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紀錄片觀後感
2023-07-30 08:30:38
《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up》)由麥可·艾普特執導,BruceBalden、JacquelineBassett、SymonBasterfield等出演的一部由ITV出品的紀錄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生七年紀錄片觀後感,歡迎閱讀!
人生七年紀錄片觀後感(一)
會看這部紀錄片起初是因為知乎上有人強烈推薦,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寫了篇文章介紹這部片子。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拍攝方式和內容,每七年一次拍攝,來記錄一個人的成長軌跡。處在畢業之際,人生交叉口的階段,難免有些困惑。因而不顧一切想要尋求一些東西消除我的困惑,而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完最新的《56up》後,我的困惑依然沒有解除。
雖然這部片子沒有什麼直接的結論,但僅僅通過觀察還是給我帶來了很多收穫。但很長時間我不知道對這部片子寫些什麼。
首先是幾位紀錄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辭一直縈繞在我耳邊。「人們會誤把我們當作代表,然後說他們就是這樣的...」,"七年的時光,卻要通過鏡頭前的10分鐘展示,這太片面了..."。假設導演選了另外14個小孩拍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又會變得怎麼樣呢?僅僅是14個人不同背景的人就能代表英國的階級現狀嗎?他們的真實生活真的是鏡頭前所表現的那樣嗎?即使導演以最真實的手法來記錄他們的生活,我還是不願親率地下定一些結論。
其次,如果不輕率地下定一些結論的話,那我只能從敘述主人公的生活入手。但縱觀14位主人公從7歲到56歲的生活經歷,我發現自己也很難寫出什麼。當然我可以寫Paul和他妻子賣了房子換了輛房車環遊澳洲,也可以寫Bruce孟加拉國支教,但主人公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生活,生活,生活。結婚,生子,離婚,再婚,失業,換工作,親人世,看著子女成家立業...
對這部片子的很多論述都集中在社會的階級問題上,之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從這個角度寫了很多。除了Bruce,Nick,Neil比較特殊外,其他11個孩子基本都延續了父輩的成長軌跡。當拍到《56up》時,他們的孩子也延續著他們類似的軌跡。Neil從少年起就受精神疾病的困擾,一生比較坎坷。而Bruce和Nick家境一般,但他們通過另一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教育。
雖然有「階級」的存在,但由於英國比較完善的社會制度,即使是那些工薪階層都有著非常不錯的生活。Tony是出租司機,在西班牙有一套度假房;Simon是單親家庭出身的,他後來和妻子一起照顧一些暫時無家可歸的孩子。即使是有精神疾病的Neil,靠著救濟金也還過得可以,當然他也積極地做他議員的工作,還參與社區的活動。可能這也是「階級」比較穩定的原因。
另外,我認為人的視野、格局和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而家庭對此的影響非常大,父輩的生活、行為和思考方式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他們總是按照過的經驗來指導你。不管你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採納了,都會讓你走上與他們相似的人生道路。
(下篇寫於20xx年12月29日)
隔了大半年再來談這部紀錄片,我的感悟是:我的人生大抵會與紀錄片中人物的是相似的。
我會繼續地努力學習,探索,發揮我所有的潛力;但即便這樣,從概率上說,我還是得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可能一輩子都得朝九晚五;有那麼一天我也要組成家庭;還有很多紀錄片中出現的畫面都會在我生活中出現。當然生活中也會有激動人心的時刻,讓人難忘的時刻,但大部分還是每日的瑣碎。
要是以前的我,肯定會很絕望的,但如今卻也坦然了。我依然為某種願景而不斷前行,即使知道很難成功,卻也不氣餒。另一方面,我不斷前行,並不是為了與如今的生活斷絕;相反,我卻來越喜歡現在的生活。我靜靜地觀察著人們的各色各樣的表情,仔細地聆聽周圍的對話。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趣味,有時這種趣味甚至超過了看書。
其實,我一直想談談紀錄片中的Bruce,他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初看片子的時候,Bruce和Nick是我最關注的角色。因為他們都從普通的家庭,一路逆襲,考上了牛津大學。可畢業之後,兩人的軌跡就發生了變化。Nick選擇了學術,從此走上了穩健的人生;而Bruce,當了一名老師,教的都是些困難兒童,在片子裡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印度裔。雖然我自己相當務實,但我敬佩那些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從那時起,Bruce成了我的重點關注對象,並在心裡為他搖旗吶喊。
