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觀後感

2023-07-30 16:04:44 2

  《國家寶藏》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節目,宣傳古代文物歷史,也讓我們了解全國九大博物館的代表文物。接下來小編搜集了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觀後感

  在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給我們看,烹熟了給我們吃。如果不是這樣一檔節目,很多人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文化饑渴和精神乾燥吧。反正我覺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視邀請到的嘉賓,故宮博物院的志願者們也都是非常專業和熱愛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們是當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熱愛,執著和夢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東西,需要這樣一群真正熱愛它的人守護,因為文化,歷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溫柔的愛來呵護。尤其是講千裡江山圖時,那個現場磨顏料的老先生,感覺很奇妙的緣分,好像這輩子可能就這一次能和這些永遠不會與自己的生活產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許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識不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這樣一件與文化有關,看似微小但很有價值的一件事。我覺得肅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義,卻不為人知,我們大眾其實需要參與和關注,給這些人一個舞臺,讓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眾,被看見和理解,被延續和傳承。很感動,老先生現場示範做的一切,覺得很有意義很值得敬佩。他讓我們知道古人是在用多麼極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絕不僅僅是大宋的航拍中國這一層意義,更是中國畫,顏料的登峰造極,這是封建時代才可能產生的一件瑰寶,這是只能在皇權鼎盛時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這種事財力,物力,審美,都不可能。聽解說的時候,覺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處死該多好。天才,僅有一件傳世傑作。為節目的小劇場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從互相拍馬屁開始,覺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論怎樣弄權,之所以能做到這麼高的位置,絕對跟他對藝術的赤誠分不開,他再怎麼看不上王希孟這個小孩,但面對足夠優秀的作品,還是會禁不住讚嘆,這才是他跟宋徽宗靈魂上的最高契合點,對藝術的共同追求,熱愛。從某個角度說,宋徽宗,大概是用藝術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裡江山再大,也大不過藝術,所以他是投錯了胎,用錯了人。他的本質是藝術家,他的硬體和軟體的悖逆的,他的靈魂是藝術家,他的身體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靈魂,卻有大樹的枝幹,註定是脆弱,被摧殘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歡乾隆,和許多文化人對他的評論一樣鄙視他,看完節目忽然覺得乾隆很單純,很可愛,他的審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誠,瓷母瓶的工藝價值大於審美,真正的藝術並不僅僅是以美打動人的,真也很重要,記錄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個活的釉彩工藝秘笈,記錄著中國陶瓷文化的工藝巔峰,展示著那個時代的驕傲。要感謝乾隆的炫技,把這麼珍貴的工藝作品保留下來了。

  另外,出於對乾隆的好奇,發現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獨地在堅持自己的審美,感覺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紅很美!他就像乾隆紅,是一朵徹底的男版紅玫瑰!活的熱鬧,絢麗,美得喧囂!誰說這樣就不好呢?我不覺得乾隆審美很好,但是乾隆的心態很赤誠,很感動,雖然蝴蝶結,條紋瓶很像是像現代人仿古的拙作贗品,不好看,只能說明他審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說他審美不好,畢竟乾隆紅又很出彩!只能說他審美很大膽,發揮正常時很棒,發揮不好會偏。

  感謝《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很棒,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把高冷的文物介紹給大眾,讓許多人看到文物背後的文化價值,我們這個時代很需要這樣的節目。

  篇二: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觀後感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登陸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九大博物館(院)的鎮館之寶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彰顯的大國氣象,都濃縮在每期的90分鐘裡。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國家寶藏》用時尚打開傳統,「讓文物活起來」。

  「紀錄式綜藝」讓國寶開口說話

  我們知道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數據顯示,儘管我國文博資源豐富,使用率卻不算高,國人平均每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而在歐美國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進博物館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會心態讓人難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陳舊呆板的展陳方式和深奧晦澀的講解讓人難以心生親近。如何打開博物館裡的「奇妙」,讓它真正「鮮活」起來、「親和」起來,《國家寶藏》正是藉助電視綜藝這一全民引領級別的傳播載體,進行一種破題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國家寶藏》由央視和故宮聯手,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節目形態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把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於全新創製的紀錄式綜藝。它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不難看出,《國家寶藏》試圖通過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靜」,帶來生動、流動和撼動。

  《國家寶藏》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由九大博物館每家推薦三件國寶,節目展示後交由公眾甄選,最終每家選出一件;第二個階段,以《國家寶藏》為題舉辦一場盛大特展,展品即為甄選出的9件國寶。

  文化遺產嶄新的打開方式

  「我們這個節目有多年輕?也就上下五千年。」《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開場的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電視屏幕上,繼「詩詞熱」和「朗讀熱」之後,蜂擁而至的文化綜藝節目出現了嚴重的雷同趨勢。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銀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極大豐富的文化寶藏,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盛行的詩詞歌賦和閱讀賞析終究沒有跳出「文學樣態」,或許這正是《國家寶藏》立意的高遠和深邃之處。

