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國最新電視劇抗日片(電影神鞭故事還原義和團)
2023-07-10 05:39:57 1
有網友曾說過,不愛看那種動不動就從電影裡提煉出這個意義那個含義的影評。其實筆者也不愛看這種影評,過度升華電影主題有些時候確實顯得挺矯情的。
不過,有些電影雖然看著娛樂性挺強,但人家還真就是帶有深刻含義的,只是由於電影劇情太過於精彩,有些時候反而讓觀眾忽略了作者想說的話。
本文要說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1986年上映的經典電影《神鞭》。
一、創作背景和劇情
《神鞭》取材於同名小說,天津著名作家馮驥才的《神鞭》。
故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清戊戌年,賣豆腐的傻二用祖傳的「辮子功」教訓了估衣街混混兒玻璃花,玻璃花為了找回面子重返估衣街想盡各種辦法要打敗傻二。他分別請了「彈弓王」戴奎一、津門武林宗師索天響和日本浪人佐川來幫忙,但這些人都被傻二一一打敗,傻二隨被全天津推崇,得到了「神鞭」的稱號。
第二部分,庚子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傻二在妻子菊花(曾被洋人侮辱)的鼓勵下參加了義和團,身先士卒率領團眾在紫竹林大戰八國聯軍,義和團傷亡殆盡,傻二受傷昏倒,醒來後發現辮子已經被打斷,傻二不知所蹤。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到來,玻璃花搖身一變成了革命軍,他剪斷了傻二嶽父、老學究金子仙的辮子,金子仙精神崩潰。玻璃花被菊花引到傻二面前,此時的傻二已經剪掉了辮子改用雙槍,神鞭變成了神槍。
馮驥才寫這部中篇小說是在1982年,此時社會上有很多人對改革開放的前景依然持懷疑態度,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氣象也多持批評態度,因此馮驥才推出了他的「俗世奇談」系列小說,借天津衛的一些民間故事講述除舊迎新的現實和道理,《神鞭》就是系列小說第一部。
電影《神鞭》中有兩處劇情充分體現了馮驥才的設想。
一處是傻二父親的老友劉四叔給傻二講他們家「辮子功」的來歷,原來傻二祖宗本來是練佛門問心拳的,練功要剃光頭。但滿清入關後強制留辮子,於是傻二的祖宗就把功夫改在了辮子上,創立了辮子功,一變又是絕活兒。
第二處是影片結尾,傻二由神鞭變成了神槍,他向玻璃花再次強調了自己家的精神所在:「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割了,辮剪了,神留著,一變,又是絕活兒,不論玩兒嘛新玩意,都能玩到家。」
要說《神鞭》沒有特定含義,那可就不科學了,你看馮驥才都把影片主題說到這麼清楚明白的地步了。
二、兩位神勇的演員
《神鞭》裡除了兩位主演之外沒有太出名的演員,筆者就看一位配角眼熟,就是飾演洋買辦楊殿起的鄭天庸,經常看相聲TV的讀者一定認識他,《做大褂》《空城計》《扔靴子》裡的主角都是他。
傻二的飾演者是王亞為,這是他出演的唯一一部電影,因為人家本身是練武的,之所以演電影是因為那時候大陸電影行業還沒有武打明星這個門類,而電影特效也幾乎沒有,因此基本上大部分的武打動作都必須由真人完成,這也就給了很多武術、拳擊運動員賺外快的機會,有些人為之成名開始做專業演員,比如李連杰、于承惠等人,也有人玩票了之後又回去繼續搞老本行,比如王亞為。
王亞為之後曾擔任過國家拳擊隊首任隊長,在亞運會上曾拿到過個人銀牌,後來入伍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擔任防衛與控制教研室副教授。
傻二這個角色特點是木訥、憨厚又耿直,稍微帶點兒扮豬吃老虎的狡黠,這樣的角色對於王亞為來說也不算太難,因此完成度相對很好。
而本片中的大反派玻璃花就比較考驗演技了,甚至不光考驗演技,還要考驗身體。
玻璃花是天津衛估衣街上的一個混混兒,吃的就是滾刀肉的飯,屬於那種臉皮夠厚、嘴皮子賊利索、有點兒三腳貓功夫同時也有點兒狠勁的混不吝,這個角色可不好演,演輕了就成胡同串子或者小痞子了,沒有那股狠勁兒,演重了就成黑社會了,沒有那股子無賴勁兒,其核心演技就是「混」。
