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2023-08-08 11:49:39 1
《我的戰爭》拍出了戰爭的殘酷性、戰爭的真實感,跟以前看過的影片感覺不同。下面請看為大家帶來的我的戰爭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一
由彭順執導,劉燁、王珞丹等主演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我的戰爭》將於15日起在全國上映。日前在京舉行的映前研討會上,專家認為,影片的突破點在於真實再現了戰爭對生命的殘酷絞殺,最大限度地逼近戰爭的慘烈和殘酷。
出品方中影集團介紹,《我的戰爭》是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而作,講述了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說,影片以「我」的視角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對人、對美好事物的巨大傷害,讓人們以新的視角看待這場影響了中國和世界格局的戰爭。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這部電影把戰爭的殘酷性、真實感拍得非常到位,給人強烈的震撼。「結局也突破了『英雄不死』的常規,跟以前的電影所建構出的戰爭英雄主義的想像不一樣。」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說,影片對戰爭和人情的描寫是「進入式」的,在當下社會心理和藝術的把握上也是有進入感的。
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二
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想必就是這般場景。誠然,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好的指揮者比驍勇的士兵更加珍貴。不過,在回憶猛將之勇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無論戰役戰術的指揮多麼精妙到位,最終執行命令血肉相搏的,永遠是基層士兵們。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就破天荒地淡化了決策層的運籌帷幄,而是藉助普通士兵的雙眼,將那段早已逝去的異國戰史中的艱辛刻畫得入木三分。雖然少了大手一揮之下十萬大軍齊頭並進的豪邁,也難以看到一道電波決定了萬人生死之別的大場面,但是劇中普通戰士們親歷的跋涉與煎熬,卻濃縮升華了那場戰爭的最根本意義——榮耀屬於中國,光榮屬於士兵。
這些戰士不是「美國隊長」一般的超人,也不是「蘭博」一樣掛滿先進武器的肌肉架子,更不是集所有英勇氣概於一身的高大全形象。這些勇敢而難免膽怯的漢子們,這些對祖國和戀人都充滿了熱愛的年輕人們,為了在戰爭中實現各自的理想,在不經意間走到了一起,最終成為彼此的依靠。
戲裡有粗人,食炮火硝煙而成長。他似乎為戰爭而生,從來不在意下一個瞬間自己會不會魂斷他鄉。然而,這樣的戰爭他似乎並沒有經歷過,比自己想像中兇悍太多的敵人讓他感到了死亡的威脅。經歷了彈盡糧絕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像當初那些單純的戰士們一樣,懷揣著熾烈的信仰之火驅散恐懼與不安,重新走入槍林彈雨之間。
戲裡有女人,還是文藝工作幹部。她喜歡勇士們的粗獷與豪邁,深愛著所謂「粗人」身上的英武之氣。她雖然心直口快,雖然潑辣直爽,但是在戰爭的血肉橫飛中,她的內心深處深藏著作為女性的無限溫情。無論是樸實而憨厚的老兵油子還是沉默的孤兒小戰士,還是她心心念念的愛人與姐妹,都給她足夠的理由善待呵護。
戲裡甚至有天真的小姑娘和文弱書生,這些在以往的戰爭片中絕對不是什么正面角色的「弱者」卻在無數的生死考驗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位置。一個像一朵溫室中的花,另一個像一顆長在花田中的草,他們本不屬於這場戰場,他們本來可以花間月下享受甜蜜的熱戀。他們的心中有崇高的信仰?我想未必,在他看來,自己的勇敢也許僅僅是為了不辜負她的期待。然而就是這樣的期待,讓一個書生化身為可怖的猛士。
影片沒有過多大型戰役的演繹,也沒有太多歷史意義的闡述。在這些普通人眼中,這場戰爭——我的戰爭並不是驚濤駭浪一般的史詩,僅僅是為了生存和小小的理想進行的一連串奮力與堅持。片中大人物的映像很少,也不具備什麼強大的號召力,而戰爭場面,也談不上宏大血腥。
那這部片子意義何在呢?片中的人物:小連長、老兵油子、文工團姑娘、文藝小青年...和將帥們比起來真的是微不足道,在他們的徵戰生涯中甚至不值一筆,然而這種渺小,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顯得又是那麼真實。對於我們而言,這才是最真實的戰爭寫照。
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他們不必向著炮火前進,也不必看著自己的兄弟姐妹死在面前。然而,這就是戰爭,他們別無選擇。
在他們的眼中,戰爭是一場災難,但是想走出災難,就必須戰鬥下去。
