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最值得去的十大景區(外地人遊天津必去的十大景區)
2023-07-12 05:35:39
昨天小編為大家分享了去天津旅遊必須的10個景點的前五個,今天我們繼續往下來分享剩下的5五個旅遊景點。
天津必去景點六:天塔湖風景區
天塔湖風景區位於天津市河西區聶公橋南、紫金山路與津溜公路匯合處,取其首尾二字,所以簡稱「天塔」。塔身高415.2米,居當今亞洲之冠,躋世界高塔之林。它於1991年建成,天塔立於碧波與雲霄之間,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中之塔」,其勢如劍倚天,享有「天塔旋雲」之美稱。
天塔集旅遊觀光、餐飲、娛樂、廣播電視等多項功能於一體,它可同時播出7套彩色電視節目和9套調頻立體聲廣播節目。對遊人開放的有塔座大廳、瞭望廳、太空旋轉廳和270米露天觀光平臺,在瞭望廳內可藉助各角落的望遠鏡將方圓百裡的景色盡收眼底。第三層是旋轉餐廳,同時可容納200多人,每隔45分鐘,餐廳便自轉一周,人可隨廳轉,目便隨景移,其感受妙不可言。
天津小站練兵園,是天津市「近代中國看天津」項目之一。建設規模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除興建了城牆、講武堂、軍事博物館、新軍督練處外,還建設了袁世凱行轅、行營買賣街等。以小站練兵史實為基礎,以北洋歷史、天津近代文化、小站稻文化為脈絡,以歷史展示和情緒體驗為互動性的核心功能,兼具教育、休閒、購物、會議功能的故事主題型歷史文化旅遊區。旅遊區將具有遺址公園+主題公園+文化博物館的綜合特徵。
小站在天津鹹水沽南約10公裡。甲午戰爭之後,袁世凱奉旨在此督練"新建陸軍"。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督練新建陸軍。他在原10營近5000人的"定武軍"基礎上,又增募新兵2000多人,聘請了更多的德國教官,採取近代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採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並制定新的營規營制、餉章、操典。袁世凱在小站設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光緒二十四年(1898),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博取了慈禧和直隸總督榮祿的信任,他的新建陸軍也從此出了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並稱為"北洋三軍",這便是袁世凱軍閥集團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在軍事裝備訓練方面,袁世凱極力採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然而,在選拔將領方面,仍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兵為將有」,專門培植依屬於自己的勢力,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最後形成軍閥集團。
天津必去景點八:大沽口炮臺
大沽口炮臺位於濱海新區(塘沽區)東沽,是海河入海口,素有海門古塞之稱,即津門海防要隘之意。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形炮臺。
炮臺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炮臺進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臺五座 、土炮臺12座 、土壘13座 ,組成了大沽炮臺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清鹹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臺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一處炮臺建在北岸石壁之上,稱「石頭縫炮臺」。每座炮臺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臺25座 。這個時期修建的炮臺,在方法上較前有了很大改進。炮臺用木材和青磚砌成後,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實,炮彈打在炮臺上只能打一個淺洞,避免了磚石飛濺而帶來的危險。炮臺高度達到了三至五丈,寬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現了方、圓兩大類型。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十分重視大沽口的軍事防務,對原有炮臺進行了加固。同時增建了平炮臺三座。光緒元年(1875年),再次對原有炮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歐洲購買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裝備,使大沽口成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重要的軍事海防要塞。
天津必去景點九:楊柳青古鎮
楊柳青鎮是中國北方歷史名鎮。初名「流口」,後復名「柳口」。金貞祜二年(1214)置「柳口鎮」,為該鎮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今名。清代之前,楊柳青鎮先後隸屬章武、平舒、魯城、武清、靜海、天津等縣,民國時期隸屬天津縣,建國後,先後隸屬河北省、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天津市南開區、天津市西郊區(今改稱西青區)。這裡曾是南北漕運樞紐碼頭,商貿集散地。自金代建鎮始,歷經元、明、清、民國諸朝至今,已過千年。
楊柳青鎮有豐富民間藝術,起於宋代、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楊柳青木版年畫,曾出現「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興旺景象,被推崇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首,深刻影響了國內近百種年畫,過年貼年畫由此成為北方地區習俗。楊柳青剪紙、風箏、磚雕、石刻和民間花會也燦然觀,是中國民間藝術瑰寶。
楊柳青鎮的民俗文化氣息十分濃鬱。小鎮舊有戲樓、牌坊、文昌閣,稱為楊柳青三宗寶。清代有津門著名的崇文書院及古寺院40餘座,現尚存普亮寶塔、報恩寺、白檀寺遺址等。位於鎮中1875年建成的有華北第一民宅之稱石家大院以其規模宏大、建築華美而馳名華北。這些文化遺址與古樸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運河風光共同構成了楊柳青淳美的風俗畫卷。
天津必去景點十:石家大院
位於千年古鎮楊柳青的石家大院,是一處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的晚清民居建築群,始建於1875年。它是清代津門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舊宅,佔地7200餘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900多平方米。整個大院,60米長的大甬道的兩側共有四合套式12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從寢室、客廳、花廳、戲樓、佛堂到馬廄,無論是通體歌劇、建築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
現已開闢為楊柳青博物館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聞中外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代傑作,有造詣頗深的神品書畫師錢慧安、高桐軒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國古建築特色的天津磚雕陳列,集中了130餘件上乘之作。磚雕俗稱「刻磚」,是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獨具一格,成就很高。此外泥人張彩塑、民間剪紙、楊柳青風箏、民間花會道具以及民俗陳列,充分體現明末清初建築風格的石院復原陳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內的石府戲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宅戲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