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十二怒漢》電影觀後感

2023-07-30 00:44:53

  《十二怒漢》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裡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下面是關於電影《十二怒漢》的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

  《十二怒漢》觀後感一:

  在莫斯科,一個車臣男孩被控殺害了他的養父。12個來自不同行業的俄羅斯男人作為陪審員聚集在一所中學的體育館內討論如何給男孩定罪。整個案件看起來事實明顯且證據確鑿,各有私事的陪審員巴不得趕緊結束討論,於是他們一邊催促一邊玩鬧並決定用舉手表決的方式決定這個關乎車臣男孩命運的案件。

  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投票表決的時候,11個人甚至位置還沒有坐好就投了小男孩有罪,只有一個工程師不認同,比起這個案子更多的陪審員惦記的是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演出.....所謂以公正法律的名義、所謂根據證據,不過是他們只想例行公事,然後趕快完事的託辭。

  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這下陪審團沸騰了,有的說"你怎麼回事,我還要趕車呢,不然就誤點了",有的說"我還得參加表演呢過幾個小時,趕緊投啊別瞎折騰"那個工程師說:"我們這樣投票會不會太快了,我們不可以這麼草率的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隨後工程師飽含深情說了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故事.年輕時候的他薪水微薄,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外面同時做三份工以補貼家用。工程師努力工作,發明了一種大有可為的元件。所裡很滿意,獎勵了他50盧布。他興奮的拿著50盧布回家交給妻子,但妻子看著那張可憐的鈔票,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外國公司想花大價錢購買他的專利,但工程師拒絕了,他希望這個發明能造福本國人民。他拿著專利跑遍了俄羅斯,每到一個地方得到的總是同一句話:非常了不起,但是我們這裡用不上。絕望的工程師開始酗酒,並因此而丟了工作和妻子。他每天不停的喝,想死去臥軌。但沒有勇氣親手結束自己生命的工程師只能到處招惹是非,希望別人能把自己打死。有一天,他在有幾百人的火車上又耍起了酒瘋,希望能有人教訓自己甚至把他扔下火車。但所有人都冷漠的把臉扭開,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只有一個善良的母親和她4歲的小女兒給予了她一點關心。小女兒問媽媽,這個叔叔瘋了,我好害怕!母親回答到,寶貝,叔叔沒瘋,他只是很傷心。後來,工程師把專利賣給了外國公司,並得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他也再沒有酗酒。本該臥軌而死的他就因為那位母親比別人多一點點的關注,現在70%的手機都在應用它的專利,而那位母親成了他的妻子,那個小女孩成了他的女兒。

  接下來的過程中,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具有不同思想意識的12個人展開了交鋒、爭論、控訴和思考。每一個人都聲淚俱下的講述了自己在俄羅斯最混亂的20多年裡的辛酸往事,從中我們明白了他們判小男孩有罪的各種主觀理由,有基於對幸福的妒忌,有對外來人口和外民族的仇視,折射出每個人光鮮背後的晦暗和陰影.最後通過對相關證據的疑點客觀分析,實現了大扭轉結局,11個人贊成投小男孩無罪.一個人投有罪,投有罪的那個人理由是"我早知道這個小孩是無辜的,但是我還是要投他有罪,只有監獄才能保證小男孩的安全,如果我們判他無罪的話,那嫁禍給他的人一定會千方百計再陷害這個男孩,而且這男孩由於養父的死也會去復仇,"更多劇情這裡就不透漏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這個編劇實在是太強大,太感人了,無怪乎連普京看了這片都潸然淚下,也許只有親歷過那段歷史的人才會對俄羅斯動蕩年代的苦痛有更深刻的理解

  《十二怒漢》觀後感二:

  作為歐羅巴幾大人種之一,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一樣,在歐洲文明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作為斯拉夫民族的優秀代表——俄羅斯人,他們的性格和成就,如同伴隨他們成長的伏爾加河水和伏特加烈酒一樣,一半是寧靜,一半是瘋狂。他們時而美麗,如頓河邊晨曦中戴花邊的金髮姑娘;他們時而粗魯,如烏拉爾山腳下哥薩克小鎮的醉酒大叔。在很多領域,俄羅斯人總有驚人之舉,比如他們是第一個發射衛星和送太空人進入太空的國家,比如年以不流血的最小代價成功實現蘇聯解體…在文學影視領域,他們更是人才輩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普希金、託爾斯泰、肖洛霍夫等。而下面要講的,不是那些遠去的大文豪們,而是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代表作——《十二怒漢》。

