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周口5000年古城探索(周口地區史前文化聚落遺址綜述)

2023-08-01 11:51:27

周口境內地勢平坦,河流交錯,土地肥沃,氣候適中,很適宜人類居住和生活。史前時期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溼潤,廣闊的平原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裡,生長著眾多的動植物。這裡發現有幾千萬年前的琥珀化石和幾百萬年前的象牙、古樹與鴕鳥蛋、鹿角等許多動植物的化石。到了新石器時代,眾多的原始部落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裴李崗、仰韶、大汶口、屈家嶺、龍山等諸多文化。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文明的曙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從早期的二里頭文化一直延續到商、周和春秋文化。

境內已查出古文化遺址200餘處,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152處,包括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這些遺址遍布全境,反映了原始社會時期的興旺景象。商水、項城、扶溝、西華、太康和鹿邑等縣發現了裴李崗文化的遺物和遺蹟。仰韶文化遺址共發現21處,早期遺存屬廟底溝類型,晚期遺存屬秦王寨類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共發現25處,這些遺址中都包含有其他文化遺存,地方特色較為濃厚,同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有一定的差別,顯示出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特徵。龍山文化遺址共發現79處,早期同大汶口文化共存,中、晚期屬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部分遺址含有較多的山東龍山文化因素。二里頭文化的遺址,境內共發現22處,此類遺址在西部、北部分布較多,東部、南部分布較少,且一般與龍山文化晚期和早商遺存有直接的疊壓關係。最近,在太康、淮陽和鹿邑等縣發現了5處嶽石文化遺址,這裡的嶽石文化含有較多的二里頭文化因素,與山東境內的嶽石文化有很大的差別,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商代遺址共發現43處,周代遺址共發現67處,多數遺址是商、周文化共存。

夾蚌紅陶鼎(仰韶文化)

鹿邑縣武莊遺址出土。夾蚌紅褐陶。現藏周口市博物館。

一、史前聚落遺蹟的分布概述

周口市郊、鹿邑縣、鄲城縣、沈丘縣均未發現仰韶文化遺址。太康縣有一處裴李崗、仰韶文化共存的遺址。淮陽縣有一處仰韶文化遺址,其面積僅0.96萬平方米。扶溝縣有三處裴李崗文化遺址,有一處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共存的遺址,其面積1.5萬平方米。

1.商水、項城汾河聚落群屬三級聚落群,共八處,面積約9萬平方米以下。項城縣有兩處仰韶文化遺址:一處與裴李崗文化共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一處與龍山文化共存,面積1.3萬平方米。商水縣有六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三處與大汶口,龍山文化並存。這六處仰韶文化遺址沿汾河由西北到東南分布,從譚莊鎮到胡吉鄉約四十公裡。汾河流入項城縣,有兩處仰韶文化遺址,最遠一處是新橋鄉的駱駝嶺遺址,距商水縣的胡吉遺址約三十公裡。商水縣與項城縣這八處遺址沿汾河而下總長七十多公裡,可以說屬於一條龍式的聚落群,仰韶文化的特點,多與屈家嶺或龍山文化層相疊壓。

2.西華聚落群共十三處,其中二級聚落三處:奉母鄉小白莊遺址24萬平方米;奉母鄉養馬崗遺址17.5萬平方米;田口鄉陵西遺址12.5萬平方米。三級聚落十處,面積均在9萬平方米以下。西華縣境內沙河流長69公裡,潁河流長65公裡,賈魯河流長32公裡,轄19個鄉鎮,其中9個鄉鎮有聚落遺址。遺址的特點是,不少都是仰韶、大汶口、龍山文化共存,或大汶口、龍山文化共存,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共存,也有純龍山文化遺址。凡與龍山文化共存的遺址都被視為龍山遺存。

3.商水聚落群(含市郊)共二十八處,屬三級聚落,面積均在9萬平方米以下,最大的聚落遺址只有6萬平方米。商水縣轄22個鄉鎮,沙穎河從北境流過。遺址分布在15個鄉鎮內,共26處。部分龍山文化遺址有仰韶或大汶口文化遺存。周口市郊蔬菜鄉有兩處遺址,距商水湯莊鄉約10公裡,可以劃歸商水聚落群。

紅陶三足缽(仰韶文化)

鹿邑武莊遺址出土。泥質紅陶。現藏周口市博物館。

4.淮陽聚落群(含鄲城縣)共19處皆屬三級聚落。面積均在9萬平方米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聚落群中的平糧臺遺址發現一座古城址,當是這一聚落群的中心。淮陽縣境內沙潁河流長50公裡。在九個鄉鎮內有14處遺址,部分龍山文化遺址有大汶口文化遺存。遺址主要分布在淮陽縣的東境。鄲城縣有5處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鄲城縣西境的5個鄉鎮內,正好與淮陽東境的遺址形成一個群體。

5.太康——柘城(屬商丘轄區)聚落群共15處:二級聚落2處,柘城城關鎮舊北門遺址15萬平方米;柘城陳青集鄉高莊遺址10萬平方米。三級聚落13處,面積均在9萬平方米以下。太康縣境內渦河流長55公裡。在 7個鄉鎮內分布9處遺址,基本上都在縣境的東部。商丘轄區的柘城西部的城關鎮、申橋鄉、伯崗鄉、張橋、牛城鄉以及陳青集等6處遺址。柘城的伯崗鄉距太康馬頭鎮直線只有10公裡,柘城的申橋鄉與太康臨界,故柘城遺址可與太康遺址合群。

6.項城——沈丘聚落群共17處,二級聚落1處,項城孫店鄉毛家遺址21萬平方米。三級聚落16處,面積均在9萬平方米以下。鹿邑縣有三處遺址,其中兩處是大汶口與龍山文化並存。不能構成聚落群,也不能與其他聚落聯合。項城縣轄18個鄉鎮,有8個鄉鎮分布10處龍山文化遺址,有些遺址有二里頭文化遺存。沈丘縣轄21個鄉鎮,其中有4個鄉鎮分布7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體上說這兩個縣的遺址比較分散,有些遺址都在兩縣臨界處,不能截然劃開,只有把兩縣遺址合併為一個較分散的聚落群。

7.扶溝聚落群共十六處,皆屬三級聚落群,面積在9萬平方米以下。扶溝縣境內賈魯河流長47.2公裡。在10個鄉鎮內分布16處龍山文化遺址,有的遺址中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或二里頭文化遺存。遺址比較分散。

彩陶折腹罐(大汶口文化)

