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片觀後感
2023-07-30 10:13:58 2
導語: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歷史記錄片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收看《築夢中國》歷史文獻記錄片觀後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貫穿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題,既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夙願,也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
今天觀看了《築夢中國》。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當代夢想的宏偉巨作。在片中,我們看到了以習書記為核心的中國新一代領導者人集體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從「百年追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築夢天下」五個方面,很好地回答了什麼是中國夢,為什麼要實現中國夢,中國夢對中國的意義,中國夢對世界的意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整部片子中,緊緊圍繞中國夢這個主題,重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書記在不同場合對中國夢的闡述和一些重要的新觀點,新論斷,還採訪了大量的,不同階層的人物,大家從自己的視角和觀念表達著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期待。這部片子以其恢宏磅礴的氣勢,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少年兒童懂得了不僅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而且要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而努力奮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我們的夢想和追求與國家的昌盛息息相關,中國夢既是民族的夢,又是國家的夢,還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夢,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將這個偉大夢想變成現實。
【篇二:歷史紀錄片《脊梁》觀後感】
近日,觀看了《脊梁》影片之後,感觸良多,忍不住手癢,遂作此短文說點心得,願與諸位交流交流。
影片中所述的真實歷史,展示了自1840年以來,咱中國真如歌裡唱的那樣:「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咱中國人一路奮鬥,歷經百年,戰勝無數艱難險阻,終於以巨人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在整個「站起來」的過程中,中國***發動和引導人民,共同反對和戰勝內外敵人,犧牲最巨,居功至偉,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近代以來,由於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我們中華民族積弱積貧,一步步滑向苦難的深淵。先是英軍用炮艦轟開我國國門,接著是英法聯軍燒圓明園,再接著是八國聯軍衝進紫禁城的「太和殿」,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令我中華民族顏面掃地,國家資財陷入赤貧之境。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了半個中國,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機。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是中國***捐棄前嫌,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舉起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大旗,深入淪陷區,組織和帶領不願做亡國奴的人民,堅持抗戰,反對投降,成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最後與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一道,戰勝了兇殘的日本強盜,取得了近代百年來民族自衛戰爭的第一次全面勝利。從此,中華民族才得以五大國之一的資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建立之後,也是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探索出適合國情的新的發展道路。其間雖也曾走過較大的彎路,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短短十來年,初步建立起較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民族經濟得到恢復和初步發展;取得了抗美援朝以及三次國家邊境自衛戰爭的勝利,兩彈一星試驗成功,國家安全與和平得到強有力的保障。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在中國***的領導下,我國綜合國力的排名逐年上升,現在已經列於第七。一百多年來,我國無數志士仁人為之奮鬥的強國夢,將在今後五十年內得以實現。想想過去,展望未來,我十分堅定地認為,中國***不愧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篇三: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苦難輝煌》觀後感】
中央電視臺在一套綜合頻道晚間的黃金時間段「魅力紀錄」隆重推出《苦難輝煌》這部歷史文獻紀錄片。《苦難輝煌》總共12集,在播放期間的我都推掉了所有的宴請與繁雜事情,每天晚上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苦難輝煌》。以下是我觀後這部紀錄片後的心得體會:
一、《苦難輝煌》是一部怎麼樣的紀錄片
《苦難輝煌》紀錄片根據著名作家金一南同名著作改編,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防大學、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聯合攝製。該紀錄片主要介紹中國共產黨建黨、建軍初期到西安事變這一段歷史,描述了我們黨和軍隊早年的革命史,圍繞「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進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難輝煌》多角度、寬視野、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英勇奮鬥的徵程,重點刻畫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爭興起,中國共產黨的這兩次歷史性轉變。該片首次披露了眾多鮮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實還原了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中的一個個歷史場景,回答了在救亡與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緊迫歷史使命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種方法各條道路都沒有成功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重大問題。
二、觀後《苦難輝煌》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壯、一種精神、一種輝煌
《苦難輝煌》的多維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徵程和革命精神;重點刻畫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爭興起兩次歷史性轉變。雖然只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歷史的一個階段,但「看似寫歷史,實則寫今天,看似問過去,實則問未來」。回答了1840年以來,救亡與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緊迫歷史使命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種方法試過了,各條道路走過了,都沒有成功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重大問題。它讓我們看到的,是這個黨飽受磨難而自強不息、歷經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嘗艱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貴品格;看到的是這個黨在各種困難和挑戰面前,砥礪自己的意志,增長自己的智慧,積聚自己的力量,不斷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不斷創造新的輝煌的堅強意志。高揚的是共產黨為廣大人民群利益而奮鬥的精神旗幟,鼓蕩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苦難輝煌》以其全新的視角、鮮活的語言、激越的精神、深邃的思想把那段錯綜複雜、變革深刻、波瀾壯闊的滄桑歷史生動的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觀看振憾電視畫面的同時,更多地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壯、一種精神、一種輝煌。
三、觀看《苦難輝煌》紀錄片給我的感想
觀看《苦難輝煌》就是就能通過電視畫面看中國的苦難史,看中國的輝煌歷史。我們觸摸的是厚重的中國歷史,思考的是中國的未來。
在和平和發展作為主旋律的今天,我們國家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實際中不斷湧現出新的問題,我們前面並沒有一條灑滿鮮花的道路需要踏過一片片荊棘,邁過一道道門檻,甚至是前人從未遇見過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責任,依然是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而作為一名普通幹部,我們要牢記革命先輩的教誨,傳承他們不怕犧牲的精神繼承他們的信仰,完成他們的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昔日的戰場已硝煙散盡,一個偉大時代的宏偉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歷史是相對的、辨證的。過去相對現在是歷史,現在相對未來是歷史。我們作為後來人,正在續寫著歷史,必須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跑好屬於自己的一程,做好歷史的傳承者、創造者。作為一名黨員,在今後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是擁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積極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好地去工作,增加為群眾服務意識。
苦難之後是輝煌,不經歷苦難,哪裡來輝煌?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著,因為我們降生在和平年代,因為我們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們的大環境很好,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青年!向上吧,青年!
