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由來是什麼(百科光陰到底指的是什麼)
2023-08-13 06:04:26 1
本系列文章為個人閱讀《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讀書筆記,第一章為中國簡史,因為過於簡略,故而沒做筆記,徑直從第二章:《古代的廁所長什麼樣子》開始。
本文為第三十五章:《古人如何看時間》的讀書筆記。
註: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相關書籍和網絡,如果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近復 說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話題是《古人如何看時間的》。
我們提到時間有一句話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不知道大家想過沒,這個光陰它當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跟時間掛鈎?今天我就著這個點來給大家聊一聊古代關於時間的這點事。
在講古人如何看時間之前呢,我們得來看古人是如何測算時間的,不然連時間都不能測,你怎麼看時間呢?古人最早是如何測算時間的呢?非常的簡單,就是觀測太陽,利用太陽照出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測算出時間。
為了方便測算我們聰明的古人在周代就發明了日晷,這個東西就專門來測量太陽的影子長度和方向,所以在3000多年前我們古人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測量時間了。
它具體是如何使用的呢?日晷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所以在上面畫了12個格子,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時辰,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
在每一個格子裡面又畫了不同的幾個小的刻度,一個刻度合今天的15分鐘,所以古人把15分鐘叫一刻或者是一刻鐘,當然今天也有人這麼叫,比如10點45就會說還有一刻鐘到11點。下回再有人說這個刻是什麼意思,您就可以告訴他,那是日晷上最小的刻度。
那麼說到這我們就把光陰這個詞彙進行一下解讀。古人測量時間是看光的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那麼自然,光陰的意思就是光留下來的影子,那為什麼又說寸金難買寸光陰呢?因為古人是用日晷來測量時間的,一寸光陰說的就是光在日晷上留下來的影子長度,正因為這個背景,所以古人才把時間和光陰進行等同。光陰在今天可能是一個有文學性的表達,但是在古代,確確實實的事忠實地記錄了時間測量的樣子,這不禁讓我想起《射鵰英雄傳》裡面大家覺得九陰真經深不可測,連經文都看不懂啥意思,但沒人覺得奇怪,最後發現經文是梵語音譯寫的,讓印度人翻譯過來就十分明晰了。越是模糊的東西反而就越覺得有意思,
雖然日晷這個設計巧奪天工,但是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這種工具跟陽燧一樣,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如果陰天下雨,這個日晷就失效了,但是時間是不隨天氣變化而變化的呀,陰天大家一樣需要時間,所以古人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於是發明了漏刻。什麼是漏刻?它是有兩個銅壺一上一下,上面的銅壺通過管子把水注入到下面的銅壺裡,下面的銅壺裡有一個帶有刻度的尺子,隨著下面銅壺的水越來越多,就可以測量時間了,因為它測量時間的方法十分有特色,所以古人又把它稱為銅壺滴漏。
這種方法雖然不受天氣影響,但在早期的時候誤差比較大,因為水位不同導致壓力的不一樣,水位高時漏得快,水位低時漏的慢,所以說早期測量的誤差還是比較大的。
到了東漢的時候,張衡就把滴漏漏壺設計成了二級漏壺,也就是說再加一個漏壺,之前是兩個壺組成的,現在是三個壺組成的,增加了一個漏壺,讓水面的高度就變小了,流速就更均勻,減小了時間誤差。
到了宋元時期,漏刻就改成了更為精確的四級漏壺,這種漏壺的精密程度已經完全足夠古人使用了,所以說測量時間看起來好像很高科技的東西,但是在古人眼裡也不是什麼大事。
說完了測量時間,我們再來聊聊古人如何看時間。把時間測出來了之後,得給人用呀,我們怎麼把這個時間通知給大家呢?古代也沒有手錶,古人怎麼看時間的?這個時候就要提到了我國很有趣的設計叫鐘鼓樓。鐘鼓樓是形成於漢代,早期只為皇家服務,後來在唐代的長安也設置了街鼓,也就是說在街邊也設置了鐘鼓。
