意,將眼前的苟且變現幸福;

  我們的芳華當奮鬥,擼起袖子加油幹,讓詩和遠方現在就來。

  篇三:《芳華》電影觀後感

  說實話我看這部電影完全是衝著馮小剛。我不是馮迷,愛看馮導的影片是因為他的每部影片不單有真實的故事還有深層的思考。

  影片總體說有些不連貫,大概因為修裁得太多。據說今年9月舉辦看片會後,本應在國慶檔隆重獻映,卻撤檔了,也大概從這刻起馮導不得不拿起剪刀修裁深層的思考。

  影片前半部讓我回到中學時代男女之間那種微妙關係中,但不管怎麼說也沒有影片中文工團男女之間那樣大張旗鼓明目張胆,更沒有雷鋒式的好戰士劉鋒偷偷聽鄧麗君的歌之後大膽地鼓起勇氣擁抱林丁丁,那年代摸一下真的很嚴重喲;還沒有文工團青春男女超範圍的過度浪漫。此類種種,想必青春男女之間風流韻事最「邪乎」的當屬軍人隊伍文工團。

  影片的一個情節讓我回想起我上中學時,老師把一個不太漂亮的女生分給我同桌,我能做的只是上課不認真看黑板,眼睛總往漂亮女生那邊瞟、下課不到操場活動,身子總往漂亮女生那邊湊,我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更沒想到對老師說:「她不漂亮,我不和她同桌。」影片裡當舞蹈指導讓某男跟何小萍跳舞時,某男大言不慚恬不知恥地說何小萍汗臭,拒絕與其跳雙人舞。這種汙辱性的語言居然出自當年政治思想最紅的軍人隊伍文工團舞蹈演員之口,素質之低不及老百姓,也不及我這樣淘氣的、直到初三快畢業才當上紅衛兵的中學生。

  影片的另一個情節讓我回想起我在工廠時,我有幸當上工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員。唐山大地震後,宣傳隊全脫產三個月,下車隊和街道慰問演出。那些日子天天排練天天演出,水平提高很快,到區裡演出又入選到市裡。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匯演三天,六場選拔賽。聽說選拔出的節目組成一臺節目,代表北京工人到外地演出。我盼望我們的節目能夠入選、我盼望我能夠繼續脫產、我盼望我能夠從此步入專業文藝團體。我在臺上演模範人物先進事跡,可自己思想深處卻是當年狠批的私字。就在我盼望出人頭地時,上邊緊急通知停止一切演出,所有區縣局宣傳隊回原單位,我掃興地回到車間穿上工作服又開始幹活。後來知道我們的偉大領袖逝世了。

  影片後半部的戰爭是慘烈的,血流成渠駭人的殘酷、殘肢斷臂輾轉的呻吟直逼靈魂,讓我那顆弱弱的心臟陣陣刺痛。衷心希望明天的世界永遠沒有戰爭;衷心希望我們的國家軍事力量厲害厲害再厲害;還衷心希望「和為貴」、「忍為上」,在許多國與國的矛盾甚至紛爭中多商量多協調多理解,退一步海闊天空。畢竟戰爭對於千千萬萬的生命來說就是消亡、對於某個人及背後的家庭而言就是全部。我冬泳的一個泳伴是復員兵,參加過越戰。他直言不諱說自己貪生怕死;他說自己在戰場上很聰明,槍炮一響就往石頭縫裡鑽;他給自己臉上貼金說保住生命才能打擊敵人;他說自己那個連隊有一個農村兵,剛到參軍年齡就入伍了、剛到軍人隊伍1個月就拉到戰場了、剛打仗就被炮彈炸死了;他說自己只知道他是他家獨子;他說自己不知道他家會哭成啥樣子。這就是不僅戰場上一片火海、參戰的每個家庭也是一片「火海」的戰爭。當然,這個「和」這個「忍」一定是有原則的、一定是有底線的,超出原則越過底線,絲毫不能和、絲毫不能忍。

  影片音樂盛宴,大飽耳福;影片美女如雲,大飽眼福;影片血腥戰爭,難以接受。

  影片應該還有很多更真實的故事和更深層的思考,都被馮導忍痛修裁了,我也不知道了。

  篇四:《芳華》電影觀後感

  曾經學生時代的我們,每當遇到學校組織的主旋律電影的活動後,一篇400字的觀後感是經常的作業,特別是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的情況下,那更是必然。這幾天的冷空氣終於把冬天的感受推到了我們的頭上,而我卻懷著等待滿足的熱情走向電影《芳華》的影院。

