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掌管姻緣的神仙服飾有什麼特點(掌管人間命運的神仙)
2023-07-31 21:59:10 1
神仙的衣服到底是什麼做的?
神仙穿衣服嗎?他們的衣服與凡人的有什麼不同?
繼上一講,貧道談到中國神仙飛行問題。這次我們折回來,說說中國神仙衣、食、住行中的「衣服」。
然而看官們會有疑問,神仙既然懂不寒不熱之道,還穿什麼衣服?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青丘白淺上神的素衣

《蜀仙傳》中林青霞的造型

現代舞蹈:敦煌飛天
當然要穿了。而且神仙穿的衣服那才叫「華美衣裳」。《漢武內傳》說到萬仙之首――西王母出場時,是這樣寫的:
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褡?,文採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辰嬰之冠,履玄?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西王母
而《仙傳拾遺》講到玉皇的穿戴,是「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
講到這裡,貧道需要跟看官們澄清一個問題。
其實,中國神仙的衣服主要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當朝本土的服飾,一部分是借鑑印度佛教的。前者顯然多為漢服,如霞帔、綬帶,甚至佩短劍;後者就分明帶有西域特色,像坦胸、赤臂、披帛、瓔珞等。

留仙裙:漢代女性不穿褲子穿裙子

宋代宋宣祖後常服像:大衫霞帔
因為道教構建了三清四御、三界萬靈的神仙體系,所以神仙服飾肯定也與道服脫不了干係。譬如全真五祖之一的呂洞賓:頭戴華陽巾(樂天巾),衣逍遙服,又或「常著白?衫,系皂絛,變化不可度」。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神仙中的武將,比如赫赫有名的二郎神――楊戩,他是「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西遊記》第六回)

86版《西遊記》中的二郎神
那神仙穿的衣服叫什麼,有什麼講究嗎?且聽貧道繼續講。
唐代《法苑珠林》中有一案子正好說到此事,原來神仙穿的衣服叫「天衣」:
六欲界六天中皆服天衣,飛行自在。看之似衣,光色具足,不可以世間繒彩比之。色界諸天衣服雖號天衣,衣如非衣。其猶光明轉勝轉妙,不可名也。
而且,神仙衣服非常輕。比如,「忉利天衣重六銖。炎摩天衣重三銖。兜率陀天衣重一銖半。化樂天衣重一銖。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銖。」大家知道,古代一兩等於十六銖。可以想像,神仙衣服已經輕到極點了。

敦煌莫高窟菩薩塑像
當然,有的看官就反對了,牛鼻子,這是佛教中的眾神好麼。
貧道也不狡辯。中國神仙分為: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就其淵源來講,我們更傾向於「羽衣」或者說「霓裳羽衣」。確實「羽衣」聽起來更仙氣兒。葛洪《神仙傳》有載:
須臾,忽有三仙人在前,羽衣持節,以白玉版青玉介丹玉字授與羲,羲跪受,未能讀。
而且,《女仙外史》中還對羽衣進行了詳細描寫:
一個個羽衣淺淡,都用的的水墨色,鷹背色,象牙色,魚肚色,灰白色,駝絨色,藕合色,東方亮色,色色鮮妍,不是染匠染成,卻是畫家畫就,鬥合的或冰紋,或方圭,或桐葉,或圓璧,或波紋,或雲氣,或小折花樣、大折花樣,樣樣精奇??
無論是「天衣」還是「羽衣」,貧道以為神仙的衣服都是非凡間所有。
也許看官們都聽說過這個典故:神仙的衣服是沒有邊縫的。這也是天衣與凡人衣服最大的不同。
唐傳奇《靈怪錄?郭翰》寫郭翰與織女相會:
郭翰夏日臥庭中,仰視空中,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織女也。」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謂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天哪!原來神仙的衣服都不是用針線做出來的。
那麼,這些衣服都是用什麼做出來的呢?

