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珍銀河太空旅遊計劃(真相與常識51)
2023-07-17 22:50:27
北京時間7月11日,英國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的「團結」號太空船完成首次滿員載人太空試飛,搭載4名乘客和2名駕駛員,其中包括70歲的維珍銀河創始人理察·布蘭森。
除維珍銀河外,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藍色起源公司等多家私企也在積極開發飛行器,搶佔商業太空旅遊先機。
據悉,埃隆·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於今年9月搭載4名公眾進行為期3天的太空之旅,而藍色起源公司的「新謝潑德」則將於本月20日進行首次載人試飛,其創始人、亞馬遜公司前執行長傑夫·貝索斯將搭乘「新謝潑德」飛行器參與。若能成功,這意味著人類亞軌道太空旅行的大幕正式開啟,普通民眾進入太空的時代到來了。
三家方式有何不同?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將遊客送入近地軌道,可以說是真正的太空,而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都是將遊客送入距地面100千米以內的亞軌道,嚴格說來是地球大氣層和太空的過渡區。不過,二者實現方式又有所不同。
藍色起源是使用火箭將載人太空艙垂直發射到地球上空約100千米處,隨後太空艙進入幾分鐘失重狀態,再在降落傘緩衝下返回地面。
維珍銀河則用雙體運輸機搭載太空船升空,在距地面約15千米的高空釋放。隨後,太空船啟動發動機加速至音速的3倍以上,數分鐘後關閉發動機,藉助慣性繼續爬升。在到達距地面約80千米以上高度後,乘客可經歷數分鐘失重狀態,此後飛船緩慢轉向、滑翔下降並降落在地面。
太空旅行是何體驗?
新華社記者曾在一次採訪活動中體驗過藍色起源「新謝潑德」載人太空艙實物模型,在地面模擬長約11分鐘的「太空之旅」。載人艙小巧精緻,設計精密,可容納6名乘客,其落地觀景舷窗面積約為波音747飛機舷窗的3倍,便於太空觀景。
記者落座後,倒計時提示火箭即將「升空」。座椅前的液晶屏展示火箭點火、發射、升空的畫面,並顯示飛行器高度、速度等實時數據。幾分鐘後,屏幕提示火箭助推引擎熄滅,箭船分離,飛行器已到達100千米左右高度。
此時,飛行器內的乘客進入約4分鐘的失重狀態,可解開安全帶在太空艙裡飄浮。隨後太空艙開始「返回」地面,有類似乘坐過山車時自由落體的感覺。
太空旅行為何吸引人?
太空旅行最吸引人的地方有兩個方面:一是體驗獨特的失重環境,二是在太空欣賞地球美景。
從這兩個方面來講,並不一定需要進入環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才能實現。當一個飛行器在大氣層內利用火箭加速,並在火箭關機時達到3倍聲速以上的速度,就有可能衝出大氣層,其最高點達到80公裡或100公裡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火箭關機後乘客就能體驗到數分鐘的失重感覺。而飛行器飛到最高點附近時,能夠看到與在軌道飛行航天員完全相似的場景:弧形的地球邊緣和漆黑的太空。
由於這一過程只需要達到1公裡/秒多一點的速度,因此,遠比進入軌道的火箭更容易實現,而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也沒有嚴重的氣動加熱,能夠較為安全地返回地面。
太空旅行並非新鮮事物
其實,在維珍銀河公司和藍色起源公司嘗試開展亞軌道太空旅行業務前,人類已經完成了數次亞軌道太空之旅,且都是由美國完成的。
上世紀60年代,蘇聯航天員加加林完成人類首次軌道飛行後,由於當時美國的火箭運載能力還不夠,但又急於送人上太空。因此,在1961年5月和7月,分別利用紅石運載火箭將謝潑德和格裡索姆乘坐的水星飛船送入亞軌道,其最高點分別達到187.5公裡和190.31公裡。由於亞軌道飛行的彈道特點,兩名航天員在返回時承受了超過身體重量10倍的巨大過載。
而太空旅行也並非新鮮事物,早在2001年,美國億萬富翁丹尼斯·蒂託花了2000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載人飛船奔赴國際空間站,進行了為期8天的太空之旅。
這樣的旅行並不僅蒂託一人。從2001年到2009年,這樣的旅行一共進行了8次,來自美國微軟公司的富豪查爾斯·西蒙尼,在2007年到2009年進行了兩次這樣的太空旅行。
太空旅行仍是富豪的遊戲
儘管太空旅行十分誘人,但幾分鐘的太空遊票價不菲。據美國媒體報導,維珍銀河的太空遊票價目前定價每張約25萬美元,已有超過600人預訂;藍色起源首次載人試飛的票價競拍到每張2800萬美元;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載人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船票」為每張約5500萬美元。
由於當前任何一種能夠載人進入低地球軌道的運載火箭,都要消耗數百噸推進劑,而火箭技術和火箭發動機技術的複雜性,工作環境的惡劣性,以及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危險,即便採用了可重複使用技術,進入軌道的成本也遠遠高於火箭所消耗的推進劑成本。
另外,進行軌道太空旅遊的成本還不僅僅在於火箭,承載乘客的載人飛船的成本甚至比火箭更高。由於飛船需要維持乘客生命的環控生保系統,以及用於安全返回的推進、防熱和降落傘等,再加上運營過程中發射場、測控支持等方面的開銷,可以預見,軌道旅行仍將是富豪的遊戲。
綜合自中國航天報、新華社
編輯:範家樂
圖片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