1982年周口菸草公司倉庫出土。泥質紅陶。現藏周口市博物館。

二、裴李崗文化遺址

裴李崗文化因1977年發現於新鄭裴李崗而得名,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9000年左右,其分布範圍主要在黃河南岸的豫中、豫西一帶。在周口市的項城、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鹿邑都有發現。扶溝的前閘遺址位於扶溝縣城東北30公裡處前閘村東的高臺地上。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可分上、中、下三層,分別屬於西周、仰韶和裴李崗文化。村民在此取土時曾發現人骨、夾砂陶壺、陶罐、石磨盤等物,應是墓中隨葬品,估計這一帶應有裴李崗文化墓地。陶器被村民打碎,石磨盤被扶溝縣博物館徵集。項城的後高老家遺址位於項城市南25公裡處的高寺鎮後高老家村西北隅。遺址東靠後高老家村,西靠老城至高寺鎮的鄉村柏油路,北店寺遺址2公裡。遺址略高於周圍地面,交於古蠶絲河的東岸。文化層厚1.8~5米。中間有一東西向農田路、溝,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遺址南北長370米,東西寬184米,總面積為68080平方米。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考古調査時發現石磨盤和殘陶器。1977年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掘後,1979年安志敏先生確定該遺址為裴李崗文化。1977、1991、2000年,市、縣文物部門多次來此地進行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從路旁的斷壁上發現有不同時代文化層,上層屬仰韶文化,下層為裴李崗文化,遺址還見有較多龍山文化遺存和少量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因素的遺存。暴露出的遺址和遺物有不規則的圓形灰坑,大的紅燒土塊,從灰坑內發現有骨鏃、石斧、骨錐、靴形器、小石器和大量陶器殘片,遺物較為豐富。特別是2009年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時,周口市文物普查隊、項城市文物普查隊在對該遺址進行聯合調查時發現了江淮地區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安徽雙墩文化的遺存。

長期以來,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中國腹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被分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地域系統。而介於二者之間的淮河流域則被一分為二,淮河以北稱為黃淮,歸人黃河流域,淮河以南稱為江淮,歸人長江流域,這就制約了淮河流域考古研究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蘇秉琦先生的倡導下,蘇魯豫皖考古學者聯手,提出了淮河流域獨立考古研究的大課題,這大大加強了淮河流域遺址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的地位。項城後高老家遺址就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後高老家遺址面積較大,堆積較厚,延續時間又長,目前是周口市域內保存最好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遺址,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早在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就曾在這裡進行了考古調查。其後又歷經多次全國和全省文物普查及專題文物的調查,發現有石磨盤、石磨棒、石鏟、石斧、鋸齒石鐮等石器,骨錐、骨鏃、靴形器等骨器,還有紅陶缽、灰陶罐等陶器和不少陶片夾砂或孱蚌屑,陶色以紅、棕色為大宗。遺址中包含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的內容,還有少量安徽雙墩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嶺文化因素的遺物。這前後延續4000年之久的遺址,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石磨盤(裴李崗文化)

現藏周口市民俗博物館。

後高老家遺址地處豫東平原與豫西山地丘陵邊緣的交會地帶,處於先民們從山地丘陵向平原徙居生活的過渡階段。這種生活的空間和條件,反映了古代人類居住的地域特點,為我們提供了一處典型的古代環境考古研究的實例。

裴李崗文化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史前文化,距今9000~8000年。後高老家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最東沿,其文化層豐厚、遺蹟遺物豐富,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對解決豫皖邊界的考古學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是裴李崗文化影響東漸和傳播的一個重要的接點。一些專家認為裴李崗文化晚期,由舞陽賈湖經周口地區向東到淮南丘陵地區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發展為雙墩文化(又稱侯家寨文化)。再向東到達江蘇中部的高郵一帶,發展成為龍虯莊文化,從而彰顯了周口地區後高老家裴李崗文化遺址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上的重要學術價值。

後高老家遺址自身涵蓋裴李崗文化、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這種集多種文化因素於一體的大型遺址十分罕見。而其周邊也分布有多處同時期或晚一些的遺址,這對研究豫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序列和傳承關係,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截至目前,後高老家遺址僅進行了簡單的考古調査和試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秘面紗尚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該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包括石磨盤、石斧及多種陶製品。

灰陶帶流罐(大汶口文化)

泥質灰陶。現藏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

石磨盤:體呈橢圓形,長100釐米,寬22~44釐米,厚3.5釐米。用整塊砂巖磨製而成,製作規整。器面平坦,兩邊呈直線,另兩邊略呈弧形,器底平整,底部有四圓柱狀足,足高4.5~5釐米,足徑4.5~5釐米。此器為扶溝前閘遺址出土,是目前全國發現最大的裴李崗文化石磨盤。另外一件為麻石質地,盤面中部稍厚於兩端,一端微殘,一端呈三角形,面平較光,足呈梯形,是商水縣文管所在文物普査中徵集而來。

石斧:刃部磨光,器體鑿制痕明顯,刃部稍寬,形體粗笨。

陶器以夾蚌粉褐陶、夾砂紅陶為多,泥質紅陶次之,泥質褐陶少見。夾蚌粉者多鼎、罐等炊器,而含蚌粉量較大,質地鬆軟,手觸即碎。夾砂紅陶質地稍硬,多用於缽、壺等器。器表以素麵和磨光為主,紋飾僅見弦紋、指甲紋。常見器型有罐形鼎、雙耳壺、大口深腹罐、圓肩罐,平底碗等。罐形鼎敞口,鼓腹,圓錐形足;雙耳壺小口,矮領,雙耳呈半月狀,耳上有一小圓孔。深腹罐口呈喇叭狀,直腹。

後高老家遺址上部文化層中出土的陶器,除紅褐陶外,出現了部分磨光黑陶和磨光灰陶,用於杯、壺等小型器物。鼎足可分兩式, 一式圓錐狀,足跟有一道刻畫印的附加堆紋,有些足跟要有兩個指窩。 二式呈寬扁形,正面中部有凹槽。彩陶發現有紅彩,圖案不清。這些器物同下層所出土的器物有所區別,應為晚於裴李崗文化而早於下面所談的仰韶文化的早期遺物。

這裡發現的石磨盤同鄭州南陽寨的石磨盤一致。小口雙耳壺同新鄭裴李崗一式壺相同。大口深腹罐同裴李崗二式接近。罐形鼎同裴李崗一式鼎比較相似,應屬於裴李崗文化。後高老家遺址裴李崗文化壓在仰韶文化之下,證明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也表明了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

其他在最近幾年新發現的有:西華泥土店遺址,早期地層中出土有夾砂関褐陶片、夾蚌灰陶片、石盤磨、石磨棒、鞋底形石鏟等器物。商周高速公路周口段商水張莊鄉河灣村附近,通過文物勘探發現有一裴李崗文化遺址,距現地表面2米左右,文化層厚度2.5~4米不等,上層為商周文化,中層為仰韶文化下層為裴李崗文化。下層出土夾砂、夾蚌褐陶片、紅陶鼎足等,陶片塊小。火候極低,具有典型的裴李崗文化特徵。其他像鄲城、淮陽、太康、鹿邑等地也偶爾發現有裴李崗文化特徵的陶片等,由於沒有進行詳細的調查,具體範圍文化層厚度不詳。

灰陶背壺(大汶囗文化)

