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州gdp會被重慶超越(西南王崛起重慶GDP首超廣州)
2023-07-30 05:00:11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李水青
三年前,成都天府新區,來自東北的羅永浩拿到了成都政府的6億元融資。老羅信誓旦旦,錘子科技要翻身了!然而,錘子並沒有在「錦城」扭轉乾坤,老羅也在2020年轉行做起了直播帶貨、脫口秀。
昔日一擲千金,如今成都的6億投資沒有炸出預想中的金花。有人說,成都想要在西部大搞展科技產業,心太急。
然而近日成都推出的新基建行動方案,卻顯得成都,太不急了!2020年7月,成都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成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從基礎信息網、樞紐交通網、智慧能源網、科創產業網四大方面推進新基建。細看方案,實在保守!
隨著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4月對新基建做了內涵和外延的圈定,各地紛紛推出新基建方案,但有所不同。比如深圳就比較激進,緊緊圍繞5G、AI、量子計算等扔出4119億訂單「以超常規舉措」建設新基建!
再看成都,則是保守的代表。沒有公布動輒幾千億的訂單,沒有秀出手裡的科技公司、科研基地、重大項目等籌碼,更多的是「加快建設成渝中線高鐵、成南達萬高鐵等」、「推進1000千伏、500千伏高等級電網建設」等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在成都看來,修路、走電仍然是成都的新基建範疇。有人說,這很務實;也有人直呼:「成都這步子邁得也太小了吧!」
與成都相比,重慶——這位隔壁的兄弟兼競爭對手的新基建舉措則激進很多。
2020年6月,重慶推出新基建三年行動方案提出,700億搞產業創新、600億搞智能計算、500億搞工業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平臺、500億搞基礎前沿研究平臺和科教基礎設施……
嘉陵江驚濤邊的豪放重慶大手一揮3983億,府南河旁得溫婉成都,氣勢弱了。
再看看近日各城市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GDP情況,重慶更是氣勢如虹!雖然成都也逆勢增長0.6%,但是重慶猛到拿下11209.83億元,一舉趕超廣州坐上全國第四的寶座,有人說「北上廣深」是不是要改口為「北上渝深」了?
2020年部分城市GDP情況(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氣勢歸氣勢,話說回來,成都的新基建實力真的不如重慶?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成都真的要把西南王拱手讓予重慶?沿著成渝新基建行動方案地圖,走近西南舊大陸,我們或許能得到答案。
1954年,原直轄市重慶與四川合併,降級為副省級城市。四十多年後,1997年,重慶重新獨立成直轄市,覆蓋43個區市縣3002萬人。如今,獨立為直轄市23年的重慶一直被認為是成都的兄弟城市,同時也被不斷傳出在政策、產業、資金、人才等多種資源方面的競爭。
對標北京城、東上海、南深圳,西部科技中心虛位以待
隨著數位化、智能化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臨,在新基建的土壤上,誰都想把握時代技術變遷的機遇,誰又會成為西部的科技中心?
一、從兩座科學城看成渝新基建
看點:一個對標「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一個對標「中關村科學城」!
要問重慶和成都的新基建哪家強?有人可能要開始比較了:重慶總投資3983億元,成都未公布訂單額;成都建5G基站6.5萬個,重慶說5G網要覆蓋80%以上……除了這些抽象的數字,我們還能看到什麼?
重慶科學城和成都科學城無疑是兩地相互比拼的橋頭堡!
重慶新基建方案明確指出,重慶科學城是重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的一大「載體」。重慶科學城位於重慶西部的沙坪垻區,環湖是14所高校、55個重點實驗室,被認為是重慶向西發展的先頭堡。
同時,重慶科學城還有一個強大助攻,重慶兩江新區,同為重慶科學城布局中的「一核」、「一區」。重慶北部的兩江新區位於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是中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在重慶新基建政策中,也明確提出兩江新區為綜合創新引領!
可以簡單地認為,「重慶科學城 兩江新區」是重慶新基建的重拳出擊。
巧的是,成都也有一座成都科學城,恰恰正是成都新基建一大載體。
而且成都天府新區的這座科學城,比重慶高新區的科學城資歷更深!成都科學城起步於天府新區,對標深圳灣科技生態園。
成都科學城早在2015年就啟動,位於成都南部的天府新區,規劃面積125平方公裡,沿50公裡鹿溪河生態帶建設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產業功能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5G通信、大數據、雲計算、網絡信息安全等基礎支撐產業,華為鯤鵬、Arm中國、中科曙光實驗室等紛紛落地於此。
2018年11月,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官方帳號發布數據,僅1月~10月,成都科學城籤約引進重大項目47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700億元!
