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反映廣東的電視劇(為什麼就沒有幾部好的電視劇)
2023-07-23 10:00:17 1
每隔一段時間,《外來媳婦本地郎》(以下簡稱《外》)都會刷屏廣東人朋友圈。這部2000年開播至今走過接近20年、劇集總數馬上突破3600集的「神劇」,總能煽乎起廣東人的情懷。
但其實那些發朋友圈的也都很久沒有看過《外》了。大家會回想起一兩個舊情節,卻再也沒有看下去的欲望。
長度「驚人」的另一部廣東「神劇」《七十二家房客》(以下簡稱72),也一樣受本土觀眾「嫌棄」:
(知乎網友回答)
《外》和《72》就像兩個活化石,生動地表現了廣東電視劇是如何由引領中國電視劇潮流,到蜷縮回本土,再到連本土觀眾都看不下去的。
1
廣東電視劇的出場極其驚豔。
1982年,廣東臺播出了由廣東電視臺自主製作的第一部電視劇——《蝦球傳》。雖然是一部只有8集的「紅色劇」,但在那個電視還沒普及的年代,作為中國大陸製作的第二部電視劇,已經讓有限的電視觀眾感到新鮮不已,不僅紅遍大江南北,甚至還因為其故事背景設置在香港而被香港引入。
但這更像是個偶然。整個80年代的電視劇市場是港劇的天下,以《上海灘》《霍元甲》為代表的年代劇和以《天龍八部》《鹿鼎記》為代表的武俠劇風靡內地。《蝦球傳》之後,廣東電視劇接連撲街。
當時廣東臺的市場調查顯示,收看廣東電視與收看香港電視的比例是2:8。
當大陸還在在摸索應該讓觀眾看什麼電視劇的時候,香港已經在工業化、批量化地製作觀眾喜歡看的電視劇。
認識到差距的廣東臺派人到香港考察學習。成果是1989年推出的一部以白天鵝酒店公關部經理的故事為原型的現代劇《公關經理》。這部劇也成為廣東電視劇走向輝煌的轉折點。
那個人們連「公關經理」是幹什麼的都還不知道的年代,《公關經理》通過一位酒店公關經理的工作、感情故事,展現了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充滿了現代感的城市風貌和都市生活。
《公關小姐》劇照
雖然廣東臺最初拿帶子給北京的一些上級和同行看的時候,有人評價這部劇「生活腐朽」,但正面的評價更多。最終,央視以每集4萬元的價格購入播放,引起轟動。
1991年,廣東臺又製作了講述四個農村女孩在廣東打工經歷的電視劇《外來妹》,這部既充滿心酸又格外勵志、高度契合時代精神的電視劇,比《公關經理》更火,不僅捧紅了主演陳小藝,也讓主題曲《我不想說》的演唱者楊鈺瑩變得家喻戶曉。
《外來妹》劇照
接連的成功讓廣東電視劇人信心大增。1994年,時任廣東電視臺臺長提出:「一年至少要拍出一部在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精品電視劇。」此後接連推出了《情滿珠江》《農民的兒子》《英雄無悔》《和平年代》等劇作,播一部,火一部。
在大量歷史劇充斥螢屏的那個年代,廣東電視劇率先將目光投向現實題材,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為背景,拍出了許多反映當下城市和人們生活方式變遷的經典作品,造就了廣東電視劇的「黃金十年」。
即使現在來看,這些經典仍然讓人感動。
2
學者黃偉林用「北京、上海、廣東三分天下」總結90年代中國的電視劇製作格局。但到了新世紀初,三大電視劇製作中心的壟斷格局開始被打破。
一方面是電視劇市場逐步向民營資本的開放,另一方面是海外劇的大量引入,帶來了電視劇製作主體和題材上的百花齊放。
央視不再一家獨大,湖南衛視憑藉《還珠格格》系列等「瓊瑤劇」異軍突起。《流星花園》、《藍色生死戀》等劇作在大陸的火爆也在預示著一個更加娛樂化的時代的到來。
《還珠格格》劇照
競爭對手變了,觀眾的口味也變了,但廣東電視劇依然堅持「不迎合市場」,走主旋律劇的路線。但很遺憾,主旋律已經引不起觀眾興趣。
這時候的廣東電視劇的問題已經不是如何引領潮流,而是如何守住本土市場。《外來媳婦本地郎》正是這時期的產物。
