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懸疑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懸疑電影可以如此讓人著迷)
2023-07-18 03:05:49 1
曾經有位小說家說過:所有的故事,其實都是懸疑故事。愛情故事中,男女主角究竟如何才能在一起?諜戰故事中,誰是間諜?偵探故事中,誰是兇手?等等。幾乎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個懸念。因為只有懸念,才會使得讀者有好奇、有期待、有讀下去這個故事的欲望。
而在這個大片過剩的時代,單純的視覺震撼,已經不能滿足觀眾。對相反,層層疊疊的懸念,其實比槍戰和追車更加扣人心弦。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懸疑電影已經成為主流的電影類別,今天我們就跟著影史的步伐,看看不同年代所誕生出的懸疑傑作。
《後窗》,1954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
說到懸疑電影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無疑是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星。希區柯克之於懸疑電影,猶如巴赫之於古典音樂。可以說,希區柯克憑藉其獨特又超前的懸疑手法,將懸疑電影這個類目帶到全新的高度,同時又賦予了其藝術性,甚至啟發了後世所有的懸疑電影。
而在希區柯克眾多的傑作中,這部誕生於1954年的《後窗》正是希區柯克的代表作。人類生來就有一種偷窺他人秘密的好奇心理。在《後窗》這部電影中,主角傑弗裡在家療養腿傷,終日無所事事,隔窗眺望,以窺視鄰居家動靜為樂事。一次偶然的機會,這個足不出戶的「業餘偵探」,竟然在眼皮底下偵破了一起兇殺案。
影片營造出的氣氛很讓人有冷眼旁觀,超然物外的感覺,影片沒有外景,就是傑夫小小的公寓和幾個窗口,房客們的生活無所遁形,從而形成出一種猶如舞臺劇版的戲劇張力。而這部把偷窺與謀殺進行饒有興味地組合的影片是希區柯克後期作品的典範。平凡甚至乏味的生活背後的謀殺,帶著些微陰暗面的幽默,精巧的故事設計,出人意料難以預測的結局,都深深打上了希區柯克作品的烙印。
《閃靈》,1980
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
對於《閃靈》這部電影,你很難用簡單的一個類別將其概括,它是恐怖片、它是懸疑片,甚至是帶有哲學色彩的劇情片。這部改編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說,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電影,在上映之初並未收到應有的重視。但後來《閃靈》慢慢發酵,觀眾每隔幾年就會把《閃靈》拿出來重新解讀,直到今天,《閃靈》中的隱喻和哲學,都隨著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在不斷變化,到現在,沒有人能動搖《閃靈》殿堂級的地位。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傑克攜妻子溫蒂、兒子丹尼到科羅拉多州一家名為「遠望」的大酒店中看守空蕩蕩的房子。來到這裡不久,丹尼就看到了許多怪事,最讓他感到恐怖的景象是如同從閘門中傾洩出的鮮血湧出電梯的門縫,淹沒了走廊。他還看到死在利斧之下的一對雙胞胎姐妹的幻影。傑克慢慢變得瘋狂,想殺死妻子和兒子。他殺死了趕來的黑人廚師長。最後他持著斧頭追趕兒子丹尼,在深雪覆蓋的迷宮中,丹尼掩蓋了自己的足跡,逃回到母親身邊,而傑克則因迷路而凍死。
《閃靈》小說原本是一部純超自然現象,並且充滿了鬼怪的作品,男主是完全被詛咒發瘋,沒有精神病。但電影中導演豐富了男主的人設,加入了精神分裂症狀,也把鬼怪和超自然現象弱化,平衡了作品所有的詭異事件,顯得更為神秘而真實。而更突顯斯坦利庫布裡克才華的地方,是電影《閃靈》改編的那些橋段,成為了日後影片極為經典的標誌。
《神探》,2007
杜琪峯執導
港片中,警匪片一直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可以說代表著港片獨特的風格和味道。2002年,一部《無間道》振奮了全世界的神經,成為傳世的經典。其實在港片長河中,還有這樣一部犯罪神作,它看似瘋瘋癲癲,卻被影迷奉為「港版盜夢空間」,那便是杜琪峯與韋家輝在2007年合作執導的《神探》。
《神探》裡的劉青雲,有窺見他人內心陰暗面的天賦,這些陰暗面被韋家輝變成一個個具象的心魔。林家棟的七個心魔,有男有女形象各異,林雪貪婪膽怯、張兆輝衝動兇暴、劉錦玲冷靜狡詐……它們會互相配合,會單打獨鬥,也會相互衝突,比如餐廳裡林與安志傑的對話,廁所裡與劉青雲的交鋒。有趣的是,人的本性也如心魔般,是一個平等的存在,林家棟的本性在丟槍事件後就迷失在樹林中,身軀被心魔所控制。
杜琪峯拍電影總是能將複雜的東西簡化,有條有理地給你講透講明白,連人性內心這樣虛無的東西仍然能夠用畫面將其表現出來,讓觀眾能夠輕易看到,如此講故事的能力少有導演能出其右者。從來沒有用如此直觀的方式來表達人性的複雜性,你永遠不知道你自己的內心究竟隱藏著幾個人,也許有一部分永遠都不會暴露出來。從《神探》可以看到銀河映像一步步前進的腳印,用一個個超越來延續它的輝煌。
《盜夢空間》,2010
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
諾蘭或許是在好萊塢資本的操控下為數不多能夠保持一些作者性的導演了。這裡的「作者性」體現在他擅長把玩電影中的時空。前有《記憶碎片》裡記憶與時間的角力。後有《敦刻爾克》中「一周,一天,一小時」。《盜夢空間》介於這些作品之中反而可以算作是最有趣的一部了。
一旦進入到影片中的敘事邏輯,觀眾便會迷戀和沉浸在柯布所提出的「三層夢境」,義無反顧地跟隨主人公制定遊戲的規則又不斷的打破和重啟。以至於電影結束後,觀眾所糾結的點依舊是柯布最後到底有沒有回到現實、那個陀螺到底有沒有停下。反而忽略的電影的本身那個平庸的價值觀輸出以及對於兩性關係中,對女性的一絲矮化。
在完成蝙蝠俠兩部曲後,諾蘭搬出了自己16歲就開始構思的故事《盜夢空間》,而這次的載體則是夢境,這部片子卻算不上諾蘭式的非線性,但是一層套著一層的夢境,男主的內心衝突、現實與夢境的表現、以及具有爭議性的結局上面,無不體現著諾蘭的編劇與拍片風格。
寫在最後
希區柯克曾經說過的一條在營造懸念上最出名的一條理論,如果有三個人在玩兒撲克牌,在牌桌下有一顆炸彈。如果你只是講述三個人玩牌,然後突然爆炸了,那麼故事就毫無懸念。但如果你事先將炸彈的存在告訴讀者,然後再展示三個不知情的人玩兒牌,那麼觀眾就會時時刻刻關心炸彈什麼時候爆炸,這就是炸彈理論。懸疑電影之所以吸引我們,正是因為其對未知的步步逼近,在這個角度看,真正優秀的懸疑電影,是不怕劇透的,因為最刺激的部分,正是電影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