  又有很久沒有到影院觀影了,進場後離開演還有5分鐘,滿場只有我一個人,讓我人生中第一次享受到只有電影評審大員才能體驗的禮遇,心中不禁竊喜。其實早在九月份就盼著能一睹芳華的風彩,但首映檔期一直推到前天,人間本有世事無常,想必當時馮導心中也會用此言安慰自己。馮導的作品我一向每部必看,在我心中他是個北京「爺們」的類型之一,但這部影片的情節更是從內心深深的吸引著我。我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更是一名資深軍迷,對於在那場戰爭中因國家大環境問題而造成對千千萬萬個「劉峰」式人物發生的種種不公,種種漠視和遺忘更是心存憤恨。而前天在網上偶然看到馮導在此片首映式上滿含熱淚的演唱了一首樸樹的「那些花兒」,讓我又一次感受到那些成功者,那些經歷豐富的人必然在心底間都有深埋的寄託和痛點,非到全身心的釋懷是不會向外表達的那份情感。

  從影片一開始,那熟悉的前畫面和背景音樂,那熟悉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風格一下就把我領回到兒時的情景,那時候的天空如此湛藍,那時候的時光如此舒緩,那時候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處在萬物初放精彩的時代。小時候因為唱歌很好,也有五年練琴的經歷,故偶然有機會在演出時或去少年宮上課的時機看到過這些翩翩舞者的漂亮阿姨和姐姐。那時的我們心無雜念,旁無非意,就是喜歡,喜歡聽,喜歡看,應該是一種對「美」的好奇,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嚮往。相信,他們和她們所演的人物在那時更是這般的人,有著這般的心。

  整個情節非常緊湊,全片純淨,滿懷情意,人物的變和情節的轉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從和平時期的萬眾一心,盡展英姿,到戰爭年代的無往無畏,視死如歸,再到經濟時代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無一不在詮釋著另一種「活著」,那種平凡而不斷的精神延續。為人一世,唯根唯本能不忘者頂天立地,值得我們去銘記。中國的詞語其實大多都是含意組合式的,電影中的「劉峰」做到了根和本,而現在的人們大多都快遺忘,或者說是不求其本意了,所謂「根本」也是這類詞彙的一個典型。他有著雷鋒般的心懷,他有著戰神般的意志,他同樣有著凡人的情感,為了愛情寧願去選擇堅守,守望著他心中的那朵「小花」,無怨無悔。自古時事造英雄,只是歷史給予他們的英雄時刻太過於短暫和殘酷,也只有影片中的「小萍」才能真正的去懂他,愛到他的內心,能讓他體會。他們就活在我們身邊,也許他們已經老到自己去習慣性的沉默,默然於世,但這篇故事傳遞給我們一種精神,一次覺醒,我們必然還要為他們的當年而敬禮和鼓掌,因為他們也曾年輕過……

  而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創立者,面對的是同樣的時代變遷,雖然不再有血肉混糊的殺戮,不再有轉瞬即逝的驚恐,可是同樣需要堅守,同樣需要去完成屬於我們的任務。我們也在用我們的才能和精神去完成我們的「芳華」。芳華不是一個人,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種經歷,一個時代。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屬於他們的芳華,不管你有視或者無視,它就在你身邊不停的流動著,你可以渾然不知,也可以無比珍惜。

  昨天看到網紅韓寒在微博中評價到「馮導的非喜劇片其實比喜劇片拍的更好」,在我一直以來的感受中,同樣如此。本以為全片會以樸樹的「那些花兒」作為結尾曲,沒想聽到的卻是韓紅的「絨花」。但當那些剪輯畫面再次浮現眼前,聽到歌詞中的含意,不由淚水再次流下,流得悵然,「世上有朵美麗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那些花兒」的歌詞不免讓人會局限於愛情,而「絨花」才是對那些人們的敬意,對那個時代的演繹。

  不覺中寫了這麼多,如果語文老師有知的話,一定是很滿意了。最後配上幾張影照,為了保護正版,我只拍了片頭和片尾的幾張,以表達我再一次的心意。可能讓那些想看到美女們大長腿的朋友們失望了,那就到影院中一睹《芳華》的風姿吧,希望大家都能觀有所感,也提醒大家別忘記帶上紙巾。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