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北大時光(毛澤東的北大時光)
2023-07-10 18:12:30
毛澤東,這個名字早已經深深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裏面,不管是老人亦或是小孩子,只要聽到這個名字,心裡那片最柔弱的地方總是能動起來。這個名字的背後,有著太多的意義,也有著太多的故事。
老一輩的人,只要你願意聽,他總是能滔滔不絕給你講個不停,眉飛色舞,眼睛發光,毛主席的故事,他們能說得太多,想說得也太多。歷史劇《覺醒年代》,真的火了,一部主旋律電視劇,能在年輕人當中獲得如此好評度,也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最起碼,十年之內,應該不會再有電視劇能如此這般了。
注視
裡面最讓人津津樂道,直呼導演構思簡直神來之筆的毛主席出場,至今已經反反覆覆看了很多很多遍,短短的一場戲,沒有任何語言,卻全是細節,每一秒都有用,每一個鏡頭都不多餘,且每一個鏡頭都能解讀出多種意思。
毛澤東在大雨裡面奔跑而來,他的臉上寫著自信和驕傲,旁邊的人卻是滿臉的愁苦和疑惑,在那裡,只有他知道未來的路在那裡,所以他是堅定的。
他身邊的人在經歷什麼?
大雨滂沱,有人在賣孩子,有人在雨中乞討,也有人坐在汽車裡面吃著麵包,社會百態,芸芸眾生,幸福是屬於少數人的,痛苦則是多數人的。屬於毛澤東的責任就是讓這些人獲得幸福。
這一段鏡頭語言,實在是值得大讚特贊。
傳承
除了這些藝術處理之外,那《覺醒年代》當中,對於毛主席的刻畫是否準確?某些片段的安排是否基於歷史事實?有沒有科學根絕?
我們今天就深度還原一下,青年毛澤東當初在北京呆的那幾個月都發生了什麼?畢竟電視劇《覺醒年代》可是對這一段進行了大量藝術創作,自然有主創們的目的,他們想藉助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出發劇情當中,沒有過多的交代背景,只是毛澤東去了北京,見到李大釗等人,在圖書館當了管理員,這期間,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也開始在圖書館裡接觸到馬列主義。
這段真實的經歷,要比電視劇當中的精彩很多倍。
從湖南小山村出來的毛澤東,1918年完成了在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學業,他成為了一名正兒八經的大學生。在韶山的時候,毛澤東就喜歡閱讀三國水滸等書籍,喜歡看那些打來打去的英雄故事。
看得多了,就想著自己也能像那些綠林好漢一樣,找到自己的好兄弟,去幹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這件大事還真的就幹成了。
電視劇當中,毛澤東從雨中走來,之後和一伙人在雨中吃飯,就是對這一件大事起因的介紹。
畢業之後,在1918年4月,毛澤東和自己的老鄉蔡和森商量了一下,決定需要幹點什麼,於是就在蔡和森的家裡面,開了一次會,參加這次會議的人一共有13個,新民學會也就此誕生,也成為了五四運動前期最早的一個革命團體。
關於新民學會做了哪些事情,我們日後再好好說。
劇照
也是在這一年,毛澤東的老師兼恩人楊昌濟離開湖南到了北京大學,去那邊教書,大家注意這個時間節點,這一年開始流行有志之士去法國進行勤工儉學。遠在北京的楊昌濟還惦記這老家的這幾個學生,就寫信告訴了他們,希望這些年輕人能抓住機會,通過去發過勤工儉學,學好了本事,回來挽救水深火熱當中的中國。
新民學會成立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安排赴法勤工儉學。蔡和森作為代表先去了北京,為湖南進步青年留學的事情去奔波。
作為新民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毛澤東在1918年的秋天動身去北京,這一年毛澤東25歲,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湖南,去到北京。
留洋學生
按照現在的標準,25歲的大小夥子,應該是大學剛畢業沒多久,一身稚氣,還會伸手向父母要錢。25歲的毛澤東已經在想著依靠自己如何去拯救國家,還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有些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吃飯,有些人生下來,就是要改變這個社會。
當時的毛澤東想不到,31年後的1949年,他會站在北京天安門的城樓上,宣告一個新中國的誕生,這些都是後話。
雖艱辛,但收穫頗多從湖南出來之後,毛澤東先是步行,之後坐了船,到了武漢之後,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迎接毛澤東這位「鄉巴佬」的其實並不是幻想當中的美好。
得益於楊昌濟的引薦,加上毛澤東曾經在陳獨秀所創辦的雜誌《新青年》上發表過一篇關於體育的文章,陳獨秀當時就記住這位筆名叫做二十八畫生的毛潤之。兩者共同作用之下,毛澤東才能進入到新文化運動的那個圈子,進入到當時的學術中心,北大。
毛澤東在北大的工作是圖書管理員,整理整理圖書,登記一下借書信息,倒也清閒,其餘大把的時間,就被他拿來讀書了。
這個時期毛澤東的生活很是辛苦,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今天那些北漂青年的生活,大概就能懂了,這樣說來,毛主席還是當年第一代北漂青年,怪不得那麼受青年學生的喜歡。
北大舊址
電視劇《覺醒年代》當中,陳獨秀等人的工資是一個月300大洋,毛澤東則只有8塊大洋,這中間相差了292塊大洋,貧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再說了,陳獨秀等人還有四合院,毛澤東可是沒有這待遇,只能是和幾個人睡在一起。
毛澤東在後面的採訪裡面曾經形容過這段歲月,就是晚上翻身,都要和身邊人打下招呼,像是沙丁魚一般人擠人。南方來的毛澤東,自然沒有沒有體驗過北京冬天的寒冷,他們身上實在沒什麼錢,只能是八個人合起夥來買了一件。
以前當做段子聽的那些故事,其實在現實當中並不少見,八個人一件衣服,誰要是有事就出門穿上,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讓毛澤東感動更冷的是人心。
其實很容易就能想到,一個從小地方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到北京這種大地方,肯定會顯得手足無措,也自然會被人看不起,25歲的毛澤東還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呢?又有什麼能和陳獨秀等人對比呢?