泥質灰陶。現藏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

周口市裴李崗文化主要分布在商水、西華、扶溝、太康、項城一帶,其他如鄲城、鹿邑也有跡象存在。從簡單的材料看,與周邊地區的裴李崗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陶質火候普遍不高,製作粗糙,陶器顏色也不夠鮮亮,器型一般較大、笨重等。由於目前考古工作做得不夠紮實,僅限於少量的調查或基建偶爾出土,沒有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考古發掘,其發展脈絡、文化內涵不是十分清楚。如扶溝的前閘遺址,發現有裴李崗文化墓葬,如果進行有系統的科學發掘,肯定會有不少收穫。

三、仰韶文化遺址

目前,全市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21處。趙芝荃先生把這些遺址劃分為早、晚兩期。屬於早期遺址的也有9處,有西華商高宗陵、小白莊、泥土店,商水馬村、良臺寺、河灣,扶溝支亭,太康方城,周口市菸草公司倉庫。屬於晚期遺址的也有9處,有西華商高宗陵、南柳城、小白莊、瓦屋趙、榆樹王,商水範臺廟、胡莊,淮陽王禪冢和鄲城段寨。西華的小白莊、瓦屋趙遺址和太康方城同上述晚期遺址有所不同,含較多的其他文化因素。上述遺址除周口市菸草公司倉庫進行簡單的試掘外,其他都進行了考古調査。

早期遺址。這裡仰韶文化早期的遺址均靠近河流,附近地勢較高,為崗丘形狀。有的除了包括仰韶文化的遺存以外,還有其他時代的文化遺存。這種崗丘形狀的遺址是當時人們長期居住為防禦洪水泛濫所選擇的高崗住址。一般昭高於地面,文化層1~2米,有些遺址人為破壞嚴重,僅剩一小部分或僅能在地面採集一些遺物。方城和馬村遺址發現有房基、圓形和不規則形灰坑、大量的燒土塊。發現的動物骨骼種類有馬、豬、狗、雞骨和鹿角等。鹿角數量眾多且每個遺址都有發現。生產工具以石斧常見,石鏟較少。石斧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刃部較寬且磨光。

早期的陶器,正如《河南周口地區考古調查簡報》一文中所描述,「陶質分夾蚌屑褐陶、夾砂褐陶、泥質橙黃陶、磨光紅陶、泥質紅黃褐陶、泥質紅黃陶和泥質夾砂陶等,夾蚌屑或褐陶為土褐色,包含蚌屑或砂粒較多,用於炊器類,泥質橙黃陶數量較多,制陶火候較低,陶片易粉碎,磨光紅陶用於壺、盉器類」 。這些器物以素麵和磨光為多,紋飾有弦紋、麻點紋和附加堆紋。彩陶少見,一般多棕紅彩和白衣褐彩。紋飾有網紋、圓點紋和弧線三角紋,常施於壺、盆等泥質陶的外壁上部,有的缽口沿施一周紅彩。常見的器物有鼎、罐、缽、盆、壺、盤、岙、杯等。

黑陶三足杯(大汶口文化)

泥質黑陶。現藏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

鼎分罐形和釜形,鼎足有錐狀和圓柱狀。錐狀足剖面為橢圓形,正面有凹槽,圓柱狀足頂端有一周輻射狀長指甲紋,或施一條附加堆紋;深腹罐有敞口直壁或斂口圓腹,有的小口圓肩;盆皆大口,分兩式,一式為寬平沿,淺腹,一式為窄沿,深腹直壁;缽分直口和斂口,大小不一;盤大淺腹,高柄盉鼓腹,肩有篦點紋。

仰韶早期的罐形鼎與淅川下王崗早ニ期鼎相同」。釜形鼎與廟底溝仰韶文化陶鼎、鄭州大河村二期 一式鼎相似。常見的圓錐狀外刻凹槽、斷面為橢圓形的鼎足與大河村一期、滎陽點軍臺遺址的鼎足完全相同。斂口缽接近下王崗早一期的陶缽。主要紋飾為繪於盆、壺上部的白衣黑彩或棕色的弧線、圓點紋。彩陶花紋同大河村一、二期情況相同,缽口沿施一周紅彩,這也是大河村一、二期常見的現象。因此,這裡的仰韶早期遺址相當於大河村一、二期或下王崗早一、二期,應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晚期遺址中發現有房基、灰坑等,生產工具發現不多,大體與早期相同,唯陶紡輪數量增加。採集的陶器與早期相比,夾砂和夾蚌屑紅陶減少,泥質和夾砂灰陶數量較多,泥質黑陶佔一定比例,也有一部分褐陶和黃陶。夾蚌屑陶,所夾蚌屑少於早期,且質地較硬。灰陶有深淺之分,陶質堅硬,器壁較薄。除素麵和磨光者外,紋飾以籃紋為主,弦紋、附加堆紋較少,籃紋橫施,紋理不齊。彩陶數量增加,有褐、白、朱等彩,也有白衣彩陶,紋飾簡單,以網紋、平行線紋為多,有些彩繪容易脫落的為燒後所繪。器型有鼎、碗、盆、杯、高領罐、豆、觚、尖底瓶、壺、缸、甕、器蓋等。

鼎類皆為罐形鼎,器表為素麵或飾橫籃紋,鼎足為扁三角形或鴨嘴形;罐可分深腹罐、圓腹罐、大口罐、斂口罐等,其中高領罐為小口,肩部磨光,上施弦紋;盆,平沿深腹;碗,平底斜壁;觚,高柄平底;豆,分長柄和短柄;缸,折沿深腹,頸部施一周附加堆紋;甕,直口小領;器蓋種類較多,常見假圈足碗狀器蓋;器座形似圈足。

白陶折腹杯(大汶口文化)

泥質白陶。現藏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

仰韶晚期陶器,大多數與鄭州大河村遺址四期和禹州市谷水河二、三期相同或接近,深腹罐與谷水河二期 一式罐相近,高領罐、甕也接近谷水河三期同類器物;斂口罐與大河村四期 二式罐相同、圓腹罐和大河村四期相同。這用仰韶晚期遺存應屬於大河村類型的後段,時間上相當於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具有向河南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

西華的小白莊和瓦屋趙遺址同上述仰韶晚期遺址不盡相同。兩遺址皆位於西華縣西部,相距甚近。陶器以夾砂紅陶、夾蚌屑褐陶為多,泥質灰陶次之也有部分泥質紅、黃陶。紅陶一般呈紅灰色,紋飾有斜籃紋或上部橫施、下部豎施的籃紋,以及方格紋、弦紋。彩陶為白衣紅彩,器型有鼎、罐、豆、壺、盆器座等。鼎最常見,一般呈褐色,有盆形、罐形,足可分三式, 一式較多,寬扁狀,內凹外凸,正面有幾道劃槽, 二 式為扁三角形,三式為鴨嘴形;豆為圈足鏤空,高領罐,肩部磨光。圈足器較多,有圈足杯和高圈足壺等。上述器物中一部分在本地仰韶晚期常見,應屬於仰韶文化晚期遺存,但有相當數量的器物則含有屈家嶺文化因素,如 一式足鼎、圈足鏤空豆、圈足杯和圈足壺等器物的形制和湖北京山屈家嶺、淅川下王崗中期的器物相同或相似。 三式足鼎、高領罐則與大汶口晚期同類器物相同。這兩處遺址對研究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關係提供了資料。