《外》劇2000年底開播,受到本土觀眾熱捧。《外》劇的導演回憶:最受追捧時,兩集之間的廣告有37條,而一集也不過20分鐘,「觀眾等看完廣告,估計都忘了上集講的什麼了」。
《外》劇之後,《柴米新人類》《乘龍怪婿》《七十二家房客》等本土自製短劇接連上演。這些本土自製劇,取材於老廣日常生活,講述老廣的家長裡短,帶有強烈的市井氣息。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但如果說《外》所反映的外來人口如何融入既古老又現代的廣州的命題,在世紀之初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話,其他幾部廣東自製劇,卻很難說有多少時代意義。
即使是《外》本身,在拍完前幾季之後也變得越來越雞毛蒜皮,毫無新意。
這十多年,恰恰是湖南、浙江、山東等地電視劇製作力量各領風騷,民營電視劇製作公司強勢崛起,網絡平臺成為電視劇製作和引進不可忽視的力量。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廣東南方電視臺還參與了2005年播出的《亮劍》、2009年播出的《潛伏》這兩部國產神劇的出品。雖然廣東電視劇人也會給它們貼上「廣產主旋律劇」標籤,但在公開資料中,排名靠前的出品方卻分別是海潤影視和東陽青雨這兩家廣東之外的民營影視製作公司。
《潛伏》劇照
這些年,《蝸居》(2009年)、《宮鎖心玉》《權力的遊戲》(2011年)、《甄嬛傳》(2012年)、《來自星星的你》(2013年)、《琅琊榜》《羋月傳》(2015年)等國內、境外爆劇輪番霸屏。
廣東卻還在自制情景喜劇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到現在,根本停不下來。
3
回過頭看,《外》更像是廣東電視劇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卻無法像《公關小姐》一樣,成為另一個廣東電視劇東山再起的起點。
《外》劇拍了一千集又一千集,廣東電視劇的市場份額也在一跌再跌。
2017年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廣東製作電視劇22部,佔比7.01%,排名全國第四;但銷售額卻只有2.14億元,排名全國第九,不及排名第一的浙江省82.31億元的一個零頭。
這一年,《外》劇中唯一在全國走紅的女演員劉濤發了條微博:
劉濤離開《外》劇是2002年的事。《外》劇製片人回憶,當年劉濤因為要參演《還珠格格3》而請辭《外》劇時,劇組曾以每月2萬 的收入許諾挽留,但「怎麼留都留不住」。
她因為2003年湖南電視臺參與出品的《還珠格格3》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到2015年出演山東影視出品的《琅琊榜》登上演藝事業巔峰,更加反襯出廣東電視劇十多年的尷尬。
劉濤在《外來媳婦本地郎》中扮演幸子
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白玲2012年在接受採訪時曾經含蓄地表示:「廣東影視劇也走過沉寂和下滑的階段,上個世紀末新世紀初的十來年,我們經歷了一段時期的艱苦摸索和思考沉澱。」
上世紀80年代的低谷期,廣東電視劇能夠強勢崛起,靠的是從體制到電視劇製作和題材的全面革新;但新世紀的廣東電視劇人似乎因為已經丟失了當年的敏銳度、創造力和積極求變的勇氣,市場化力量的薄弱更讓人對廣東電視劇的未來不抱太大期待。
時間來到2019年,3600集的《外》和1700集的《72》還在繼續演,據說還將繼續拍下去。
打開電視,就像《外來妹》的主題曲《我不想說》中唱的那樣:
「一樣的天一樣的臉
一樣的我就在你的面前」
真是,迷之尷尬,迷之無奈。
各位老廣,你看過哪些廣東電視劇?為什麼廣東一直沒有很好的電視劇出來呢?
留言區一起討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