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禁閉島這部電影的簡單概括(電影禁閉島啟示)
2023-07-10 23:42:37 1
《禁閉島》是一部改編自美國作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的懸疑片,導演馬丁·斯科西斯有「電影社會學家」的美稱,他始終堅持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用電影冷靜地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通過電影獨特的敘事語言來披露社會現實。
影片講述了患有精神妄想症的軍官泰迪到禁閉島精神病院調查案件,而殺害自己妻子的兇手也在該處,每每迫近真相時,電影情節卻急轉直下,讓真相變得愈發撲朔迷離起來,而面對著接踵而至的種種「怪現狀」,泰迪發覺自己距離要尋找的「真相」是那麼的近,但卻越來越遠。。。
如果影片開始的敘事邏輯來解讀, 那麼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布局縝密的陰謀。 聯邦法警泰迪和搭檔查克為了調查女罪犯瑞秋離奇失蹤的案件而來到了四面環水的孤島 。島上的精神病院中關押著全美國最危險的精神病罪犯, 瑞秋因在湖中親手淹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而被關押在此地。 泰迪來到這個島上還隱藏著另外一個目的, 就是找出殺死妻子的縱火犯安德魯,傳言他也被關在島上。
起初案件的調查並不順利, 首先是在瑞秋的房間裡發現了寫有 「誰是 67 號?」 的紙條, 而島上一共只關押著 66名犯人。而後, 精神病院工作人員的阻撓 , 醫生和護士閃爍其詞的回答, 以及一個稍微顯得清醒的精神病人給出的提示,這一切都使泰迪深陷迷惘的危險境地。 同時, 越來越頻繁的頭痛和二戰殺戮場景的不斷湧現也在不斷地侵蝕著泰迪的正常思維。暴風雨的不期而至和對外通訊的中斷使泰迪孤立無援。 C區病房中的喬治告訴泰迪, 燈塔裡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尋找接近燈塔的途徑時, 泰迪在懸崖的山洞中遇到了真正的瑞秋。
瑞秋向泰迪講述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陰謀:精神病院的醫生在這裡進行著泯滅人性的人體實驗, 通過殘忍的腦部手術使人失去知覺和情感進而達到被控制的目的。 她曾是這裡的醫生, 但是因反對這種慘絕人寰的實驗而被誣衊成精神病人。 泰迪在島上服用的 「阿司匹林」 和吸食的香菸中含有令人產生幻覺的精神藥物。
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 泰迪終於來到了燈塔, 然而在考利醫生早已準備好的大量 「證據」 面前, 泰迪緊繃的神經終於發生了斷裂。 在這裡可以看到,通過監獄長和主治醫師的極力解說,泰迪承認自己就是殺害妻子的兇手,真實的身份就是自己臆想出來的安德魯,而且自己在2年前就已經是島上的第 67號病人。 這個情節是這部電影十分有爭議點的地方,有的人認為這是精神病院的陰謀論,表面上是精神病院的醫生為了避免他們慘無人道的罪行被揭發, 設置了層層陷阱試圖從心理和生理上摧垮泰迪, 使他永遠被困在孤島之上,有的人認為泰迪確確實實患有精神病,這是一場「拯救」行動。關於這個影片的解說有很多種,而這正式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老爺子所希望的,就是任何一種解釋都是邏輯嚴謹且論據充分的一個完整的循環,沒有明顯的漏洞和BUG,在這方面,不得不說,整個劇本的打磨以及導演講故事的功力展現無遺,但不論是哪一種,電影中,二戰集中營中的畫面以及泰迪妻子死亡的場景無疑都是對暴力的強烈控訴。
正如片中監獄長所說:暴力是上帝所給予的禮物, 根本沒有什麼道德秩序, 僅有的是我的暴力能否勝過你的。
在這部電影中,精神病院中藏匿在暗處的變態無人道的行徑, 更是道德淪喪的表現, 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惜以犧牲鮮活的生命為代價,通過集中營的畫面描述來表現戰爭給人帶來的創傷,再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來理解, 可以得知影片其實是對上個世紀美國社會政治環境的一種隱喻。 孤立、 封閉以及黑暗的小島, 天空中始終布滿陰霾加上暴風雨的無情肆虐, 懸崖上密密麻麻的黑老鼠等等,這種陰冷、 壓抑的環境其實也恰巧是當時美國社會整體氛圍的真實寫照。