多年之後在延安,毛澤東對斯諾說:我當時的職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
和斯諾
多年之後,毛澤東心平氣和說出來這句話,他是一個天生的樂觀派,事情又過去了那麼多年,歷史是要跳出來去看待,不能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可依然覺得,這段北京的歲月,不是那麼讓人舒服。
也是在毛澤東相關傳記裡面,他描述到當時的情形,大家都是大忙人,沒有時間去聽一個圖書管理員說南方話。
毛澤東沒有具體說明這個不願意聽他說南方話的人是誰,有人說是胡適,有人說不是,其實都不重要了,後面的種種事跡,似乎也能表明胡適在那段時間並不待見這位小夥子。也能理解,人家是海外歸來的留學生,獲得了博士學位,他有什麼呢,只不過是一位師範生罷了。
電視劇當中毛澤東能去北大聽課,有一個細節刻畫,他只能聽,並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在課堂上進行發言。事實的情況也確實是如此,或者比電視裡面所說的還要尷尬。
有些人厲害就厲害在這個地方,哪怕是一點點機會就能充分利用起來,像是一顆小樹苗一樣,瘋狂吸收養分,快速長大。
哪裡來,回到哪裡去在北大做圖書管理員期間,毛澤東經常去旁聽的一門課是新聞學,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顯然毛澤東不是隨便選了一門課就去聽,他很明確自己將來要什麼,要做什麼,新聞學很明顯在後來的關鍵時期,都幫助了毛澤東。
這趟新聞學的老師是邵飄萍,可惜的是在1926年去世,他是中國新聞學理論的奠基人,更是一名開拓者,是他奠定了如今新聞學的發展模式,說他是新聞學的泰山北鬥一點也不過分。毛澤東旁聽的這門課就是這位新聞學泰鬥來做老師。
邵飄萍
為什麼說毛澤東受益匪淺呢?
1948年解放軍成功佔領南陽,毛澤東親自撰寫新聞稿,這篇新聞稿也成為很多新聞類學生的案例教材。新聞稿的開頭,毛澤東這樣寫道:
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於此城發生爭奪戰。後漢光武帝劉秀,曾於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後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幹部,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
不同於一般新聞稿囉嗦、空洞的文風,毛澤東的這篇新聞稿引經據典,對當下形勢做出準確分析,文採飛揚,又不失文學性。今天讀起來,依然讓人熱血沸騰。
通訊稿原件
能有如此功力寫出如此非同一般的新聞通訊稿,一方面是因為他長期博覽群書,肚子裡面就是有那麼多的儲備量,另外一方面不得不說是在北大旁聽新聞學的結果。
毛澤東只是在北京呆了很短時間,後來五四運動爆發,赴法勤工儉學的事情也有了眉目,毛澤東最終放棄了去法國。在後來的記載裡面,毛澤東解釋為什麼不願意去法國。
他認為自己還沒把中國自己的事情搞明白,沒必要去外面看看,先把自己國家的事情搞明白,比起去國外要重要得多。
1919年之後,學生們正在鬧得沸沸揚揚,毛澤東卻去了一趟孔子的家鄉,去那裡看看,之後,毛澤東回到了湖南,準備在湖南幹出來一番事業。
劇照
而此時的毛澤東,跟1918年的毛澤東比起來,其實已經換了一個人,在北京,在那種不是很舒適的環境之下,他認識了更多的人,他也處在新文化運動的那個圈子裡面,更加知道大家需要什麼。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也向他灌輸馬列思想,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那種紮根最底層,依靠工人階級的想法,也讓毛澤東有所感悟。
交談
有人花了一年的時間,什麼也做不了,有人用了半年的時間,從此世界都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