太康方城遺址位於太康縣城西北7.25公裡處,屬王集鄉所轄。這裡是個慢圓的高崗地段,南北長2~2.5公裡,東西寬2公裡,附近地勢較四周高4~5米。遺址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500米,方城村坐落在遺址上面。文化層堆積厚10餘米,包含物十分豐富,主要有裴李崗、仰韶、二里頭、商、春秋等文化遺物,一直延續到漢代。裴李崗文化陶片發現不多。仰韶文化遺存分布在遺址的東南部分,暴露有房基、灰坑、紅燒土和石斧、陶片等。在二里頭文化遺存中發現不少有典型嶽石文化風格的陶片,說明該遺存也存在著嶽石文化因素。

周口市的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華、商水,北部的太康、扶溝中部的發現較少。東部僅發現鄲城段寨一處,且屬於仰韶晚期。各種家畜骨骼的發現,反映了仰韶時期人們除進行農業生產外,養殖業也佔一定比重。遠川中蚌殼的大量存在和很多陶器中的屢蚌屑,表明當時這裡氣候溫和溼潤,河湖泊密布。生產工具發現較少,種類僅見斧、鏟、陶紡輪。

灰陶背壺(大汶口文化)

泥質灰陶。現藏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

陶器陶色不純,紋飾少而單純,素麵和磨光陶居多,器物形體較小。大生器物少見。彩陶數量小,彩繪簡單。早期陶器皆手制,除部分泥質紅陶質地較硬外,一般火候偏低。陶色以紅、褐為主。紋飾以弦紋常見,彩陶花紋為燒前所繪,不易脫落。器物種類較少。晚期出現輪制,陶質較硬,灰、黑陶數量增加。紋飾以弦紋常見,紋飾中新出現籃紋並成為主要紋飾,彩陶花紋為燒後所繪,極易脫落。器物種類由早期的深腹罐、斂口罐、罐形鼎、淺腹盆、深腹盆、大口淺腹盆、高柄杯、篦點紋盉,發展到晚期的深腹罐、斂口罐、高領罐、圓腹罐、大口罐、罐形鼎、盆形鼎、淺腹盆、深腹盆、斜壁碗、高柄觚、長柄豆、短柄豆、深腹缸、直口甕、器蓋、器座,等等。從器形而言,早期不甚規整,器物多窄沿敞口。晚期口沿變寬,折沿較多,領口增高,形制規整。如,鼎由早期的窄平沿垂肩圓腹發展到晚期的方唇折沿鼓腹和直口束頸深圓腹,鼎足由早期的圓錐形、圓柱形演變到晚期的扁三角形、鴨嘴形。又如,早期的斂口曲壁缽發展到晚期的敞口斜壁缽。

這裡的仰韶文化遺存都比較豐富,往往不單純是一種文化,其中含有不少屈家嶺文化的因素,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與周邊地區其他文化進行交流融合。但由於這裡的遺址沒有進行系統的、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其內涵和發展脈絡並不是十分清楚。希望有志者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使周口市仰韶文化的發展狀況和清晰脈絡早日呈現出來。

四、大汶口文化遺址

近年來河南省境內發現不少顯示大汶口文化特徵的墓葬和遺物。在周口市截至目前這種遺存共發現25處。我們暫將其分為早、晚兩期。早期有7處:西華商高宗陵、小白莊、瓦屋趙、南柳城,鄲城展莊戶,扶溝王崗,周口市菸草公司倉庫;晚期有18處:西華陸城,鄲城段寨、丁寨、汲冢,淮陽範丹寺、三裡堂、磨旗店、平糧臺,扶溝梅橋,太康槐寺,沈丘黃花城,鹿邑欒臺,商水章華臺、大邵、宋王,川匯區水灌臺,項城高寺等。這些遺址的特點是:第一,分布廣。全市七縣一市二區都有發現。第二,無單獨的大汶口文化層,遺物皆存在於仰韶或龍山文化遺址,晚期常見於龍山早期遺址的文化層中。一般是早期常見於仰韶晚期遺址。晚期見於龍山早期遺址(早期大汶口文化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以西華為多,逐漸向東擴展)。第三,典型的大汶口遺物多發現於墓葬中。第四,同山東大汶口文化有一定差異,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大汶口早期遺存,以周口市菸草公司倉庫的墓葬為代表,1984年在這裡清理墓葬4座,1997年清理1座。方向皆略偏西,其中仰身直肢葬4座,二次葬1座。5座墓深淺不一,前4座互相打破。經鑑定,死者有的切齒牙被拔,有的枕骨人為變形。隨葬品多寡不同,多者6件,少者2件,二次葬者無隨葬品。墓葬中死者切齒牙被拔、枕骨人為變形。與山東大汶口的葬俗及隨葬品相同或近似。如石鏟與大汶口 二式石鏟近似且放置腰間。 二式背壺與大汶口 三 式無鼻壺近似, 二式杯與大河村第三期 二式杯相同,鼎與大河村三期罐形鼎接近。因此,這批墓葬的年代相當於大汶口中期或仰韶文化大河村第三期。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層中出土的陶片,以夾蚌屑棕陶、泥質紅陶為大多數,無黑灰陶。紋飾有指甲紋、附加堆紋。彩繪為白衣褐彩,燒前所繪。器型有鼎、缽、盆、罐等。鼎足有圓錐狀,一面有溝槽,另一種為扁鑿形,上有指窩,與大河村一、二期同類器相同,應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而折腹圈足豆,三矮圈足杯和高領圈足壺則是大汶口文化所有,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鏤空白陶豆(大汶口文化)

1975年商水章華臺遺址出土。泥質白陶。現藏商水縣文物管理所。

早期的陶器,以褐、灰陶為多,紅陶次之,黑陶較少。褐陶夾蚌屑,用於炊具,灰陶以泥質居多,個別夾細砂,紅陶胎質較硬,表面磨光;黑陶泥質居多,製作精細,有的陶胎極薄。彩陶少,白衣棕彩,易脫落。紋飾為圓點弧線三角紋,僅見於壺肩。器類有鼎、壺、背壺、豆、缽、罐、杯等。鼎,圓唇,平底白衣棕彩,飾同心圓紋和弧線三角紋。 二式直口,圓腹,平底,頸部飾紅彩。三式為磨光黑陶,高領圓底,製作精細。背壺為直口,雙耳,平底,腹一面平直,一面有乳突。杯分二式, 一式為敞口,鼓腹,下有三個已磨平的矮足; 二式為敞口,折腹,圈足。豆為卷沿,折腹,高圈足。缽為直口,斜壁平底足。罐很小,為明器。