同時成都科學城獨角獸島提上日程,立志成為西部地區最具標識度、最具帶動力的獨角獸孵化培育平臺!
成都科學城環興隆湖布局
這讓隔壁的重慶焦慮不已!
幾乎是前後腳,2018年11月,隔壁嘉陵江驚濤拍岸,重慶科學城啟動!跟據《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重慶科學城選址重慶沙坪垻區,對標「中關村科學城」!
重慶科學城選址重慶沙坪垻區
重慶的焦慮點非常明確!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重慶全年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1.88%,遠低於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3%。相比於成都,重慶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申請量都差一大截,讓重慶落差不小。
同時,沙坪垻囊括15所高等學府坐落於此,卻幾乎沒有產業布局;只有消費,沒有生產。而重慶對標的中關村科學城已經為北京貢獻了24.7%的GDP!
重慶眼看就要在爭奪「西部智谷」寶座的競賽中出局,重慶深感,自己需要一座科學城!
二、成渝智能產業剖析,成都基礎好,重慶後勁強
高端晶片、人工智慧等前沿科研和智能產業是重慶和成都新基建方案的重點。
這也是重慶科學城和成都科學城在新基建浪潮下需要承擔的使命。
縱觀重慶新基建方案,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平臺投資達到711億元,這些新基建方案投資中最多的錢都用來發力高端晶片、人工智慧、車聯網等重點產業,同時基礎科研的投資也達到494億元!兩者合起來佔據重慶新基建投資的1/3!
成都這邊,根據成都新基建「四網融合」中的基礎信息網、科創產業網,成都提出要「建設人工智慧發展高地」、「完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任務」;同時,成都要「打造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功能平臺等建設。」
這些都能從重慶科學城和成都科學城的演變中找到注釋。
1、從西永微電園到重慶科學城,重慶的「西部矽谷」夢
在重慶沙坪垻區西部有一個西永微電子工業園,成立於2005年8月,曾被譽為中國的「西部矽谷」,是重慶科學城的發源地。2015年,成立十年的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吸引了惠普、富士康、英業達等140餘家企業入駐,實現工業總產值1352億元,接近當年重慶生產總值的10%!
西永微電子工業園
2018年12月,也就是在四川剛剛前腳公布了成都科學城產值數據後的一個月,重慶後腳公布了一組數據:
2018年1月~11月,西永微電園集成電路產業產值達到124億元,同比增長20.3%。西永微電園集成電路產業為重慶集成電路產業貢獻80%以上產值!
124億量級最然說不上大,卻是重慶科學城的星星之火。如今的重慶科學城,已經看到一批代表性的高科技企業嶄露頭角。
比如重慶湃芯創智微電子公司,打破了指脈血氧儀核心晶片進口產品壟斷市場十數年的局面;臺晶(重慶)公司集團客戶包括華為、蘋果、富士康、華碩、長安福特、大疆等;SK海力士半導體(重慶)公司將重慶發展成為西部地區半導體封裝測試,全球第一生產基地及成為西部地區國家唯一認可的IT&IC產業基地……
有人會說,這些半導體產業並不夠主流頭部,那麼作為重慶科學城的協同創新區,兩江新區要出來說話了。
2、兩江新區合作紫光存儲,填補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短板
作為重慶科學城的協同創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的半導體等信息技術產業同樣發展迅猛。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匯聚了紫光存儲晶片、瑞聲科技製造、奧特斯等4500餘家數字經濟企業。據統計,2019年兩江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全年實現產值1592億元,增速達17.7%!
在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二工廠中,每天日均有500多臺新車完成組裝下線,這些裝配都在智能化的成產線中誕生。「工廠已經達到92%的自動化率,員工只要到位40%以上,就可以開工。」長安汽車二工廠相關負責人說。
重慶兩江新區
2019年,紫光集團的入駐是重慶半導體產業的一件大事。
2019年8月,紫光集團宣布在兩江新區設立紫光國芯集成電路公司,建設DRAM總部研發中心、DRAM存儲晶片製造工廠、紫光DRAM事業群總部、紫光科技園等。存儲器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短板,紫光的入駐讓重慶半導體產業站在風口,也為重慶原有的萬國半導體、超矽、奧特斯形成等半導體產業生態畫龍點睛!