傳說織女能織雲霧
神仙衣服非錦非繡。天上也有一幫像織女一樣的巧娘,日夜紡雲織霧??
貧道只能言止於此。再多說,恐怕就洩露天機了。
【完】
怪好看團隊官方出品文:淘沙子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神仙的有趣內容,請關注「怪好看」頭條號。
掌管人間姻緣的神仙為什麼被稱作「月下老人」?
民間把掌管男女婚姻的神仙稱作月下老人,這一段傳奇故事在唐朝的《續玄怪錄》中可以找到。
月下老人的故事:杜陵人韋固希望早一點成家,他曾經多次託人說親但都沒有成功。元和二年,韋固經過宋城南店,一大早趕到龍興寺,斜月還掛在天邊。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廟前的臺階上,倚著一個布袋,對著月光正在翻看文書。韋固問老人在看什麼書。
老人說,這是天下人的姻緣簿。韋固又問布袋中是什麼。老人回答:是紅繩。夫妻二人一出生,我就悄悄用紅繩子把他們系在一起,就算他們世代是仇家,或者貧富懸殊,甚至相隔千裡,最終兩人都要結成婚姻。
你的腳上已經被我繫上了紅繩,又費心求什麼呢?菜市場裡賣菜的陳婆懷中的小女孩就是你的妻子。
韋固看到那個小女孩只有三歲,而且樣貌醜陋,非常不滿,便讓奴僕出手行刺,殺掉小女孩。僕人一刀向女孩的心口刺過去,卻只刺中了眉心,主僕二人趁亂逃走。
十四年後,韋固依然未婚,由於工作出色,當地刺史把自己十七歲的女兒許配給他。這個女子非常漂亮,只是眉心貼著一朵花,行住坐臥都不摘下來。韋固生疑,詳細追問女子的身世,果然,女子不是刺史的親生女兒,她就是當年菜市場裡的那個三歲女童,經歷了種種磨難輾轉到這裡。
韋固慨嘆月老的紅繩絲毫不差,便和女子完婚。所謂「千裡姻緣一線牽」就出自月下老人的這段故事。
統社會中現實版的「月老」就是媒妁了。媒的意思是謀和,妁的意思則是斟酌;媒妁,就是斟酌謀和兩個姓氏之間的婚姻。古人成婚都需要媒人在中間牽線介紹,所以有「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的說法,沒有經過媒人介紹的婚姻被視為不正當,也不容易得到大家的祝福。因此媒婆在古代是一種專門的職業。
神話中掌管婚姻大事的神仙是誰?
月老
古代服飾的特點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原始社會服飾(公元前21世紀之前)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餘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製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彩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併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繡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后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遊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捨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鑑《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党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烏紗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腳幞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duō,古代士子、官紳穿的長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領長袍〕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繡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樸實、自然、雅致。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党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党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繡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
元代衣服與周代近似,衣袖較緊、窄,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裡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蒙族入關以後,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採用漢、唐、金、宋的宮廷服飾,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絳紗袍,百官戴梁冠、青羅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漢族的公服也為通用服式。
