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子女都是誰生的(孫中山先生唯一的兒子)
2023-07-23 11:47:53 1
他是孫中山先生唯一的兒子,1949年,蔣介石敗逃臺灣,誠邀他一同前往,他果斷拒絕,暮年碌碌無為,家中更是一貧如洗,蔣介石曾說他是扶不起的阿鬥,那麼作為國父孫中山之子真的是這樣嗎?他又為何拒絕蔣介石的邀請呢?
孫科,出生於1891年,在孫中山先生的四個孩子中,他是唯一的兒子,所以孫中山對他給予了厚望,相較其他三個姐妹,他在家中的地位就相當於太子。
當時孫中山先生極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為革命奔波,看著父親忙碌的革命背影,更像是一座燈塔,在前方為他指引方向。
1895年,因家中有所變故,年僅四歲的孫科便跟隨祖母搬到美國夏威夷居住,在美國讀書期間,他非常用功,不但獲得了伯克利分校的學士學位,而且還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和法學榮譽博士學位。
在孫科16歲那年,因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加入了 中國同盟會,他是當時同盟會中年紀最小的成員,憑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孫科很快就成了自由新報,大聲周刊等文刊的主編。可即便如此,孫中山每次給孫科寫信,依然會不斷提醒他要多讀書。
1917年,孫科結束了在美國的工作,回到祖國參加革命。這個時候,中國各地都在開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而孫科因為有著豐富的學識,還是歸國留學生,所以剛開始參加革命就擔任了大元帥府秘書的職位,這一切都是憑他自己的努力,並未有所謂的走後門現象,所以孫中山先生對兒子的成績也很欣慰。
之後國民黨很多內部人士也都非常看好孫科,並舉薦他擔任廣州市市長一職,孫中山對這個提議不以為然,他認為,孫科雖然學識方面,思想方面紮實,但缺乏行政經驗,這一職位現在並不適合他。
當然孫科也明白父親的心思,所以為了得到認可,在往後的幾年,他一直努力達到父親的期望。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各方面成績都較為突出,更有諸多國民黨高層人員的認可,於是在1921年,孫科成為廣州市首任市長。
雖然現在孫科身處高位,但或許是因為他的出生,以及後來的生活環境,導致他在性格略顯幼稚。
1925年,孫中山先生突然去世,蔣介石很快掌握國民黨軍政大權。同時為了實現自己在國民黨內部的獨裁專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時任立法院院長的胡漢民給軟禁起來。並對外宣稱胡漢民是因為個人原因卸去了在組織的全部職務。
蔣介石的這種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孫科就是其中一員,就在別人靜觀其變之時,孫科率先站了出來,其實早在之前,他與蔣介石在治國方面就有很大的分歧,其次就是對他當選國民總統一事,他的父親可是國父孫中山,而自己最後不但沒能執掌軍政大權,反而屈居人下,種種不滿情緒的羈押下,讓孫科徹底爆發,他想搬到蔣介石。
不過這個想法並不容易實現,雖然自己手中也有一定實權,但想要對蔣介石有所行動,單靠這些還遠遠不夠,所以他必須同他人聯手,這樣才有一定勝算。思來想去,他最後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汪精衛。
孫科找到汪精衛表達自己想法後,汪精衛也表示願意支持,之後為了擴大影響,孫科還專門發表一篇名為:為胡漢民被囚重要宣言的文章,正式宣告與蔣介石對立。
1931年,二人還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準備同蔣介石對抗到底,但讓眾人沒想到的是,在廣州政府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就因財政問題徹底垮臺,按常理來說,孫科正面敵對蔣介石,現在反蔣沒有成功,蔣介石必然要對他下手,孫科也不好意思再同蔣介石有所瓜葛。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他不但硬著頭皮回到了國民黨,回到蔣介石身邊,並且再次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執行委員。
或許是因為孫中山的緣故,要知道如果不是孫中山身前器重蔣介石,逝世前更是把軍政大權交予他手中,那麼就沒有蔣介石的今天,說不定孫科更是子承父業,執掌兵權。
對於這一點可以說,只是蔣介石對他手下留情的原因之一,最終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孫科確確實實有很強的能力。
