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觀後感
2023-07-30 12:44:38
《老阿姨》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故事片,該片由雷獻禾執導,由郭中束、史建全編劇,李雪健和陶慧敏聯袂主演,影片於20xx年7月1日起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是根據開國少將甘祖昌和妻子龔全珍的真實事跡創作,講述了甘祖昌將軍與龔老阿姨相攜一生的革命情感,以及為教育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下面是老阿姨觀後感,請參考!
老阿姨觀後感1
這部電影名為《老阿姨》,可實際上講的是一對夫妻的故事,或者說是龔全珍陪伴將軍甘祖昌走過一生的故事——從年輕時相識、組織牽線結婚,到婚後的相互了解、照顧和感染,最後薪火相傳:將軍去世後,老阿姨對兒女們說:「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並也成長為一名道德模範。
影片裡最讓我感動的是以下幾個片段。
一是甘部長在結婚喜宴上,回憶起曾經出生入死的紅軍戰友,為他們敬馬奶酒的場景。眼前浮現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的戰場,戰友們傷的傷、殘的殘,卻依然保持著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笑談老甘的承諾:等革命勝利了,給咱們大伙兒都娶上老婆;還敲起槍桿,一起為老甘唱歌祝福。如今老甘娶上老婆了,可當年一起從家鄉出去參軍的弟兄們卻看不到這一天了......
二是當老甘拒絕當將軍的時候。甘部長覺得自己一直做後勤工作,比不上其他同志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刺刀見血,因此不配受領「將軍」這一頭銜。這時,戰友們再次浮現眼前——那是一群多麼肝膽相照、深明大義的弟兄啊!將軍,不僅僅是榮譽,還是黨中央、毛主席交給的更加重大、艱巨的任務!這份責任扛起來,就如同弟兄們在風雪中合力扛起你來......
三是在禮堂裡講革命時代的往事。面對年輕的新中國將士,老將軍講得很動情,仿佛回到了那些艱難而又充滿希望的日子......當年甘祖昌還是江西農村的一個小夥子,方志敏同志來宣傳革命思想,告訴大家:窮人不是天生命窮,窮人需要團結起來,跟剝削階級鬥,迎來好日子。第二件是爬雪山的時候,任弼時首長鼓勵當時癱坐在雪地上的甘祖昌小戰士:「這一坐下去,就再也站不起來了。不能坐,要站起來,站起來,站起來!」並且讓他拉著首長的馬尾巴,最終爬過了雪山。
四是自然災害的年頭,將軍為給老百姓爭取救命糧,表現出一位大丈夫敢做敢為、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天塌下來,有我頂著!」這句話,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這背後會承受多少苦難,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挺身而出的時候,心裡沒有自己,只是時勢需要有人這樣做,我應了而已——不掛,不礙。
總體來說,我對甘將軍的所作所為充滿了欽佩和敬意,尤其是戰爭年代的許多場景讓我產生共鳴;倒是對另一位主人公龔全珍的一生有些忽略了。現在想想,和平年代的人們已經沒有多少物質上的苦可以受,但是像文化大革命這些人為的災害卻依然在考驗著人的意志和信念。龔全珍在文革中被錯誤批鬥,內心一開始是抗拒、不理解的,甚至還想到了輕生,後來經過將軍的鼓勵,重新又堅定信念活下去。這樣一個巨大轉變,又何嘗不是人性的進步呢?如果說甘祖昌所代表的更多是戰爭年代皮肉的折磨,龔全珍所受的則是和平年代精神的折磨。摧毀一個人,重要的不是打垮肉體,而是精神。當一個人精神垮了以後,即使是健健康康的肉體也依然可以快速滅亡(比如輕生)。
由此,我想到了老子的一句話:功述身芮,天之道也。將軍為了革命奉獻幾十年,功勞不小,國家給的評定也很高,可謂是「功述」。由於戰爭時代留下的傷痛導致身體越發得不好,為了不給公家造成負擔,將軍善識大體,決定解甲歸田,把當年建設南泥灣的精神和經驗帶回家鄉。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但是將軍做這個決定的發心不是為了自己,所以回到家鄉後反而如魚得水,成為帶領鄉親們的引路人。與此同時,自己的病痛也不知不覺減輕了不少,直到八十一歲終老于田間。善始且善成,功述了,身芮了,符合天道的規律,成就圓滿的人道。
「死不忘者,壽也。」將軍的一生知足常樂,忘我為公,但又為而弗居,可謂高風亮節的一生。他不但留下了改良的土壤、建好的水庫、通電的夜晚,更留下了道德的種子——老伴龔全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在與將軍長期生活的歲月中,與將軍相濡以沫,並發揮自己的知識分子特長,為社會貢獻力量。甚至龔全珍本人還在耄耋之年參加了電影《老阿姨》的開機儀式,身體力行地教育著下一代。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一個人肉體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精神的能量可以是無限的。甘祖昌和龔全珍這兩位道德楷模留給後人的,就是這樣無限的精神財富!
