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詩詞四句(臥看牽牛織女星)
2023-07-30 02:50:28 1
臥看牽牛織女星
——詠七夕節古詩詞賞析(五)
王傳學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牽牛織女·七夕》,凝聚了天上人間的歡娛與離恨:
煙霄微月淡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並在此霄中。
又是一年七月七,漠漠輕煙飛九霄,淡淡月色映長空,牛郎織女這天在銀河鵲橋相會是一直不變的。相聚時候多少歡樂,分離時刻多少憂愁,年復一年,年年今夜皆如此。牛郎織女平日裡遠隔銀河,只有每年七夕得以相會,有情人得以見面自然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相見的喜悅,分離的哀怨都在其中。
詩人將天上人間的歡娛與離恨凝於一詩,別有意境。
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裡亦有詠七夕的名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做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雖然我們生死相隔,但是我們彼此約定,就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那夜深人靜無人打擾的時候,我們就像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一樣,在長生殿相會以訴衷情。如果我們同在天上,那我們就做比翼雙飛的鳥兒,如果我們同在地上,我們就做枝葉交相連接的連理樹,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七夕誓言猶在耳邊,轉眼楊玉環卻被李隆基賜死。這人間的悲劇,相比牛郎織女,不知要悲慘多少倍!
唐代詩人崔塗的《七夕》,讚美牛郎織女愛情的真摯堅貞:
年年七夕渡瑤軒,
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
何妨天上只黃昏。
年年七夕的時候,牛郎和織女都要坐上仙車渡河,誰說到了這個時期他們就會哭泣呢?人間一年的平淡生活,還不如天上牛郎織女一個晚上的相會那樣動人呢!
詩人將人間天上的愛情作對比,讚美天上牛郎織女愛情的堅貞、真摯感人。
唐代詩人權德輿的《七夕》,再現七夕情結與習俗: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競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霄。
此詩寫出唐人的七夕情結與習俗,「應非脈脈與迢迢」句,是對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恭賀,後兩句則真實反映出古代七夕節的情狀,家人競相高興地打開妝奩和鏡子,在月下穿針拜天,向織女乞巧。「競喜」和「拜」字,將戀人的喜悅交代得多麼生動。
晚唐詩人杜牧的《秋夕》,借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首寫宮女七夕夜孤寂愁怨的詩。在這首詩裡,詩人將牛郎織女的美麗神話傳說作為襯景,從題目到結尾,貫穿始終。詩人用這個神話傳說入詩,既點出了時間,又以此意為背景,與所描繪的宮女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蘊藉深遠。
首句「銀燭秋光冷畫屏」,是寫宮女居室內清寂的環境。秋夜的燭光照在畫屏上,發出陰冷、黯然的寒光。這裡已透露出悽清孤獨的氣氛,見出宮女精神上極度的冷寂和空虛,為下句撲螢做好了鋪墊。
次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寫宮女不勝寂寞,來到戶外的行動。撲流螢,暗示她秋夜無聊,只好用這種方式來排遣愁悶,消磨時光。「撲」字用得很妙,它使人聯想到宮女撲蓋飛螢時,那生動的表情、輕盈的身姿和靈活的步態,給前句銀燭映冷屏的暗淡氣氛稍增暖色。這並非閒情逸趣,只是一種苦中作樂的自娛,其中的酸楚溢於詩外。
最後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寫夜已深,宮女仍不願回到冷寂的屋裡就寢,而是臥在冰涼的石階上,遙望著牽牛織女星獨想心事,流露出她對真摯愛情的渴求。涼如水是雙重比喻,指「天階」涼如水,又比喻「夜色」涼如水。重點是在夜色。「臥看」句點明題意,把宮女的心事含蓄而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而且曲盡其妙:她似想到牛郎織女的命運雖說不幸,但他們尚有七夕可以相逢,而自己恐怕紅顏老死,也無出頭之日;又似想到自己如不在深宮中,也能和普通女子一樣,獲得甜美的愛情,享受夫妻之樂,那該多幸福啊!……此處將天上人間暗中作了一番對比,天上已是高處不勝寒,仍被生活在人間的宮女所羨慕,那麼,宮女的悽涼、寂寞就可想而知了。
此詩以幽怨冷清之氣輔助全詩,殘淡的燭火,幽暗的畫屏,冰涼的夜色無不烘託出這一氣氛。就辭採章句而言,自初夜寫到深夜,層層描繪,宛然為宮女作了一幅幽怨圖。雖然詩不言怨,而怨情顯露言外。