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繡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掌管人間婚姻的是哪位神仙?
月下老人
管理人間姻緣有哪些神仙與星君?不知的莫瞎扯!謝謝。
答:
那麼,姻緣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民間一說是由「女媧娘娘」,認為女媧捏土成人,有男有女,成雙成對,從出生之時起就已經有了定數。
當然,更多的人認為是「月老」,說月老手裡有一根紅線,他把紅線拴在誰的腳上,哪怕多坎坷、多困難,最終也一定會走到一起成為夫妻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千裡姻緣一線牽」的由來。
還有兩種說法,相信大家都看過《天天有喜2之人間有愛》吧,裡面的兔兒神也被當做姻緣之神其中一位。包括民間廣受歡迎的和合二仙也算一位。
就連紅樓夢裡戲份不多的龍套——警幻仙子也被尊為愛神,只不過不太有名罷了。
Q1:月老
眾所周知,媒人有個雅稱,叫做「月韋固在宋城(今商丘)遇月老來,還有一段奇趣的傳說。
唐朝元和二年,杜陵有個叫韋固的書生去清河訪友,途中借宿在宋州宋城縣南店客棧。同住客棧的張姓客人聽說他還沒有娶妻,說是要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兒介紹給他,約定第二天早晨在龍興寺門前碰頭,告訴他女方的回音。
次日四更天時,韋固就匆匆起床趕往龍興寺,張姓客人還沒有到,倒見一鬚髮銀白的老翁坐在臺階上,倚著布袋對月翻書。他踅過去窺看,卻一字不識,便對老翁說:「小生熟讀經書,怎麼一字不識?」老人笑笑說:「此非人間凡書,你如何識得?上面所載,是天下男女匹配的婚牘。」
韋固將信將疑,又問布袋裡裝的什麼東西。老翁道:「是為紅線,用來系夫妻兩人的腳,一男一女降生時就已拴住了,以後即使仇敵之家、貧富懸殊、醜美不等、相隔萬裡,也必成夫妻。」韋固益發驚奇,再問:「小生的妻子應是哪位千金?」老翁翻了翻書說:「宋城南店北面賣菜陳婆的女兒便今年才三歲,十六歲時與你結為連理。至於潘昉之女,與你無緣。」
韋固暗想,她十六歲時,我已過而立之年了,哪有差這麼多年的?於是說:「可否得見未來的娘子?」
老翁領著他進入一個菜市場,看到有個瞎了一隻眼的婦人,抱著個小女孩蹣跚而來。其指著小女孩說:「這就是你的娘子。」韋固生氣地說:「若我知書達理之人,豈能娶鄉野老婆子家的粗俗女兒,不如殺了她吧。」老翁哈哈大笑:「已是赤繩繫足的了,豈可逆轉?」言畢飄然而去。
韋固哪裡肯信?令僕人殺了小女孩,僕人膽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間,拔腿逃之夭夭。
以後年復一年,雖有好事之人為韋固提親說媒,卻都未成功。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韋固家未成而業已有,在相州刺史王泰手下當了參軍官。王泰欣賞他才學過人,將女兒許配給了他,擇定黃道吉日拜堂成親。新娘王氏年方二八,美若瑤池仙子下凡來,韋固滿意非常,夫妻相敬如賓。
那新娘眉目間總貼著一朵彩色紙花,晚上睡覺時也不取下,沐浴後還要重新貼上。韋固忍不住詢問原由。回說小時候被歹徒刺傷,貼紙花以掩飾傷疤。
韋固暗暗吃驚,再問妻子身世,王氏如實道來。
王氏襁褓中時父母雙亡,跟著靠賣菜為生的奶媽陳氏艱難生活,後來陳婆打聽得她的叔叔王泰當了刺史,便送與王泰收養。王泰當作親生女兒一般對待,撫養至十六歲時把她嫁給韋固。
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當年龍興寺前遇見老翁對月翻書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至遠近皆知。稍後,學人李復言把這則傳聞取名「定婚店」,收錄在《續幽怪錄》一書中,由是世代相傳,男女老少鹹知,「月下老人」、「月老」即是婚姻介紹人。
Q2:和合雙仙
相傳唐人有萬回者,此人生性痴愚,他有個哥哥在邊東當兵,久絕音訊,其父母日夜涕泣想念,於是他出門如飛,一日往返行萬裡,並帶回一封哥哥筆跡的家書 給父母,故被號為「萬回」,張萬回形狀怪異,傳說是神仙轉世,唐高宗曾把萬回召入宮,武則天還送他錦袍玉帶,他所說之事多有應驗, 萬回死後,宮廷、民間都奉祭他,認為此人能未卜先知,排解禍難,而唐明皇亦有封賜,後人視為「團圓之神」,稱之為「和合」。
宋時,老百姓在節日要祭 萬回,相信能使萬裡之外的親人回家團圓。 由於其名稱為「和合」,後世的人認為和合應該是兩位神靈的合稱,就是「寒山」和「拾得」,經過長期的流傳,和合亦輾轉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以其象徵家人之和合,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
