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壇三大作家(他是著名日本文學研究專家)
2023-07-23 09:02:19 3
——記李芒李芒1983年8月在長春留影
李芒,這個名字對一些人也許是陌生的,但對於日本文學的研究者與愛好者們卻是極為熟悉的。日本著名作家德永直的代表作——《沒有太陽的街》,堀田善衛的長篇小說《鬼無鬼島》、小林多喜二的長篇小說《在外地主》等許多日本文學名著都是經他翻譯介紹給我國讀者的。他那流暢的文筆,忠於原著的嚴謹學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百度搜索一下,在李芒的名字前面都冠以「日本文學研究大師」的名頭。在大師被玩壞的網上,我還是用日本文學研究專家或文學翻譯家來稱呼他吧。
1983年8月,文學翻譯家李芒應東北師大外國文學研究所之邀,來到北國春城長春。東北師大的日本文學研究專家呂元明教授是我的老師沈策的老朋友,蒙他相告,我得知李芒住在南湖之畔的長白山賓館。在華燈初放的一個夜晚,我前去拜訪了他。
南湖的夜是靜謐的:沒有了白日那些遊覽者的歡歌笑語,沒有了遊船吱吱呀呀的划槳聲……遠遠望去,只見四亭橋的倩影倒映在湖水中,風動影移,令人心曠神怡。我和李芒在賓館的樓上,欣賞著南湖夜景,談話便從這裡開了頭。
「南湖現在真美呀!我很喜歡她。」李芒激動地說。「40年前,我在她的身邊度過了一生最動蕩的歲月。當年我才20幾歲,在南湖岸邊的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長影現在的廠址)作編劇。那時,我還沒有接觸革命思想,在政治上只是一張白紙,但對日本帝國主義者佔領我們可愛的祖國和可愛的家鄉是仇恨的,因而便設法用手中的筆與他們周旋。『滿映』拍攝了一部醜化污衊抗聯的影片《虎狼鬥豔》,讓我作插曲的歌詞,我便在詞中抒發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懣之情,記得第一句是『虎狼佔領了我們的家鄉』……
「那時我是多麼盼望東北早日光復啊!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告無條件投降,『滿映』隨之解散,日本官員都逃之夭夭了,中國職工在我地下黨的組織下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掙脫了侵略者的奴役,我迸發了極大創作熱情,在很短時間內寫了反映抗戰勝利後流亡關內的東北人重返故鄉建設家園內容的電影劇本《血如花》,翻譯了蘇聯故事片《快樂的人們》。
「隨著國民黨接收大員陸續飛來長春,市內局勢日益緊張,特務活動十分猖獗。但『東影』在黨的領導下情況卻很好,革命熱潮迅速上漲。人們把『東影』稱做是『長春的延安』。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我當然也投身到了革命熱潮之中,革命覺悟也有所提高。我還參加了黨所組織的『反特務』鬥爭,隨著遊行隊伍到史達林廣場(現人民廣場)集會,控訴國民黨特務的暴行。
「敵人逮捕了張辛實同志,我也被抓去關了一夜。形勢急轉直下,『東影』已被『親國民黨派』所把持,連大門都不讓我們進了。經中蘇友好協會和蘇軍出面幹涉,我們才重又返廠。
「那些天,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每天傍晚都要到南湖邊來散步,以排解心中的鬱悶。南湖——那時可稱不上湖,只是一個水泡子罷了——周圍到處是野草,十分荒涼。我常常想,什麼時候,這個地方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把她建成一座美麗的花園呢?
「1946年4月,我軍進入長春,5月23日便向北實行戰略轉移。『東影』的大部分職工都隨軍前往黑龍江,我也成為這支隊伍中的一員。1948年長春解放了,我又隨這支隊伍回到南湖之畔,一直住到1949年8月我調往北京工作。」
巧了!當年8月走,今年8月歸。「您看南湖是今非昔比吧?」我問李芒先生。「確實,確實。我下次來長春,相信南湖會變得更美的。」李芒肯定地回答。
南湖四亭橋夜景
我們這段談話後來我以《南湖之畔憶當年》為題寫成專訪,發表在1983年8月25日的《長春日報》副刊上。
經過進一步了解,我得知李芒1920年2月16日出生於奉天(今遼寧)撫順。1936年畢業於奉天鐵路學院機務專修科。少年到青年時期,他當過機車工人、機關職員,這期間開始文學活動,創作詩歌、散文等。1944年他進入長春「滿洲映畫」(偽滿電影製片廠)從事編劇活動。
1945年10月參加革命後,李芒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譯製片翻譯與宣傳科副科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李芒調到北京,在中央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擔任秘書科科長。1957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調入中國作家協會《譯文》(後改名為《世界文學》)編輯部從事日本文學介紹工作,1962年任編輯部副主任。1964年他隨此刊物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日本文學研究工作。1966年後,他任《世界文學》常務編委。他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東方文學研究室主任、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文學研究會會長、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會員、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委員、《日語學習與研究》編輯委員等。
李芒是中日友好協會理事、中國東方文學教學研究會顧問、譯林出版社《和歌俳句雙書》總編輯、中日和歌俳句研究會會長。
李芒的主要譯作有:德永直的長篇小說《沒有太陽的街》(1957)、《黑島傳治小說選》(1962)、掘田善工的長篇小說《鬼無鬼島》(與人合澤)、龜井勝一郎的散文《北京的星星》(與人合譯,1964)、小林多喜二的長篇小說《在外地主》和《萬葉集選譯》(1983)以及和歌、俳句的漢譯等。
此外,李芒還發表過一些研究日本文學的論文,主要有《富十朝霞——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小林多喜二》(1979)、《黑島傳治其人和創作》(1982)等;結集出版的學術著作有《投石集一一日本文學古今談》及《採玉集》等;另有關於日本古典詩歌漢譯問題的論文數篇,均被譯成日文在日本發表。
李芒的作品曾獲新聞出版總署首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評獎三等獎、1993-1996年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榮譽獎等。
1995年是全世界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全世界都隆重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就在這個時刻,日本《朝日新聞》於8月1日竟然發表了中日美三國日本文學研究者為日本反動作家三島由紀夫翻案的署名報導。李芒曾撰寫《三島由紀夫的反動言行不能翻案》一文予以駁斥,鮮明地指出:像三島這樣頑固反華、反共、反民主,為法西斯激進分子大唱讚歌的反動作家,不管他「在國際上」獲得了多麼高的「聲譽」,在中國十二億中國人民面前,為他翻案,都是顛倒黑白,情理難容,註定是枉費心機的。
2000年10月30日,李芒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然而,在十幾年前,某些研究三島由紀夫的中國學者卻趁著國內文學界翻案風盛行之際,對李芒大肆攻擊,與後來的公知一個腔調。歷史畢竟是人民寫的。公知們的謬論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最終被歷史所拋棄;而李芒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愛國學者,將會被人民記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