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航拍中國峽西的觀後感

2023-08-01 14:41:19

  《航拍中國》是央視紀錄國際傳媒公司攝製、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系列紀錄片,第一季推出了四個省。下面是航拍中國峽西的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一山一水決定了陝西的格局。綿延的秦嶺與奔流的黃河把陝西一分為三: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北部是高原。陝西便兼具了山地的靈秀,平原的肥沃和高原的雄渾。早春時節,自北向南,黃土高原大雪飄飛,關中平原小麥滴翠,陝南山地鮮花怒放。

  【秦嶺,太白山】

  1600公裡,是這座山的長度。它相當於從北京到成都的距離,甚至比歐洲最大的阿爾卑斯山還要長四分之一。這就是秦嶺。

  秦嶺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寬大的山峰群,它的南北寬度達到150公裡。秦嶺西起甘肅,橫貫陝西,東至河南和湖北,就像橫在中國中部的一道擋風牆:冬季冷空氣無法南下,夏天暖溼氣流也無法北上。以秦嶺為界,中國大地被分為南北兩部分。中國有了南方和北方。

  秦嶺主峰太白山上到處是冰川的遺蹟。第四紀冰期時,巨大的冰川如同大山一樣由北向南緩緩移動,所到之處,山崩林毀,生物滅絕。隨之而來的,是環境與氣候的巨變。

  眾多山脈的層層阻擋下,冰川終於在太白山一帶成為強弩之末。當秦嶺之外的氣候和環境都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時,秦嶺腹地卻相對穩定,它就像一隻諾亞方舟,成為眾多珍希動植物的庇護所。

  【大熊貓,金絲猴,朱䴉,羚牛】

  大熊貓終於有了彩色照片。在秦嶺,人們多次發現棕色大熊貓。這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五隻、也是目前惟一存活的一隻棕色大熊貓:七仔。114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北京二環內的面積。如此遼闊的區域,生活著26隻大熊貓。這是地球上最容易找到大熊貓的地方。

  大熊貓野外生存能力較弱,但它有一個稱職的守護神:金絲猴。當活躍於樹冠頂層的金絲猴遠遠地發現可疑的入侵者,立即向樹下的大熊貓報警。因此,大熊貓是金絲猴的鐵桿追隨者,有金絲猴的地方,常常就有大熊貓。冬季的秦嶺寒冷漫長,為了填飽肚皮,金絲猴群在山裡奔波。不過,當山中有了專職的餵猴人,它們再也不用為吃喝發愁。每天清晨,餵猴人上山找到前一天晚上猴群的棲息地,用獨特的方法把它們引向固定的投食點。一日三餐,準點開飯。大多數的金絲猴似乎更喜歡自喜其力的生活。每年夏秋季節,山林裡食物豐富,到投食點就餐的猴子越來越少。

  30多年前,一支考察隊接受了一項任務:尋找一種失蹤20多年的鳥:朱䴉。3年裡,考察隊行程5萬公裡,卻僅僅發現3根鳥毛。直到1981年,終於在陝西發現了世界上僅存的最後7隻朱䴉。作為一個古老物種,朱䴉的歷史是人類30倍以上。最早的朱䴉,可以追溯到6千萬年前的恐龍時代。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到100年,朱䴉就陷入了滅絕境地。為了留住這種珍稀鳥類,人們把旱地恢復成它們喜歡的水田,培育了大片樹林,讓它們在新環境裡開始新生活。

  2007年夏天的一個凌晨,一頭怪獸闖進了佛坪縣城,3萬人的小城一片恐慌。火速趕來的警察用巡邏車和車燈驅趕,終於把這個不速之客攆回森林。這頭所謂的怪獸,其實是羚牛。

  羚牛雖然體形如牛,名字裡也帶有牛字,但它不是牛。動物分類上,它和羊有更近的親緣關係。它頭小尾短,形同羚羊,叫聲也和羊差不多。秦嶺山區把它稱為白羊。羚牛是群居動物,外出覓食時,它們把幼仔集中到一起,組成一個幼兒園,由一頭成年羚牛照看。有時候,一些落單的羚牛會賴在家牛群裡混吃混喝,甚至和家牛婚配。

  【終南山隱士】

  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歷練人生的方式。

  大都會的燈紅酒綠化作了山間的松濤白雲,5000多位修行者隱居在終南山的嶺谷之間,日子與1000年前基本相同。這些與雲海清風作伴的人,他們選擇了一種簡單而寧靜的生活。

