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老藝術家今昔對比(這6位老藝術家都是大明星)
2023-07-12 06:55:18 2
如今做演員當明星,幹活輕鬆來錢快,已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藝人,費盡心思,將自己的子女推入演藝圈。
而「星二代」的泛濫成災,也最能說明問題。
但也有一些老藝術家,始終都有自己的堅持,縱然子女擁有高顏值,也不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或通過自己的關係,硬將自己的子女塞進演藝圈。
相比之下,我覺得這些老藝術家,更加值得令人欽佩。
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說說這6位老藝術家,和他們的選擇。
他們在業界,都擁有良好的口碑,在演藝領域,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
按理說,他們的子女,子承父業,進入演藝圈,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而卻並沒有。
他們的子女,在其他的領域,同樣幹得風生水起。
我覺得,相比那些背靠父母的庇蔭,在演藝圈「濫竽充數」的「星二代」,這些明星的子女,靠自己的努力成才,顯然更加有出息。
首先我想到的第一位老藝術家,就是王心剛。
現在,銀幕上的「英俊小生」一茬接一茬地湧現出來,但哪一個的顏值和成就,能比得上他?
1956年,24歲的王心剛被長影廠導演廣布道爾基選中,因在電影《寂靜的山林》中出演男主角馮廣發而出道。
儘管在這之前他是話劇演員,然而他的鏡頭前的表現卻相當自然細膩,絲毫沒有話劇腔和舞臺表演痕跡。
況且他的扮相,實在太帥了,甫一在銀幕上出現,便驚豔所有人的視線。
緊接著,他又在《牧人之子》中扮演復員軍人德力格爾,英俊的扮相和英姿勃發的氣度,使其成為「銀幕軍人」的不二人選。
所以於1958年,他順理成章地進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為一名「銀幕軍人」的專業戶。
《海鷹》中的張敏、《勐壠沙》中的江洪、《紅色娘子軍》中的洪常青、《野火春風鬥古城》中飾的楊曉冬、《秘密圖紙》中的陳亮、《偵察兵》中的郭銳,這一個個光彩照人的銀幕形象,不知感染和激勵了幾代中國影迷。
1982年,王心剛因在電影《知音》中出演蔡鍔將軍,而獲得第5屆百花獎影帝稱號。
1988年成為國家一級演員,1989年經總政治部批准按副軍職待遇,同年還被評為建國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2005年,在中國電影誕生100年之際,王心剛成為「中國百位優秀演員」之一。
2014年,在第23屆金雞獎的評選活動中,他榮獲終身成就獎。
王心剛的妻子楊昭彩,原本是學聲樂出身,也曾在電影《突破烏江》中出演過角色,後來為了支持王心剛的事業,所以甘居幕後,成為了八一廠的一名音樂編輯。
王心剛和楊昭彩都在八一廠工作了一輩子,王心剛一度還成為八一廠的廠長,在演藝圈所擁有的資源,不可謂不豐厚。
然而他們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利用父母的關係進入演藝圈,而是通過各自的打拼,成為了IT行業的精英。
網上曾有人說演員王亞楠是王心剛的兒子,那簡直是無稽之談。王心剛祖籍大連,王亞楠則出生於山東青島。兩人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另外一個不讓子女進入演藝圈的老藝術家,是上影廠的老戲骨張伐。
提到張伐,大家是不是立刻就想起了他在《龍鬚溝》中所扮演的車夫?想起了他在《翠崗紅旗》中所扮演的江猛子?想起了他在《紅日》中所扮演的沈振新?想起了他在《子夜》中所扮演的吳老太爺?
哦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都被他演繹得活靈活現。
說他是真正的演技派,誰會反對?
當時在上影廠,張伐的地位,也是與趙丹、魏鶴齡、孫道臨等明星,旗鼓相當的。
當年我國評選「22大明星」,張伐無論資歷還是條件,都是應該入選的,但他卻主動讓出寶貴的名額,其高風亮節令人敬佩。
而且他對子女的要求無比嚴格,他明明有機會讓自己的兒子張立勇接自己的班,進入上影廠工作,然而他最痛恨的,是靠關係走後門。所以在60年代,國家號召青年支援邊疆時,他帶頭將自己的兒子張立勇送去了新疆軍墾農場。
而且張立勇在新疆軍墾農場幹得非常出色,非但沒給父親丟臉,反而讓張伐感覺無比榮光。
後來張伐還將兩個女兒送去鞍山和安徽當工人。其中那個在化工廠工作的小女兒,因為患上白血球減少的職業病,才改行當了會計。
像張伐這樣光明磊落不為子女謀私利的老藝術家,現在還有幾個呢?