晚期,以鄲城段寨遺址和商水章華臺遺址為代表。章華臺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1975年在此發現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隨葬器皆陶器。段寨遺址上層為龍山文化,下層為仰韶文化晚期。1976年在此發現墓葬及隨葬陶器。1979年河南省博物館進行了試掘,共發掘屬於大汶口的墓葬兩座,灰坑11個,並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大汶口晚期的灰坑以圓形居多、橢圓形次之,皆口大底小。墓葬分長方形土坑和圓形土坑兩種,葬式為仰身直肢和二次葬,有的隨葬豬牙,有的死者切齒牙被拔。陶器以灰陶為多,其次是棕陶、黑陶,也有白陶。灰陶有淺、深之分,淺灰陶細泥堅硬,外表磨光,深灰陶質地稍軟,器壁較厚,部分磨光。棕陶分泥質和夾蚌,多為炊器,內呈黑色而外呈棕色。白陶含少重細沙,質地堅硬,器表多素麵或磨光。紋飾有寬籃紋和指窩壓印紋。彩陶多見於罐肩,有朱色、褐色和白色紋飾,以網紋為多,還有平行線紋和盤紋。主要器型有釜形鼎、盆形鼎、罐形鼎、高領罐、鏤空豆、背壺、寬肩壺、高柄杯、圈足杯、器蓋等。陶器以高領罐為最多,分三式: 一式直長頸,圓肩,平底; 二式口微侈,圓肩,斜腹; 三式侈口,束頸,鼓腹、圜底內凹。釜形鼎高領,圓肩折腹,圜底,鴨嘴鼎足;盆形鼎侈口,直腹圜底,瓦形足;罐形鼎,敞ロ深腹,鑿形足。鏤空豆有盤形、罐形之分。盤為淺盤,鏤空為三角形或圓形,有的豆沿下有一對鳥嘴形泥突,深腹,寬平沿,廣腹。背壺高領,雙耳斜腹平底,腹部一面平直;寬肩壺平沿長頸,廣肩瘦腹,小平底。高柄杯分二式, 一式侈ロ高圈足,圈足上部有對稱圓孔和長方形鏤空; 二式平沿,長柄圈足。筒形杯大口,深腹平底,長頸、廣肩瘦腰,肩部有一長流。簋形器寬沿廣腹,圓足錐形鏤空;白陶袋形足,腹部有一周附加堆紋,益形鼎短流單耳,鑿形足。器蓋,形似小盤,正中有鈕。

曹桂岑在《鄲城段寨遺址試掘》一文中指出:「段寨早期(即這裡的晚期——引者譯)出土的背水壺,鏤空黑陶杯,M1的女性拔掉外側門齒,M2隨葬豬牙等,均系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及葬俗。陶鼎與禹州市谷水河三期 一式高領罐相似。出土的彩陶花紋如網紋,平行線紋,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和鄭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中均有發現。因此,段寨遺址早期文化的時代與大汶口文化晚期相近,也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相當。」上述論證是正確的,但周口市的大汶口晚期文化一般是在龍山早期文化遺址發現的,時間上相當於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轉變這一時期。商水章華臺的大汶口文化器物,同偃師古滑城出土的大汶口墓葬中器物更為接近,而偃師大汶口墓葬中同時又出土有龍山早期文化器物,故它們的時代應相當於河南龍山文化早期。

灰陶杯(大汶口文化)

商水舒莊鄉扶蘇村出土。泥質灰陶。現藏商水縣文物管理所。

五、龍山文化遺址

周口市目前共發現龍山文化遺址79處,大致可分早、中、晚三期。

龍山文化早期遺址

早期遺址主要有項城高寺寨,沈丘東冢,鄲城段寨、汲冢,淮陽蔣臺,扶溝支亭等16處。

該期陶器有夾蚌屑褐陶,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和磨光紅陶等。夾蚌褐陶的外壁為棕褐色,內壁為深灰色。泥質褐陶的顏色,一種是與夾蚌屑褐陶相同,內外顏色還不一樣;一種是內外顏色相同,均為棕褐色。前者用於炊器類,後者用於飲食器類。泥質灰陶陶質的種類較多,有的是深灰色,用於淺器體,一般器壁較薄,陶質堅硬,用於器體較小的器物。夾砂灰陶含砂量少,僅用於炊器類。磨光黑陶用於盤、豆器類,數量較多;磨光紅陶數量較小,用於壺類。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大多用於炊器類。正規的方格紋較少見,拍打較深紋理清晰,多作菱形。陰線紋和附加堆紋的數量更少,製法是普遍採用輪制,器壁較薄。主要器型有鼎、深腹罐、圈足罐、小口罐、大口罐、盆、豆、筒形杯、圈足盤、高柄杯、直壁碗、壺、缸和器蓋。

鼎,窄領外折,束頸,圓腹,鏤空。鼎足有鴨嘴形、扁柱形、寬帶形、扁葉形。深腹罐分兩式, 一式為夾蚌褐陶,沿平,長頸,垂肩,壁飾橫籃紋; 二式為泥質褐陶,寬沿較厚,口微斂,腹壁平直,壁飾垂直的粗籃紋。豆為磨光黑陶,口沿平,腹部呈淺鍋底形,器柄較粗,有的豆座有各式圓形鏤空。高柄杯分兩式, 一式為泥質黃陶,薄唇外卷,圓腹,壁厚; 二式為夾砂褐陶,腹壁平直似筒形,下部向外突出一周,粗柄。

夾砂黑陶鬹(大汶口文化)

1975年商水章華臺遺址出土。夾砂泥質灰陶。現藏商水縣文物管理所。

該期的鼎,鼎足與谷水河三期接近。深腹罐與廟底溝一期和鄭州大河村五期 二式罐相似,其他如圈足盤、淺腹豆、直壁碗、筒形杯和器蓋均為河南龍山文化常見器物。這裡出土的橫籃紋圈足罐,過去在河南龍山文化中不多見,近年來在登封、禹州市早期龍山文化遺址中屢見不鮮,成為本期典型陶器。另外,這裡出土的鏤空粗柄豆,帶有明顯大汶口文化的特徵。

龍山文化中期址

中期遺址主要有商水章華臺、良臺寺、欒香寺,淮陽雙冢、平糧臺、試劍家、朱丘寺、青楊堌堆,扶溝雁周等29處。

該期陶器,陶質有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和磨光黑陶等五種。其中,泥質灰陶為最多,磨光黑陶次之。紋飾以籃紋為主,方格紋、繩紋和弦紋均不多見。鼎,口沿較窄、沿邊為方形,沿面上有凹槽,內側有折角,小口肩,腹壁飾方格紋或籃紋。鼎足有兩種,一種為寬帶狀,頂部有兩個圓窩,表面有兩條垂直線紋;一種為扁錐狀,頂部有兩個凹進去的折邊。深腹罐,寬平沿,內側有折角,束頸,圓肩。其他器物有甑、圓腹罐、斂口罐、大口罐、高頸罐、盆形缽、圈足盤、圈足皿、豆、直壁碗、甕、器蓋、器座等。

本期陶器與一般河南龍山文化的陶器相同,其主要特點是磨光黑陶和磨光灰陶較多,籃紋和方格紋為主要紋飾。一般器壁較薄,器形規整,製作相當精細,其中大部分器類與洛陽、鄭州一帶的相同或相似。