當初在北伐戰爭結束後,國內形式基本完成表面上的統一,隨著國家的轉型必然會迎來一個嶄新的局面。這個時候孫科便提出:如果人們只一味地忙於革命而忽視建設,那麼在不久的將來,革命必將遠去。
所以在之後的會議上,他便提出了最新觀點,呼籲人民應積極主動,及時應對,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
之後,他同胡漢民等人前往歐洲等國學習先進經驗,學習他國現代化發展建設的方法。
回國後,他將這些融會貫通,合理應用,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了公安,公務,財政,教育和公共衛生等多個職能部門,除此之外,在商業方面,他還創辦了中國最早期的民航公司,當時中國民航業基本上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為了打破壟斷,他硬是通過各種渠道從美國人手中以賒帳的方式購買了四架民用飛機,就這樣,我國第一家民航公司成立。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孫科對中國的早期建設功不可沒。
雖然孫科這次回來,老蔣不計前嫌地對他大力支持,但是這並沒有消除孫科心中對蔣介石的不滿,反而是在1948年,競選副總統時落敗,被老蔣任命為行政院院長之後,首先對老蔣來了一刀。從這一舉動來看,拋開蔣介石為人不談,孫科的做法簡直是一點人情世故都不講。
上臺後的孫科鼓動聯合各方勢力,逼迫蔣介石下野,同時,他還利用形式培養和擴大了自己的實力,試圖挽救國民黨的統治。但不巧的是,他被解放軍包圍,之後,孫科回顧了他在內戰責任問題上的政治成就,並多次表示悔恨,在後來的國共和談過程當中,孫科選擇認罪,並站在要求蔣介石下臺的立場上。
其實孫科這麼做一方面是看出國民黨以目前的局勢來看已無力回天,另一方面他也確實希望中國能夠儘快實現全面和平解放。
人們都知道蔣介石下野是出於桂系的逼迫,可殊不知這其中也有孫科不小的功勞。於是在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隱退。
而沒了蔣介石的支持,孫科不僅權利被剝奪,就連自己行政院長的職位都被撤銷,彼時什麼都沒有的他,可以說非常落寞,不過蔣介石對他好似還有所掛念。
國軍在渡江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攜一眾殘兵逃往臺灣,臨走前,他還特意找到孫科,邀請他一同前往,可是孫科對蔣介石發出的邀請斷然回絕,老蔣得知他意,也沒有再堅持。
其實孫科這麼做也有他的想法,經過多年的相處,他深知蔣介石睚眥必報的為人,他認為自己之前多次觸犯蔣介石,如果一旦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那麼自己今後必定不會好過,甚至有可能對自己下毒手,為了安全起見,他還是決定另去他處。
蔣介石到臺灣後不久,孫科也攜帶家屬到了香港,在剛去香港的時候,他們一家的生活還相對比較富裕,不過這只是暫時的,因為他之前一直堅守原則,同父親孫中山一樣,身處高位不斂財,再加上香港當時有很多流落在外的國民黨人士,三天兩頭拜訪,甚至還有借錢的,所以孫科的積蓄很快見底。
無奈之下,孫科變賣國內房產,又移居法國,法國定居一年後又搬到了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原本以為這次清靜了,可病痛又找上門來,經過醫生的檢查,發現他患有12指腸潰瘍和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這時的他一方面沒有經濟來源,再一個身體患病花銷巨大,所以這導致他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悽涼。
1965年,可能是蔣介石又念及舊情,再次對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回到中國臺灣。這一次他沒有拒絕,相隔16年的再次見面,二人好似多年老友,孫科也放下了心中對蔣介石的戒心,從容面對。
1973年9月13號,孫科病逝於臺北,蔣介石還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而他的一生也就此落幕。
孫科曾在回憶自己的過去時說:當他倒下時,他就像天地間的一片落葉,風朝哪個方向吹,他就朝哪個方向滾動。
或許這就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有過輝煌,但最終還是無大作為,或許是性格使然,也或許是時事造就,雖未能成,但是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他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