和張伐一樣心懷坦蕩的,還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玉倩。
她在現代京劇電影《紅燈記》中所扮演的李奶奶,在《平原作戰》中所扮演的張大娘,以及在86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所扮演的高老太等,都是許多網友的童年記憶。
1955年,高玉倩和在新華社擔任攝影記者的江寧生舉辦了婚禮。
婚後兩人非常恩愛。雖然所從事的是不同的職業,然而他們卻能相依相攜,彼此尊重,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許多戲曲演員唱紅之後,都會將自己的子女也帶入「梨園行」。
然而高玉倩卻並沒有那麼做。她很尊重兩個孩子個人的意願,支持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發展。
令人值得高興的是,高玉倩的兩個兒子沒有繼承母親的衣缽成為演員,然而在另外一個領域卻綻放光彩。
他們中學畢業後,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學,大兒子考上北京中醫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小兒子考上了北京醫學院(北大醫學院的前身),後來赴美留校,然後和家人定居在美國舊金山。
兩個孩子,既沒有像母親那樣從藝,也沒有像父親那樣從文,不靠家裡,卻同樣茁壯成長,並成為了大樹。
說到高玉倩,我還想起了一位戲曲演員,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趙麗蓉。
趙麗蓉不僅是我國評劇藝術的一顆瑰寶,而且在央視春晚小品領域所創造的「神話」,至今難以被後輩演員所打破。
她在《英雄母親的一天》、《如此包裝》、《打工奇遇》等小品中的精彩表現,那詼諧幽默的表演,那金句迭出的臺詞,無不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趙麗蓉老師的婚姻生活很奇特。
她1953年與在中國評劇院擔任秘書工作的盛強結婚,婚後生下兩個兒子盛福春和盛大鳴。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結婚僅7年時間,盛強便因積勞成疾而不幸早逝了。
後來趙麗蓉又與盛強的弟弟盛弘結為夫妻,婚後生下三兒子盛謙,1970年又生下女兒盛家歡。只是令人痛心的是,盛家歡在7歲那年便不幸早夭。所以從此趙麗蓉便對三個兒子的成長更為盡心。
不過趙麗蓉的三個兒子在長大後,也都沒有從事演藝工作。
儘管他們也都器宇軒昂,完全可以憑趙麗蓉的影響力到演藝圈分一杯羹,然而他們卻都遵照母親的囑咐,甘心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老大盛福春後來成為一名「的哥」,妻子也是普通百姓的女子,兩人婚後生下一個兒子。
老二盛大鳴的工作與藝術沾點邊,但主要靠的也是自己的努力,從事古建築的裝飾裝潢設計,並成為了國家一級書畫師。他的妻子也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婚後也生下一個兒子。
至於趙麗蓉和盛弘所生的小兒子,長大後出國留學,並娶了一個洋媳婦,婚後定居在義大利,並生下了一個女兒。
雖然趙麗蓉的名氣如日中天,可她的三個孩子卻都默默無名。
而她的三個孩子也都很有志氣,在各自的領域幹出了成績。
趙麗蓉在世時,三個孩子都很孝順。趙麗蓉去世後,他們依然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我想,這應該與趙麗蓉從小對他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明星的子女進演藝圈已經「蔚然成風」。然而還是有一些藝術家並未「隨波逐流」。
比如著名相聲演員馮鞏。
馮鞏和妻子艾慧,是天津市第26中學的老同學,朝夕相處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1983年,兩人結婚,婚後生下兒子馮誠誠。
馮鞏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也很開明,那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從不給孩子施壓。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兒子最感興趣的,並不是表演,而是中國象棋,他非但沒有失落,反而倍感驚喜。