  十一長假是個荒謬的刺激消費的舉措。人們收入本身就不高,還打著刺激消費的口號全國狂歡。這就好比中國股市,池子本身就不大,還不斷往裡抽水,想不被榨乾都難。多年來的統計數據表明,這種坑爹的長假經濟效應根本就不奏效。當然,這只是根據數據分析得出的理性結論。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什麼刺激消費,都讓它見鬼去吧!一年到頭就那麼幾天放鬆的日子,不出去走走實在對不起祖國和黨的關懷。於是乎,所有的景點,君不見,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簡直就是一個個靈長類動物園,和籠子裡的大猩猩們沒啥區別。對於逛多了動物園的我來說,長假七天沒有對國家經濟增長做過什麼貢獻,於是扯幾句這幾天看過的電影的文字,舒緩愧疚之情。

  《十二怒漢》的劇情很簡單,講述的是個不同職業和社會地位的陪審團成員聚集在一起商議一個少年對其繼父的一級謀殺指控。影片長達兩個多小時,場景在法院旁邊一所學校的活動室裡,狹小、單一、枯燥。但作品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獲得巨大成功,必然有其妙處:

  第一,新瓶裝舊酒,釀酒材料不同。俄羅斯版《十二怒漢》翻拍於美國年版《十二怒漢》,大學上選修課時曾聽老師提到過這部電影。美國版的《十二怒漢》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又先後有三版《十二怒漢》問世,但反響平平。直到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這一部,才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容,用了新瓶子。影片以俄羅斯車臣為背景,由一個車臣少年涉嫌謀殺收養他的俄羅斯軍官展開敘述。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擁有一百多個民族的國家,在史達林獨裁統治期間,民族矛盾激烈,車臣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前幾年因衝突不斷頻頻吸引世人關注。影片中除了十二個陪審員在活動室中為車臣少年是否有罪展開爭論之外,還用黑白、詩化的鏡頭斷斷續續地展示了車臣衝突的血腥,特別最後階段一隻狗叼著一隻被炸斷的手,手上的戒指反射刺眼出的光讓人深感戰爭的恐怖。車臣問題可歸結為民族問題,但終究還是宗教衝突和文明衝突。誠如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未來世界的衝突和戰爭基於文明的衝突。其實這個觀點千年前就適用。自薩拉丁於年佔領耶路撒冷後,穆斯林文明與基督文明的衝突便綿延不絕,多達九次的十字軍東徵並沒有消除仇恨。而今,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利比亞等穆斯林國家與歐美基督教國家的矛盾越來越深,車臣與俄羅斯之間也如此。東羅馬滅亡後,包括車臣、黑山、塞爾維亞、喬治亞等巴爾幹半島和外高加索地區被阿拉伯人徵服,屬於伊斯蘭教,這與俄羅斯的東正教(屬於基督教)的矛盾不斷加深。這一點,中國的新疆、寧夏最為相似。儘管馬克思那個傻逼把宗教說得一無是處,但是人類是離不開宗教的。儘管都是斯拉夫人,但正因為宗教、文明衝突的原因,車臣地區才會如此動蕩不安。而導演剛好抓住了這個新瓶,裝下「十二怒漢」的舊酒,客觀地展示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區矛盾和民族矛盾,看來俄羅斯主管電影發行的政府部門比較開放。這是要是換在廣電總局牛逼哄哄的中國,拍一部新疆關於民族矛盾的片子是不可能的事兒。總之,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恰當地運用了車臣的背景使影片獲得了巨大成功,據說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京還專門觀看了這部電影。而這也是先前幾部翻拍片難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少數戰勝多數」的個人主義思潮。東西方文化很大的一個差異就是農業社會集體主義和商業社會個人主義。如在教育上的差別尤為明顯。東方提倡填鴨式的教學,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西方提倡放羊式教學,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尤其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把希臘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發揮到極致;而在中國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相信組織(集體)的安排」,文化差距一目了然。俄羅斯雖然經歷過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集體觀,但其根本還是一個個人主義盛行的國家。影片中,十一個陪審員一致贊成車臣少年有罪,唯有一個陪審員不贊成。經過層層爭論,最終使贊成票與反對票的比例由變為,令人膛目結舌的結果。這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雖然只發生在簡陋的活動室裡,沒有好萊塢式的驚險打鬥、美女襯託,但拯救了一個鮮活的無辜的生命,依舊偉大。