可Bruce最終還是「失敗」了。他一直從事著這種工作,40多歲的時候才結了婚;妻子是同事,一名大齡女青年。更讓我心痛的是,(也許是出於家庭的經濟情況,他有了2個兒子)他開始教貴族學校。因為這事還被以前的同事指責。剛看完這段時,我是很心酸的,心想:Bruce最終還是沒能守住他的理想。可我又不想把他塑造成一個悲情英雄,於是很長時間,這篇文章再沒往下寫。
但如今回頭看,我為Bruce感到高興。他追求過自己的理想,即使還是教貴族學校了,但他為此奉獻了自己的二十多年的青春,這可否稱為成功?看著他跟妻子騎車自行車回家,看著他滿頭白髮給兒子當馬騎,看著他打棒球跑壘時的艱難,這時我眼中充滿了幸福。
人生七年紀錄片觀後感(二)
過去的一周,一直到2月22日晚,斷斷續續地,我和孩子爹一起看完了紀錄片《人生七年UPSERIES》。
看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沒有什麼興趣,我倆卻很高興地看了。
這部紀錄片,從14個孩子的7歲時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為止,已經拍到了他們2012年也就是56歲。時間跨度大,人生軌跡清楚。本來導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會階層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可是,看這部片子,我們卻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會階層、性格、追求、目標的設定、自我調適與改變、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個社會人的重要成分,他們的幸福與滿足,他們的困惑與掙扎,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的。
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1、社會階層並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卻是不大可能的:下層可以上到中產,但很難到達上層;中產可以到上層,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淪到下層;但上層終究還是上層。
Nick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農場主的兒子成為了美國一所大學的教授;下層的SUE從小就希望改變,通過努力,躋身中產;中產的NEIL卻因為一個不算成熟的選擇,從此生活無著落,一生相對境遇不好,等等。
上層社會的人,志向高遠,見識廣博,從小他們就接觸不一樣的教育,所以鳳凰終歸是鳳凰。當然,除非他們不努力,可能會淪落到中產的行列。但是,一般來說,越是上層社會,他們對子女的管束越嚴格,孩子們也學習更加努力和刻苦,他們認為他們肩負著改變社會的責任,所以更加認真、執著。現在看來,我們應該多關注這類人的生活,他們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對我們更有意義。
2、人們也許從來都想像不到,父母、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終生影響。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各類孩子不同時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分開,被放在帶有慈善性質的寄宿學校裡,一生都帶著無助,這種無助一直影響著他們;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分開,被送到國外,無論條件多麼優越,她感覺到被拋棄,不開心;有的孩子因為小時候跟父母沒有很多的交流,對那段感情相對陌生。
相比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從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與孩子的溝通是多麼重要,這些影響孩子的性格,也影響他們的未來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對決定他們的人生成功與否,也決定他們的生活品質。
這個在影片中特別明顯。來自下層社會的三個女孩,其中的兩個,19歲就結婚了,她們的此後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經營家庭、離婚、再婚、更早的有身體疾病等,另一個,因為希望先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其後再考慮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雖然她也經歷了後來的離婚、再婚,但是一切還是相對完滿,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為她更加清楚,過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給自己帶來羈絆,所以她作出了不同於同伴的選擇。
