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創新之路》觀後感範文
2023-08-08 17:11:48 1
紀錄片既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方法」。下面請看網為大家整理提供的《創新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歡迎參考。
黨員《創新之路》觀後感【篇一】
紀錄片《創新之路》通過不同主題探索人類創新和財富相互成就的歷史,尋找創新生長的土壤,梳理創新規律,呈現創新的光榮與夢想。這也是中國電視界首次大規模梳理世界創新話題,涉及智慧財產權、大學制度、技術革新、創新制度等。
該片主創團隊由完成《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等重大選題的骨幹成員組成,並匯聚了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在創新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拍攝的國家和地區涉及中國、美國、英國、德國、以色列、日本、韓國等。
值得一提的是,《創新之路》這部紀錄片的文稿由吳敬璉先生親自修改。吳敬璉先生表示:「最近國家又提出了這個科技創新的規劃,我們怎麼能夠在吸取過去這個三四十年這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照別的國家的歷程,能夠取長補短,來加快進程。我們進科學院的時候,那個時候科學規劃,第一科學規劃頒布以後,都唱歌都唱得,要什麼趕上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這種教訓還是很多的,如果能夠,能夠做出一個片子來,從世界看中國,那世界的高度來看中國,使得我們今後的路走得更好、更有效,這個意義還是非常重大。」
黨員《創新之路》觀後感【篇二】
人類歷史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企業繁榮發展的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創新是一種理念,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綜觀現代企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主動,立於不敗之地。為此,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經營質量,努力實現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已經成為新時期企業發展的歷史選擇。
黨員《創新之路》觀後感【篇三】
中國科技部與央視2套合作,聯合製作了10集記錄評論電視片《創新之路》。本來,偶然從第六集《政府的作用》看到的。然後在網上搜索,從頭到尾基本上基本過了一遍。
感到這是一部做得不錯的電視片。當然,也存在一些硬傷,主要體現在對於創新的鑑賞力關注得不夠。
第一集差不多是個序言;第二集講述了近、現代科學發展背景(這是一個講技術進步的記錄與評論片,將科學視為基礎,並不計劃將科學當成創新的話題,按照中國的傳統,將科學研究歸入了「發現」範疇);第三集是「放飛好奇」,本節認為,講述創新來源於好奇;其實,科學發現的基礎來源於好奇,而技術創新並不完全源於好奇。定位不是很對。這一集還提到了熊.皮特的理論:經濟發展並不只是原料,工時,價格(可能還包括剩餘價值),而是具有原來不可預料的新元素(尚不明白中國社科院的朋友們如何協調這些這些新概念與《資本論》之中觀念的差異);第四集是「大學的作用」,還沒有細看。第五集是專利制度的作用,第六集是講政府的作用,這一集邏輯上不連貫,前面講「創新是可遇而不可求」,後半集則說要守株待兔(在後面第九集,施一公更明確提出,創新重點在人,而不是項目,這個思路其實是與第六集前半部思路完全衝突);第七集與第八集則說市場與資本的作用,這其實已經是創新的延伸處理了;第九集是「一個人的力量」,再一次強調了創新的個人作用(從思路到推廣),似乎沒有非常照顧歷史唯物主的臉面。第十集是「未來」,還沒有看,大概是預料未來的創新特點吧。
感到中國觀念在進步。該電視片其實關係到不少饒有興致的課題,當然本文無意對於與社會理論(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主義)密切相關的內容作深入探討。
有一點值得作簡短說明,那就是《創新之路》對於「創新鑑賞力」關注不夠。「創新鑑賞力」其實非常重要。鑑賞力不但關係到從事創新的人們選題、預判,直接關係到人們選題的取向,也關係到市場與投資人預判,準確的取向。如此重要的話題,居然編輯們沒有注意到。當然編輯們其實立即面對這方面忽視引起的苦果:由於編輯們的「創新鑑賞力」不夠好,題材選出問題了:例如其中說馬斯克打算送幾百萬人去火星,並形成自給自足的社會,顯得很沒譜,模糊了「創新」與「信口開河,異想天開」界限,這與該片相對嚴肅的論題顯得協調。如果編輯具有良好的「創新鑑賞力」,如此不靠譜內容應當毫不猶豫地過濾掉。可惜,編輯不太重視這個「鑑賞力」,因此問題在所難免,當然也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