從此,他只要有時間,就會陪著兒子下棋,一來二去,他自己的棋藝也增進不少。而馮誠誠因為有父親的陪伴,成長自然更快。他從5歲起,就開始參加各類象棋比賽,並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馮誠誠長大後,認為這個名字跟《上海灘》中趙雅芝扮演的馮程程太像,聽起來太像女孩名,所以他給自己改名馮開誠,的確更為大氣。
而且馮開誠從小就有主見,也有屬於自己的驕傲。
他學習成績很好,長大後出國留學,然後回到北京在一家IT公司上班。後來又腳踏實地地,開起了一家屬於自己的IT公司。
他長得非常像自己的父親馮鞏,然而他卻從未想過借著父親的名氣進入演藝圈,成為「星二代」。就連別人問他是不是馮鞏的兒子,他總會巧妙地避開這個問題。
我覺得,相比那些沒顏值沒演技卻硬要擠進演藝圈的所謂「星二代」,馮開誠無疑更值得令人敬佩。
剛剛在第31屆金鷹獎上獲得最佳男配角獎的馬少驊老師,他的兒子也很有出息。
馬少驊出身於演藝世家,其父馬駿驊是我國著名京劇演員,貴州京劇團的創辦者之一。
也因此馬少驊自7歲就開始學藝,練習京劇老生的唱念做打。但他後來被貴州軍區文工團選中,成了一名話劇演員,並在影視道路上越走越遠。
此後更因為出演《走向共和》、《漢武大帝》、《生存之民工》、《沂蒙》、《外鄉人》、《北平無戰事》、《搭錯車》、《覺醒年代》、《人世間》等劇,而憑藉精湛的演技,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馬少驊給人的印象,是演戲認真、嚴謹,做人低調謙遜。
沒想到他培養出來的孩子,同樣優秀出色有禮貌。
儘管因為常年在外拍戲,他和兒子馬浩博待在一起的時間,非常有限,然而他們之間的父子情深,卻令眾多人感到羨慕。
馬少驊和妻子李蘭榮是在貴州軍區文工團當演員時的戰友,婚後兩人生下兒子馬浩博。
美滿的婚姻,穩定的家庭,使得馬浩博在一個非常幸福的環境中長大,這使他在身心各方面都健康發展。
最關鍵是,馬浩博從未想過要利用馬少驊影響力進入演藝圈,對於他來說,研究數理化,做一個科研人員,顯然更加具有挑戰性。
而馬少驊也從未考慮過讓兒子棄學從藝。
因為對他來說,每個孩子,要想成才,必須得找到合適的土壤才行。
所以他對兒子的選擇和堅持大加讚賞。
在今年的金鷹獎頒獎晚會上,當得知父親獲獎的消息後,馬浩博還專門手寫了一封信,來表達對父親的祝賀和愛戴。
馬浩博在信中說,(雖然自己不是演員),但卻很理解演員這個職業,所需要投入和犧牲的一切。往往一個好演員,可能最後自己的靈魂,已經被所參演的這些角色所影響了。
在馬浩博的心裡,馬少驊跟他在熒幕上所塑造的角色很像,而那種認真勁兒,以及對表演藝術的熱愛,最終也對馬浩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熒幕上看到馬浩博的這封信,我們能清晰地感覺到,他不僅字跡清新,而且條理分明、充滿感情。
難怪馬少驊說起自己的兒子,那可真是一臉的榮光啊。他幸福地告訴大家,馬浩博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大數據研究生,而且還是國家重要的科研人員。
從老藝術家王心剛,到老戲骨馬少驊,他們都沒有讓子女「子承父業」。我覺得這是「負責」的一種表現。
一是對自己所敬畏的藝術的「負責」。
二是對孩子成長的負責。
在某個領域,並非父輩能大放異彩,那么子孫輩也同樣能做出成績。
與其讓子女在並不適合的演藝圈不尷不尬地待著,不如讓他們在更為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而那些不靠父母的孩子也的確更令人感到敬佩。
因為他們沒有活在任何人(包括父母)的光環之下,最終活出了自己的風採。
一切靠自己,多麼有志氣,又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反而是那些靠著父母的庇佑坐享其成的啃老之人,最終可能連自己的人生都沒有,多麼可憐又可悲?
各位覺得,是不是呢?
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參與討論這個話題。
文/DJ雅清編輯部:小靜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