為了塑造這個角色,影視學院科班出身、濃眉大眼的陳寶國特意跑到天津跟著混混兒群體在一起混了三個月,跟著他們學身上的那股無賴勁兒,你別說,陳寶國真的是抓到了核心東西,在片中無時無刻不帶著混混兒的勁頭。
更難能可貴的是,玻璃花的名字來源於他左眼被人打成的殘疾,由於那時候沒有隱形眼鏡更沒有美瞳,因此陳寶國因陋就簡磨了一顆扣子,然後把扣子塞到了自己眼睛裡。
這個做法真的能讓筆者出了一身雞皮疙瘩,筆者想起來當年第一次戴隱形眼鏡時的感受,那次愣是往眼睛裡戳了一個小時才把那軟軟的鏡片塞到眼睛裡。對比之下,陳寶國是往自己眼睛裡戳一個扣子,天哪,真的想都不敢想,就算你大腦和手都同意,那眼皮和眼球可不同意啊。
為了這個演出效果,陳寶國的眼睛在拍攝時就發炎了,然後落下了很重的後遺症,直到現在他右眼視力可以達到1.3,而左眼只有0.6。對此他並不後悔,反而認為玻璃花是他比較喜歡的角色,演得很過癮的一個。
為了一個角色,陳寶國的神勇和敬業讓人欽佩。
三、再現天津衛
馮驥才的很多作品都能體現濃厚的天津味道,《神鞭》取材於天津的「俗世奇談」,自然也包含了很多天津衛的東西。
除了上文提到的天津特色的混混兒之外,天津本地廟會、八大件點心也都在影片開頭亮相。
除了陳寶國喜歡說的天津口音「嘛(四聲)」之外,藥店老闆娘還「科普」了天津的賤名兒文化,什麼大臭、二臭、狗不理、大眼賊兒確實很帶感。
最讓筆者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所謂津門武林宗師索天響科普武術名詞一段戲,對於相聲愛好者來說,這一段戲一眼就能看出來貓膩,索天說的這些不就是相聲的貫口嘛,想到馮驥才和相聲行業的親密關係,他在自己的小說裡讓小說人物來一段《大保鏢》貫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該片還再現了一些天津當地建築,比如藥店老闆娘說傻二家住在城牆根下,玻璃花帶人去找茬,路過的地方還真的就是天津老城牆。
傻二和戴奎一比武的的地方也就是在天津老城牆根旁邊,這部電影幾乎就是再現了一個老天津衛的風貌。
四、還原義和團運動
當玻璃花三次帶人挑戰傻二都失敗以後,傻二名聲鵲起被尊為「神鞭」,鄉親還贈他兩塊匾,其中一塊是「揚我國威」。
於是,故事開始進入另外一個重要段落,那就是義和團運動。
雖然該片直接和義和團相關的劇情只佔到影片的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長,但該片從影片開頭就開始布局土洋矛盾。
比如洋買辦楊殿起一方面鼓譟洋貨比國貨強,一方面又偷著將中國的古董賣給洋人。日本浪人專愛揪中國人的小辮,以及傻二鄰居菊花被洋人強暴上告無門等。
影片花了很多劇情在鋪墊土洋矛盾,當然由於時代原因也沒有進行深層次揭露,但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足夠了。
《神鞭》在義和團大戰紫竹林這段戲中的描述是相對客觀且準確的,一方面刻畫了義和團存在的一些愚昧現象,比如刀槍不入、天神下凡等糊弄人的把戲。而且還特意讓那位用肚皮演示刀槍不入的團民死於肚子被彈片擊中,諷刺意味比較明顯。
另一方面,影片也全景描繪了義和團團民的悍不畏死,明知不敵依然前赴後繼死在衝鋒的路上,其悲壯氣息非常濃厚。
劉四叔參加的民樂助威團更是堅持到了最後,全體戰死不後退的表現更為這一場戲增添了悲壯的色彩。
根據史料,八國聯軍在天津紫竹林和老龍頭火車站面對義和團至少傷亡了500人,這個數字遠遠大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面對僧格林沁精銳蒙古騎兵的損失(29人)。
要知道,八國聯軍已經裝備了先進的步槍甚至是馬克沁重機槍,比英法聯軍的裝備還要升級不少,義和團的英勇戰鬥是值得尊敬的。
筆者認為,電影《神鞭》對義和團運動的還原是基本客觀的。現在網絡上有一種偏激的觀點,將義和團運動完全歸於反面而刻意忽視其正面作用,這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不客氣地講,義和團的有些做法是愚昧落後的,但筆者認為,愚昧落後的戰士也總比文明先進的漢奸強百倍。
《神鞭》在我國電影史上可以說是一部不太起眼的作品,但其完整的敘事、精彩的劇情、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含義讓該片不失為一部經典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