這首詩布局精巧,從室內寫到室外,從動態寫到靜態,從外形動作寫到內心活動,絲絲入扣,含蓄委婉,讀來餘味無窮。
唐代詩人徐凝的《七夕》,寄託自己的相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徐凝(約公元792—約853年),唐代詩人。初遊長安,沒有拜謁諸顯貴,僅遊韓愈之門,竟不成名。將歸,以詩辭韓愈,有「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之句,抨擊了當時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實學的社會現象。唐元和中,舉進士,官至金部侍郎。徐詩102首,五七言絕句佔了96首,其中七言絕句80首,被稱為七絕高手。
此詩的前兩句寫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情形:一道鵲橋橫跨在渺渺的天河上,織女身著盛裝從鵲橋上走過與牛郎相會。可是詩人與伊人的離別卻是一年重複一年。詩人悵然間抬頭仰望天空,只見牛郎星依舊閃爍,亙古光華不變。於是詩人感到自己的哀愁就漸漸地不那麼明顯了。
詩人借牛郎織女七夕尚能相會,反襯自己與心上人長期分離的痛苦。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疑惑仙家,語意感傷:
恐是仙家好別離,
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
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
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
惟與蜘蛛乞巧絲。
碧落銀河之畔,正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良好場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風玉露之七夕才相會呢?大約正是由於仙家之好別離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詩人苦悶難釋的孤寂心態,語意感傷,心境難堪。
本詩從猜測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離別之苦,才有佳期之樂。然後轉到描寫佳期的喜慶氣氛,以及期盼團圓的心情。最後想到民間風俗,問:「既奉出食品,讓蜘蛛代為乞巧,那又如何答謝搭鵲橋的烏鵲呢?」
李商隱的《七夕》,則表露出對七夕相逢的珍視:
鸞扇斜分鳳幄開,
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
換得年年一度來。
此詩前兩句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後兩句寫自己的感嘆。「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怎能把世上那無期的離別,都換成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呢?牛郎、織女會少離多,每年只有一次七夕相會,但比起世上無期的離別來,他們相會是有期的,可盼的,值得羨慕的;而人間許多長久的離別,卻是遙遙無期的,難於相聚的。反襯之下,表現出人間久別相思的痛苦。此詩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
晚唐詞人毛文錫的《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表現了女子妒人多歡而己少歡的幽恨: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毛文錫(生卒年不詳),唐末五代詞人。年十四登進士第。繼而入蜀,官翰林學士承旨,進文思殿大學士,拜司徒。與歐陽炯等五人以小詞為後主孟昶所讚賞。其詞大都是供奉內廷之作,內容多寫歌舞冶遊,成就不高。著有《前蜀紀事》、《茶譜》,詞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國維輯《毛司徒詞》一卷。
此詞寫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相會,從來沒有失信過。銀河清淺,白雲稀薄,喜鵲為他們渡河搭橋。月光鵲影之下,伯勞東飛,牛郎織女只得分開。
織女常恨蟪蛄啼鳴,仿佛它是在對婺女傾訴著無盡情意。(蟪蛄:蟬的一種。婺女:又稱「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蟪蛄鳴時,婺女星尚在天空,它們常能相會;而織女聞此蟪蛄聲,心緒不安,所以幾回嬌妒,無心織紉,走離鴛機(鴛機:織錦機)。
這首詞用牛郎與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含蓄地寫了一對年輕男女的幽會,時機難得,兩情依依。並對「蟪蛄」、「婺女」這類自然現象加以人格化,表現了女子妒人多歡而己少歡的幽恨。全詞流暢深沉,含蓄耐思。
(圖片來自網絡,謝謝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