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他全部演員(電影不完美但他完美)
2023-07-11 23:41:48 2
《覺醒年代》的豆瓣頁面,有一句經常被引用的短評:
「今天的大多數青年根本無法想像,他們在政治課上死記硬背的那些他們自己根本不相信的東西,曾經真的被一群人當作畢生的理想信念去奮鬥和犧牲。」
課本上的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領導五四運動,後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寥寥數語,和一張謝頂的照片。
與李大釗有關的記憶,是近代史必考題。
答案是《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歷史,已離我們太遙遠。
如果沒有影視劇的演繹,他們可能只是一個個生硬的名字,一些考點,幾道考題。
陳獨秀,能引無數同好競相追隨,一定是個魅力無邊的人。
《覺醒年代》于和偉將其演繹了出來。
李大釗呢?
他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怎麼能沒有一部傳記電影致敬他呢——
《革命者》
2021.7.1(大陸上映)
拍偉人傳記片也不算什麼稀罕事。
以亞伯拉罕·林肯為傳主的《林肯》,邱吉爾為傳主的《至暗時刻》,柴契爾夫人《鐵娘子·堅固柔情》。
拍人物傳記,對演員來說挑戰和機遇並存。
三位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加裡·奧德曼、梅麗爾·斯特裡普,都憑此獲得了奧斯卡影帝/後。
《革命者》的傳主李大釗,由演技派張頌文挑大梁。
此前,李大釗唯一影像曝光,你別說跟張頌文的扮相還真有點像。
張頌文演技厲害自不用說,除此之外他還有個特長,換角度思維。
他總是不斷地想,100年前的守常先生是怎樣的?
怎麼走路,怎麼吃飯,怎麼說話,直至把自己融化了,讓人物藉助他的軀體還了魂。
他的表演方式讓他尤其適合人物傳記片,大男主演得好,能激活整部電影,張頌文做到了。
但電影本身的問題也不能避而不談。
非線性敘事,打亂時空的戲劇結構,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讓電影在視聽上耳目一新。
然而,優點是它,缺陷也是它,目前豆瓣評分7.5分。
據本片監製管虎介紹,《革命者》原本是一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常規傳記片。
但李大釗的一生波瀾壯闊,常規敘事滿足不了,只得改弦更張,變成如今像一張思維導圖一般的敘事。
1927年4月26日,身在囚室的李大釗,距離被執行絞刑,還剩38小時。
在倒計時38小時裡。
囚房裡發生的故事,通過相似元素的蒙太奇,閃回到囚室外的世界。
用一個個場景和片段串聯起李大釗一生的縮影。
基本上李大釗與五個人物的交集,張學良、李慶天、蔣介石、陳獨秀、毛澤東,組成了整飭的五部分。
不再是上帝視角的全景展示,上至首腦,下至平民,多角度去看他。
聽起來是不是很複雜?
想法創新,落地不容易,搞不好容易亂。
前十幾分鐘剪輯些許凌亂,看得人有點雲裡霧裡,中間幾個鏡頭重複。
不知道是不是前面塞不下,後面顯得有些冗長,還有聲嘶力竭喊口號的嫌疑。
整體比較煽情,不帶紙巾不行。
但中間一個多小時,鏡頭和敘事的新穎、多義,還是給人帶來美感的。
如果你對鏡頭語言有比較高的要求,你可能會喜歡電影的敘事。
如果你比較看重故事的完整性,可能會有些失望。
近幾年,主旋律作品為了籠絡年輕受眾,多用革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
比如《覺醒年代》。
基調昂揚高亢,有純粹的革命情懷,激情澎湃的理想堅守。
越來愈注重藝術表現,油畫質感的畫面,浪漫格調的配樂,鏡頭裡豐富的隱喻與象徵。
《革命者》在故事的流暢度,劇情的邏輯上差點意思,但在藝術表現上的確值得一誇。
比如,陳獨秀在上海新世界,向市民遊客拋撒傳單的戲。
屏幕上放著卓別林的《流浪漢》,傳單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好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流浪漢》卓別林針砭時弊,諷刺資本家和統治者;
陳獨秀所撒傳單為《北京市民宣言》,施壓北洋政府,對其提出警告。
這個鏡頭達成奇妙的時空並置,意蘊豐富。
七一建黨節那天,「南陳北李破防了」上了熱搜。
于和偉和張桐在《覺醒年代》後,再次出現在舞臺上,觀眾控制不住淚水破防了。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故事,穿過100年的歷史長河走到了觀眾面前。
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好似從課本上活了過來。
1933年5月,魯迅為《守常文集》作序。
魯迅先生十分喜歡這個「誠實、謙和、不多說話」的老戰友。
寫道: 「他的遺文卻將永在,因為他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電影《革命者》的英文名「The Pioneer」,可譯為「先鋒」、「先驅」。
他在那個黑暗時代,像為人類「盜」取火種,帶去光明的「普羅米修斯」。
是先知,也是偉大的殉道者。
被捕入獄後,拒絕營救,他要用自己的死亡,喚醒麻木的民眾。
因為他早已悟到,革命不僅需要槍桿子,還需要流血,需要犧牲,那麼他李大釗願意做先驅者,願做第一人。
行刑時,二十幾個人,李大釗第一個走上斷頭臺,吊了三次,才斷氣。
李大釗女兒李星華回憶道:
劊子手對別人只施刑二十分鐘,而對他(李大釗)施刑長達四十分鐘之久。
張頌文拍這段的時候,親自上陣,脖子也沒有戴護具,即使吊著威亞,快速下墜帶來的衝力,卡在喉嚨上也是十分難受的。
張頌文說,「我很害怕,但我要克服我的害怕,因為李大釗先生是不會害怕的!」
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樂亭人李大釗,便是這樣的悲壯英雄。
《革命者》有缺點,但因為李大釗和張頌文的緣故,還是值得看的。
我們歷來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好像覺得不能被主流綁架,就要排斥主旋律片。
可是各個國家都有它的主旋律,我們很自然地接受英國拍邱吉爾,美國拍林肯,卻對推動自己國家進步的英雄人物,表示漠視。
事實卻是,所謂「自由」和「獨立」,恰恰是我們的英雄爭取來的。
80、90這一代,一出生就在和平、良好的政治環境中,一出生就有豐饒的物質條件。
他們幾乎都不如自己的父輩對革命先烈感情深。
爺爺奶奶說從前有多艱苦時,聽得耳朵起繭子的年輕一輩,可能恨都不得掉頭就走。
說實話以前我也不理解,為什麼可以為了信仰,命都不要?為什麼一個個都那麼堅定,堅信一定會勝利?
通過這些影視劇,我大概明白一些。
不是不怕死,而是民族已到危亡之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不是沒有懷疑和膽怯,而是勝利本就渺茫,血肉之軀怎敵得過槍炮子彈,只能依靠強大的信仰和革命樂觀精神,給肉體裝上堅固的鎧甲。
像魯迅先生說的: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骨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這樣的人,就是中國的脊梁。」
真的有這樣一心為民的人,每月180塊大洋的工資,花在學生運動和活動經費上,花在對同事的資助上,家裡卻經常揭不開鍋。
蔡元培校長知道後,交代財務部每月發薪時,預先留下部分工資,直接交給李大釗的夫人。
臨死前,洋洋灑灑兩千七百字的《獄中自述》,還在保護被捕的愛國青年:
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獲罪戾,則釗實當負其全責。惟望當局對於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則釗感且不盡矣!
圖源百度百科
李大釗在1916年發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又何嘗不是他自己。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
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
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