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賺十億的小吃攤(從賣路邊小吃到身家過億)
2023-07-30 06:12:59
你覺得什麼樣的餐飲才賺錢?百年老字號還是五星級酒店?或者米其林大餐?是不是覺得那些普通人消費不起的動輒成千上萬的高端餐飲才最賺錢,其實只要肯幹,那些你以為毫不起眼的路邊小吃的賺錢程度,絕對讓你吃驚。
廣州佔地5000平的超級文和友,裝修半年多,一個龍蝦館就花費上億,試營業期間就排了3000桌的隊,曾因為連續排隊12小時登上熱搜,這樣的大手筆,在餐飲當中並不常見。誰又能想到文和友的前身只是路邊的炸串攤,5000元啟動資金,買推車,進材料,做招牌,包括現在品牌規模十分大的周黑鴨、灣仔碼頭也都是路邊攤起身。
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建和,1977年和跟她的兩個幼女就在香港街頭擺地攤,地方選的是香港知名交通樞紐「灣仔碼頭」,為了適應香港本地人的口味,她還把餃子皮變得很薄,而且即使是地攤,也對食品安全嚴格把關,每天給餐具消毒,親自檢查每一個餃子質量。憑藉著這些差異化,人們常圍著她的小攤排好幾圈的隊,這個小小的餃子攤也逐漸成長為一個60億的水餃帝國。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幾元十幾元就能吃飽的路邊小吃,雖然普通又不起眼,卻指不定可以誕生幾個億萬富翁。
尤其今年疫情後,地攤經濟「大展神威」,有統計顯示,地攤日營業額在100~800元之間,利潤率則在30-40%之間。雖然單筆消費水平普遍在100元以內,但地攤購物比較頻繁,具有更高的復購率。
數據顯示,42.34%的消費者十分願意購買地攤美食,而消費者選擇餐飲地攤多是因為食物口感好、價格低、品類豐富,而食物的新鮮、包裝等則排到了較後的位置。這些其實都在告訴餐飲人,千萬不要小看小攤,更不要小看小吃這個品類。也許它的客單不高,但是擁有極高的購買頻率,以及復購率,在未來擁有極大潛力。
雖然小吃常和地攤相聯繫,但在多年的發展中,小吃也正在快速擺脫這種「不正規」的形象。
對於小吃而言,地攤確實是起步的好選擇,成本相對較低,在客單較低、剛開始顧客較少的情況下,即使虧損,損失也較小。當顧客逐漸變多,復購增加,便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利潤率。
隨著網際網路的進入,品牌思維開始衝擊餐飲業,不少跨界者開始打小吃的主意,比如紅極一時的黃太吉、西少爺、伏牛堂等,為小吃打開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通路,小吃不再只局限於路邊攤,而是逐漸走進門店、商場,做到「高大上」,也可以塑造品牌,打造加盟體系,例如楊國福麻辣燙、寧大頭砂鍋撈燙、粥先森煎餅果子,都開始走品牌路線,開門店做加盟。
因為目前餐飲的環境就是大家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食品衛生和品牌效應,所以小吃的未來發展也一定是更靈活,更多樣。
文和友疫情期間依然獲得1億的資本融資,連鎖加盟品牌的門店生存率遠高於普通門店,這些都不斷推動著小吃產業連鎖化的進程,所以對於目前想要做小吃餐飲的創業朋友們提幾條建議:
1、門店升級是大趨勢
《2019中國餐飲行業小吃品類大數據分析報告》分析稱,在小吃產業頭部連鎖品牌數量很少,與中國整體產業集中化程度不高的趨勢吻合,品牌化、連鎖化將成為發展趨勢,而最基本的實現手段,便是門店升級。
小吃品類更承載著當地的飲食文化,品牌也在極力營造一種市井的氛圍,即使搬入了門店,也讓消費者仿佛置身當年的路邊小攤,既讓消費者有了煙火氣的感覺,又能夠吃得更放心。而加入了更多市井文化裝點的門店,又比普通門店更受到消費者青睞。在很多小吃頭部品牌紛紛走向特色化裝修的情況下,市場也會向這個方向傾斜。
2、選品是關鍵
由於目前已形成的小吃品牌中,仍以當地小吃為主要發展方向,很多地方特色小吃並沒有出現強勢的品牌,餐飲人還有很多機會。但正由於各地小吃不同,各地小吃的品類也非常多,如何選品便成為能否成功的關鍵。
比如長沙的小吃品牌,有主打小龍蝦的,有主打臭豆腐的,也有主打粉類的,想做出品牌,餐飲老闆需要在選品上多花心思,看自己是否有資源優勢,仔細考察市場哪個小品類有潛力、市場還有沒有空間,同時考慮如何搭配其他小吃。
也就是說,其實現在的小吃品類正在經歷重構。
這意味著小吃品類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會,已經打下紮實基礎的先行者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戰果。另一方面,隨著品牌的不斷規範,不規範的攤販將受到衝擊,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成就小吃品類的地攤,會因為小吃的品牌化,有相當一部分會被衝出市場,還在地攤上奮鬥餐飲人需要更遠地思考自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