至清代雍正時,復以唐代詩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相傳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後,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於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於廳堂,以圖吉利。在我國傳統的婚禮喜慶儀式上,常常掛有和合二仙的畫軸。但見面軸之上兩位活潑可愛,長髮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圓盒,盒中飛出五隻蝙蝠,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面,十分惹人喜愛,人們藉此來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亦稱「和合二聖」。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三云:「宋時,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萬裡外亦能回來,故曰萬回。今其祀絕矣」。
清翟灝《通俗編》(無不宣齋本)卷十九「和合二聖」條云:「今和合以二神並祀,而萬回僅一人,不可以當之。」。似寒山、拾得即和合二聖者。
然和合又稱二仙,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云:「說話間,四靈大仙過去,只見福、祿、壽、財、喜五位星君,同著木公、老君、彭祖、張仙、月老、劉海蟾、和合二仙,也遠遠而來」。舊時其中像常繪作蓬頭笑面之二人,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荷)揩合(盒)好之意,於婚禮時陳列懸掛。或常年懸掛於中堂,取諧好吉利之意。初本祀萬回,萬回兄戍安西,父母遣其問訊,朝賚所備往,夕返其家,日行萬裡有餘,故號萬回,此亦家人和合之意,故宋時祀以為和合之神。
《民間文學》一九七九年第八期所載《「和合二仙」傳友情》,則仍以和合二仙為寒山、拾得。其故事略云: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遠村,雖異姓而親如弟兄。寒山年略長,與拾得共愛一女而寒山不知,臨婚始知,乃棄家去江南蘇州何山楓橋,削髮為僧,結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覓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開荷花而前往禮之;寒山見拾得來,亦急持一盛齋飯之盒出迎。二人喜極,相向而舞。遂俱為僧,開山立廟曰寒山寺」。直到現在,(蘇州)寒山寺裡還存著一塊青山碑,碑上刻著見兄弟倆的形象,上面寫著寒山、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識字,歷代來只知道一個拿『荷』,一個『盒』,因此稱之為『和合二仙』」。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終成正果」之處,其間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著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後壁嵌有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羅聘所繪的寒山拾得寫意畫像石刻。佛殿的後壁嵌有寒山詩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聽鐘聲,拜和合二仙。
Q3:兔兒神
殷善,是廣陵村人士,大約十九歲,聰明俊美、品行高潔又謙遜,受到許多人愛慕。殷善與駐防守軍耿漢成為朋友,而感情超越一般男性情誼。閒暇時,歡愉地牽手逛市集,甚至在情不自禁下,解衣共臥,深情相處。又會結伴在園中種了遍地的幽蘭作為相守的誓約,在燭火下討論詩詞而通宵不睡,鄰居村婦還會群聚偷看而十分羨慕他倆。
沒想到,突然有亂軍來攻擊,把城包圍七日就攻破,駐守軍隊大敗潰散,殺了無數的權貴!領頭的首領是喜好男色的,就叫人把殷善強行擄走。而這時城中哀鴻遍野,瘟疫開始四處蔓延。數天後,耿漢騎著馬在晚上回到城內,聽到自己的愛人被擄的原因,臉色慘然,驚怒的抓著自己的配劍,痛到骨子裡,又想到各種憂慮,掩面流淚說不出話來。
半夜耿漢一個人站在庭院中,向天上的月亮祈禱,祈求能守護殷善。突然天上照下萬丈光芒,即使是炎熱夏季,空氣中竟傳來涼爽香氣,夜空中飄著五色雲彩,緩緩落下一個俊秀的少年神仙,他說:「我是月宮兔神,親自下來凡間是要贈送搗藥月餅,治療瘟疫災情,並憐憫耿漢你一片誠心,所以願意幫助你。」鄉間裡民聽到之後又惶恐又驚喜,紛紛前往跪拜求藥,吃下這有特殊香氣的藥餅之後都康復了。
月兔神又把兩人作為相守的誓約所種的遍地幽蘭都變成了黃金蘭花,又囑咐說:「就用這千兩黃金蘭花財物,去跟亂軍把殷善贖回來。」
一切結束後,耿漢與殷善長跪流淚感謝,並說:「我們兩個何其有幸可以親眼見到月兔神,並得到您的相助,現在誠懇地向月宮與兔兒爺神祈禱,憐憫我倆,允許我們永遠相伴不分離。」月兔神人溫和的說:「就像月光普照每個人一樣,我應允你們,終身廝守。」兩個人聽到月兔神的應允,高興的又跳又叫。
突然有天上仙樂伴著霞光瑞氣,一位容華端麗、儀貌和悅,自稱「姮娥古仙」的神人踏著彩雲從天上降下,所有鄉民都驚悚的看著。神仙對大家說:「我奉了月宮主人,太陰星君的旨諭,特來恭請月兔神回到廣寒宮」。突然兩位神仙就踏著雲凌空消失了,所有鄉民跪拜,並互相奔走告知,就在各地都建立了兔兒廟來供奉。而耿漢殷善就從此相守到老,共同度過五十二年豐衣足食的日子。