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電影獲獎(芳華女主坎城電影節被嘲)
2023-07-10 07:52:56
又是一次眾星雲集的坎城電影節。每年的坎城,都是一場明星的盛宴。
而圍觀女星在紅毯上的爭奇鬥豔,也是吃瓜群眾的一大樂趣。
女演員苗苗在主演了馮小剛的作品《芳華》後一炮而紅,這次,她帶著和郭富城主演的新作亮相。
在這之前,她特意到坎城海灘,拍了一組白衣黑裙的照片,致敬偶像。
這是鞏俐當年在坎城宣傳時的經典造型。
對比之下,兩人雖各有風韻,但許多人都覺得,後浪與前浪差了一大截。
這套照片瞬間登上微博熱搜。她的這一波「致敬」,難免有博話題的嫌疑。
只是不管初衷如何,起碼她在紅毯上沒出格。
比起她,那些在坎城紅毯上上演作妖大戲的明星們,更值得說道。
1
30秒就能走完的紅毯
她們走到天荒地老
「毯精」年年有,今年依然多。
今年最放飛自我的紅毯選手,非水原希子莫屬。
短短一段紅毯,她旋轉了一路,硬生生走了9分鐘,創下時長新紀錄。
旋轉跳躍,不能停歇。
最後臺階上的這張合照,真是來得太不容易了。
蹭紅毯時長的不只一家,馬蘇也因為紅毯的6分鐘超長停留備受矚目。
時尚博主@徐峰立發微博,吐槽她「丟臉丟到海外了」。
馬蘇毫不客氣地diss回去:「咱是實在人,今晚紅毯繼續走,你說多久就多久。」
更有意思的是,這次她攜電影《如影隨心》亮相紅毯,雖然只是女二,卻肩負了宣傳重任。
在接受採訪時,馬蘇這樣回應「蹭紅毯」的質疑:
「有人說你是不是故意拖延,但真沒有這個心思。
我覺得走上紅毯,就要放鬆心態,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家,沒有這個心思想『我要蹭個紅毯』,完全沒有。
可能因為第一次來,考慮的比較多,表現得不像別人那麼灑脫。如果要是有更多的機會走上這種國際舞臺,我覺得我們也會表現得更加好。」
而假摔已經成為了紅毯戲精經典橋段之一,今年也是不能免俗。
模特邢小紅展現了一場技術性的假摔:在上臺階的時候用手撐地,直接坐在了地上。
事後她表示: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有些明星在國內時,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全是光鮮亮麗的一面,在坎城走紅毯卻也鬧出過不少笑話。
在2015年的紅毯上,李冰冰被工作人員催趕了6次,她淡定地舉起手,阻止工作人員。
張雨綺也曾是出了名的「定毯神針」。有媒體統計,她走紅毯耗時3分50秒,飛吻8次,招手15次。
明明30秒就能走完的紅毯,眾女星們愣是能為了曝光度,走到天荒地老。
2
中國電影式自嗨
麻醉裡透著衰敗
很多人都忘了,曾經,中國電影人走上「世界級」紅毯,是不需要故意昂首挺胸,氣場就能自來的。
1993年,鞏俐張國榮一行人帶著《霸王別姬》徵戰坎城,他們的底氣,是能拿下世界最具影響力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沒有花哨服飾,沒有飛吻轉圈,閃光燈都是他們的。
多年以後,雖也有王家衛、賈樟柯等拿到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非主競賽單元的獎勵。
但國人對於「國際大獎」的追逐,遠不止如此。
今年「官方消息」稱,坎城首設「中國電影榮譽大獎」,是與《導演雙周》和《國際影評人周》同等性質的平行單元。
這個專為中國電影設立的獎項,一共包含五個大獎:坎城中國電影榮譽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最受觀眾喜愛影片獎。
「這對中國電影來說,不僅是中國電影人在坎城亮相的窗口,也是國際電影人走近中國電影的平臺。」
但目前,這個獎項的官網無法進入。入選參賽的影片包括《從民工到明星》、《狼》等307部,其中八部「脫穎而出」。
從八部影片中選出五部參賽,角逐五個獎項,自己人恰好夠分。
看坎城電影節帶中國人玩,讓人有理由相信,攻陷奧斯卡也指日可待。
中國電影人的這種閉眼式自嗨,由來已久。
去年4月29日,楊冪憑電影《逆時營救》一舉奪得「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最佳女演員獎;
與聽起來高大上的名稱對應的,是現場掛不平整的背景、PPT式介紹頁,含金量值得懷疑。
楊冪事後說,「不管什麼肯定,都很開心。」
可觀眾好像不太開心——這部影片在豆瓣評分只有4.9。
在這屆坎城電影節「遺憾落選」的《逐夢演藝圈》,豆瓣評分2.1,卻曾進入「美國加州帝王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影片獎項……
3
丟了執念的國產電影
沒了從前的「瘋氣」
總有人問:為什麼現在國內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英雄本色》那樣的好片了?