  從山上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城市,但他們中的很多人竟然十多年不曾走下終南山。終南山的隱居傳統自隋唐以來從未斷絕。這裡四季分明,氣候乾燥,為山居提供了理想的氣候條件。當地老百姓對隱士見慣不驚,彼此和睦相處。

  【華山】

  這塊舉世罕見的巨石,長高約2千米,它就是華山。作為秦嶺的餘脈,華山是一塊純粹完整的花崗巖。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巖漿噴發與地質作用,形成了這座雄奇的大山。

  中國古代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500公裡範圍內,這些民族被統稱為中華山民族,後來簡稱為中華民族。

  花崗巖特殊的紋理和交錯的斷層,決定了華山是一座難以攀登的山。公元七世紀以前,幾乎沒人登頂。古時的道士們在危崖上硬鑿出了一條小路,這就是民間說的自古華山一條路。唐代詩人韓愈好奇登頂,卻因無法下山而絕望地寫下遺書投下山來,幸好被當地官員冒險救下。

  這裡是武俠精神世界的巔峰,武林高手在華山極頂上演終極對決。大概只有華山的險絕才能襯託出武林高手的膽氣與功夫。

  【涇河,渭河,渭河平原】

  涇河與渭河的交匯,誕生了一個成語:涇渭分明。

  由於含沙量不同,涇河與渭河曾經界限分明。《詩經》時代,涇河清澈,渭河渾濁;杜甫時代,渭河清澈,涇河渾濁。兩千年持續的觀察中,涇河與渭河的清與濁,經常都在變化。

  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與古人的記載都不一樣:兩條河都很渾濁。不過,近年的觀測表明,到了冬季枯水期,涇河的含沙量會猛降到現在的千分之一左右,那時候,涇河變得清澈,《詩經》描繪過的景象就會重現。

  渭河接納了涇河後,滔滔東去,注入黃河。渭河攜帶的大量泥沙,衝積出了生機勃勃的關中平原。歷史上,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天府之國的美稱,最早就指關中平原。五月的關中平原,一年一度的麥收就要開始了。

  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逐漸馴化了野生的粟和黍。從此,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不用再為了追逐獵物,過著動蕩的生活。關中平原,它因而被稱為中國農業文明的源頭。

  4000年前,在關中平原,另一種產量更高、營養更豐富的作物代替了慄和黍,這就是小麥。

  關中小麥餵養出一個奇蹟,那就是大秦帝國的崛起。小麥食品保存較長且便於攜帶,秦國軍可以連續行軍多日而不需另外的給養,它使秦人的活動空間得以擴張。當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時,小麥文明完成了天下歸一的徵程。

  【兵馬俑,秦始皇陵】

  秦國軍人的形象仍在被複製。這些作坊生產的兵馬俑最小的幾釐米,最大的達37米,那是為韓國拍電影定製的。更多的,是按照兵馬俑等比例仿製。

  仿製陶俑的原型來自幾公裡外的秦始皇兵馬俑。三座巨型土坑,陳列著近8千件兵馬俑。從下令製作兵馬俑到秦始皇去世,時間只有11年,這意味著工匠們每年至少要完成700件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其實,它只是一座陵墓的陪葬而已。

  距兵馬俑坑1.5公裡的西面,有一座87米的山坡,它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對永恆的渴望是秦始皇畢生的追求,他曾派人到海上尋求仙人的幫助。在長生不老無望之後,他更在意如何在死後同樣擁有他的龐大帝國。

  為此,秦始皇用盡了他有生之年的全部時間。他的陵墓是一項耗時達39年的超級工程,幾乎動用了整個帝國的力量,最多時,工人多達70萬。經探測,陵園總面積約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78個北京故宮的大小。其中,地宮就相當於5個標準足球場。

  地宮的頂部,鑲嵌著大量閃閃發光的寶石,模擬天上的日月星辰;海量的水銀被注入溝槽,並用機械提升使它不斷地循環流動,模擬江河湖海。黑暗的墓室裡,還有大量蠟燭被點燃,以此照亮秦始皇在另一個世界的漫漫長路。

  【長城,鎮北臺】

  野花掩映的古老長城,它既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也是黃土高原與塞北荒漠的分界線。這些破敗的烽火臺,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通訊工具。當邊境發現敵情,守邊將士便點燃乾柴。乾柴中摻有狼糞,狼糞燃燒時產生的煙霧能保持濃厚的直線,更容易被發現。