高領黑陶壺(大汶口文化)

1976年鄲城段寨遺址出土。泥質黑陶。現藏鄲城縣博物館。

龍山文化晚期遺址

晚期遺址主要有商水範臺廟,項城毛冢、骨頭冢、劉冢、高寺,沈丘乳香臺、青堌堆,太康槐寺、陶母崗,鹿邑太清宮,鄲城丁寨、段寨,淮陽雙家、平糧臺、蔣臺、範丹寺、五穀臺,西華段莊、陸城、斧柯,扶溝支亭、林寨等34處,遍及全市,數量居於首位。

本期陶質有夾砂灰陶、夾砂紅陶、夾蚌灰陶、泥質灰陶、磨光黑陶五種。泥質灰陶為主,磨光黑陶次之。紋飾以籃紋為主。

鼎分三式: 一式口沿外折,圓腹,器壁較薄,飾粗大方格紋; 二式窄沿外折,腹壁較厚,中部有弦紋數周; 三式口沿微敞,大口,器壁較厚。鼎足多樣,有寬帶狀鼎足,有的表面飾附加堆紋或刻畫豎線,頂端有三個圓點紋。鼎足有圓柱狀鼎足、扁三角狀鼎足、圓錐狀鼎足、乳頭形鼎足。深腹罐分三式: 一式大口外侈,深腹,小平底內凹,器壁較薄,外飾垂直籃紋; 二式口沿外卷,短頸,素麵; 三 式大口,沿外侈,腹平直,素麵。刻槽盆,窄沿內卷,大口,瘦腹,器外飾籃紋,內壁有刻槽。其他主要器物有甑、圓腹罐、大口罐、斂口罐、高頸罐、壺、小高頸罐、折腹盆、刻槽器、缽形圓足器、豆、直壁碗、杵形杯、甕、缸、器座等。本期另一個特點是北部遺址和南部遺址存在一些差別,主要表現為南部夾砂陶類較多,泥質陶類較少,陶器質地較為粗糙,表面多不磨光;有些器物形制較為特殊,與北部遺址出土的同類器大不相同。

綜上所述,周口市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既與其他地區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都包含有其他文化遺存。地方特色尤為濃厚,同典型大汶口文化有一定差別,顯示出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特徵。龍山文化早期同大汶口文化共存,中晚期屬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兩地陶器相似,都沒有發現陶斝。與豫西地區龍山文化不同,周口市龍山文化晚期出土了下部為簡形的刻槽器,王油坊龍山文化中就沒有發現這種器物,而在煤山和豫南地區卻是屢見不鮮的。晚期鼎足種類繁多,與煤山和王油坊文化都不相同,而與豫南的鼎足十分相似。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含有較多的山東龍山文化因素。

高領白陶壺(大汶口文化)

1976年鄲城段寨遺址出土。泥質白陶。現藏鄲城縣博物館。

周口市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鹿邑欒臺遺址的發掘證明了這一點。鹿邑欒臺遺址共有六期文化層:一期為大汶口文化;二期為龍山文化;三期為嶽石文化;四期為商文化;五期為西周文化;六期為春秋末戰國初期文化。這些文化層疊壓是連續堆積而沒有間隔的,這說明此處的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發展和繼續。

周口市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目前僅限於遺址的調查和少量的試掘,材料極其有限,其豐富的內涵尚待大規模科學發掘來揭示。希望有志者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使周口市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概況和清晰脈絡早日呈現出來。

六、二里頭文化遺址

目前,周口市共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16處。依據豫西地區的二里頭文化標尺,我們將這些遺址大致分為三期,略述如下:

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址

本期遺址有商水朱集、良臺寺(閻莊),太康方城,項城高寺砦、骨頭冢,沈丘東冢,淮陽範丹寺、雙冢,西華陸城、後於王莊和扶溝林砦等11處,以西華的陸城為代表。

陸城遺址位於西華縣西南16公裡處的陸城村北面。這裡是一個方形高土臺,長寬各110餘米,四周有方形壕溝相圍,溝寬約30米、深4米餘。在東面溝壁上露出兩層房基,上層房基是紅燒土,下層房基是用白灰面鋪地。整個文化層厚6米。採集的標本主要是二里頭一期的,另外有些是二里頭二、三期和春秋時代的文化遺物。

洗口鏤空灰陶豆(大汶口文化)

1976年鄲城段寨遺址出土。泥質灰陶。現藏鄲城縣博物館。

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不多,磨光黑陶比較少見。泥質灰陶有的外塗黑衣,有的為黃灰色;夾砂灰陶多為黑灰色,黃灰色的數量較少;磨光黑陶僅用於盤、豆之類。紋飾以籃紋為主,有的粗稀,有的細密,紋理不甚清晰,方格紋有的細密緊湊,有的鬆散呈菱形,僅用於鼎、罐等炊器類,數量不多。細繩紋偶有發現,弦紋數量也不多。

鼎:分二式。 一式2件。一件為夾砂灰陶,黑灰色,寬沿外折,斂口,圓腹,素麵,肩部飾有弦紋;另一件壁飾斜籃紋,棕灰色。 二式為夾砂灰陶,褐灰色,窄沿外折,腹部較圓,壁飾籃紋。鼎足有乳頭形的和扁三角形的。

深腹罐:分四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黑灰色,寬沿外折,腹壁飾斜籃紋,器體較大。 二式為夾砂灰陶,灰色,侈沿,短頸,瘦腹,壁飾長方格紋或素麵。三式2件。一件為夾砂灰陶,灰色,窄沿,腹壁平直,器壁較厚,飾斜籃紋;另一件腹壁平直,外飾直籃紋。

圓腹罐:分二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外塗黑衣,寬沿,垂肩,壁飾粗稀的籃紋。 二式為夾砂灰陶,外塗黑衣,沿外折,圓肩,腹壁飾方格紋。另一件飾籃紋。

平底盆:泥質灰陶,表面略磨光,腹壁微內曲,大平底。盆分三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黃灰色,大口,腹壁較平直,素麵。 二式為泥質黑陶,略磨光,平沿,鼓腹,素麵。 三式為泥質灰陶,外壁磨光,肩部有一周凸弦紋。腹壁平直,壁飾籃紋。

洗口鏤空白陶圈足豆(大汶口文化)

1976年鄲城段寨出土。泥質白陶。現藏鄲城縣博物館。

小盆:泥質灰陶,外塗黑衣,沿外卷,大口,頸部微束。

高領罐:分二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深灰色,直領較高,壁飾籃紋,肩部有一周附加堆紋。 二式為泥質灰陶,淺灰色,沿外卷,直領,壁飾籃紋。