在重慶2020年的新基建行動計劃中,數據存儲設施布局22個項目,投資額約632億元,成為重慶新基建方案中第二大「燒錢」項目方向!
和紫光的籤約儀式上,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會見了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共同見證重慶半導體產業歷史上的關鍵一刻。
看到這一場景的成都人可能感慨萬千。
3、成都科學城失去的半導體機遇
許多成都人可能都還記得,在紫光籤約儀式上代表重慶的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曾是成都的市委書記。同時,唐良智是一位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有豐富經驗的領袖,曾見證了成都半導體的衝刺「IC產業第四城」的輝煌時刻。
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
唐良智在成都時,業界有一個美好的比喻:「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布局猶如一隻展翅的大鵬,上海是大鳥的頭部,北京、深圳是大鵬的兩翼,而成都則是大鵬的尾巴」。
2017年4月,唐良智調至重慶升任重慶副市委書記,成都半導體圈一片唏噓。而後,2017年洽談在成都建廠的世界第二大的晶圓代工廠格芯的計劃也停擺,成都半導體幾乎陷入發展停滯期。
4、成都科學城建立獨角獸島,引來ARM、商湯、雲從「金鳳凰」
ARM是成都半導體行業的一大希望。
根據規劃建設方案,成都科學城獨角獸島將於2022年全面建成,但2018年,ARM晶片架構研發中心已經籤約入駐獨角獸島。
ARM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處理器及數字架構IP提供商,為90%以上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晶片架構。落戶成都科學城獨角獸島後,ARM將引入ARM核心技術全產業鏈。
儘管成都近年來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沒那麼順風順水,但成都有著深厚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包括早期德州儀器、凹凸電子等晶片設計中心積累的經驗,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在集成電路上的學術優勢和人才,都使得重慶的半導體產業不一定能逆襲成都。
有人會說相比於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重慶成都的科技產業體量都是半斤八兩。但這是西部,這些科技產業力量將成為它們爭奪西部智谷中心的籌碼。
5、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成都科學城,敲不響的「錘子」,起飛的《王者榮耀》
在成都半導體產業低迷的一段時間裡,成都天府南區軟體園的大批手遊公司和APP開發公司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春風下蓬勃發展。
外省入駐的科大訊飛、陌陌、錘子科技等,本土的極米、迅遊、百詞斬等都成為成都的新鮮氣息。雖然錘子科技等陰霾揮之不去,但誕生於成都科學城天府三街騰訊大樓的《王者榮耀》也通過日活近億的國民熱度,把榮耀帶給了成都。
《王者榮耀》中多處滲透著的成都元素
在這一時期,成都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令重慶豔羨。
6、AIoT時代來臨,智博會引起的成渝AI暗戰
但隨著迅猛的移動互聯浪潮後,緊接著AI浪潮滾滾而來,「成都被重慶」超越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
2018年8月23日,第一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在重慶舉行。作為在西部召開的第一場超大規模的智能產業盛宴,重慶智博會吸引了包括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科技大佬,騰訊、阿里、科大訊飛等企業的西南總部或區域中心落戶重慶,大會促成6,120億元的5G與人工智慧項目!
成都立馬感到了緊張!
2018年9月,僅僅一個月後,四川省發布《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實施方案》提出2025年培育30家左右人工智慧創新標杆企業,形成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而成都,按照產業貢獻度最高將給予企業2億元支持!
而後兩年,成都的人工智慧產業突飛猛進!與重慶同為全國11大人工智慧試驗區,成都在AI企業和專利數的成果遠超重慶。
據天眼查統計,截至2020年3月,成都市人工智慧上市企業37個,專利信息1458項,軟體著作權1099個。重慶這邊的上市AI公司卻只有寥寥無幾的7個,專利數493,也只能趕上成都的零頭!
天眼查上截至2020年3月的統計數據
這時候,重慶人可能會蹦出來反駁,別光說數量,質量呢?比如重慶有計算機視覺獨角獸雲從科技,成都有什麼?
這句話說到了成都的心坎!
