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簡要(孔明大擺空城計歇後語)
2023-07-31 23:55:07 1
古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三十六計了,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那到底怎樣解釋才是最合理的呢?看過許多古代片,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美人計、苦肉計、金蟬脫殼、聲東擊西、釜底抽薪、還有就是偷梁換柱了吧。但是我們今天主要介紹的是空城計的故事,那麼使用空城計的主人公又是誰呢?他為何要用空城計來打敗敵人呢?
話說當年,劉備為了請大神諸葛亮出山,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呢,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麼諸葛亮為何值得劉備花這麼大的力氣呢?諸葛亮的智慧也不是蓋的,人家是真材實料,所以就讓那些想要稱帝的人用盡心思去招納賢臣啦,所以劉備也不例外。
空城計的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
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
兵馬都退了回去。
孔明大擺空城計歇後語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空城計退敵-----反敗為勝;
諸葛亮唱空城計-----急辦法。
奧秘世界獨家觀點:劉備三顧茅廬確實沒白費,畢竟諸葛亮真的是智勇雙全,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建立了蜀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皇帝夢。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看透別人的心裡想法,就是現代的心理醫生一樣,能把人琢磨透切,聽起來很恐怖的,因為這樣就感覺自己是透明人了。但是諸葛亮他並不是心理醫生,他只是熟讀兵法,了解一些作戰時候的心理,正所謂「知己知彼」嘛。在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時候,他也想到了司馬懿並不是那種很衝動的人,在沒把握的情況,不會孤軍奮戰的,也正是因為這樣,順應了司馬懿的心理發展趨勢,上演了一局空城計,逼退了敵人,也解救了自己,守住了城池。
當然,空城計的故事,也教會了我們,在遇到任何棘手的事情時,都不要驚慌,學會淡定沉穩地處理事情,這樣才不會讓對手得逞。
相關連結:
關於空城計的解釋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實者實之,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此事雖是小說家演義,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真的出現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
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矇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裡,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準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關於空城計的案例
知州妙用空城計
北宋真宗年間,馬知節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節,派出去偵察的士卒回來稟報說:邊寇的大隊人馬正向延州開來。馬知節心想:城內軍民正準備過節,如果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混亂不堪。再就是自己的兵馬太少,不足以抗敵,怎麼辦呢?想著想著,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應對的辦法。
馬知節首先命令大開城門,然後張燈結彩,大擺宴席,全軍上下與民同樂,共度佳節。將士們看到知州如此鎮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敵良策,軍心穩定,行動有序。城中百姓見如此情形,也都安心過節。
邊寇來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城中百姓正歡天喜地過佳節,猜疑城內有重兵埋伏,認為此次進犯不是時候,便主動地撤走了。
孔鏞一人闖山寨
明孝宗時,孔鏞任田州知府。上任後的第三天,州內的軍隊到別處執行任務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城。當地的峒族山民得到這個消息,馬上聚集在一起拿著刀槍包圍了田州城。
眾人驚慌失措地關起城門,下決心死守幾天。可孔鏞卻說:「把城門打開!」有人勸他說:「大人,峒族山民是十足的野人,他們不知道什麼空城計,你只要一開城門,他們就會殺進來。」孔鏞不慌不忙地說:「把門打開,我要出去和他們談,我要以皇上的恩威與孔孟之道來勸導他們。」眾人一聽全都哭笑不得,心想這個迂腐的知府老爺怕是死定了。
城門打開了,孔鏞帶著幾個隨從騎馬走了出來。峒族首領喝道:「你是什麼人,還不下馬受死!」孔鏞鎮定中帶著威嚴:「我是新來的知府,我正要到你們的山寨視察,還不前頭帶路。」
以前的知府不關心峒族人的生活疾苦,從來沒去過峒族山寨。峒族首領聽說孔鏞要去山寨,便欣然應允了。
來到山寨,孔鏞一屁股坐在中間的座位上,厲聲喝道:「無禮之輩,還不跪下!」首領不服氣地說:「區區知府,竟敢向我們發號施令!」孔鏞說:「我是你們的父母官孔知府,有責任管教你們。」
有人問:「您可是孔聖人的後代?」孔鏞回答:「敝人正是孔聖人的子孫。」眾人一聽,對孔鏞肅然起敬。孔鏞接著說:「我知道你們本是良民,因飢餓所致入城搶奪。現在我來做你們的父母官,把糧食和布匹分發給你們。如果你們不聽我的話,一意孤行,我就派官兵興師問罪了!」
峒族山民聚眾鬧事目的就是為了搶糧食和布匹,聽說知府大人可以無償供給他們,紛紛表示不再造反,誠心悔過。峒族首領安排孔鏞在山寨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孔鏞帶領他們來到田州城下,叫城上的士兵丟下糧食和布匹。峒族山民扛著糧帛,興高採烈地返回山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