甑:夾砂灰陶,黃灰色,僅存底部,甑孔作三角形。三足盤:磨光黑陶,腹壁平直,大平底。

豆:磨光黑陶,沿外折,深腹,下殘。

二里頭一期陶器製作比較精細,器形規整,有的口沿為圓唇,內側折稜不甚突出。有的器ロ下部略有短肩,器腹較深,一般器形較龍山文化的同類器小些,紋飾較為平圓,稜角多不突起,有的粗疏,有的細密,籃紋多為上左下右,方格紋有的呈菱形。其中三角形甑孔、 三式深腹罐、平底盆、三足盆、豆與二里頭遺址一期的同類器相同或相似。 一式、 二式鼎足呈乳頭狀或三角形狀,這些在臨汝煤山二里頭一期遺址中都有發現。此外,出土器物中保留有若干龍山文化的色彩,表現為一些器壁較薄,表面留有旋痕,一部分紋飾整齊清晰,稜角突起,特別是 一式深腹罐與龍山晚期的同類器比較相似,其時代應較一般二里頭一期略早。這裡出土的 一式深腹罐, 一式、 二式圓腹罐, 一式盆與豫西地區的同類器不大相同,可能是地域方面的特色。

二里頭文化二期遺址

本期遺址是項城駱駝嶺,西華後於王莊、泥土店、陸城,太康方城和淮陽雙家等6處,以後於王莊為代表。

後於王莊遺址位於後於王莊的東面,屬奉母鎮,東距縣城約32.5公裡。遺址為圓丘形的高臺地,與四周地勢相差2~3米,還有一些春秋和漢代的遺物。

主要遺物為陶器,有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和磨光黑陶數種。出土陶片不多,器物種類也較少。本期陶器製作精細,器形尚規整,紋飾是以較細的繩紋為主,籃紋尚有一定數量,弦紋似乎較前期多些。

高領黑陶壺(大汶口文化)

1976年鄲城段寨遺址出土。泥質黑陶。現藏鄲城縣博物館。

深腹罐:分三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外塗黑衣,窄沿,頸部微斂,壁飾橫籃公紋。二式為夾砂灰陶,黑灰色,平沿外卷,束頸,瘦腹,腹壁繩紋較細。其中似腹部塗裹一層燒過的泥土皮;另一件外塗黑衣,繩紋略粗。三式為夾砂灰陶外塗黑衣。其中一件沿外折,束頸,壁飾細繩紋;另一件口沿較平,腹部較瘦頸部有一道弦紋。

圓腹罐:夾砂灰陶,淺灰色,直口微敞,外附一周弦紋,頸下飾細繩紋。大口罐:分二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褐灰色,口沿外侈,頸部較長,廣肩壁飾細繩紋。 I二式為泥質灰陶,黃灰色,窄沿,長頸微內曲,圓腹,壁飾細繩紋。

高領甕:泥質灰陶,外塗黑衣,直領,小口,廣肩,肩部有線紋兩周。

該遺址器物的主要特點是:夾砂深腹罐和圓腹罐為主要炊器,紋飾以繩紋為主,較一期的為粗,較三期的為細,排列整齊,紋理清楚。圓腹罐口沿外側附近一道花邊,深腹罐口沿有的是卷沿有的是折沿,與一、三期的口沿有別。因此,我們把這些器物定為二期。二里頭二期的遺址發現不多,出土陶器也較少,目前尚不能進行深人分析。

二里頭文化三期遺址

本期遺址有商水王田寺,項城駱駝嶺,沈丘東家,太康方城,淮陽雙家,西華後段莊、後於王莊、泥土店、商高宗冢、陸城,共10處,其中以駱駝嶺遺址為代表。

駱駝嶺在項城市新橋鄉朱大莊的北面,東面是泥河,西南是洪河,兩河之間地勢較高。在高地中部,有兩個南北毗連的大土堆,形似駝峰,故名駱駝嶺。在南嶺下面主要是龍山文化的遺存,在北嶺下面除仰韶文化遺存外,還有二里頭文化二、三期和商代二裡崗的遺物,另外還有一些火候較低、易於破碎的小塊紅陶片,時代可能更早一些。

紅陶罐(大汶口文化)

泥質紅陶。現藏淮陽縣博物館。

二里頭三期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泥質黑陶佔一部分。泥質脹陶有的外表塗黑衣,有的器壁呈棕灰色,有的是深灰色,陶色比較雜。夾砂脹陶有的是深灰色,有的是淺灰色,陶色不盡相同。紋飾是以粗繩紋為主,附加堆紋比較粗糙;其次如編織紋和弦紋也有一些。泥質黑陶的器壁略磨光,數量也較少。

深腹罐:分二式。 一式其中一件為夾砂灰陶,侈口,束頸,壁飾粗繩紋,器壁較厚;另一件腹壁平直。 二式為夾砂灰陶,口沿外侈,沿邊較厚,器壁較薄,

圓腹罐:夾砂灰陶,外塗黑衣,沿外侈,壁飾粗繩紋。

大口罐:泥質灰陶,青灰色,口微外侈,沿邊較厚,粗頸,壁飾較粗的繩紋。

盆:分二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敞口,淺腹,壁飾數周附加堆紋。 二式為泥質灰陶,黃灰色,口沿外侈,深腹,壁較平直,表面飾繩紋,兩側附近雞冠形器耳一對。

大口尊:分三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略磨光,大口,頸部和肩部飾弦紋,口徑稍大於肩徑。 二式為泥質灰陶,大口外敞,束頸,腹壁平直,外飾多層附加堆紋,間有繩紋,口徑大於肩徑。 三式其中一件為磨光黑陶,大口外侈,束頸,圓肩,肩部有弦紋;另一件為夾砂灰陶,淺灰色,壁飾繩紋。

簋:泥質灰陶,外塗黑衣,寬沿外侈,束頸,圓肩,底部已殘,素麵。

豆:泥質灰陶,略磨光,寬沿較平,斜壁,淺腹,細柄。

甕:泥質灰陶,略磨光,小口,廣肩,肩部有編織紋一周。

二里頭三期陶器的器類比二期多些,其主要特點是:夾砂深腹罐和圓腹罐為主要炊器;紋飾是以粗繩紋為主,二期的繩紋很少見;出土有較多的大口尊。因此,這批陶器可定為二里頭三期,與豫西的二里頭三期較為接近。其中 一式、 二式深腹罐、大口罐、 一式大口尊與豫西地區二里頭三期的同類器相同或相似,陶豆和豫西的陶豆有別。 二式大口尊器身布滿附加堆紋,與豫西地區的深腹甕相似。 一式、 二式盆則與豫西的陶盆不同,器形比較新穎。其中 二式盆、三式大口尊、簋和小罐的時代可能要晚些。

繩紋灰陶石鬲(西周)

項城李寨小朱莊遺址出土。夾砂黑陶。現藏項城市博物館。

七、商代文化遺址

商代文化遺址有商水朱集、王田寺、馬村,項城毛冢、駱駝嶺、南頓城,鹿邑欒香寺,太康槐寺、陶母崗、劉莊、方城,鄲城汲冢,淮陽雙冢、平糧臺、試劍冢、蔣臺、範丹寺,西華後於王莊、商高宗陵等19處。這些遺址往往與龍山文化或二里頭文化遺址共存,有的甚至延續到西周時代,採集的陶器有鬲、大口罐、盆、簋、豆、大口尊等。

