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中國觀後感精選
2023-07-30 04:10:48 1
最近,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廣泛評議,有的人稱其「有深度、有廣度、大視角、大視野」,「具有非常高的現實意義」。筆者觀看了《大國崛起》光碟,品讀了解說詞,產生的卻是難以排除的憂慮。片名為《大國崛起》,但何為「大國」,何為「崛起」,理不出清晰答案。在所選九「大國」中,其中一些與18世紀的中國相比,不管從面積還是人口還是生產總值上講,都可以說是蕞爾小國。但葡、西、荷、英、法、德、日、俄、美九「大國」在世界近現代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曾經進行過殖民擴張,並建立過某種程度的霸權。是不是擁有殖民地和霸權就可視為大國呢?至於有的大國究竟何時崛起,崛起的條件是什麼,紀錄片也讓人如墜雲霧。然而,更讓人憂慮的是《大國崛起》在歷史認識上存在著嚴重偏差。這裡簡要地談幾點體會。
1.流溢著對霸權的欣賞
《大國崛起》講述九國歷史,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霸權的欣賞。例如,第1集談到葡西遠航探險時講道:「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紀錄片稱頌:西班牙伊莎貝爾女王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甚至賣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寶。但是,她由此贏回了更加輝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第12集)第7集不無讚賞地強調:日本「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畢竟亞洲出了一個有能力建立殖民地的國家!第12集講道:「有歷史學家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只有三個國家: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請看,霸權國家的功勞多麼大!
《大國崛起》不厭其煩地向觀眾展示:大國「擁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榮耀」和「豐富多彩」的稱霸故事。
2.美化殖民主義
《大國崛起》充斥著美化殖民主義的言辭,對殖民人物往往讚賞有加。哥倫布被譽為「英雄」,麥哲倫被冠以「勇士」。麥哲倫的確是「勇士」,在入侵菲律賓時,狂妄自恃,率領一小股「遠徵隊員」向目坦島上的居民發起進攻,結果被憤怒的人群所殺。至於哥倫布顯示了什麼樣的「英雄」本色,讓我們僅僅引述一段歷史記載加以說明。「到了1496年,即在哥倫布初次來到海地後的第四個年頭,海地泰諾人餓死、累死、病死、自殺而死和被西班牙殖民主義強盜砍殺而死的泰諾人,就達全島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十萬人中的十萬人。」
又如,《大國崛起》在談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形象時,可謂激情飛揚。女王在萬國博覽會上興奮得反覆講:「光榮、光榮、無盡的光榮」。「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麼都不做的女王,讓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了至今都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第4集)但是,紀錄片卻隻字不提正是在這個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先後發動兩次鴉片戰爭,將屈辱強加給中國人民,把中華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也恰恰是這個「什麼都不做的女王」,於1877年兼任印度女皇,把所有印度土邦王公都變成了她的臣屬,確立了英王的最高權力地位。
《大國崛起》在談到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新大陸上的生活,為什麼沒有在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氛圍中延續下去?」(第10集)請看這裡的措辭:「田園牧歌式的氛圍」!讓我們引述一段史實,看看新大陸的生活怎樣地「田園牧歌式」。「那些謹嚴的新教大師,新英格蘭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們的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麻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布為叛匪以後,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100鎊,每俘獲一個男子得105鎊,每俘獲一個婦女或兒童得50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50鎊!」
這就是《大國崛起》豔羨不已的「田園牧歌式的氛圍」。
《大國崛起》對美國的「西進運動」也是極度讚賞。「那是一段歷時近一個世紀、漫長而艱險的歷程。到達西部的人們面對的是一無所有的荒漠。他們必須在這裡學會生存,而且要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西進運動毫無疑問是美國歷史上充滿開拓、勇氣與冒險精神的一頁,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正是它,塑造了通過自我奮鬥、實現個人夢想的美國精神。」「19世紀末,經過開墾和耕種的大草原變成了沃土桑田,曾經荒無人煙的西部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糧倉。」(第10集)這裡提請讀者注意《大國崛起》反覆強調美國西部曾經是無人的荒漠。這樣的話,老實說,連嚴謹的美國資產階級學者都不會講。
讓我們看一看尊重史實的學者們是怎樣寫的。「西部的開拓是在剝奪印第安人土地的過程中實現的。對特庫姆塞領導的泛印第安人運動的鎮壓,結束了東部印第安人聯合抵抗白人侵犯的歷史。在1830年代,傑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中西部農業商品生產和南部棉花種植園經濟的擴大使白人擴張主義者急切地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國會通過了《遷移法》(RemovalAct)。這是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法律依據。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長黑鷹領導下進行了反抗鬥爭,於1832年試圖返回伊諾斯西北部的家園,遭到伊利諾斯州長派出的民兵的殺戮。住在喬治亞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羅來納西部和田納西東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裡克人、喬克託人(Chocktaws)和切羅基人進行了抵抗。佛羅裡達的塞米諾爾人也一直頑強抵抗,但都遭遇到失敗。1844年,美國東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遷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蘇必利爾湖的偏遠地區。印第安人在遷徙中約減少了1/3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
這段文字摘自楊生茂、陸鏡生著《美國史新編》的第160-161頁。這本書是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以上史實大學文科生是應該知道的。為什麼《大國崛起》的製作者們就不知道呢?《大國崛起》這種無視歷史事實、美化殖民主義的地方不勝枚舉。
3.推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大國崛起》飽含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推崇,這裡僅舉兩例。第12集講:「英國最早地確立了現代的國家制度。比如說我們現在熟悉的內閣制、君主立憲制、兩黨制、政府對議會負責等等這樣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國都是最早地確立,這樣的政治制度能夠使得這個國家長治久安,長久地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所以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談到美國時講道:「這樣的一個國家,它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憲法》,在《憲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體系,通過這個權力制衡,相對來說呢,就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腐朽性,《大國崛起》則刻意掩飾,在這裡階級分析法不見了。
4.迷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大國崛起》始終貫穿著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褒揚,可以說達到了迷戀程度。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對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盛讚之中。《大國崛起》給了《國富論》異常高的地位,著墨極為厚重,不僅大量引用亞當·斯密的原話,而且排出強大的專家陣容疊加讚賞。讓我們摘取幾段精闢文字。「『自由競爭』這個今天已經被人熟知的概念,成為貫穿亞當·斯密經濟學說的基石。」「亞當·斯密則是揮動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這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亞當·斯密對英國的貢獻。這一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對於這一輪新的英法較量,有人這樣評價:『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不列顛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第4集)
對《國富論》是如此熱情,而對《資本論》卻是那般冷漠,隻字不提。不錯,《大國崛起》也講過市場經濟的弊病,但卻強調其弊病已被美國總統羅斯福治好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形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隻『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第11集)
5.盛讚資產階級價值觀
《大國崛起》浸透著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讚揚。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口號的推崇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自由、平等、博愛,這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也許這是永遠無法完全實現的願望,但是人們可以在無盡的歲月中無限地接近它。」(第5集)《大國崛起》的製作者們向觀眾指明:人類社會永遠追求的美好理想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在這裡,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多麼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