鐘鼓樓是如何運行的呢?它是白天敲鐘報時,白晚上敲鼓報時,我們有一個成語叫晨鐘暮鼓,今天人覺得這個詞彙好像描繪的是僧人清修的生活作息,其實早期說的就是鐘鼓樓的報時系統。
既然鐘鼓樓早期是皇家特有,為什麼唐代有在街邊設置街鼓呢?因為唐代開始實施宵禁,暮鼓敲完了之後就不允許上街了,你可以在你這一個坊裡進行夜晚的活動,但是你不能超過你這個範圍,不能離開這個片區。曾經就有人因為醉酒犯了宵夜而當場被杖殺,可以看到在唐代如果你不遵守宵禁,還是挺危險的。
到了宋代這個情況就有一定的變化了。因為宋代把宵禁給取消了,城市生活空前繁榮,夜貓子有很多,這樣一個暮鼓就不管用了,因為以前你敲完暮鼓是不允許上街的,接下來的時間就不用報了,到了宋代是沒有宵禁了,所以說你是需要夜間報時的,這個時候怎麼辦?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職業叫打更。
在古代打更多是由寺廟的僧人,一邊拿著鐵牌子或者木魚沿街報時。具體怎麼報時呢?古人把夜晚分為五更,每更一報,因為用手裡的木魚或鐵牌走街串巷的敲響報時,所以這些人又叫做打更人。當然這裡多說一句的是,這些人也不是白天就沒事了,除了晚上報時間,白天也是當天氣的預報員的,所以這些出家人也不是白拿薪水,還是要幹活的。
到了元明清的時候宵禁又回來了,而且更為的嚴苛,這樣鼓樓又更加地起到了一個作用,而且在這個時期鼓樓推廣力度空前提升,除了都城之外,很多的大城市也開始有,並逐步向全國普及,比如今天的西安的鐘鼓樓,很多人以為是唐代的,其實不是,是明代才開始有的。
到了明代中葉的時候,也就是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自鳴鐘送給了萬曆皇帝,從此,自鳴鐘也逐步作為商品在中國普及開來。
到了清代以後,貴族們開始普遍使用鐘錶作為看時間的一個工具,而不再使用我們傳統的這些東西。
到了我們今天更是已經完全淘汰了這些傳統的時間工具,任意一個電子設備都可以看時間,這些東西已經徹底離我們的生活遠去了,最好的情況也只是變成了一些景區。
說完了皇家的看時間系統,我們來說說民間,無論是日晷、漏刻還是自鳴鐘,這對於民間來說都是成本過高,那民間自己需要看時間的時候使用的事什麼工具呢?其實這個東西大家也都能耳熟能詳,比如某兩個人比武的時候,一般會說限時一炷香,沒錯,香就是古代民間的時間工具。
在古代比較簡便的計時工具是燃香,也叫做一炷香的工夫。當然,也不是什麼香都能用來計時的,專門用來計時的香被叫為叫更香,這個更字指時間刻度的意思。我們在電視裡看到一炷香的功夫是這個香消滅了,其實並不是,而是燒到了相應的時間刻度。
更香跟普通香比的區別在哪呢?更香是用燃燒速度比較均勻的木材製作的,在測量時間上不會存在較大的誤差,有的更香甚至嵌有金屬珠的,燒到了固定時間這個金屬珠就會掉落,用以提醒時間,別小看這麼一炷香,其實技術含量可不低。
這個香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才有的。我們知道佛教對於時間的精度是要求很高的,比如說一彈指是7.2秒,一瞬間是0.36秒,一念的是0.018秒,正因為對於時間精度的不斷要求,所以促使他們在計量時間的工具上不斷精進,但是對於我們民間來說這種精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所以實用的燃香計時在我國民間得到了普及,再加上這個東西價格很親民,明代的時候一盤更香是三文錢,能用一晝夜,這可是相當的便宜了,所以在民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著更香在民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宋代的時候這個東西開始遠銷海外,從中國走向世界了。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評價說:吾人從未見其有大差誤,此發明可代自鳴鐘。可以想一想,一個外國人都能有這麼高的評價,這個東西它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會有多大,雖然自鳴鐘要更加的好用,但是它成本高,我們這邊採用了一個更加低廉的成本,但是也能起用一個類似的效果。
當然,這些東西就是有千般好,都已經留在了歷史的塵煙裡。我們現在基本都用鐘錶,甚至為了追求效率連錶盤的表也逐步被淘汰,現在大面積流行數字表。對於中國人來說,時間還算是有點詩意的東西,但是現在徹底淪為了冷冰冰的數據,不過近些年現代人又開始重新提倡慢生活,如果當你有能力慢下來的時候,不妨再用這些東西計時比如更香來看一看,或許會讓生活有一點不一樣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