7、成都科學城搶走CV獨角獸——商湯科技
在培育本土AI企業的同時,成都盯上了計算機視覺獨角獸——商湯科技。
2018年12月,商湯科技成為成都獨角獸島建成後的第一位「島民」。商湯科技相關負責人稱,選擇落戶天府新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從這裡打開整個西部市場,「事實證明這個布局沒錯,去年銷售收入近1億元。」
商湯原本是重慶到口的肥肉。2017年11月,商湯與重慶籤約擬於2年內投資約1億元人民幣,在兩江新區投資3000萬建設「1個人工智慧超算中心」,打造1個100人以上研發團隊的「商湯科技西南總部及西南研究院」。
然而,一年後,商湯西南總部在重慶杳無音訊,商湯的「一帶一路」總部項目卻在成都科學城所在的天府新區正式投運。從公開信息來看,商湯似乎就這樣鴿了重慶,飛向成都的懷抱。
8、騰訊西南中心落地兩江新區,重慶科學城扳回一局
成渝之間這種類似的場景不僅出現在AI獨角獸身上,還出現在騰訊這樣的科技巨頭身上。不同的是,換為重慶搶成都的到口肥肉。
可謂,來而不往非禮也。
去年年底,有一個話題非常火熱——比較一下重慶騰訊總部和成都騰訊總部的差距,哪個更像西南總部?
成都的騰訊大樓(左)、重慶的騰訊大樓(右)
長期以來,騰訊都是成都的好朋友。騰訊成都分公司成立於2007年,投資額度已達20億元,開展的業務包括網路遊戲開發、手機應用及遊戲產品開發等,頂流《王者榮耀》就是在成都的天美工作室誕生。
2014年底,騰訊在成都建成21萬方米的總部大樓,建成後將成為能夠容納萬名員工的騰訊在中國西部最大的產品研發基地。但成都並沒有順理成章的拿下騰訊西南總部。
為了「追求」騰訊,重慶開出土地、稅收等各種優惠補貼。2019年初,重慶老大哥豪氣出手,甩給騰訊一棟辦公大樓,各種設施連騰訊招牌都安裝到位。
2019年8月,騰訊西南總部大廈落定重慶,正式啟用。到2019年底,騰訊雲、騰訊遊戲、騰訊影業、騰訊信息安全部、IDC平臺部等團隊已入駐重慶,在渝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
當然,從整體的科技巨頭布局來看,包括華為、阿里都在成都規模還是比重慶更大。但是從成騰訊、商湯的去向,能看到兩地在科技產業競爭上當仁不讓的局面。
總的來說,兩地的科技產業,成都基礎好,重慶後勁足。
三、高校、科研機構方面,重慶大力追趕成都
除了科技產業,高校、科研機構也是成都和重慶新基建發展的一大主體力量。
「統籌方案商與本地高校、科研機構等資源」、「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功能平臺等建設」……無論是重慶的新基建方案,還是成都的新基建方案都將高效、科研機構作為推動新基建發展的重要主體,追求產學研聯動。
1、成都科學城坐擁電子科大、中科院系,壓倒性優勢
成都科學城具有令重慶豔羨的金鑰匙,院校和科研單位。
成都擁有川大、西交、電科、西財以及川農等211重點高校,而重慶僅有重大和西南大學兩所211高校。
在成都科學城,13家中科院系統單位匯聚於此,川渝之最!同時,除了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本地院校及研究機構,成都科學城還引進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8個。
2016年,清華大學與天府新區共同創建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目前,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不僅培育孵化10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產出27項核心技術。
除此之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大學成都學院、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微軟天府新區AI人才培訓基地……這些資源都使得成都在信息網絡技術和產業兩頭壓倒重慶。
2、重慶科學城引進華為、英特爾,錯位競爭
重慶這邊,大學知識經濟圈也是重慶科學城的命脈。
相比於成都,重慶只有重慶大學、重慶師範大學等名校,但重慶認為自己主要的問題不在於數目,而在於科研成果轉化。
於是重慶布局了一系列科學實驗、科學設施、科學機構,並與科技企業結合。一方面,重慶大學產業研究院仍然是重慶科學城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重慶科學城大舉布局了航天科工5G研究院、德國西門子工業物聯網創新中心、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等,結合產業布局研究機構。
這些科研機構深耕產業,重點圍繞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展開研究。
2017年8月,國家質檢基地在重慶高新區投運,獲全國首個「國家質檢基地」授牌,這也成為日後的重慶科學城的一大塊拼圖。機動車強檢試驗場、筆記本電腦檢測、工業機器人檢測中心、智能製造檢測等涉及的重要科學設施在這裡布局,可以說緊靠產業前沿!