  第三,也是此部電影的核心——陪審團制度。所謂陪審團制度,指的是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是否起訴嫌犯、並對案件作出判決的制度,此制度多用於英美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陪審員要有一定的資格條件,如國籍、年齡、職業等。影片中的位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畢業於哈佛大學的上層階級,也有開計程車的底層人。陪審員作為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爭議不斷。一方面,陪審團制度保證了普通人民參與行使司法權,使普通人能夠司法過程中參與的人民性、組成人員的人民性和裁判的人民性,同時因為有陪審團的直接參與,可以根據陪審團的意見修改法律而具有造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人民的參與,可以推進公民知法、守法,具有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總之,陪審團制度本著「寧可錯放一萬,不可枉殺一人」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制衡司法獨斷與專橫,保障公民自由、民主發揮重要作用。這與中國時下一起起冤假錯案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不可否認,陪審團制度也有不足的一面。因為陪審員不是專業人員,有時會受情感、種族等因素影響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審判。如上世紀年代美國辛普森案,不管檢方的證據是否充足,由於陪審團都是黑人(辛普森是黑人),陪審團一致判定辛普森無罪。再比如今年的總裁卡恩,因為涉嫌強姦女服務員而被宣判有罪,幾天後又戲劇性地被宣判無罪。這些缺點成為很多人衝擊陪審團制度的理由。其實,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陪審團制度也不例外。但是,陪審團制度的優點遠遠大於缺點,截止到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替代它。正如影片中的陪審團成員,平時他們如滄海一慄,是社會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然後正是通過陪審團這一制度,使他們能夠通過自己微小的力量來捍衛一個國家的司法正義,成為制衡司法專橫的有力武器。試想一想,假如前幾年的江蘇彭宇案有陪審團參與,最後的判決結果還很難說。也正是因為受這一案件的影響,現在社會淪落到老人跌倒無人敢扶的尷尬境地。正是因為陪審團制度的缺失,成為中國難以實現法治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對於人性的描寫。人性是惡的,自私的?還是善的,無私的?影片通過幾次談話來展現。一是牆上有汙染的管道。那個管道已存在四十年,照此下去,他還會存在四十年。為什麼,因為公家的東西,沒人去在意,更有甚者據為私有。這就好比經濟學中的「公地悲劇」,越是公共的財產,越是沒人管理,越是容易受到私心的掠奪。目前中國的巨大的國有資產,不正是一個巨大的公地悲劇嗎?二是名陪審員一致作出車臣少年無罪的投票後,陪審團主席提出一個問題:車臣少年無罪釋放後,無家可歸,肯定會遭到追殺。陪審團宣判他無罪,但同時也宣判了他的死刑,怎麼辦?此時陪審員們的反應是自私的,有的要去會女友、有的趕著去演出…但同時,他們的理由也是合理的。人性本身自私,我們無須高舉道德的棍子棒殺其他人。因此,人是二分善八分惡,需要用法律去威懾,用道德去教化,前者為主,後者為輔。

  最後,關於結尾。東西方民族的心理差異,在電影結尾處尤為明顯。西方重過程,在結尾處簡單化或者模糊處理,讓觀眾有想像的空間。比如《魔戒》第三部的結尾很有趣,觀眾會認為這是在為將來再拍續集埋下伏筆,但更多的是給觀眾留下一個想像的空間。這部電影也同樣如此,結局很明顯講得不那麼詳盡。不然,怎麼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東方重結果,中國包括香港的電影則是大團圓式的結局,最後一定是皆大歡喜的、熱鬧的,在酒杯和鞭炮聲中結束的,沒有太多的想像空間。當然,這兩種方式,無孰優孰劣之分,只是文化心理差異罷了。

  《十二怒漢》觀後感三:

  「如果我們承認倫理學是一種思想,就必須承認它與政治或宗教等意識形態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倫理學不承認任何一種觀點的權威地位,它不打算偏袒,它不為"某些人或多數人"(someormajority)著想,而是為"所有人或每個人"(allorevery)著想。這條原則把思想與意識形態區分開來。因此,倫理學將以所有人或每個人所追求的價值作為無疑的前提,去說出如何獲得這些價值的真理。」————趙汀陽:《不含規範的倫理學》

  對於正義的追尋,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人類在各個領域裡都留下了探索的腳步。但是各個學科的價值旨趣不同,關於正義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也在追求正義,但是這與倫理學的正義不一樣,就象趙所說,它為「所有人或每個人(allorevery)著想」,我想這是與其他學科的最大不同之處。

  就倫理學內部而言,關於正義也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探討正義觀念,嚴格地講只能限於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要說變化,也只能說正義觀念在西方的演變。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正義觀念因為以人為本位,就註定了這種觀念將隨著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變化。在古希臘、古羅馬,人們認為把人分為奴隸和自由民是正義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劃分人群的方式逐漸被人類拋棄,被認為是不正義的;中世紀處死異端被認為正義,而後經過文藝復興,又被拋棄,被認為不正義。直到上個世紀,歐洲列強對其他小國的無端侵略還沒有被認為不正義,美國蓄奴也還得到大量基督教信徒的認可,本世紀初,美國的婦女都還沒有選舉權。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著不少非正義觀念等待解決。而且有大量觀念在原來的生活方式中被認為是正義的,現在也開始受到懷疑(如人類以動物為食物就開始遭到質疑,以至於許多西方人提出動物的權利,可是這在佛教中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原來被認為是不正義的,現在卻開始得到寬容和尊重(如同性戀問題),從這樣的演變中,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個脈絡就是所有的變化都貫穿著一個主線——尊重人的權利,甚至這種尊重將延續到動物、植物以及不會說話的大自然。

  正如上文所說,正義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古典倫理學家,近代以及現代的倫理學家都對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本文的所說的正義,主要是指羅爾斯的正義觀。

  相對於古代社會和中世紀,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是多元化。人與人之間,不僅宗教觀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學觀念大相逕庭,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也各異其趣。非但如此,觀念與觀念之間,還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勢不兩立。然而,這些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甚至對立的人們,必須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接受同一個政府的統治。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在有關社會制度和行為規範的基本原則上,我們究竟有沒有相互重疊的共識?如果有,它們是什麼?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就想回答這些問題。他觀察到,在現代社會裡,任何一個關於人的本質或人生價值的全面性理論,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還是哲學的,都不大可能獲得社會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因此,現代社會的正義觀念,不能像古典理論家那樣,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預設前提。這樣一種儘可能不預設人生目的和價值觀的正義理論,以什麼為基礎呢?羅爾斯說,公平。公平是正義的基礎,正義不外乎公平。

  那麼,什麼才是公平呢?羅爾斯說,理性的個人,在擺脫自身種種偏見之後,大家一致同意的社會契約,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沒有偏見。那麼,什麼才算是「擺脫自身種種偏見」呢?這個要命的問題,是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第一個關鍵點。他必須給出一個清晰而嚴密的定義,才能依據它推導出他的一整套理論。

  羅爾斯的回答絕了:「無知才能公平」。沒有偏見就是無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階層,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的時候,他的決策就是毫無偏見的。當所有的人都在這樣一重「無知之幕(veilofignorance)」背後作決策時,他們所一致公認的社會契約,就是正義的。這樣一種人人都無知,因而人人都無偏見的狀態,羅爾斯管它叫「原初境況(originalposition)」。羅爾斯的看法是,我們人類有通感,可以通過自我反思,擺脫一切偏見,達到像未投生靈魂那樣思考的境地。

  最後羅把他的正義原則闡釋如下:第一原則:每個人都擁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權利;第二原則:社會經濟不平等應當(a)儘可能地有利於從中得益最少的人,(b)權力和地位在機會均等基礎上對每個人開放。在這兩大原則中,平等自由原則優先於其他原則:除為了更好實現自由以外,不能因其他緣故(如經濟理由)而限制自由。在第二原則內,機會公平開放原則又具有優先性。

  在我看來,羅爾斯的正義觀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西方幾大倫理原則的超越,他秉承了西方的以人為本的傳統,尊重人的權利,特別是對少數人,使弱勢群體的權利得到實現。對每一個人,不管是公平還是自由,都儘可能得到兼顧。