以上就是我觀看紀錄片《苦難輝煌》的感想。
【篇四: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當前,深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精神層面似乎存在著一種隱憂,即「兜裡錢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虛,財富積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一個現實課題。
「信仰失落」問題,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歷史方向感的喪失。《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一些黨員、幹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
時值黨的十八大如開之前,6月24日至25日晚,為慶祝建黨91周年,展示各個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傳奇故事,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分「只要主義真」、「壯志換新天」、「時代先鋒行」3集,每集時長50分鐘,以黨的90多年曆程為背景,採用「大背景、小細節」的表現手法,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
按照學院黨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認真觀看了這三集歷史文獻紀錄片,高度認同「央視製造」的創作水平和「震撼心靈」的教育效果:本片的確兼具電視政論片、文獻片、紀錄片之長,將展現歷史,刻畫人物,闡述理論融為一體,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主題鮮明突出,細節真實感人,表現手法新穎,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很強的經典電視片,是對我們廣大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
此片使我再一次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的同時,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價值:信仰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而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是因為信仰不論對一個人或一個民族而言,它都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關於行為善惡的最高標準,為社會道德體系提供正確的方向和依據。今天,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面對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信仰包涵的價值整合、文化認同、行為引導等功能和特點,必然成為我們不得不深度審視和思考的重大現實問題。
作為黨員教師,不僅自己要在觀後更加純潔性自己的思想、更加堅定共產黨員的信仰,更要在實際行動中,以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身份,進一步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詮釋和教育方面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保持黨員的先進性。
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狀態或精神機制,是在某種文化形態下形成的,對人的思維意識、行為取向具有支配作用的主導性精神機理,它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評價、選擇與行動。因此,信仰屬於精神範疇,是整體的精神姿態和綜合的精神活動,它的指向與歸屬是明確、自覺、積極和主動的,「它給人們提供的是除了知識以外的關於未來的信念,構成人類不斷向歷史縱深延伸和向未來極限挺進的精神支柱」,體現出對改造自然的情感衝動,或是對生存狀態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
總有一種信仰讓我們充滿力量,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前行。片中展現的我們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90年來各個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無不激勵我們堅定信念,奮發進取,創先爭優。
但是,我們也不必諱言,在我們黨8000多萬人的隊伍中,也確實有極個別領導幹部和極少數黨員,「思想上入黨」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好,是否真信真教真幹馬列主義,是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否把從事的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做……這些問題,言行不一的現象還是有的,極個別人身上這種現象還很嚴重,確實是到了需要「信仰追問」的地步了——即「入黨為了啥」?
解決當下黨員的信仰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把黨的「組織理想」真正轉化為個人的理想信念。為此,我們需要超越「個人計算」,要有革命先烈「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那樣的信念與胸懷,真正為信仰而活。具體地說:第一,從超越自我、體現生命無限價值的角度提出每個人、尤其是領導幹部不可迴避的信仰問題,這就是「身後給人們留下什麼」,如何於私上不愧祖宗、下不愧子孫,於公上不愧人民群眾,下不愧崗位職責。第二,從黨和國家高度認同的角度建立健全黨和國家的榮譽制度,從制度上落實「千杯萬杯不如群眾的口碑」。
信仰在心中,實績需創優。有革命先烈的激勵,有江蘇新時期「三創三先」精神的引領,作為江蘇特質黨員群體的一員,我將在「追問信仰」的歷程中,接好先烈的信仰之旗,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黨的十八勝利召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