想想我自己,會留下些什麼呢?戰爭的歲月,鋼硬堅強、勇敢果斷,都是寶貝;和平年代的功課,是把自身缺失不足的仁慈柔弱彌補起來。來世間走一遭,如果僅僅是在養兒育女、吃喝拉撒中度過,那這一遭就白來了,生命也就這樣一點點地耗費掉了。我,留下些什麼呢?留下與他人的斤斤計較?留下面對孩子任由發洩的火氣?還是留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修身......想當初,父親建廠子、當書記、被評為省人大代表,相信都是與父親自身的道德能量有直接關係。厚德載物,無德不足以承載。現在的我,既已認定修身之路,就應一絲不苟、持之以恆地走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機緣。正事兒還沒有做完,哪有閒工夫去計較身外的得失呢?管「他」是什麼樣子,好也罷,差也罷,都不是自己「下水」的理由。打鐵還要自身硬,自己這個模範一起來了,不消別人去說......
想想戰爭年代經歷的苦痛,想想文革時期無望的窗欞,認準人生的真諦,腳踏實地去做吧!面子並不那麼重要,是時候該止語了。
老阿姨觀後感2
記得20xx年央視春晚舞臺上,由韓磊演唱的《老阿姨》感動了無數中國人,到現在走到哪裡都還能聽到別人播放,聽到有老阿姨電影,便知道一定是記錄了老阿姨一生的感人事跡,觀看後果不其然,好幾次激動且感動的流下了眼淚,也許是他們的相濡以沫,也許是他們一心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也許是他們的正直不阿,也許是他們對死去戰友的念念不忘,也或許是他們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與熱愛,總之,觀看後既感動又受益。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了很多英雄戰士,與敵人的鬥爭是多麼的艱苦與殘酷,電影把我們帶回了那個年代,據民政部不完全統計,在戰爭年代犧牲在戰場和刑場的革命先烈約2000萬人。有姓名可考、並收入各級政府編撰的《烈士英名錄》者只有176萬多人。這就是說,為「重建國家」而獻身的烈士絕大多數由於戰爭環境的殘酷無法留下姓名,老將軍甘祖昌懷念的正是這些無名英雄,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什麼困難都不是困難,什麼磨難都不是磨難,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不能退縮,要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甘祖昌在知道自己身體不適應工作時,拒絕黨中央給他提供的待遇,拒絕他覺得不屬於他的榮譽,淡泊名利,甘願做農民,也不願白拿國家的錢的確是令人敬佩不已,相比下現在很多人只想多拿錢,而不願多做事來說,我們更應該去反思,去學習這種勞動模範。
做了農民後的將軍也不忘時時刻刻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龔全珍做為她的妻子,用自己的教書育人、用自己的工資幫助他實現夢想,直至丈夫的去世,她也在繼續的做著丈夫想要做的事,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這是人們對年逾九旬的革命老人龔全珍的評價。老阿姨在看到自己負責的學校因天災倒塌時,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夜不能寐,不忘向兒女們借錢修建學校。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他們把工作置身於為民服務中,2013年9月,91歲高齡的龔全珍被評選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模範。
直到現在,我還在回想著電影裡老將軍和一群戰士坐在墳墓上對著我們笑的場景,他們不該被遺忘。而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夠更加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