  長城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一座形狀、規模都和普通城牆不一樣的要塞,它既是平時的瞭望臺和屯兵所,也是戰時的烽火臺和掩體。這些夯土的遺址位於鎮北臺腳下數百米的地方,它是明代所建的易馬城。明代嘉靖以後,隨著蒙漢關係緩和,每年正月十五日後,商人們在此開市貿易。關外的皮毛、牛羊,關內的茶葉、布匹,都是易馬城最熱門的商品。

  鎮北臺所見證的,不僅是刀光劍影的戰爭,也有商旅雲集的和平。不論是巍峨的長城還是帝王的意志,都無法阻擋人類交流與互補的願望。

  【直道,長城】

  這是一個強盛帝國的物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鹹陽為中心,修築了四通八達的路網。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秦直道。它的建成,意味著從首都鹹陽到軍事重鎮九原,全長700公裡的路程,飛奔的騎兵通過沿途驛站的接力,只需要短短兩天多時間,就能把中央的指令送達邊關。

  秦直道是和長城同期進行的大工程。如果說長城是隔絕,那麼秦直道就是通暢。

  在隔絕與通暢之間,隱約傳遞出的是大秦帝國的戰略意圖:長城像銅牆鐵壁,把南下的胡人阻擋在北方;秦直道如神經,把帝國的邊疆和首都緊緊相聯。

  【乾陵】

  山峰下,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夫妻皇帝合葬墓:乾陵。

  乾陵的主人是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

  以山為陵,整座山都成了乾陵的防護層,它是唐代皇陵中惟一沒被盜墓者光顧過的。陪葬品的豐富引人遐想,據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就在其中。上千年來,眾多盜墓者不僅沒能進入墓室,就連墓門也沒找到。無論鋤頭還是炸藥,都對它無計可施。神道上,矗立著61尊石像。石像後背的文字,除了兩尊,其它都無法辯認。這些雕像的原型,是來自亞歐各國的使節,文字可以辯認的兩尊,一個來自阿富汗,一個來自伊朗。

  在唐代,眾多外國人來到長安,唐政府對他們予以優待,只要有能力,就會被重用。這種開放與包容精神,使長安成為當時惟一的國際化大都會。

  【大雁塔】

  西安這個名字被叫了600多年,長安這個名字被叫了1500年。

  唐代長安的地標是大雁塔。在大多數建築不超過10米的唐代,64米的大雁塔鶴立雞群,從長安城的各個方向,人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主持修建大雁塔的是高僧玄奘。修建的目的,是為了保存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和佛像。初建時,塔高5層;30多年後的武則天時代,改建為10層;後唐時再次重建,改為7層;明朝時,在塔身上砌了0.6米的包層,大雁塔長胖了,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造型。

  作為1000多年歷史滄桑的見證,歷代對大雁塔的重建與維護,更像是在為記憶留下一個鮮活的物證。

  【長安,大明宮】

  在唐代,長安是地球上最大的超級城市,它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是當時歐洲最大城市羅馬的3倍。唐代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以朱雀大街為中軸,左右對稱,極盛時,人口超過100萬。在西安北部,有一片龐大的遺址,它的面積相當於故宮的4.5倍。這裡曾經屹立過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磚木結構宮殿群:大明宮。

  大明宮修建於唐高宗時期。為了修建它,帝國動用了10多萬工匠,劃拔了15個州的賦稅,並要求長安的各級官員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從唐高宗起的200多年間,唐朝皇帝大多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它是這個遼闊帝國的中樞所在。

  唐代長安和大明宮都已不可重現,但我們仍然能看到它的仿製品,那就是日本的京都。日本深受唐文化影響,京都就是按長安建造的。

  【西安城牆】

  馬拉松賽事已成為許多城市的標籤,北京馬拉松稱為北馬,西安馬拉松卻稱為牆馬。這是因為,西安的馬拉松賽事是在城牆上舉行的。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城牆歷代都在修繕,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明代遺存。

  1982年,沿著城牆,一個13公裡的環形公園竣工。以城牆為界線,西安被分為內城和外城,一邊是明清建築凝固的昨天,一邊是摩天大樓崛起的現實。西安的與眾不同,不僅體現在它保留了完整的明代城牆。