鬲:分二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口沿外折,沿邊較寬,腹壁平直,壁飾繩紋,頸部飾重圓紋或較寬的附加堆紋。另一件器體較小,頸部飾重圓紋。 二式為夾砂灰陶,口沿微斂,壁飾較細繩紋。

大口罐:泥質灰陶,口沿外侈,飾較細繩紋。

盆:分三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黃灰色,沿外侈,束頸,鼓腹,壁飾粗繩紋肩部有一周弦紋。 二式為泥質灰陶,外塗黑衣,敞口,束頸,肩部飾附加堆紋一周,腹壁飾粗繩紋。 三式為泥質灰陶,略磨光,寬沿,邊沿有折梭,腹壁平直素麵有弦紋。

簋:泥質灰陶,略磨光,大口,厚沿外卷,圓腹,小圈足,素麵。豆:泥質灰陶,略磨光,平沿,直壁,腹較深。

大口尊:分二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深灰色,略磨光,大口外侈,束頸,肩部有附加堆紋一周,壁飾粗繩紋。 二式為泥質灰陶,外塗黑衣,敞口,腹壁平直,壁飾粗繩紋,肩部和腹部飾附加堆紋。

商代的陶器主要有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兩種。制陶火候較高,陶質相當堅硬,多為深灰色,陶器的器壁都比較厚,器形也比較規整。一部分器形的口沿直立,內側有溝槽,一部分器形口沿較寬,略呈 T 字形。炊器類的腹部較深,容器類腹部較圓,紋飾以粗繩類為主,另有附加堆紋、重圓紋和弦紋,雲雷紋較少。採集的陶器大多與鄭州二裡崗期的同類器相似。例如 一式鬲,大口罐, 一式盆、 二式盆、 三式盆、 四式盆, 一式、 二式大口尊,豆,簋,分別與二裡崗的 I四式鬲(H1:20)、 二式罐(T4:18)、七式盆(H22:207)、 一 式盆(H15:14)(H9:354)、 二式盆(T21:1)、 三式大口尊(H22:199)、(H1:4)、 二式豆(T1:24)、三式豆(H22:217)等相似。

繩紋黑陶罐(西周)

1987年沈丘乳香臺遺址出土。泥質黑陶。現藏沈丘縣文物館理所。

八、西周文化遺址

西周文化遺址有商水範臺廟、朱集,項城劉冢,鹿邑欒香寺,鄲城段、丁砦,太康陶母崗,扶溝雁周,淮陽平糧臺等12處,以沈丘縣東冢遺址為代表。

東冢遺址位於沈丘縣白集鎮孫巖村東面。原來是個4~5米高的臺地,現在已平去了3~4米,保留高度有1米餘。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地面暴露有龍山、二里頭、西周和漢代文化遺物,內容是比較豐富的。

鬲:分三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大口,淺腹,襠部較平,短袋足,壁飾細繩紋。 二式為夾砂灰陶,黑灰色,折沿,斂口,深腹,襠部較平,短袋足,壁飾粗繩紋。 三式為夾砂灰陶,卷沿,淺腹,底較平,尖足,繩紋稍粗,肩部有弦紋一周。

罐:分二式。 一式其中一件為泥質灰陶,黑灰色,平沿,頸部短粗,壁飾繩紋;另一件棕灰色,折沿,繩紋較粗。二式其中一件為泥質灰陶,黑灰色,口微侈,頸細長,圓肩,素麵,肩部飾弦紋;另一件頸部較粗,壁飾繩紋。

簋:分二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灰色,口沿外侈,直腹,壁飾垂直細繩紋。二式為泥質灰陶,黑灰色,沿外卷,腹部較瘦,壁飾一周捲雲紋。

小罐:泥質灰陶,直口,平沿,壁飾細繩紋。

小盆:泥質灰陶,壁磨光,口沿較平,圓腹較深,素麵。

盆:泥質灰陶,褐灰色,折沿,圓腹較深,壁飾繩紋。

豆:泥質灰陶,青灰色,直口,腹較深,柄殘。

罐:泥質灰陶,深灰色,口微敞,圓腹,壁飾較細繩紋。

壺:泥質灰陶,直口,長頸,器兩側有耳。

西周文化陶器是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火候較高,器壁很厚,多為深灰色,一部分為黑灰色,一部分為紅黑色。紋飾仍以繩紋為主,有的粗疏,有的細密,其他紋飾很少見。鬲、罐、盆、疊、簋和豆的形狀與陝西灃西的同類器相似,譬如 一式簋與張家坡早期 一式簋(H301)相似, 一式~ 三式鬲與張家坡晚期六式鬲(H410)、 六式鬲(H401:14)、四式鬲(T134:4C)相似, 一式 、 二式罐的口沿與張家坡晚期 二式甕(H104)的口沿樣式類同,而罍和豆則與張家坡甕棺葬M151的葬具和西周墓四式豆(147:1)大致相同。

灰陶扁壺(秦)

70年代沈丘縣北郊窯廠出土。泥質灰陶。現藏周口市博物館。

九、春秋文化遺址

春秋文化遺址有商水郝崗、馬村、良臺寺(閻莊)、王田寺、範臺廟、朱集,項城南頓城、駱駝嶺,太康槐寺、方城、扶樂城,鄲城段寨,西華陸城、泥土店、白店,扶溝支亭、高集,淮陽範丹寺等18處,以範丹寺為代表。

範丹寺遺址位於淮陽劉振屯鄉,西北距縣城約20公裡。遺址是個方形臺地,較四周高2~3米。遺址上面是學校,在遺址東面有一大土坑,在臺地斷崖和坑壁上均露出灰坑和文化層。遺址範圍不大,長、寬各約100米,出土有龍山文化和春秋時代的遺物。

鬲:分二式。 一式、 二式都為夾砂灰陶,口沿較平,壁飾粗繩紋。

罐:分二式。 一式為泥質灰陶,黃灰色,口沿外卷,壁飾較細繩紋。 二式為夾砂灰陶,青灰色,口沿較平,沿邊較厚,壁飾細繩紋。

盆:分二式。 一式為夾砂灰陶,青灰色,平沿,壁飾細繩紋。 二式為泥質灰陶。其中一件為青灰色,平沿外折,口微斂,壁飾較細繩紋;另一件為深灰色,口沿外卷,圓腹,腹下部飾較細繩紋,口沿部分有暗紋。

周口市春秋時期的遺址是比較多的有的與其他早期遺址共存,如商水的朱集、項城的南頓城、鄲城的段寨、大康的方城和西華的陸城等,均包含有幾個時代的文化遺存,是古代人們長期居住的地點。有的只包含有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存,沒有其他早期的文化遺物,說明這類遺址是春秋時期人們才開始活動的。例郝崗遺址,這裡春秋時期遺址的範圍都比較大些,包含物是比較豐富的。這裡出土的陶器大致與洛陽的同類器相同或相似。由於採集的標本不多,目前還沒有全面的比較分析。

參考資料:

李全立《周口文物大觀》2013年12月 中州古籍出版社

李全立《周口古陶瓷》2013年12月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