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文章經典(旅行是讓時間變慢的方式)
2023-07-10 17:07:17
剛剛過去的暑假,我有意讓自己「失聯」了幾天。
提前聯繫好雲南德欽亞貢村的嚮導和馬夫,我去梅裡雪山北坡作了一趟徒步旅行。因為山裡沒有信號,發電設備也不穩定,這麼一趟全程約50多公裡、耗時4-5天方能完成的行程帶給我一種與世隔絕的快樂。橫斷山脈足夠蠻橫粗莽,海拔爬升起伏大,途中還要翻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埡口,線路本身有一定難度,對體能和毅力都是不小的考驗。路上經過竹林、坡均、坡將三處營地——你可以選擇搭帳篷,或者留宿在當地牧民提供的小木屋裡。
梅裡雪山 視覺中國 圖
與最近時興的「露營」不同的是,戶外徒步講究實用,別「裝」、莫「卷」。我們的生活物資全靠馬幫用騾馬辛苦運輸,非必要的負擔一概捨棄。連續幾個夜晚,縈繞在我耳畔的是滂沱的雨水、冰川融水匯成的河流演奏的交響曲,以及隔壁屋棚底下系在騾馬身上的鈴鐺聲。雨季裡,土地總是泥濘潮溼,與我在路上邂逅的兩支戶外隊伍不得不把帳篷搭在了木屋裡。
每天晚上不到九點,我就鑽進睡袋休息,清晨鳥雀啁啾將一日喚醒,作息分外規律。不必刷手機的時候,我思考聯想到的卻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編單之薔說過的一段話:何謂人生的意義,何謂幸福?此時那些在華屋軟榻上歇息的人,比露宿在雪山冰川旁的人活得幸福和有意義嗎?那時我正睡在坡均營地溫暖的小木屋裡,幾乎頭枕水晶宮般的奶日頂卡冰川。「坡均」藏語的意思恰是「神仙居住的谷底」。我所思索的答案,不言自明。
儘管單位時間總量並不會增加,我卻能感受到在山裡的時光好像變慢了許多,我意識到自己終於有充裕的時間來親近奇妙的大自然了,思維也變得很活躍。
記錄徒步過程的不僅有照片、視頻,還有坐在篝火旁認真寫下的日記。除了最後一天下山趕路要一口氣走上近20公裡,每天的徒步時間大約都在5-7小時。徒步者或是在茂密的森林中穿梭,或是從獨木橋上經過湍急的河流,或是卯足精神衝頂藍天白雲下的埡口;在當地嚮導的協助下,你還能採摘到野草莓、野樹莓、松茸或其他可食用野生菌,見到難得一見的雪蓮花,幾乎可以觸摸到近在咫尺的冰川冰舌……這時候,身體的所有感知系統全部打開了!陽光、雨水、山澗的空氣、雪山深處的可愛生靈,以及世代生存於斯的牧民,都讓你有全新的認識和感動。
我也會在休息時與嚮導聊天。得知他們的「主業」仍是農牧和藥材採集,並不十分依賴旅遊業,因此沒有受到疫情太大的衝擊。「這可真幸運啊,」我感慨,「梅裡雪山就是最好的庇佑吧!這是世外桃源應有的樣子!」嚮導笑著說自己是「梅裡雪山的兒子」,他那無比爽朗的歌聲成了我在翻山越嶺時緩解疲勞的最好的慰藉。
「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總會有人略帶矯情地說,「我被徒步治癒了。」其實在我看來,治癒人的是突然「慢下來」的時光,「沉下去」品味人生旅途的心態。老舍先生曾說,「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裡。」慢下來,才能感知這種律動,沉下去,方能沉浸體驗,囫圇吞棗哪能咀嚼品味人生的滋味?
讓時間變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做做家務,收拾打掃屋子,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或者忙忙碌碌地投入到那些重複性的日常工作,人們總是在年終總結時搜腸刮肚、苦惱地回憶這一年到底做了些啥、取得了哪些成績、哪些收穫。「太忙」或「太盲」,時間都會從指縫中悄悄溜走。事實上,人生猶如彈簧,需要有張有弛——看似緊湊的、刺激的那部分內容倘若鋪展開來,會有很大的容量、也蘊藏巨大的能量;而看似鬆弛的部分可能平平無奇多為人生常態,光陰流逝也疾速非常,不知覺就走到了終點——人們總期望留下些刻骨銘心的回憶,可惜常抱怨未曾經歷盪氣迴腸。
一次徒步旅行,雖不至於對我的生命全局帶來多大影響,但確是近三年來,我主動求得的節奏變化。我的嚮導告訴我,山裡正在建設信號塔,村民們常常義務勞動幫助中國移動運送物資,要不了多久,這裡與外界「失聯」的狀況就將徹底改變。而我,顯然會懷念一些「不帶手機去旅行」「不帶相機去旅行」甚至「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日子——這不僅是一種主動尋求的節奏變化,也作為正在逝去歷史的一部分對照日新月異發展的「現代文明」而存在。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大概是美夢一場。真正想要給自己的身心放個假、充個電,讓時間變慢的方式,還有很多。你有更好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