  在這座城市,兩千多年的歲月,留下了大量的遺址和遺蹟。盤旋、穿行在西安,就像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文化之間穿越,秦、漢、唐、明,它們同時呈現在我們視野裡。這裡是離漢朝最近的地方,也是離唐朝和明朝最近的地方。如果說沒有歷史的城市只是一個單薄的空間的話,那麼有歷史的城市就有了深刻的內涵,而深刻的內涵,會賦予城市一種厚重和大氣。

  今天的西安,這座從十三朝古都土壤上生長出來的現代都市,它的外延正在擴大,西安城區的面積已經超過500平方公裡,相當於唐代長安的6倍;人口800萬,相當於唐代長安的8倍。

  璀璨的歷史文明,滋養出現實的參大大樹。

  【漢江,旬河】

  溫暖溼潤的秦嶺南麓,發源了難以計數的溪流。它們奔出叢林,匯聚為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當1577公裡的漢江在武漢附近注入長江,並隨長江東流入海,那些來自秦嶺的溪水蒸發為雲汽,通過大氣運動重回秦嶺上空,化作一場場雨水降臨大地,再次變成涓涓溪流。一次次水的循環,就這樣從不間歇地周而復始。秦嶺豐沛的水量,使漢江的徑流量佔陝西全省徑流量的56%以上。

  漢江滋潤的漢中盆地物產豐富,它孕育了一個強盛的王朝。漢中,漢朝,漢人,漢族,漢字,漢學,這些稱謂的源頭,都是漢江。漢江即將流出陝西時,接納了旬河。在秦嶺和大巴山的夾縫中,旬河蜿蜒環繞旬陽縣城流過。從高處看,它形成了一個巨型的太極圖,縣城被分為陰陽兩島。

  【漢中油菜】

  油菜是我國播種面積最大、地區分布最廣的油料作物,金黃的花海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要跨越30多個緯度。

  漢中氣候溫暖溼潤,適合油菜生長,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與平原上的油菜花相比,漢中地處丘陵,隨著高度的變化,油菜的花期也略有差異,油菜花便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色塊。在紅色的民居、蒼翠的麥苗以及青山綠水的掩映下,春天的漢中像是一個巨大的調色盤。

  以北緯30度為中心,東西分布著一條2000公裡的油菜花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產帶,菜籽總產量佔世界的四分之一。

  【隴山,關山草原】

  從高空鳥瞰,在關中平原西部,一列山脈狀如田埂,古人把它稱為隴山。

  隴山兩側,發源了兩條河流,它們在幾百公裡外的西安交匯到一起,這就是涇河與渭河。作為涇河、渭河的分水嶺,隴山主峰將近3000米,這樣的高度,形成了垂直氣候帶:從山腳往上,隨著高度抬升,地表從森林漸漸轉變為草原和草甸。

  這片牧草瘋長的草原,就是位於隴山的關山草原,它是我國中東部地區惟一的天然草原。

  肥美的水草,註定了關山草原是難得的好牧場。春秋時期,秦人的祖先就在這裡為周王牧馬。西漢年間,漢朝對匈奴的戰爭連綿不斷,並最終佔據上風,很大原因就是依賴從西域傳入的胡馬。胡馬當時主要牧養在關山草原,一度多達30萬匹。

  【梯田】

  這些開闢在山坡上的農田,形如樓梯,邊緣築有田埂。這,就是梯田。按地區劃分,我國梯田可分為南北兩大類型,陝西地跨南北,既有南方梯田,也有北方梯田。

  漢陰古梯田已經持續耕種了250多年,它種植水稻,但梯田區卻找不到水庫和堰塘。原來,這裡山深林茂,氣候溼潤,灌溉用水一半靠天,一半靠溝。漢陰古梯田展現的是南方稻作梯田的風採。由此北上400公裡,當大地從酷似江南的漢陰丘陵轉換為黃土高原時,在宜君縣,有一片少見的旱作梯田

  春夏之交,薄膜玉米到了播種時節。一道道銀色的亮光,如同波浪在山間湧動。人們形象地把它比喻為「上帝的指紋」。

  【黃土高原】

  如果說河流塑造了江南水鄉,那麼黃土高原的締造者就是風。

  這是全球惟一的黃土高原,我們星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黃土,都集中於此。

  這裡的黃土最厚達150到180米,很難想像它是由西北風一點一滴吹拂的結果。800萬年前,陝北還是一片浩淼的湖泊。刮自西風乾旱地區的大風,挾帶著大量沙土,當風力減弱並受到秦嶺山地的阻擋,御風而行的沙土慢慢落下來沉積在大地上,最終形成黃土高原。對大自然來說,只要給予它足夠的時間,它就能創造出令人瞠目的奇蹟。