  (二)《十二怒漢》中所體現出的正義

  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因此這裡的平等只是一種機會上的平等,而不是結果上的平等。對於那位年僅18歲的少年來說,他能否得到一個公正的審判將決定他的命運,但是個體的人在國家政權面前永遠是弱者,在一個沒有正義公平的國度裡,清白善良的人完全可以被無辜地判罪,象美國這樣一個有無數人追求正義的歷史上,依然可能存在著許多不正義的判決。於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陪審團制度上。然而這是否能實現人們所期待的公平與正義呢?影片給我們一個疑問,只是在我看來,即使看完電影後,我依然沒有解開這個疑團。

  公平首先要體現在機會公平上,那個男孩審判時按西方的法律應該有被指定的律師,如果他沒有錢請律師的話。但是這不是我所討論的範圍之內。我們只是關心那一個陪審團。毫無疑問,當程序進行到這一步的時候,男孩的命運就繫於這使十二個人了,因為所有的證據都證明男孩有罪。而這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十二個人,以前素不相識,他們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法律素養。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更有不同的社會地位。

  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他們按號入座,開始舉手表決:11票有罪對1票無罪,結果有一人異議,這意味著必須討論下去、給出懷疑無罪的理由。8號是持懷疑態度的那個人。他不知道那男孩是否真的有罪,只是他不確定那些證據的可靠性。他們開始辯論,隨著辯論深入,控方證據的混亂和矛盾之處不斷揭示出來。在辯論過程中間經歷了六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於放棄立場。被告終於被宣判無罪。

  在整個電影人物中,相信大家對那個8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8號的最開始的懷疑,才使案件有了討論的可能。在那個8號心裡,一定對公平和正義有著自己的理解。我認為他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男孩的辯護律師,一個是中立的法官。因為另一方的力量太強大了,在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一人分飾兩個角色(儘管在我們看來是矛盾的)。他認為那個男孩應該有別人為他辯護的權利,所以他是律師。另一方面,他還要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來判斷。因為情感不能代替法律。但是後來隨著討論的深入,這兩個角色已經有更多的人來承擔,案情開始有一點明朗。

  當由一部分人來決定另一部分的人的時候,這件事本身就具有嚴肅性,更何況還有法律的嚴肅性。但是從一開始,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嚴肅的。他們只是把它當成了一種他們不得不履行的一個程序。他們中有人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有人在發呆,在想自己的事情。爭論的開始,也是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職責的開始。一位陪審員終於道出了自己對此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他們最後用犧牲自己那點自由換得了那個年輕人的人身自由。

  在這裡不得不說到一個詞:偏見。偏見是一個人對事情的的歪曲認識,它來源於印象的刻板化。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偏見。有陪審員認為男孩來自平民窟,仿佛天生就有不好的基因。這時判斷已經不是基於事實,而是一種印象,是針對人做出的判斷。羅爾斯希望人們能回到毫無偏見的狀態,事實上這不可能,就象人們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一樣。但是人們在交流中依然可以儘可能地以偏見來判斷。就象在電影中,一個也是出身貧民窟的人當即對那個人的偏見做出了反擊。

  理性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理性也是萬萬不能的。社會學總是在爭論,人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抑或是情景的。我認為理性在倫理中也應該有它的位置。但是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實現倫理目的的手段。情感和偏見都不能代替理性的邏輯的推理和判斷,因為倫理學最終要實現的是公平和正義。如果說推動結果的改變僅僅是8號的堅持,是不全面的。他讓那些人開始認清自己的職責,對使命的尊重,他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但是最終是大家一起努力才使結果發生了改變的。只是其他人的態度的改變並不一定是處於一種理性,更多的是一種情景的,其次是情感的(既有憤怒,也有同情等等其他複雜的情感)。這仿佛是民主的一個悖論。

  一個正義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儘可能使社會中處於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處較少受損的社會,此即照顧弱者原則。法律給了人這樣的平臺,而倫理中的正義卻給人提供了方向和價值。我們不知道事實上的真相以及最後那位男孩的最終結局,但是至少在電影中,他得到了他應有的公平和正義,而那十二個陪審員也對自己的職責和關於公平和正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