4、人生中的重要決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麼自信、可愛的小孩,可是當他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決定退學並重新考,這個決定對於他來說可能是人生最失敗的決定。他後來沒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決定,他從此多年流浪在外。雖然很多年之後,他做上了志願者性質的議員,但是他一生的貧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謹慎的決定有關。試想,如果他讀完了那個普通的大學,那麼他的一生一定不同:雖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碼是安寧的,會有家庭,有孩子,有穩定的收入,可惜他卻流離失所,度過了暗無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穩定,是人們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產階級和上層社會,他們的家庭好像更加穩定、美滿,離婚的相對較少,他們的事業發展也相對更加順利。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他們的婚姻是在他們年齡更大的時候進行的,所以相對理性,也更加穩固。他們與伴侶一起更和諧,事業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國的發達。
他們的下層人的生活,可能是我們國內很多中產的生活;他們的中產,也就是我們的上層了。物質的富足,環境的優美,人們的生活質量,都是我們國內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記得每次回國,初到的第一天,你會感覺到處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樓,感覺就像是貧民窟,當然一兩天就都能適應了。有時候,朋友們對生活的那種滿意,讓我有種井底之蛙的感覺。說實話,人家的社會還是太發達了。我們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
7、片子給我們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長軌跡,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與死亡。
因為片子是連續的,你突然能看到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經不太似。你覺得,任何人都會衰老,上層、中產、下層,誰都不例外。人生是那麼短暫,你要面對親人的離去,你得面對慢慢的身體老化,體型的變化,容顏的巨大變化,對生活的承受力,等等。這會兒,才會真正感覺,人的衰老就在眼前,還有死亡。懼怕的感覺,悲哀的感覺。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這部紀錄片,從頭到尾。
人生七年紀錄片觀後感(三)
暑假裡花了兩天不到的時間把這部記錄片看完了。看完真的感慨很多。不得不說BBC的紀錄片真是無人能出其右,更何況這個紀錄片橫跨了那麼多年,這份用心讓人感動。
1964年,十四個來自不同階級的七歲的孩子的被挑選出來拍攝這部記錄片,從7歲到56歲,每隔七年拍攝一次,意圖展示2000年時英國的縮影。這一系列紀錄片的拍攝對當事人的影響是好是壞尚且不論,我們可以用很短的時間看完他們大半輩子的生活,感謝這些參與人。
我猜測有不少的觀眾和我一樣,一開始會在心裡預測這個或那個孩子的將來。人家說三歲看到老,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武斷。小時候開朗活潑的孩子長大了未必就是樂觀向上的,小時候害羞自卑的孩子長大了卻變得自信多了。
也許許多看過的觀眾會說這部片子裡的孩子大多數沒有脫離自己所在的階層,我們這裡不必去討論階級固化的殘酷性還是什麼。
我所看到的是平凡人的幸福。
片中年輕時迷茫焦慮的孩子們大多數在49歲56歲的時候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古人誠不欺我。
我不想去評價別人的生活是成功還是失敗,也不認為自己有資格說些什麼。
只能說說從這部紀錄片我收穫了什麼。
1、受教育
受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論這教育是來自大學還是來自社會,我們都應該努力的去學習。
2、工作
有一份自己可以長期為之努力而不厭倦的工作
3、家庭生活
在是否結婚生子上自己要慎重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家庭負責。
不過不要對婚姻期望太高,因為婚姻沒有那麼多的浪漫。
4、記錄
看了這部紀錄片第一時間產生了記錄下自己每天生活的衝動。
生活匆匆,而我又是個健忘的人。
說來遺憾我小時候的照片大多遺失了。我挺羨慕那些從小到大相冊都在的人。
5、夢想
我人生的第三個七年快要來了,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夢想,準確的說,我覺得我的夢想太遠,讓我甚至不敢宣之於口,唯恐他人嗤笑。
我猜測我將一輩子是個庸人。
不過人還是應該該盡力去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
不知道下一個七年的我會怎麼樣,有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沒有結婚生子,有沒有一個房子。
所以說,不要指望看了這部紀錄片,你的靈魂會得到升華。該怎麼過你還是會怎麼過,就像我該迷茫還是一樣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