  人類史上,風沙吞噬文明的悲劇一再重演。但黃土高原是個例外。構成高原的黃土顆粒較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養分,高原上的盆地和河谷便產生了最早的農業。

  【黃帝陵】

  地球上最年長的柏樹就在這裡,它已經度過了整整5000個生日。

  5000年前,世界面貌和今天迥然不同。那時,北緯30度附近集中了人類最古老的幾大文明。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和古印度人都在物產豐富的衝積平原上崛起。

  與此同時,古中國也在黃土高原迎來了文明的曙光:文字的發明,使人類的記憶和經驗得以廣泛傳播和永久保存;車輪的發明,解放了肌肉,人類開始追逐速度,走向遠方;木船的發明,江河不再是阻擋人類的障礙;蠶桑的發明,造就了後來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

  引領古中國人創造這些奇蹟的人,據說就是這株古柏的種植者,人們稱他為黃帝。

  今天,地球上超過五分之一的人把黃帝奉為共同祖先,稱他為「人文初祖」。

  【洽川溼地】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篇的第一首詩,它描寫的這個鳥群翔集,流水潺潺的地方,就是洽川,它是獻給洽川女子的千古絕唱。

  其實,《詩經》中的很多篇章,都產生於包括洽川在內的黃河流域,兩千多年前,先民在這裡春耕秋耘,用發自內心的吟唱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於是,這些吟唱便成為最早的詩歌。

  【延安】

  這座建於明代的九層古塔,是小城延安的地標建築。1935年底,當來自南方的紅軍將士遙遙地看見古塔時,二萬五千裡長徵已經結束了。

  艱苦卓絕的長徵,中央紅軍由8萬銳減至8千。十多年後,這支小小的隊伍變成了開赴全國的千軍萬馬。

  【窯洞,地坑院】

  黃土高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天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比同緯度地區更冷。在這裡居住,需要設法對付嚴寒而漫長的冬天。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特有建築。由於黃土的直立性和粘性,高原上的居民便因地制宜,用穴居的方式創造出了窯洞。

  土壤有良好的保溫功能,隨著入地深度的增加,氣溫迅速上升。到十米左右,便進入了不升不降的恆溫區。恆溫的溫度,大體相當於當地的年平均氣溫。這樣,窯洞內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在10度以上。窯外滴水成冰,窯內溫暖如春。

  在陝北的一些地方,高原平坦,找不到開窯的垂直崖面,於是就發明了窯洞的另類:地坑院。

  修建地坑院時,先在平地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地坑,然後在地坑的四壁挖出窯洞。人們從地面挖一道斜坡,通向窯洞。大多數人家的院中會栽一棵樹,樹冠冒出地面,以防外人不慎掉進地坑。

  【定邊鹽湖】

  飛得太高,大地有時候會變得很陌生。鏡頭下這些看起來像女人化妝用的粉餅盒的東西,其實,它們都是面積很大的鹽湖。

  鹽湖,容易讓人聯想起苦澀的大海。實際上,鹽湖比大海還要苦澀。在遠古,這些鹽湖都是封閉的內海,由於氣候乾旱,水量不斷蒸發,從而導致鹽類沉積。

  從地質意義上說,鹽湖是湖泊發育的晚期。隨著它的濃度越來越高,含鹽比例越來越大,鹽湖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鹽,是鹽湖生命最後的閃光。

  定邊鹽湖群一共有14個,總面積將近100平方公裡,原鹽儲量3290萬噸,足夠全人類吃上整整3年。

  【陝北灌溉農業】

  鳥瞰大地,人類創造的奇觀常常比自然風光更令人震撼。鏡頭下正在生長的作物是馬鈴薯。很難想像,這些生機勃勃的莊稼,竟然出現在乾旱的沙漠地區,而且種在砒霜巖上面。

  在陝西和內蒙之間,橫亙著相當於北京兩倍半面積的毛烏素沙漠。為了在艱難的條件下生存發展,人類總能找出應對的方法。這些布局在沙漠裡的農田,跟我們常見的方形農田不一樣,它們都是圓形。這種設計,是為了利用節水灌溉技術。

  大型旋轉噴灌系統以水源為圓心,在一個圓形區域內灌溉,因而形成了一片片圓形的農田。這種方式效率高、控制準確,水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統萬城】

