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白鹿原黑娃最後怎麼樣(讀白鹿原引起的思考)
2023-07-10 19:05:46 1
《白鹿原》中的人物個性,各個鮮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使讀者看完後還有很多回味。一直難以理解的是白孝文這個人物的墮落與陰險是怎樣形成的?
白嘉軒是一個正直、善良的族長,白孝文和白孝武在他的教育下,自幼跟隨朱先生認真讀書,尤其是白孝文,老成持重,是一個很好的接替族長的理想接班人。為什麼會墮落成如此不堪?最後瀕臨死亡。
書中對白孝文貪色開始做了鋪墊,剛結婚時,原來對女人一無所知的白孝文嘗到了男女之事的甜頭,所以婚後房事過勤,每天臉色很不好看。被白嘉軒發現後,及時讓仙草和白趙氏制止了。在他身上沒有更多的墮落的原因。但最終還是墮落了,因此,讀此書有以下幾點體會:
1. 一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如果都是正面的,遇到問題很容易被俘虜
他深受禮教管束,老實憨厚的個性一旦被另一種思想所激活,後果不堪設想。
人的多面性告訴我們,人不能簡單地用好人或者壞人來定義。
俄國作家託爾斯泰曾經說過:有一種極為常見而且流傳很廣的觀點,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和確定的品性:有善良的,有兇惡的,有聰明的,有愚蠢的,有精力充沛的,有冷漠疲沓的……
其實,人不是這樣。我們談到一個人,可以說他善良的時候多於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於愚蠢的時候,精力充沛的時候多於冷漠疲沓的時候,或者剛好相反。如果我們談到一個人,說他善良或者聰明,又談到另一個人,說他兇惡或者愚蠢,那就不對了。
人好比河:所有河裡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狹窄,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寬闊,有的地方水流緩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澄,有的地方河水冰涼,有的地方河水混濁,有的地方河水暖和。
白孝文老實憨厚,人性中善的一面一直佔上風,被田小娥勾引後,壓抑已久的另一面露出,變得狡猾險惡。
但是書中對他的變化缺少更多的理由,一個長期受正統教育的人為什麼會一下子就墮落,只是因為貪色嗎? 人性更深層次的挖掘似乎沒看到。
人性是複雜的,不能簡單地用好人壞人來評價和衡量一個人。人從小要接受正面教育,但是不能太單純。
2. 人一旦生存遇到問題,會幹出違背自己良心的事。
白孝文和田小娥被白嘉軒在祠堂進行了族規懲罰後,自暴自棄,抽大煙,什麼都不幹。用田小娥自己的話來說:我沒偷旁人一朵棉花,沒偷扯旁人一把麥秸柴火,我沒有罵過一個長輩的人…白鹿村為啥容不得我?…我不乾淨,說到底我是個婊子。可黑娃不嫌棄我,…你怎麼還要拿梭鏢刃子捅俺一刀?
田小娥並不是一個居心叵測的壞女人,她一個弱女子一個人生存靠色相來維持生活,她和別的受到族規懲罰的人相比,能夠活下來,是因為靠出賣肉體受到鹿子霖的關照,他答應鹿子霖去勾引白嘉軒是為了讓黑娃儘快回來,並沒有其他目的。她是因為生存得很尷尬,才答應鹿子霖去陷害白孝文,讓白嘉軒臉上蒙羞。
她的一切行為都是生活所迫。包括開始和黑娃的相遇,她只是一個富貴人家不受待見的妾,沒有任何地位可言。
當在生存擺在第一位的時候,人不會要臉。生命才是第一位。
3. 人幹壞事一旦嘗到了甜頭,很難再回頭
白孝文的本質並不壞,可後來為什麼會如此墮落,最後成為陰險狡詐的人,他的墮落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所謂的好人,在外界給了一定的條件後,他也會有陰險狡猾的一面,也會變壞。尤其是當這種行為嘗到一定的甜頭的時候,就會膨脹,就會泛濫。就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而絲毫不覺得自己違背了良心和道德。
白孝文不僅和小娥有苟且之事,而且絲毫沒有廉恥之心。直到他吸食鴉片成癮,面臨死亡,他沒有半點悔改之意。這足以說明,到死他的善良的一面也沒有被喚醒。被救出以後,他後來的一帆風順更給了他做壞事的理由。因此導致了最後黑娃被殺。自古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說明一個人做了壞事,嘗到了甜頭,是不會輕易悔改的。
4. 黑娃的結局發人深省
作者筆下的黑娃是一個頭腦簡單,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人。
他雖然不甘心給人打工,但是最終目的就是蓋兩間房子,把日子過好。他沒有處心積慮地搶別人的老婆,也沒有特意上山去當土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他對自己的日子為什麼過不好,沒有像白靈、鹿兆海、鹿兆鵬那樣接受新思想的年輕人一樣,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直到他後來當了營長,他也不是要有意和誰作對。所以在鹿兆鵬對他進行策反時很容易。直到最後革命勝利了,馬上就要過上他想要的好日子了,卻遭到白孝文的陷害,讓他成了被鎮壓的對象,最終成了刀下鬼。
黑娃死的很冤枉,他死的莫名其妙,致死他都沒明白他到底是怎麼死的?黑娃敢於和命運抗爭、善良、講義氣,身上有很多可愛之處,但是到頭來卻不得好死。為什麼?歸根結底是,他沒有頭腦,簡單到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可悲!可嘆!
人如果頭腦太簡單,會遭人算計,除非你總沒有出頭之日,甘心過底層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