  「前世傳奇」通過舞臺戲劇的方式完成的微型歷史劇表演,演繹一段基於大量史料合理聯想的故事,讓觀眾可以在生動活潑的感受中,觸摸一件件國寶的歷史溫度。無論是《千裡江山圖》與宋徽宗、各種釉彩大瓶與乾隆,還是石鼓與司馬池父子,節目都以戲劇表演的方式娓娓講述,生動可感,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在「今生故事」部分,節目多角度選取和國寶產生當下命運關聯的現代人物,講述一個個關於「守護」的故事。這種「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對應對接的表達方式,正是創作者在傳承中的手法創新。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負責串聯整個的講解任務。九大博物館館長坐鎮,適時點評、補強文物信息,將一件文物穿越歷史的故事講得可感可親、有理有據。那些平日裡在博物館玻璃櫃裡安放著的靜物,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卻充滿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溫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讓國寶活起來」。

  作為承載信息極大豐富的民族基因寶庫,文物並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學科門類堪稱包羅萬象。它們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讓我們觸摸到那些或神採飛揚,或盪氣迴腸,或屈辱苦難的記憶,而且可以讓今人回溯過去、找到認識自我的坐標;不僅蘊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奪天工的技藝,而且有領先世界的成就。這是一個厚重而廣博的領域,也就註定了節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視野也更為開闊。

  從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

  在同一件文物上,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並對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

  《國家寶藏》從一開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這一追求,從第一期節目即可窺見一斑。首期展現了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傳奇」與一個「今生故事」,還有跟它一起血脈相依的守護人。這一切,都能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這些文物歷經風雨而來,每一個都是飽滿的生命、歲月的傳奇。

  文物不是塵封的古董,《國家寶藏》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從未褪色的文化自信。這檔雅俗共賞的文化節目,是續接歷史、讓昨天與今天生動對話的過程,是把歷史輝煌與當代文明融合的過程,是讓國寶級文物從冰冷的櫥窗裡「走」出來,讓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過程。這樣的節目,也是讓博物館裡的寶藏真正生發其獨特價值,引發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驕傲自豪的過程。如此格局開闊、氣勢磅礴的節目,值得我們繼續期待。

  篇三: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觀後感

  漫漫歷史長河,悠悠中華文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化。

  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為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對這些「自家」的「寶貝」,我們卻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館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個熱鬧、看個新鮮,看個樣子,走馬觀花,對這些文物的來歷、背景、傳承、故事卻是不求甚解。而更多的卻是對這些文物毫無興趣的同胞,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看上去也不好看,有什麼好看的。

  《國家寶藏》節目把這些與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的「文物」擺在了我們面前,給普通人一個機會,讓專家、學者來給我們解讀文物,講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歷史一下子鮮活了起來。庸俗一點說,也把那些熱衷於追逐「熱點」的「庸人」拉到了這些「寶藏」面前,讓人在滿足「虛榮心」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

  看了一集半,聽著「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兩千多年前的文化通過「文物」這個載體傳到現在,兩千年,對於宇宙來說可能是轉瞬之間,對人類來說,卻足以顯示人類的渺小。而一件東西,卻能跨越了2000年的歷史長河,經歷戰亂、經歷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是多麼神奇的事情。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於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變成了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XX大報告中,習XX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為國家喉舌,中央臺的這類文化節目還是很有質量保障的,絕對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眾的關注,引起話題,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篇四: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觀後感

  最近,央視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火了。這檔耗時兩年製作的誠意之作,號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國家級博物館(院),每家甄選出3件鎮館之寶亮相。每件國寶都有一個「保護人」,由明星演員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

  《國家寶藏》有多火?朋友圈裡到處可見人們為這部節目點讚、各路好友競相向我推薦「一定要看啊」,連一向高冷的豆瓣網友也給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當然,《國家寶藏》有很多走紅的理由。比如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氣磅礴的解說詞,以及華麗酷炫的舞美效果。連在年輕人、二次元們扎堆的B站,《國家寶藏》的熱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彈幕為其精良的製作水平點讚,大呼「真是良心綜藝」。

  在華麗的外表之外,《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一方面在於其打破了傳統的文化節目固有思路,敢於創新,採用了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講述方式。比如,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如果用傳統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現,不僅不具象,還很枯燥,而《國家寶藏》採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後的故事。尤其是敢於使用「自帶流量」的當紅明星,臺詞中還穿插了不少網絡流行語,雖然不乏爭議之聲,但在我看來要達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讓大眾有了解的興趣,否則再好的內容,沒有人願意看也是做無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氣,正是大膽創新之舉,況且在節目的效果呈現上,各位明星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值得肯定。

  另個一方面,《國家寶藏》的好,還在於在文物背後見人、見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國家寶藏》可能不會這麼火。正是因為在節目中引入了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人物,向觀眾表現了他們對文物的情感與思考,才讓這一節目更加打動人心。比如節目請到了7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仇慶年現場演示,除了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繪畫顏料的製作難度以外,老人獨自去深山老林裡尋找能作為顏料的礦石等故事,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老中青三代故宮志願者的亮相,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們的虔誠和敬業。這讓我想起曾引來萬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國》,在展現食物的美味之餘,也講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的故事:廚師對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後的人情故事、一場家宴中的親情與鄉愁,也許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動人心。

  《國家寶藏》廣受歡迎,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傳承,不能守舊僵化,更不能拒絕創新。只有用當下的社會語言講出來、用當下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才能賦予其時代魅力。只要選對了表現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同樣能贏得公眾的追捧。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