2018年12月,英特爾在重慶大學城落地FPGA中國創新中心,成為是英特爾在亞太區域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聚焦FPGA技術與生態的創新中心。
2019年9月,「鯤鵬」強勢入駐重慶科學城。2020年4月,西永綜保區、中軟國際、華為公司三方籤署了鯤鵬計算產業生態重慶中心運營合同,將建設鯤鵬計算產業園、實驗室、應用系統轉化平臺、行業解決方案孵化平臺等,推動鯤鵬計算產業生態建設。重慶的鯤鵬基礎設施成為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的一塊重要拼圖!
總的來說,重慶在學術、科研層面的新基建實力可能不如成都,但科研技術產業化進程迅猛。
四、智能計算、智慧城市……
經過以上大篇幅,我們挖掘了成渝在科技產業、科研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布局。而除了這些領域,成渝兩地的新基建行動方案還提到智能計算、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交通、生物醫藥等許多垂直方向。
在這些領域,成渝也都呈現出相互追趕、難分勝負的態勢。
比如智能計算,作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的電力一樣的生產力,智能計算是重慶和成都新基建方案中的一大重點。
在重慶新基建方案中,圍繞兩江新區水土雲計算中心展開的投資布局達到632億元!成為重慶新基建方案中投錢第二多的方向!
2020年7月3日,騰訊正式宣布將在重慶科學城建設西部雲計算數據中心二期項目,預計2022年建成投用。這將成為騰訊西部最大單體數據中心!未來,騰訊還要在重慶建設西南地區首個騰訊雲工業雲基地!
成都也不甘示弱。相比於重慶的江湖路線,成都選擇了「國家級超算」隊伍!在成都新基建行動方案中,成都提出「打造存算一體數據中心」,並明確立下目標——「建成國家超算成都中心」!這意味著,成都想要以一己之力,填補西部地區國家超級計算體系的布局空白!不給重慶、西安留機會!
2019年12月20日,成都科學城鹿溪智谷核心區,成都超算中心開建。計劃於2020年9月建成投運。總投資約25億元,總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據稱,成都超算中心建成後能達到10億億次/秒的算力峰值,相當於工作一天相當於一臺普通計算機工作一萬多年,全球72億人同時拿著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
重慶就是要建成中國西部地區首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積極爭取納入國家超算中心體系!但也有成都派的人跳出來說,國家超算中心哪有騰訊這種市場驅動的企業級數據中心強大?
成都與重慶的智能計算之戰一時難分勝負。
智慧城市也是重慶和成都發力新基建的一大重點方向,同時是老百姓最能直觀感受到的領域。
在2016年新一輪智慧城市工程剛興起時,騰訊研究院《中國「網際網路 」建設十大標杆城市榜單》顯示,成都、重慶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七,在「網際網路 城市服務」中受到好評。
可以說起點驚人地相近。
而在今年的新基建行動方案中,成都新基建方案提出健全「1 23 X」分級構造體系,完善「城市大腦」和天府市民雲功能;重慶則提出「一中心兩平臺」的城市智能中樞,並耗資355億針對智慧城市管理、交通、生態等領域打造智能化創新應用體系。
可以說兩者對智慧城市的發展都有各自的長遠規劃,十分重視!那麼哪家做得更好?不同的機構榜單有不同的解讀,但真正如何還有待城市居民來評說。
五、尾聲
隨著各地紛紛推出新基建行動方案,全國東西部的不同地區都積極擁抱新基建,其中有一些「兄弟競爭」備受關注,以成都和重慶為例,兩地新基建方案在發力方向、訂單金額、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方面都會拿來比較。
成都和重慶哪家的新基建實力更強?我們難以簡單下定論。有人說,在大家相互打嘴仗的時候成都和重慶早就籤下了許多合作發展條約。2020年新年伊始,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特別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區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2020年6月,重慶科學城和成都科學城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西部科學城」。
隨著「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提出,成渝兩地多部門都開始頻繁合作。當你在街頭拉住一個重慶人或者成都人問他,成都和重慶誰會成為「西部科技中心」?他也許會說,多打兩盤麻將要不得呀,或者我們一邊吃火鍋一邊劃幾拳,哪個贏了哪個就是中心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