  從黃土高原北上,黃土消失了,荒原和草場出現了。在這裡,生活過一個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民族:匈奴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一般不建城,這是匈奴人留下的惟一一座古城。統萬城的修建更像匈奴的迴光返照:5世紀,南匈奴的一支建立大夏,並一度攻佔長安。但在大夏王赫連勃勃眼中,長安不如他的草原。他下令修築了統萬城。建築材料除了常用的粉沙、石灰、黏土,還加入了糯米汁,調製成類似於混凝土的材料。這些特殊的材料,決定了它在千年後仍然是白色。

  今天,統萬城一帶處於農牧業過渡區,北面住著牧民,南面住著農民。牧民經常請農民幫他們耕種,農民經常請牧民幫他們放牧,生活就這樣相輔相成。

  【陝北能源走廊】

  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下,聚集著難以計數的遠古生命。當工業革命到來時,這些早已死去的遠古生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它們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態為我們提供能源。從榆林經神木到大柳塔再到內蒙的鄂爾多斯,被稱為中國的能源走廊。從地理上說,這條600多公裡的走廊屬於鄂爾多斯盆地。這裡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探明儲量分別佔全國6%、13%和20%。

  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能源匯聚於此呢?原來,地質史上,這裡湖盆密集,生存著大量水生生物。當這些生物一代代死去,在強大的水壓下,它們的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石油或天然氣。

  這些卑微的遠古生物,在它們的生命消失之後,卻又以能量的方式穿越萬年。生命,就以這種方式輪迴。

  【紅鹼淖,遺鷗】

  很多時候,命名是為了紀念,比如遺鷗。全世界的鷗類水鳥中,1931年,瑞典人發現了最後一個種類。人類覺得差點把它遺忘,因而命名為遺鷗,也就是遺忘之鷗。每年春天,全世界90%的遺鷗都千裡迢迢地飛赴紅鹼淖。那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遺鷗適應性很差,尤其對繁殖地的選擇近乎苛刻,它只在乾旱荒漠地帶的湖心島上生育後代。這種湖必須是濃度較高的鹹水湖,並且,湖面要風平浪靜,湖心島出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遺鷗如此挑剔的結果,導致它的活動區域非常狹小,因而長久以來竟然被人類忽略,這大概要算自食其果吧。

  【蓮花辿】

  在陝、晉、蒙三省區交界處,黃河突然畫出了一個「S」形大拐彎,好像要努力避開位於它前行路上的這座色彩奇異的大山。這座山,名叫蓮花辿。辿,就是步伐緩慢的意思。這種顏色鮮豔的巖層叫砒砂巖。砒砂巖極其貧瘠,只有生命力最旺盛的野草才能生長。生命如同遇上了劇毒的砒霜,所以命名為砒砂巖。也就是說,這種瑰麗的景觀,它拒絕生命的溫柔存在,只可遠觀卻不可親近。

  【黃河蛇曲,乾坤灣】

  這種蜿蜒曲折迂迴的河道,地理上稱為蛇曲。中國古典詩歌裡,以河流為題材的作品數不勝數,但很少有描寫河曲的。這是因為,古人很難抵達河曲上空,獲得俯瞰的視角。今天,藉由衛星和航拍,我們才能欣賞到完整的河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以人類通行的道路儘量裁彎取直,而大自然很悠閒,它們有時間迂迴前進,製造出九曲迴腸的河曲。在人們對黃河的理解和影像的表達中,黃河從來都是奔騰不息的,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怒濤寂寞打空城」。但在這裡,黃河卻變得十分寧靜。這段直線距離只有32千米的河道,由於黃河接連畫了5道大彎,長度變成68千米。5道大彎中,乾坤灣構成了一個太極圖。以黃河為界,河東為山西,河西為陝西。

  【壺口瀑布】

  從青藏高原出發的黃河,一路蜿蜒前行,到了壺口,已走過超過4千千米的路途。這4千千米的水道,大多舒緩平靜。但在壺口瀑布,黃河突然變得激烈。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最寬時上千米,落差50米。不羈的流水如同天河倒瀉,壺口成為天險,成為歷史上多次戰爭的見證者。黃土,黃河,黃皮膚,金戈鐵馬的歲月遙然遠去,但勢不可擋的壺口瀑布卻成為這個東方民族精神的象徵。沒有什麼能阻擋一條長河奔流入海。萬川歸一的大海就在前方。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