沒有獎項自己造獎、沒法上紅毯就蹭紅毯,我們正在喪失對電影的敬畏心。
十多年前,80、90年代經典作品井噴的時代,製作方把重心放在打磨好作品上。
《天上的戀人》製作成本是200萬元,演員的總片酬不到10%。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董潔、劉燁、陶虹、馮恩鶴。
在當時,他們已經是當紅花旦、小生:董潔在春晚嶄露頭角,劉燁剛憑藉電影《藍宇》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陶虹也因《春光燦爛豬八戒》變得家喻戶曉。
「因為演員片酬對《天上的戀人》不構成任何壓力,我們的片子才有那樣的精力,去跋山涉水、非常仔細地完成每一個鏡頭。」導演說。
而今天,一部電影面世,經常是天價明星、資本炒作,動輒是「千萬片酬」。
明星片酬已經高達影視劇製作成本的70%。
有資深編劇表示,「一部投資1.5億元的影視劇,大牌明星片酬拿走1億元。」
資本大都投在了明星上,而不是製作上。
可能讓我們為之哭,為之笑,產生心靈共鳴的,永遠是那些用了心的作品。
苗苗效仿鞏俐之所以被群嘲,拋開外在形象不談,也因為那張著名的白襯衫沙灘照背後,沉澱著《霸王別姬》和華語電影在坎城的最高榮譽。
它當年為什麼能一戰登頂,因為製片人、演員都是天才嗎?
不對。因為,天才的造詣,永遠趕不上「瘋子」。
作為演員,張國榮把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的執迷演繹到骨子裡;
演到段小樓和菊仙定親,他說出臺詞「師哥,別走」時,導演陳凱歌停下來講戲。
張國榮依然從頭到尾看著對面的段小樓,把湊上來的陳凱歌一手推開;
段小樓的挨打、自甩耳光的小豆子、沒有哪個不是真槍上陣;
製作人徐楓為了拿下《霸王別姬》的版權,和作者李碧華在酒店面談三個晚上。
李碧華固執地要求,如果開拍,男主角一定是張國榮。
因為小說中的程蝶衣,就是以張國榮為原型而創作。
導演陳凱歌也投入全部精力,「轉頭的幅度要轉到多少度都要講好,一個鏡頭可以重複拍四小時。」
那時的「瘋子」,遠不止這一批。
如果說十年前,「四旦雙冰」還差強人意地奉獻了演技和佳作;
那麼現在微博霸屏的流量明星們,卻難以在「演員」這個職業上給人希望;
一度身陷「摳圖門」的女明星,以浮誇的表情和面癱讓觀眾折服
位列女明星片酬榜首的女星,有著「一捂嘴,二瞪眼,三跺腳,四戳手指」 的冪式表演。
著名演員許還山,曾借電影說出這麼一段話:
「電影表演藝術,是一門需要艱苦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思考的藝術。它絕不是一個靠長相好、靠天賦好,就能一躍成為影壇明星的捷徑。」
後一句,讓多少「流量們」無處遁形。
我們很少能看到經典佳作了,這不是觀眾口味挑了、眼光高了,而是影視界太多光怪陸離的「怪現象」消磨了一批又一批創作者。
少了「瘋氣」,添了畸形「風氣」。
用自己創造的獎項和蹭來的紅毯證明價值,用「國際」二字自抬身價,禮服穿得再多,曝光度再牛,帶來的都只是一時滿足的假象。
中國觀眾怕的,是自欺欺人久了,就再也不會出現什麼新作品,能扛得住時間的打磨。
電影發明之後,人的生命至少被延長了三倍。攝影,則抓住了每個值得回憶的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