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三
確實是因為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太久太久沒有被搬上銀幕,所以,無論這部《我的戰爭》最後的票房如何,都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當然,在今年春夏之交時播出的電視劇《三八線》也是關於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創作的一個非常重要事件,而且,從劇集的水平看,它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期待,尤其是劇中的那首主題曲《山河已無恙》很快風行,更是證明它有多麼的深入人心。
剛剛,電影《我的戰爭》的一部宣傳短片,因為其中出現一些令南朝鮮政府(和中國公知)非常不適的內容,而又引發了網上爭議,在片中,一群到首爾集體旅遊的中國老人,在一輛大巴車上與一位南朝鮮美少女導演逗趣,他們說,許多年前自己曾經來到過首爾,而那時的首爾還不叫首爾,而是漢城,那時他們進入漢城時根本不需要護照,他們是扛著槍和紅旗進來的,哈哈哈,畫面上一片祥和。
這是一部對歷史非常負責任的宣傳短片,雖然它也被某些中國人自己譴責為對南朝鮮不恭,這只能說,有時候人們說自己喜歡真實的東西的語調都是裝出來的,他們其實只喜歡令自己愉悅的真實,而已。
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攻下了南朝鮮的首都漢城,曾是一件非常震動世界的大事,而且,在一向以國土防禦為戰略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以進攻者和戰勝者的姿態,端著槍扛著炮殺入敵國首都,這幾乎絕無僅有----但很可惜這麼一段如此光榮的歷史,連我們自己都給它給埋沒了幾十年。
劉燁在《我的戰爭》裡飾演的志願軍某部九連連長孫北川和他的連隊,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的1952年帶兵進入朝鮮的,那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打贏了數次與聯合國軍(美軍)的大型戰役,九連的任務很快與美軍的一個師部聯繫在一起,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
據網絡上資料,《我的戰爭》的故事來源於巴金的小說《團圓》,也就是曾經非常著名的抗美援朝電影《英雄兒女》的原型故事,原來的故事是講一個志願軍將軍在朝鮮戰場上與女兒重逢的事,只是在《我的戰爭》裡這位將軍的女兒不幸在戰場上犧牲,而在《英雄兒女》裡則並非如此,這兩部電影對原型故事都進行了較大的改造,《英雄兒女》裡塑造出了中國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戰爭英雄王成(劉世龍飾),而《我的戰爭》裡塑造了九連連長孫北川(劉燁飾)。
孫北川,一聽名字,就是典型的四川人,北川縣人,片中暗表,他與女主角孟三夏(王珞丹飾)都來自於四川,而且是一河之隔的老鄉,他們於戰火紛飛的朝鮮前線相識、相愛,短暫的愛情陪伴孫北川歷經了最為艱難困苦的戰場時間,不幸的是,最終孫北川都不能再回到祖國的土地,不能陪伴他的愛人,而與王成、邱少雲、黃繼光和毛岸英一樣長眠在朝鮮戰場上。
其實,這樣的孫北川與電視劇《三八線》裡的那位連長,由戰衛華飾演的志願軍連長張達鐵的經歷非常相似,只是張達鐵的連隊更早時間進入朝鮮。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我相信,這將是未來中國影視劇史上的一個新的創作高地,而《我的戰爭》和《三八線》都只是拉開了它的序幕而已,劉燁飾演的孫北川和戰衛華飾演的張達鐵是否能如當年劉世龍飾演的王成一樣名垂史冊,這還要看這些影視劇本身的藝術品質,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它們和他們終於拉開了序幕,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在前面說了,中國曾有一批老軍人,當年曾扛著炮端著槍進入了南朝鮮的首都漢城,就這麼一段輝煌的歷史,這麼長時間以來卻不能在中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被正面表現,這種歷史的遺憾之大不但在於讓我們有愧於當年那些為了新中國的和平與安全血戰朝鮮半島的志願軍英雄們,更是有愧於歷史,因為我們沒有真實地再現歷史,而是在湮滅一段歷史的真實。
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裡,張涵予和鄧超曾經在銀幕上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留下一段光彩的故事,但這一隔,到今天劉燁(孫北川)的出現,又是七八年過去了----我相信,如此歷史和現實的遺憾應該再不會重演了,在中國電影和電視劇中,這樣的志願軍英雄很快會越來越多起來。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