在 1954年正是麥卡錫主義最後的瘋狂時期,二戰勝利後共產主義思潮在美國也十分盛行, 由於其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 美國政府開始推行麥卡錫主義從而對共產主義進行無情地打壓。 在這一過程中, 許許多多無辜的人牽扯其中被誣衊和誹謗加以莫須有的罪名, 這對美國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人人自危。 影片中所流露出的壓抑、恐懼、迷茫的特徵 , 也正是當時的美國社會所共有的。 雖然 《禁閉島》 所描述的瘋狂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 但是這不意味著這樣的社會陣痛就此銷聲匿跡,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土壤適合, 人身自由淪為政治鬥爭犧牲品的現象就可能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再次出現,從這點來看這也是一部十分優秀的反戰影片。 被稱為「電影社會學家」的導演馬丁· 斯科塞斯又一次觸及了人類社會的傷疤, 將人性之險展現在世人面前。
整部影片以解構的手法挑戰傳統價值觀,帶給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瘋癲與正常作為潛意識支配下的兩種表現形式,永遠是水火不容的,在這種敘事手法下,觀眾通常會按照正常世界的觀點來揣測影片的發展,去思考影片的情節走向與結局,但是結果卻出人意料。
片中泰迪曾是二戰的老兵,目睹了戰爭的殘忍、正義與非正義的殺戮,內心世界遭受了衝擊,有了戰爭後的創傷,於是對傳統道德標準產生了質疑,自己的世界觀崩塌,又在自我意識下不斷修正。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得隨波逐流。而在觀者看來,泰迪幻想著殺死妻子的兇手另有其人,甚至常有暴力傷人的傾向,是典型的妄想症患者。可是不論是從道德上還是精神上,對控制真情實感的流露是殘忍的,是剝奪人權的,所謂的正常社會卻危機四伏,壓力重重,泰迪的瘋癲也顯得情有可原。
綜觀全片 , 兩個截然相反的故事都有使各自成立的 「證據」, 但結局卻只有一個, 那就是死亡。
如果這是一場陰謀 , 那麼執法官泰迪並沒有被摧垮。 但他意識到身處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 可能永遠也無法離開這座孤島。 與其裝成精神病人渾渾噩噩地活著, 不如堂堂正正地死去。 因此, 他選擇了去做手術, 這樣雖然肉體還存活於世, 但是那個正直的他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如果這是一次「拯救」行動 , 那麼安德魯已經恢復了理智, 但是他仍然無法面對自己的妻子殺害了兒女而自己殺死了心愛的妻子的現實,他仍將生活在痛苦、 悔恨之中, 無法原諒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因此 , 他決定隱瞞自己已經清醒的事實, 選擇去做手術來抹除痛苦的回憶,在記憶消失的同時, 他虛構出的泰迪也就一同死亡了。
兩條敘事主線在此處相交, 死亡是兩個故事共同的結局, 只不過死亡的或是真實或是虛幻 。兩個故事中, 主人公都選擇了一條相同的自我救贖途徑——死亡 。
在影片最後,暴風雨已過, 陽光普照大地, 亮麗的色彩傳達出對人性光明的信心和希望,一切變得祥和起來,這一幕畫面也和影片開頭泰迪剛進精神病院的黑暗畫面形成了對比,從這裡來看,其實也隱喻了泰迪已經恢復正常。但是,孤立的小島、 禁閉的空間早已昭示出主人公最終悲慘的命運結局, 在無法同時擺脫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禁錮時, 主人公毅然地選擇了釋放自己的靈魂 。可以看到,在影片片尾處的燈塔和海鷗也同樣有著深刻的寓意:燈塔象徵著禁錮,而禁錮的是肉體,海鷗則象徵著自由, 自由的便是靈魂 。
《禁閉島》 正反結合的敘述結構, 將兩種人格並存於同一具軀體之內的處理手法, 使兩個不同的故事都得到了精彩的演繹。影片一開始按部就班的敘述與影片最後峰迴路轉的顛覆演繹, 打破人們常規的思考邏輯,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究竟是作為正常人的警官在飽受摧殘之後的自我解脫,?還是一個精神病人幻想破滅之後的自我救贖?在影片結尾處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 卻設置了一個共同的結局,那就是死亡。
只有死亡才能獲得自由, 只有死亡才能得到救贖, 這也是 「禁閉島」 的含義之一。 影片對暴力、戰爭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和人性的反思, 才是值得觀者細細品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